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精美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一、导入,读懂“桂花雨”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
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
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一、课文背景《桂花雨》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乡村里经历的一次桂花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桂花树的特点;2.体会桂花雨的美好;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桂花雨的意义;2.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难点1.理解抽象意象;2.运用文字描写生动场景。
四、教学内容1. 桂花树桂花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开花时花朵飘香,是一种具有浓郁香味的树木。
2. 桂花雨桂花雨是指桂花花瓣在微风中飘落的景象,形象生动,美丽如画。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桂花园中,感受桂花飘香的气息。
2.【学习】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并进行小组讨论。
3.【练习】让学生就桂花雨的描写写一段想象故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拓展】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家庭附近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画下心中美丽的桂花雨场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桂花雨的意义,并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七、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桂花雨的心得体会,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加强实践活动的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
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琦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桂花雨》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第3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桂花的美丽和花雨的浪漫,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欣赏美丽的桂花。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桂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2.认识桂花所散发出的香气;3.能够理解《桂花雨》这篇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桂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2.桂花雨的情景描写;3.学会欣赏和感受桂花带来的美好。
教学难点1.理解桂花雨的写作技巧和意境;2.表达自己对桂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桂花的美丽进行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录音播放《桂花雨》这篇课文,让学生跟读;2.解释课文中生僻词汇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3.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教授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2.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第四步:朗读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第五步:理解桂花雨的意境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和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的美好情景,让学生感受桂花带来的愉悦和惊喜。
第六步:写作练习让学生就自己对桂花的感受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1.参与度: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度;2.朗读表现:学生在朗读课文和表达观点时的表现;3.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对课文和桂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作业评价1.完成情况: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2.创意性:作业中想法和表达的创新性;3.表达能力:作业中对桂花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桂花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还有待提高,下一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桂花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
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
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
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5、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6、配乐齐摇花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的散文。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帮着摇桂花、收桂花、晒桂花、吃桂花的几件事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美好生活的价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在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文章主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桂花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桂花有什么了解?课文中的桂花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通过所写的事物,或蕴含着作者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本单元主要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三篇精读课文和《珍珠鸟》1篇略读课文组成。
《白鹭》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来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希望他们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期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借助桂花,来展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表达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珍珠鸟》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抓住珍珠鸟的可爱,表达了“我”与珍珠鸟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情意。
2.单元重点:(1)阅读时,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学习借用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心中感情的方法。
如:《白鹭》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通过对全文的读、悟加深了学生对白鹭的了解,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落花生》一文则抓住花生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桂花雨》则重点抓住抓住桂花的香、乐,来寄托思乡之情;《珍珠鸟》通过叙述珍珠鸟前后对人的变化,抓住珍珠鸟的可爱,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2)学习书面表达,从阅读课文做起。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意味着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对前面四篇课文所学表达方法的运用。
先回顾前面所学的四篇课文: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引导学生找到一样自己喜欢之物,或因美而喜欢,或因有特别的故事而喜欢,或因有特别的含义而喜欢等,而后要会按照习作中的提示:是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得到,为什么成为心爱之物等来安排自己的习作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这样事物的感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是由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开始时期。
这时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明显的变化,是培养各种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这时候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语文学习上,理解课本的关键字词难度会更大;阅读方面则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阅读分析能力,对于准确理解字词的难度会比以往大。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件具体事物不难,难在如何用文字将这事物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是五年级开始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放缓教学节奏,不能给学生“下马威”,要保护好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积累描写事物的词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感悟整篇文章,把握文中描写具体事物的字词,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去感悟事物背后包含的感情,夯实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走路”中记住“路线”。
并通过背诵等方式积累、加深对课文理解。
2.为习作做好阅读。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特点的表达方法。
通过关注文章结构与表达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为单元习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3.引导学生拓展相关课外阅读,加深对于单元主题的理解与运用,更好的形成单元整体感知,并增加语言文字积累。
【课时安排】3桂花雨(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关键能力家乡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杨万里的《咏桂》咏桂 宋·杨万里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写是什么花?(板书课题:1.桂花。
读课题。
) 桂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犀,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
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
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
桂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展示图片:说说你眼中的桂花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琦君笔下的桂花。
二、介绍作者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主要作品:《红纱灯》《桂花雨》等。
((( (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不懂桂花木兰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箩筐缠着杭州捡起浸润婆婆(重点指导生字“箩、兰、缠、浸”易错的读音,读准前鼻音“浸、捡”,后鼻音“懂”翘舌音“缠、茶”等。
)②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记错或难理解的,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重点指导区别形近字:箩锣萝(区别,并口头组词)练①选字填空箩锣萝()鼓()卜()筐几大()(2)学习多音字:盛(shèng chéng)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桂花盛(shèng )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读一读:.他盛( chéng )了一碗饭,坐到盛(shèng )开的桂花树下吃。
(3)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糕饼格外、特别。
尤其泛指饼状的糕制食品。
缠着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香飘十里缠绕、纠缠。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关于桂花,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读完后,桂花里包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和读中学时赏桂花、带桂花等事,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指名回答,朗读,完成初步感受。
(2)梳理课文思路练填空:“我”儿时在家乡()、()、()、()的情(17-29)(9-12)(13)(14)(15)(16)(17-29)景,字里行间表达了()之情。
四、学习“会写字”箩婆糕浸懂饼缠兰茶捡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糕、浸、饼、缠、懂、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箩、婆、兰”为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箩、婆、糕、浸”,学生练写。
箩:上边两部分都要扁宽,四字扁框内是两短竖,夕字下边撇要长、点在里面。
婆:皮字横要带钩、一竖稍长,女字要扁、首笔撇短点要长、一横最长。
糕: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王字要扁、中竖上下都不出头,下边四点要宽些。
浸:右上边山口朝左、三横长短相当,下边是冖、横稍长,又字捺收笔要重。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并摘抄积累: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练习运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写出这种事物的一个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句子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并学习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全文理解的的需要。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七、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0)(31-3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2.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重点)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三、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
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
师配乐范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在这画面里,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情感?5.学生反馈。
(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6.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已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了!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