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诗人地——池州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作者: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8年第07期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西,距今1300多年历史。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此,贵池杏花村随《清明》诗名扬青史,享誉天下。
杏花村被称为江南诗村,故池州誉为“千载诗人地”。
唐代的李白、罗隐、张祜、白居易、杜牧、杜荀鹤,宋代的梅尧臣、岳飞、苏辙、司马光、朱熹、李清照、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都留下了不朽诗篇。
杏花村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酒庄,以杜牧诗中的酒家和历史记载的杏花村黄公酒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潜心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为《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堪称“天下第一村”。
一首动人心弦的杏花美酒诗,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农耕画;一部耐人寻味的村落民俗书,书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梦。
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牧和他诗中的杏花村。
杏花村——迹以名传“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任池州刺史。
次年清明之日,杜牧到杏花村赏春,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
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
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
有《樊川文集》传世。
他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
后人为区别于诗圣杜甫而称他为“小杜”。
他于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至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
池州市旅游资源介绍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 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 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 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 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 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 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 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 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 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 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 花村”
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 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升金湖(Shengjin Lake),有着“中国鹤湖”之称,位于 安徽省东至县境内,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
秋浦河流经矶滩乡兴隆村的河段,转了一个2千米长的龙形大湾,人人称之为“大龙 湾”。一年四季,这里的河水深不见底,军鱼、鲛鱼畅游其间,水鸟成群结队在水面嬉 戏。百字崖静静地耸立在河边,在向过往的行人述说着藏宝的故事,让大龙湾始终披着 一层神秘的面纱。
地处皖江段南岸之首,是安徽省文明城市
传 说 中 仙
仙 寓人 居 住 山的 地
方
孔雀瀑
整个瀑布远 远望去像一 只引颈畅饮 的孔雀,尾 羽打开如一 面银白的扇 子
瑶池,纯粹宁静,山间的一轮明月
世界一绝大峡谷——七 彩玉谷
中国第一富硒村——大山村
仙女浴池
——
名 茶
雾 里 青
谢谢欣赏
• 地藏信仰是九华山佛文化形成之源,“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信仰从 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 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最终形成了理念高尚、 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
东至:东流、至德合并而来。素有“尧舜之乡”的美 誉 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
民间相传大龙湾藏着一笔巨额宝藏,要想得到此宝,惟一方法是一口气读完湾里仙石岩 上刻的100个字,河水马上就会干涸,河底将露出把金钥匙,拿着金钥匙就可以打开仙 石岩的石门,获得巨宝。不少人曾跃跃欲试,结果都无功而返。一天,沟丁村合龙山下 来了一个得道老和尚,架着梯子爬上仙石岩,一口气念了99个字,河水顿时干了一半, 露出一只硕大的乌龟来。他大吃一惊,歇了一口气没念完最后一个字,结果河水又涨回 原样,失去了惟一得宝的良机。
池州介绍

二.自然风景
九华山
九华山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 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 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 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 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 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 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 公里, 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 坐标为东经 117°,北纬30°。
牯牛降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 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 ,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 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有明末复社领袖、 文学家、爱国诗人 吴应箕的遗迹、古 雪山民钓石,以及 折射着中国大半个 世纪历史风云的标 语墙……牯牛降共分 为五大景区:主峰 景区、龙门景区、 奇峰景区、双河口 景区和观音堂景区 。
大王洞
升 金 湖 百丈崖
仙寓山
万罗山
三.文化艺术
戏曲文化——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 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远古时代,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 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 堂戏、端公戏。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 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 傩戏贵池、石台和青 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 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2005年5月 ,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 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十里杏花村,千载诗人地”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西,距今1300多年历史。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此,贵池杏花村随《清明》诗名扬青史,享誉天下。
杏花村被称为江南诗村,故池州誉为“千载诗人地”。
唐代的李白、罗隐、张祜、白居易、杜牧、杜荀鹤,宋代的梅尧臣、岳飞、苏辙、司马光、朱熹、李清照、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都留下了不朽诗篇。
杏花村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酒庄,以杜牧诗中的酒家和历史记载的杏花村黄公酒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潜心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为《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堪称“天下第一村”。
一首动人心弦的杏花美酒诗,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农耕画;一部耐人寻味的村落民俗书,书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梦。
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牧和他诗中的杏花村。
杏花村――迹以名传“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任池州刺史。
次年清明之日,杜牧到杏花村赏春,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
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
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
有《樊川文集》传世。
他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
后人为区别于诗圣杜甫而称他为“小杜”。
他于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至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
池州市市情简介

池州市市情简介池州市位于皖西南,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自唐武德四年设州址府以来,距今已有1385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池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有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区齐山——秋浦仙境,神奇的地下溶洞群及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名胜古迹。
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距今示范区。
全市森林覆盖绿57%,生态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池州地处皖江经济带。
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池州港是皖江五大港口之一,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40余种。
其中铅、锑、锌、锰等有色金属矿藏储量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优,全市石灰石储量250亿吨,白云石10亿吨,方解石5亿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开放,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经济与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亿元,增长13.3%。
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3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增长1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进入“十一五”,池州立足于加快追赶、立足于务实基础、立足于彰显特色,确立以追赶全是恒和沿江城市平均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上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工业突破的工作主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经济带上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快速发展的地区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池州城市形象语

池州城市形象语广告语,池州城市形象语1、九华佛国,山水池州。
2、诗韵池州新风景,腾越新城大安徽。
3、山水灵秀地,人文池州城。
4、昌盛安徽,活力池州。
5、古聚千门诗客,今迎八方人才。
6、双塔杏花村,千载诗人地。
7、新州璀璨和谐,迎八方人才。
8、安徽池州,曲径通幽。
9、自古杏花村,如今四方名。
10、诗乡佛境,江山之道。
11、自古“鱼米之乡”,如今风光依然。
12、一城人文经典,千载魅力池州。
13、池州之美,心旷神怡。
14、多少梦中景,不忘池州情。
15、水光山色寄诗情,池风州茂描画意。
16、千年诗人地,江南鱼米乡。
17、名山大川,自古名扬。
18、千载诗人地,万佛九华山。
19、建和谐社会,创致富新篇。
20、游·九华圣地,品·池州人文。
21、安徽有名城,池州渔米香。
22、池州生古韵,悠悠历史情。
23、池纳百川,州通天下。
24、膜拜九华山,天地同生辉。
25、秀美山水如诗画,倾城亦倾国。
26、东方神韵,传奇九华。
27、莲花佛国诗人地,文化名都生态园。
28、黄山太平湖,长江一明珠。
29、开山为九,立池安州。
30、文人寄情地,泼墨诗池州。
31、杏花酒香依旧,九华佛地新天。
32、立足池州,天下之洲。
33、池通四海,誉满九州。
34、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入池州。
35、千年诗人地,百代鱼米乡。
36、航天上神舟,旅游在池州。
37、感受安徽,品味池州。
38、一帆风顺吉祥地,万事如意池州城。
39、《清明》佛池,衢通九州。
40、灵气山川,文韵池州。
41、画缋九华山,诗咏杏花村。
42、活力中国,魅力池州。
43、寻梦九华佛国,相约魅力池州。
44、诗情九华,画意池州。
45、山水绣风情,古韵传温情。
46、开发古池州,建设新贵池。
47、千载诗人地,百里山水画。
48、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49、古木的森林,生态的游园。
50、九华山上,莲花佛国。
51、念天地高远,怀徽池文渊。
52、驰骤四海,四海池州。
53、天下九华山,唯美池州城。
池州旅游景点攻略

池州旅游景点攻略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江南鱼米乡,千载诗人地,灵山秀水孕育了隽永独特的池州气质,这里是人佛共存的心灵净土,是祈福美好未来的胜地。
如果你去池州旅游,可以参考介绍的池州有什么好玩的景点!1、九华山九华山位于池州市东南处。
唐开元年间(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来此修行,因其生前逝后种种迹象酷似地藏,所以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应世,尊为金地藏,于是九华山成为地藏的道场,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合为佛教四大名山。
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2、莲峰云海景区莲峰云海景区,坐落在九华山莲花峰,它位于九华山后山是九华山脉第一峰,因其峰上下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壮观而得名。
又由于莲花峰山形酷似文房四宝中的笔架,所以又称“笔架山”,景区面积400亩,保护面积1000亩。
莲峰云海是九华山后山旅游带的重要接待景区,倚山而建,就势造景,园即是山,山即是园,妙趣天成。
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百花村3、九华天池九华天池景区自然生态原始,景观奇特,既有峡谷、溪流、飞瀑、竹海、奇树怪石、高山平湖、冰川漂砾等自然景观,也有红色山村、电站、茶园等人文景观。
幽深的树林,清新的空气,静态的巨石,动态的瀑布飞流而下,形成了“天河挂绿水”的奇观,被誉为江南的“阿里山”。
人们来这里探秘冰河谜窟(巨石阵),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乘游船沐浴天池圣水,让心灵净化;登盘龙岛猎奇中国唯一的越人后裔“矮人部落”;坐滑索飞跃百米大峡谷;乘皮筏,体验冰河谷冲浪流漂的惊险、刺激;还可以参与一场真实的户外CS野战。
其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是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理想境地。
著名景点有天河挂绿水、冰河谜窟、矮人部落、冲浪流漂等。
位置: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马衙镇4、石台牯牛降安徽石台牯牛降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神奇北纬30°线上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大富硒地之一的池州市石台县境内。
因牯牛降是黄山山脉西延的主体,海拔1727米的牯牛主峰为皖南第三高峰,所以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气候优越,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馆”和“野生动物种群基因库”。
池州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
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池州人文积淀深厚。
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著名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让杏花村饮誉天下,清代贵池学者郎遂编撰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志》。
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
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享誉海内外。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有“天然大氧吧”之称。
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13.1m2,环境质量在中东部地区首屈一指,非常适宜人居,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池州交通区位优越。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16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铜九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和沪渝、济广、京台三条高速以及206、318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池州九华山机场也建成通航,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东(至)九(江)高速、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皖南示范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载诗人地——池州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
而我的家就在杏花村的所在地—池州。
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
这里环境优美,既有首批省级风景名胜齐山、秋浦胜境等,又有生态良好的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池州正是由于她的山美水美,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历史上诸多名人如黄盖、杜牧、包拯都曾出任过池州的地方官,也正是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及名句,犹如一张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想一睹这个“小家碧玉”的芳容,下面就由我来带大家欣赏这座江南小城吧!
纵观整个池州最醒目的就是她的山水。
池州山水,清秀绚丽,让人流连忘返。
这山自然是九华山,她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九华山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另有城南的齐山,曾与九华山齐名,因数峰等齐,故名齐山。
前人有诗赞云,“山离城郭两三里,景胜西湖六七分”。
而这水自然是从石台山区,纳众流蜿蜒而来秋浦河,碧水清流,婉如潇湘,在池口入江。
汤显祖赞曰“铜陵山北九华西,秋浦风烟似会稽”。
难能可贵的是,池州还有条穿城而过的清溪河,李白曾在这里沿溪游赏、垂钓,写下了闻名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
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池州除了拥有以上的风景名胜以外,还有着经数载风雨洗礼过的古代建筑及文化遗址。
池州的古代遗址可谓是星罗棋布,如清溪塔、白牙山塔、兴济桥等明朝年间留下的古代建筑,昭明太子钓台、李白钓台、七星墩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
其中的“一村两塔”尤为出名,“一村”就是城西的杏花村,古时方圆十里皆为杏花,杜牧当年任池州刺史时,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沦落在荒郊野外的杏花村随着这首诗名播青史,饮誉中原。
“两塔”,一座是位于城东北白牙山东端的百牙塔,一座位于城东北清溪山的清溪塔,双塔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亦然保存完整,傲然耸立,凌云对歭,俨然池城的卫士。
池州的美不仅仅是由于她优美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浓厚文学气息的,比如说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中国傩戏,发源地之一就是池州,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淳朴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而池州的傩戏至今仍保持着当初的那份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隐藏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直到现在,池州的部分乡镇还有着“无傩不成村”的美誉。
除了戏曲,池州还有与凤阳花鼓灯相媲美的罗成民歌,她历史悠久,唱腔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涌现出以姜秀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民歌手,民歌演唱盛况空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
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践行与修证合一的悲情文化。
撇开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彻底地、无私地服务众生的精神,并且哪里最困苦,哪里最需要帮助,便出现在哪里,其表现就是累劫中所表现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
另外她又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九华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儒释道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结晶,这种开放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今天已为妇孺皆知。
池州正由于她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游玩,也留下了数不尽的美丽诗篇。
我因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
她用她有优美的风景、灿烂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哺育着池州人,用她的内在和修养熏陶着池州人,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让她武装我们每个人灵魂,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道德水平。
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需求和呼唤。
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池州人在国家这种大的背景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身边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让我们池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具体化、内涵化,让池州文化产业逐渐壮大,在旅游强市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