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10篇)
家风小故事中华大美德

家风小故事中华大美德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关于家风的小故事,它们体现了中华大美德的精神内涵。
故事一: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少年。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长大。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小明非常孝顺,不仅在家中分担家务,还在学校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让母亲高兴。
有一天,小明的母亲生病了,需要卧床休息。
小明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为母亲熬药、做饭,不离不弃。
他的孝心感动了邻居们,纷纷称赞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敬长辈,关爱家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名叫小华的男孩。
他性格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有一天,小华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大笔钱。
他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站在原地等待失主。
不久,失主焦急地找了过来,小华核实了失主身份后,毫不犹豫地把钱包归还给了他。
失主感激不已,连声感谢小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为人正直,做到心中有信仰,行为有准则。
故事三: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在一个山村里,有一位名叫小丽的女孩。
她的家庭条件不好,但一家人勤劳节俭,生活倒也过得去。
小丽从小就热爱劳动,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不怕苦不怕累。
长大后,她更是把勤劳节俭的美德发扬光大,不仅自己勤劳工作,还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总结:家风小故事体现了中华大美德的精神内涵,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等。
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

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1大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吧,作为高级工程师的老爸会把“学习第一”作为口头禅,作为教师的老娘会时常念叨“应该文质彬彬”。
这两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茧的“圣诏”也可以说成是我的家风。
从记事起,每逢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
于是,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便是一场“之乎者也”类的高谈阔论。
我和哥哥那么不问不开口,有问必答,大人说话不插言,大人吃饭不上桌,于是博得了客人的夸奖:“你家的孩子真懂事。
”“不愧是知识分子,就是与众不同。
”但是平时,淘气的我和哥哥会时不时“犯上”的。
例如给睡觉的老爸别上一只发卡,再梳两个标致的小辫,于是老娘手执笤帚将我们统统赶到厕所或阳台上,还能听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头上动土。
”虽说是90年代了,但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父亲总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来管制我们。
但正是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贱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学习上总是名列前茅。
每当夜晚;家中从无哗啦啦的搓麻将声,也无地动山摇的音响声,只有我和哥哥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父母翻书报的声音。
有时,全家人也会为了一道数学题而争得面红耳赤。
但毕竟是封建的教育,于是出现了一切的封闭政策!收音机不让听,假日不许出去玩耍,似乎想让我和哥哥成为书呆子。
不,连课外书也只能在厕所或被窝里偷看。
我真想对父亲说:“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该改改了。
”但怯于父亲的威严,话到嘴边总是又咽了回去。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
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
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妙!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2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妙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
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如今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10篇)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10篇)我的家风故事征文(10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
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家风故事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1我生长于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和我。
一家人都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却很好的诠释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勤劳与宽厚。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爸妈,他们身上流淌着的全是勤劳的血液。
经历过年少时的饥饿,从结婚时的“一穷二白”起勤劳就深深刻在了他们的身上。
记得妈妈曾多次跟我讲起他们的事情,结婚当初除一间可以居住的平房外,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当时的状况,可以说毫不夸张,家里做第一顿饭的米也是向邻居家借来的。
多年来,靠着他们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培养了我和妹妹两个大学生。
比起早些年,如今我们家条件逐渐在改善,但我也很少能看见妈妈停下来的脚步,她总是忙完家里忙外面。
她经常说种地得有种地的样,不能让庄稼杂草丛生,所以每年地里的收成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高产。
妈妈没读过几天书,认识的字不多,她的许多智慧点子,却让我深深的佩服,她手巧、心灵,各种美食、各种废物利用、各种巧妙搭配,总会让我瞠目结舌,让我这个自称在家学历最高的人也是自叹不如。
我想这一切都和妈妈的勤劳分不开,人们常说做的多了,自然懂的就多了。
如今,我也已成家,我也将一以贯之,秉承妈妈的家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
我家农民出身,也不富有,爸爸的观念中却不会把钱看的太重。
与人交往做事中,从来不会让别人吃亏。
爸爸有一手木匠手艺,人们做事也愿意用爸爸,因为做事扎扎实实要的价格又合情合理。
村里有什么公益行动,只要爸爸能做到的,他从来不会推辞,完全没有一点不情愿。
说到家务事,也许这是个永远也说不清的话题。
家中姥姥也是有儿有女,我看到的是十几年来只有爸妈在全心全意照顾老人的生活,所谓十几年如一日。
如今姥姥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生活上更是离不开人,妈妈奔波于她的各个外甥之间,是爸爸一日三餐为姥姥做饭送饭,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优秀家风的故事

优秀家风的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地言传身教。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道“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4、曾子杀猪《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
《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
优秀家风小故事

优秀家风小故事优秀家风小故事(精选30篇)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3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家风小故事篇1曾有一次,儿子衣服内的羽绒被小伙伴们当做玩具吹得满天飞,我得知后很是生气,质问儿子为什么没有反抗或者去告诉老师,可儿子一句平淡的话语却让我很是羞愧,“爸爸,别生气,这又没关系的,我又不疼,衣服少了几根羽绒没啥关系。
老师看见已经批评他们了。
”那时,我确实被小家伙的.“胸襟”所折服,是的,儿子这不是懦弱,而是自己对待别人的宽容的做法。
试想,如果当时他就立刻反抗,甚至与小伙伴打做一团,那场面和结果可以想象,但正是他的“平静”化解了一切,看来,“对外要和”这条家训真正深入了他的心,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是不甚枚举。
优秀家风小故事篇2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儿,都会忘记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
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认真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
现在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
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儿,妈妈告诉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
我们玩儿得非常开心,她的妈妈再三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
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扰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
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风、家训、家教”是什么。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家规家风小故事十篇

家规家风小故事十篇范文一:家风小故事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严谨、朴实,那么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也不会走上邪路;如果一个人的家风不好,家长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为,那么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问题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爷爷很重视读书,家里崇尚读书的风气也很浓。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买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书籍。
爷爷经常说:“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质,而是精神上的贫乏。
”自从我懂事起,爷爷就教我读《三字经》、《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爷爷在教我读的时候,也告诉我其中蕴含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爷爷告诉我:“‘百行孝为先’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做人要懂得尊敬长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这种人也不能指望他去爱别人。
”正因为如此,每当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爷爷奶奶吃。
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帮我炖了条鱼,还煮了个鸡蛋,我把东西端到爷爷房里,爷爷抚摸我的头,“乖孙,你生病了,这个还是你吃,给你身子补营养。
”我回答:“爷爷,我壮得很,没事。
”那时,我看到爷爷眼里有一丝泪水。
爷爷不仅要求我读书,还让我坚持锻炼身体,爷爷常说:“没有好的体魄,将来怎么为国家做贡献?”爷爷爱看历史书籍,经常告诉我一些名人伟事,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问他读书的目的,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爷爷经常教导我,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要做对国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在给我讲“嗟来之食”时,说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最后饿死,这个人很有骨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米用光了,母亲让我去堂婶家借点,堂婶一副势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轰出门,“你们家不是很有钱吗?怎么跑来跟我这个破落户借米,真是笑话,就是有也不借。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通用10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通用10篇)我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通用1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1如果说家庭是大地,那么我们就是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植物,家风家训就是滋润我们的阳光和露水。
每个人的家庭里应该都有家风家训,而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不贪图钱财,诚实做人。
记得那是我8岁时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画画,突然觉得有10个孙悟空在我肚子里翻江倒海——我饿了。
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
”因为家里停电,所以妈妈拿了50块钱让我出去自行解决。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喊一声:“妈妈万岁!”接着就冲出家门,来到了很多小孩喜欢的地方——KFC。
一进KFC的大门,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哇!人真多啊!于是我就开始排队,排了好久才轮到我。
售货员阿姨匆忙地对我说:“小朋友,你要吃什么?”我说:”两个鸡腿,一个香辣鸡腿堡,一杯可乐。
”“好的,马上!一共25元。
”我把50元递给她,应该是工作太忙的缘故吧,她找给我的钱还是50元。
过了一会儿,我的食物终于做好了。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50元,我的头顶上好像出现了一个小恶魔和一个小天使。
小恶魔说:“小主人,你应该拿着这50元去买好吃的,不要还给那个售货员。
”小天使说:“不能这样,小主人。
因为这样你将失去诚信,所以你应该把钱还给售货员!”由于金钱的诱惑,我听取了小恶魔的意见,立刻跑回家。
一进门,坐在沙发上的妈妈看看我手里的食物,又看看我手里的50元,对我说:“你买了东西怎么还有50元?”我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生气地对我说:“我和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是什么?”我说:“不贪图钱财,诚实做人。
”“你做到了吗?太不像话了,赶紧把钱还给人家!”听了妈妈的话,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留了下来。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1说起家训,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但我总听妈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或许它就是我们家的家训吧!有一次,学校在每个班里选择几名美术作业画的好的人去画一副主题是“防止环境污染”的画,还让用4k的素描纸画,我当时就傻了眼,心里默念着:没有我,没有我,没有我。
可是老师偏偏把我选上了,当时我真是又傲慢又发愁,心里想着:哎呀,这幅画该怎么画呀?多会儿才能画完呢?我中午回到家,脸上露出不兴奋的表情,妈妈似乎一眼就可以看穿我的心思,就问:“怎么啦?谁又惹我们家珍宝生气了呀?”我把这件事情告知了妈妈,妈妈就说:“没事儿!一点一点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幸亏离交稿的时间还有一个星期,我就先起了一个稿子,后来我每天画一点,休息日多画一点,不知不觉就到了交稿的日期,我一鼓作气把画儿画完了。
原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在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英语我学的一塌糊涂,那些单词我都不会念,怎么背都不会,直到把二十六个字母都学完,我却只背会几个单词,直到考试,模模糊糊的进了考场,结果考试成果一塌糊涂,分数让我特别失落。
心想这成果回家肯定会被重重的责骂,但却只听到妈妈这样一句话:“我们给你报一个英语班吧!这样,你就可以多学英语语法,提高英语成果。
”之后我每天回到家里听录音,课间背单词,一点一点,课文里的单词我都认得了,后来我的英语成果就一点一点的提高了,最终我不仅驾驭了课上的内容,还学了不少课外的单词短语。
后来我考得很好,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呀!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是它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是它让我在失落的时候振作起来;是它让我的学习成果名列前茅。
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2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风故事(10篇)(篇一)我叫马旺花,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回族家庭,有五口人,我和丈夫、两个乖巧可爱的女儿,还有一位就是我的婆婆。
从结婚那天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一起,而且我们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因为我们彼此离不开。
我和丈夫都在机关单位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因此家中的柴米油盐、物业费、取暖费、水电费等等琐碎的事情我和丈夫从来都没有操心过,婆婆说“你们踏实工作,这些小事不用你们操心,家里有我,你们放心”。
无论家中水管坏了、厕所堵了、吊灯闪了,这些恼人的麻烦因为有她而不再是问题。
婆婆喜欢唱歌跳舞,可是为了这个家她真的就把她热爱的舞蹈戒了,一心扑在照顾我们和教育孩子的繁琐生活里。
我们居住的小区老人居多,儿女大部分都不在身边,大到搬家小到存个电话号码都会找到我们,我们也乐此不疲的帮助着。
我在整理家务时看到一摞小红本,原来是无偿献血证。
起初我以为那是丈夫的,可当我翻开看到每一本上名字却都是婆婆的,婆婆还总是遗憾的说“我已经超了献血年龄了,不然我会一直这样献下去”。
我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刚刚三岁,小女儿也才九个多月,照顾孩子是劳心费力的差事,可她却做得有滋有味。
教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和生活经验,以及渗透到她老人家骨子里的文化和品行美德,每天不厌其烦一点点的传授给她们。
婆婆逢人便说“这是我的闺女”,而我视婆婆为母亲、为闺蜜。
一次,恰逢我在攻读研究生,原本单位、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却因婆婆不慎将腿摔骨折而彻底打乱了。
丈夫出差在外,心急如焚的我急忙赶回家借来轮椅把婆婆送往医院,忙前忙后办理各种手续和检查,同时还要处理单位工作,操持家务、陪她聊天,完成学校的课业。
三个月下来,我因免疫力严重下降住院了,为了照顾好我,婆婆拖着尚未痊愈的腿奔波于家和医院中,也为了我不落下课程,婆婆毫不犹豫的拿起了书本去替我上课,这一上就是半个多月,为此她买来录音笔为我记录整个课程,还有那字体有些凌乱的笔记,可那却是她对我满满的爱和支持,婆婆现在逢变天就会腿疼,就是那时留下的病根。
我视丈夫为战友、为知己,他常说“家是我们的,家人是用来疼的!”身边的人经常给婆婆说,你真有福能找到这样的好媳妇,可我更想说我最幸福能拥有这样的好妈妈。
在我看来,不同辈分、不同年龄、又有血脉亲情连接的亲密关系,正是我们自觉包容谦让,用爱经营,无法割舍的亲情和幸福。
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篇二)我家的家风家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很多幸福和谐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
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老实做人、与人为善、踏实做事、勤奋节俭。
我的家人是这样做的,也这样要求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爸爸老实本分,是村里出名的老实人;妈妈勤俭持家,生活中勤俭节约,是邻里公认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听到最多的夸赞就是“人家这孩子老实,跟他爸爸一样”。
但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老同学来家里做客,说:“你爸爸上学那会儿太老实,你别像你爸爸那样,太老实会吃亏的。
”当时,我觉得叔叔说的也有道理,我一时真不知道该不该做个老实人。
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人的勤劳能干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什么农活都做过。
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从来不怕吃苦不怕累,因为我觉得这些跟干农活相比轻松多了。
十岁之前,爸妈不让我跟他们到地里干活,我就在家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收拾屋子做饭照顾妹妹,七岁时,我已经可以烙大饼。
也许正是得益于那时的经历,我做各种家常饭菜得心应手,这点也成了我后来找对象的一个筹码。
那时,我就觉得长大了就应该多干活,这样长辈就能少干点。
我爷爷经常和别人提起我的一句经典话,说我曾经对爷爷说,“我多干一点,爷爷就少干一点。
我越长越大,就干的越来越多,爷爷慢慢老了,就可以干的越来越少”。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了,翻译成现在一句很常见的话应该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的家人做人老实,做事踏实,为人善良。
爷爷在我们村里人缘特别好,他乐于助人,为人和善,认识爷爷的人都说他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
不管谁家有事只要被爷爷碰到,能帮就帮。
爷爷爱做小买卖,认识很多做小生意的,算盘打得也很好。
记得村里谁家卖粮食,卖牛卖羊啊,都会叫爷爷帮忙。
爷爷虽然没上过学,但算数能力特别强,有爷爷在场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还不会算错账。
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爷爷肯定会到场,端菜洗菜、烧火洗碗,忙里忙外,直到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爷爷还爱赶集,每次赶集都会问问邻居们有没有带东西的,于是每次赶集回来,他的小三轮都是满满的。
一到胡同,就听爷爷喊李家的鸡蛋,赵家的大米,邻居们纷纷出来取东西,这也算“代购”了吧!我爸爸的“名片”就是老实,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从来不去伤害别人。
受爷爷的影响,他一样喜欢帮助别人,在村里谁家有活需要帮忙,从来不会拒绝,总是尽力去帮着做。
爸爸其实差点做不成农民,他初中毕业后,村里征兵,爸爸各项指标都符合,而且算是很优秀的,村里已经决定让爸爸去了。
就在这时,另外一家找到我家,跟爷爷和爸爸说,他家孩子多,挺困难,希望把名额让给他们。
后来,爷爷和爸爸就把名额让给了他们家。
对于这件事,爸爸心中一直也很遗憾。
村里为了补偿爸爸,推荐爸爸去县里农校学习,回来在村里做农业技术员,爸爸一干就是十几年。
后来农业合作社散了,为了养家,爸爸出去打工,爸爸老实人好,踏实肯干,在工地上也赢得了老板的赞赏,让爸爸学厨师,在他们工地的食堂工作。
老板对爸爸很放心,把食堂交给他打理,爸爸跟这个老板做了二十多年。
我的家人都很勤奋节俭,首先要说的就是我的妈妈。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穿的鞋子、冬天的棉裤、棉袄,都是妈妈自己纯手工做的。
印象中,妈妈总是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里做鞋底。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零食,炒花生瓜子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记得村里经常来卖饼干、方便面的,也可以用粮食换,妈妈一般不给我们买,如果妹妹哭,她会用粮食给我们换一点,还要用那些她从地里捡来的粮食。
妈妈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就省。
我小时候,家里电器很少,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看了很多年,洗衣机、冰箱到我结婚时家里才买,但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用。
每次回家,我都说:“妈妈年纪大了,别再手洗衣服,用洗衣机洗就行了。
”她总说:“值不得,没多少。
”其实,她就是舍不得那点电费。
从小,爷爷就告诉我,咱们到哪儿都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这样人家都喜欢。
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别再像他们一样种地。
我一直记着他们的话,不管上学,还是工作以后。
在学校的时候,完成好学习的基础上,我很乐于帮助老师和同学。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班干部,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每年都会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
工作以后,我踏实认真工作,作为一名医生,我用心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我一直坚持两点:一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处处为患者着想;二是学习好医术本领,为患者做最好的服务。
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个公立医院,在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北京市区级优秀医务工作者。
在现在工作的这个医院,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既然走上从医的道路,我一定以良好的医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医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
只要我们认真遵守好、传承好文明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我爱我的家,我喜欢我家的家风家训,它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它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能世代传承下去,不断去影响更多人,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篇三)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父母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都有着传统中国农民正直、淳朴的禀性。
从小父母就告诫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说这话是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告诫他们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人,父母并没有告诉我标准答案。
或许他们学识浅薄,并不能够归纳出好人的定义。
只是一直强调要有好心肠、要体贴人、要与人为善,做事要问心无愧,该做的事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
总之,不能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有着父母耳提面命,我自小就遵纲守纪、节俭正直。
**年,我们家被评为“高碑店市首届文明家庭”,这与父母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
上大学时,在《道德经》里读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永恒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故能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效仿天之道,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后面,结果别人都来成就他;保持自身处于利益之外,就可以保全自身。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放下私心,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概而言之无私的人就是“好人”,父母的教育和《道德经》的哲理不谋而合,胸无点墨的父母用直白粗浅的语言和贫瘠而又纯粹的人生,对“好人”做了最准确的诠释。
父母和乡邻的关系非常融洽,遇到我们姐弟和别人吵架、闹别扭,父母总是胳膊肘往外拐,不问原因地训斥我们,从不护犊子。
乡邻来我家借东西,只要家里有的,自己不用也要借给乡邻。
农忙时家里仅有的几件农具,全都毫不吝啬地借给乡邻,经常借出去还有人来借,就到那家去取,到最后农具借到哪家都不知道了。
父亲常教育我们,人家张口来借东西,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到哪家借也是经过反复思量的,不能不借。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姐弟三人的成长并没有受到什么委屈,依靠的就是母亲的贤淑和父亲的辛劳。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把干农活儿当作休息的。
父亲是兽医,是我们那块儿十里八乡闻名的兽医。
那时的牲畜是农田里的主力,是农民的命根子,兽医比人医吃香。
父亲除了夏秋两季在家里忙碌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各村、各生产队间,忙着给牲口看病、接生。
我们家的门是树枝做的柴门,敲不响的,经常有人半夜砸后房山(房子的后墙)来请父亲,不管严冬酷暑,父亲总是尽快穿好衣服、拿起药箱就走,披星而去,戴月而归。
听老一辈人讲,父亲曾经给一头吃了塑料布不反刍的牛做过手术,而且手术竟然非常成功,这件事像神话般在当地流传。
后来有了拖拉机,父亲又成了拖拉机手。
那时的司机和现在可是天壤之别,不仅要驾驶技术娴熟,重要的是还得会修理。
记忆里,我家院子的西南角铺着一大块塑料布,塑料布上总是摆满了油乎乎的机器零件。
父亲穿着沾满油泥的粗布衣服,脸上、头上脏兮兮的,掌纹浸满了黑黑的机油。
长满老茧的双手却有着妙笔生花的灵巧,总能够让“罢工”的机器发出悦耳的“突突”声。
不管那个生产队的拖拉机,父亲总是不计报酬的帮忙。
甚至忙的吃饭都没时间好好洗洗手,父亲开玩笑地说,吃到嘴里的机器油比炒菜的花生油香!母亲的善良在我看来是没有底线的,那时闹灾荒,经常有串村耍杂耍的和乞讨者,母亲总是吃的、喝的、拿的一起赠送给他们,生怕给他们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