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安徽省池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池州作为皖南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更由于人口压力的增加,土地和资源不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旱涝灾害频繁且加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开山采矿引发的地表破坏还在蔓延等,不仅影响了市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制约着池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进行池州市生态经济的定量评价研究,分析生态经济的动态演变趋势,对池州乃至皖南山区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系统对自然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一研究区概括

安徽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东接铜陵,南邻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是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地处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45%,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二具体研究

1生态足迹的供需变化

1996-2004年池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揭示了生态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环境供需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996-2004年池州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池州人均生态足迹从1996年的1.1906hm^2增加到2004年的1.8433hm^2,增幅为54.28%。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3,减幅为4.87%,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生态赤字由0.5147hm增至1.2003hm,总生态赤字由78.13万hn^2增至186.53万hm^2.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池州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受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系统退化,人地关系紧张。一般而言,生态足迹赤字部分主要靠进口和(或)枯竭本地的自然资源来解决,而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进出口贸易较小,所以该地区只能靠过度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源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供给的不足,这同样说明池州市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2各类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变化

从池州市各年的生态系统的供需结构来看,林地和建筑的供给大于需求,存在较大的可利用空间。林地的生态盈余最大,这符合池州森林覆盖率57.5%的实际,表明池州市多年来坚持的“治山治水”的政策很有成效,但从侧面也说明池州市人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对林业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利用,这将会加大对耕地的压力。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反映丘陵山区城镇化水平低的特点,与之相反的是耕地、水域、草地的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生态足迹需求。其中耕地的生态赤字最大,池州的耕地面积人均占量仅为

0.05hm^2,大大低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hm^2的警戒线;耕地面积的质量也不高;而且持续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和城市化过程耕地的占用量增大,耕地已经成为池州市非常稀缺的资源。草地也存在生态赤字。牧草地是池州市面积最小的用地类型,主要零星分布在贵池区和东至县内,加之池州的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消耗饲料主要来自粮食,因此,实际草地的赤字将转化为对耕地的压力,水域生态承载力供给也小于生态足迹需求,然而实际上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这一矛盾现象说明池州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不高。

3 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

计算万元GDP所占的生态足迹可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越大,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反之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池州市1996年-2000年的万元GDP处于波动阶段,2001-2004年下降较快,下降了12.9222%,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制造工艺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利用降低了资源消耗;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以农业为主的池州经济部分转移到工业、旅游业上来,降低了经济发展对土地生产力的依赖,但与全国的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水平以及东部地区的生态足迹水平相比,池州市的资源利用水平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但是,可以看出,池州市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增长趋势,1996-2006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由1.,0958增加到1.3107,发展能力指数由1.3047增加到2.3793,尤其是从2000年之后,发展能力增长迅速。说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在增强,同时也表明该区域从2000年开始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池州市的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仍然较高,区域生态赤字也呈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其生态经济系统的较快发展是依靠较高的生态需求来实现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低,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三池州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改善池州市目前的非可持续状态,遏制生态赤字持续增长的的趋势,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经济现状,可采取如下措施。

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生产农业

积极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2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资源是池州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予以保障和提高,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出现数量增长而质量下降的局面;强化节地意识,加强耕地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水质恢复;保护矿产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采选等传统产业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和鼓励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池州市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安徽省“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味高,池州市应以“两山一湖”大开发为契机,以九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国家及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和佛教文化为特色,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

发展,以促进池州经济的腾飞,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

4 因地制宜,分区建设

在南部低山区以林、茶为本,实行林、粮结合,重点抓好林、茶、果、药的生产;严格保护现有农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实行封山育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兴建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能;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中部丘陵地区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有计划的利用荒山,荒坡,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坚持走农林牧多种经营之路;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结构,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在北部地区重点加强农田保护;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无污染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和辐射力。

研究人:宋明玉、孙苏婷

时间: 2014年6月

知识经济的内涵

题目: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孕育而生。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知识经济与知识的关系分析,人们发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和知识在生产中作用不断增强紧密联系的,是人类从最早一块自然的直接赐予获得生存,到近代依靠对自然的加速索取获得发展的旧生存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的智慧,更有效的利用自然,更合理的发展经济的新模式的转变过程。知识经济是文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是人和自然最终获得和谐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世界领域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发到现在。由1945年开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制造后,计算机硬件芯片集成度提高,软件界面大众化,其多媒化全方位的功能,价格低易于普及,国际互联网横向的发展,并向各领域纵向深入,才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真正的主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一个学科到一个领域,再到社会经济结构,从现象的感受到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画出一条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清晰轨迹。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基于19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在多伦多召开,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是随着实践的规模、程度加大和深入发展,油学术界到国家最高决策人,从个人的研究成果到全球了解认同,实践到理论过程的时间缩短,速度提高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以数字化合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科技革命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直接孕育并抚育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征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快捷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信息,方便的与世界各地交流和沟通。互联网的兴起,使商品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有效缩短了从产品制造到销售、使用的时间,从而直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知识经济。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成为今年来在世界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人们通常只从知识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并且又把知识仅仅解读为科技知识。显然,对知识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难以揭示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应该本着全面、科学、理性与动态的原则,从社会这个大文化环境出发,多层面、多视觉的考察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走势,从而力求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经济,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安OECD在1996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中所说的知识又是哪类知识呢?知识这个概念,通常是指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的考试-87分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 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 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 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 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 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 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2. ()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 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人类思考的结果,提 出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1989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94年 3. 2003年,我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左右。 A.0.03 B.0.04 C.0.05 D.0.06 4. ()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A.水污染 B.大气 C.能源 D.环境 5. 九十年代以来,德国针对循环经济制定了()。 A.《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B.《废弃物管理法》 C.《促进有效利用资源法》 D.《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6. 治淮的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的关注,在()召开由曾培炎副总理主持的会议。 A.合肥 B.蚌埠 C.六安 D.阜阳 二、多选( 共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洁生产应用于()。 A.治理污染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 自1998年开始在各种场合演讲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治理学院 一、什么是可连续进展 1.什么是“进展” “进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进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 进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样地,还有人将“进展”明白得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进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样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进展”的实质。 注:上述定义中专门强调了分配的平等咨询题,故若社会在增长过程中显现了较严峻的两极分化,则其进展的程度要大打折扣。 2.什么是“可连续” 这一咨询题是极难解决的,目前,国际上围绕“可连续进展”的明白得争辩要紧是难以在“可连续”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连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 (1)生态学定义 可连续——爱护差不多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爱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连续利用。 生态支持系统——农业系统,森林和海岸,淡水系统,它们的存在支持着生命的存在与进展。 (2)环境学定义 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范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操纵在一定水平以下。 (3)主流经济学定义 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连续进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 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以后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能够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不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 (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h n m K K K K ++=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_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自1998年开始在各种场合演讲重庆 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发 展”“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 义较权威: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 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 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注:上述定义中特别强调了分配的平等问题,故若社会在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则其发展的程度要大打折扣。 2.什么是“可持续”这一问题是极难解决的,目前,国际上围 绕“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争论主要是难以在“可持续”定义上达成 一致意见。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1)生态学定义可持续——维护 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 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生态支持系统——农业系统,森林和海岸,淡水系统,它们的存在支持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2)环境学定义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 可自净的范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主流经济学定义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目前西方 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 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 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 功能。 设、、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定义:可持续即不下降当下降时,若、上升,则可能有上升,故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若、对其加以补偿,则仍然有可持续。 (4)非主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定义伦敦环境经济学研究中 心的学者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通常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 如海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若小鱼和虾虾被 人类活动灭绝了,则大鱼也会饿死。 又如森林中生态系统中是互补的,若树木被砍光了,则森林中的动物也会死去,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因此,他们认为:不能下降到 一定水平以下,否则生态系统不能恢复,故定义:(5)热力学学派 定义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位著名学者Daly。他认为:由于 地球系统的有限性(资源有限),故它能容纳的人类活动规模是有限的。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和能量的完全循环利用是不可能的,故人类活动总是使有限能量不断耗散。为了在有限的地球上使 人类尽可能存在较长的时间,人类应使能量耗散速度极小化,这就 要求将人类活动规模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具体就是——人口和经济 的零增长,称为稳态经济(Steady-Stateeconomy)。 该学派排除“数量型”发展,强调在零增长中进行“质”的发展。 (6)社会学定义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 的可持续性。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业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业 工商管理学院 09人力一班 801131327 秀美

一、经济增长必然会产生生态代价,在理论与经验是考察上如何加以论证。 答: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生态代价是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生态代价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许多地方接受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突进发展,急于加快发展速度,以牺牲环境质量,延期环境消费,轻视环境保护为代价,实现强制发展。这种突进发展在赢得一时发展经济的时间和资金同时,也产生明显的负效应。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花了大力气用于改善环境,这个奥运年的春天,感觉北京的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感受也好了不少。但不久前看到一则消息称,一些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外国选手因担心中国的食品安全,而要自带食品;更有甚者,担心中国的环境污染,打算在奥运期间将于韩国居住。凭直觉,这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当然不排除顺手摸黑中国一把,那是习惯成自然了。但是,人家之所以能够炒作与摸黑,恰恰是因为中国快速经济增长暴露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 一、国在山河破 如今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如变魔法似地从地下呼唤出巨大财富,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也应当看到,如果将现有的成绩全部归功于改革开放,那不仅是对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不公,而且也与事实不符。匡算现有财富总量当有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这一两代人自己创造的,但不要忘记,是在前辈留下的基业上创造的;一部分是前人创造的,如土地、矿山等,我们只是将其货币化而已;一部分说起来应当很羞愧,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与贴现,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而变现的,我们的后人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我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埋单。 多年来,我们习惯比成绩,展示我们光鲜靓丽的地方,而对我们时下不光彩的地方,往往讳莫如深。这不是中国人应有的光明磊落的风格,也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些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是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中国的经济奇迹将会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张力下,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在中国,大凡经济成长比较快速的地方,环境污染通常都比较严重。本人没有做过统计分析,但凭研究经验与直觉,得出“中国的地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本成正比”的风险并不很大。 (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可谓“一江污水四处流”。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城市90%的地下水被污染,30%的工业污水和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在中国2万多个自然湖泊当中,75%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久前,被报道的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与安徽巢湖的污染只是“抓典型”而已。这并不表明,没有被大量报道的湖泊就没有污染,或污染比这三大湖泊要好。江河湖海水系相连,除了大陆被严重污染,中国的海洋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

内容摘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始于本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其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协调发展,永续不断。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免遭或少遭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子孙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哲学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反波动性等特征。(注: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 8(3)。)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环境、资源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从空间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全社会范围内,各阶层、各集团、各单位都增进利益的共同发展。“整体本位论”作为经济法的哲学基础,以社会整体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体利益为次,客观地反映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要求,其目的也在于实现社会整体控制与协调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法的调控、规制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协调和控制,以及在具体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和引导的统一过程。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而个人权利本位以自然权利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它有利于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民法看来,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并组成社会利益。只有充分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才可以促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注:陈云生。权利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命运[j]。政法论坛,199 7(3)。) 同民法着眼保护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利益本位思想相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在经济法看来,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整合,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利益决定个体利益,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而个体利益至上,必然破坏利益均衡与和谐。所以,经济法所坚持的利益原则是整体利益至上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保护并限制个人利益原则,保护社会弱者利益原则。(注: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3)。)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 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 (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 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