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自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版以来,可 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 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可持续发展如何从一个 概念进入可操作的实践,仍然是一个世界各国政 府、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界正在努力寻求解决的 问题。
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何为可持续发展?因此, 何为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定量 化工具来测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 展的状态和程度。 展的状态和程度。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可持 续发展? 续发展?
dk为全球第k 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为全球第 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Ai=(Pi+Ii(i=1, Ai=(Pi+Ii-Ei)/(Yi · N) (i=1,2,3,… m)
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 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 )平均产量(kg/hm2) 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 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 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 N为人口数
均衡因子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 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 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 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需要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 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rk=dk/D(k=1, 均衡因子rk=dk/D(k=1,2,3,… 6) rk=dk/D(k=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社会、经济和资源3个指标为一级指标,47个子指标为三级指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同时提出了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指标无量纲化方法,AHP 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正、负加权海明距离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标签: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实现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要素持续、稳定、均衡和有序的发展。

其中,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

因此,构筑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建立相对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

其基本涵盖的层面包括国际、区域及特定界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提出了“必须研究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自然的以及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在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等重要国际决议。

随后,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

1997年更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基本战略。

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战略实施层面考虑,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以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Absr t: Th n x s tm so ft e e au to to t ac e ide yse i ne o h v la in meh d,whih me n rty t e c oc fi iao nd t e i d x c a sfsl h h ie o ndc tr a h n e i s
Ke r s c u t ; s s ia l e eo me t id x y wo d : o nr y u t n e d v lp n ; n e a b
分析 和评 价 县 域 可 持续 发展 状 况 ,除 了进 行 定 性描述 ,更 重 要 的是 需 要 对 其进 行 定 量 的 分 析 和 评 价 。所 谓定 量 分析 和评 价 就 是要 寻 找 或建 立 一 个 度 量标 尺 ,通 过 这一 度 量 标 尺 去测 量 县域 的 可 持续 发 展状况 ( 方道 ,20 ) 仇 03 。指 标体 系评 价 法 就是 其 中 的定量 分析 方 法 之 一 ,指 标 体 系评 价 首 先 就是 指 标 的选择 和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度量 或 评 价 县域 可持 续 发展综 合能 力 涉 及 到 县 域 经 济 、社 会 、资 源 、环 境 等多方 面 内容 ,采 用 一 个 或几 个 指 标 不 足 以分 析 和 评 价一 个地 方 的可 持续 发展 综 合 能 力 ,需 要 建 立 一 个 可持 续发 展指标 体系去 对其进 行分 析 和评价 。
( .中科 院广 州地球 化 学研 究所 ,广 东广州 5 04 1 160; 2 .中科 院研 究生院 ,北京 104 ; 00 9 3 .广 东技 术师范学院 ,广 东广州 5 0 0 ) 140
摘要 :指标体 系评价法是 定量分析 方法之一 ,指标体 系评价首先就是指 标的选择 和指标体 系的构建。通过在 对 县域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 则进行 分析 的基础上 ,结合县域的基本 特点 ,根据县域的发展 目标 ,参考 已有的研 究成果 ,建立 了县域 区域 经济、社会和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下的可持 续发展评价指标体 系的基本框 架。 关 键 词 :县 域 ;可持 续发 展 ;指 标 体 系 ;评 价 指 标 中 图分 类 号 :F 0 27 文献 标 识 码 :A

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HEL o n,G o iu AO B j
【 . co l fMa ae n, b i iesyo e hooy i j 0 3 , hn ;2 S h o f ng met ini ies , 1 S h o ng met Hee vri fT cn lg,Ta i 3 10 C ia . co l Ma ae n,Taj Unvri o Un t nn 0 o n y t Tajn3 0 7 , ia) ini 0 0 2 Chn
was fu g n. y jd met o
Ke r s s san bed v lp n ;idc tr y tm;c u t v l ywo d u tia l e eo me t n iao se s o n l e;mo e ;F y e d l NN
0 引言
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最早 出 自于生态学 , 用来描述一个种群或地域 生态系统 的稳 定存在 . 第二 次世界 大 战后 , 世界经 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 同时 , 们也逐渐开始 品尝到发展 的负面效应带来 的苦 人
维普资讯
第3卷 第4 5 期
Vl -5 0 3 No4 l .

北工业大 Nhomakorabea学


20 06年 8月
Au u t 2 0 g s 0 6
J OURNAL OF HE BEI UNI RS TY ECHN0L VE I OF T 0GY
果 :环境污染 、人 口激 增 、生态平衡和 生物多样性 的破 坏 、不可再生 资源的过度消耗等 等 .在此背景 下 ,18 年 联合 国环境 与发 展委员会提交 的报告 《我们共 同的未来》 中 ,明确提 出了 “ 97 可持续发展 ”

浅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静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浅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静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9期 07
总第 1 6期
经济研 究导 刊
EC0N0M I C RESEARCH GUI DE
No9, 20 7 . 0 S ra No 1 e il .6
浅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静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李 艳 冰
( 山东 工商 学 院 管 理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2 4 0 ) 6 0 5 摘 要 : 持 续 发 展 已经被 确 定 为 我 国 2 世 纪 的 国家 发展 战略 , 是 , 何 将 这 一 崭新 的科 学发 展 观 转换 成 可 可 1 但 如
和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 ,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仅面临提
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任务,
而且面临着人口基数庞大, 人均资源不足 、 环境污染严重的
评价和比较, 从比较中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 进而采取措施, 赶超先进水平。 () 3 这套指标还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引导当地政府贯彻 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使其明确什么是应该追求和遵循的, 什么是应该摒弃和拒绝的, 、 督促 引导其更好地完成可持续
收稿 日期 : 0 7 0 — 8 20—42
2 . 经济效益
() 5 区域内劳动生产率( 万元/ ;6成本费用利润率 人)() ( ;) %)( 总资产报酬率( 。 7 %)
3 . 产业结构
() 8第三产业比重( ; ) %)( 第一产业比重( 。 9 %)
4 . 发展潜力
作者 简 介 : 李艳 冰 (9 6 ) 男 , 17 一 , 吉林 白城 人 , 师 , 事现 代 物 流 与 供 应 链 管 理 、 持 续 发展 研 究 。 教 从 可
切合实际的研究和探讨。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 如 何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也就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据可持续发展 的含义 , 发展要具有 可持续性 , 即“ 要不损
害支 持地 球的生命系统 : 空气 、 、 水 土壤 , 超 出其源 于环境 不
的承载能力” , 日 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限制于资源和环境的承
载能力之 内, 即保 障资源 和环境 的可持 续承载 , 这是保 障发 收稿 日期 :0 0 0 — 8 2 1— 6 2 基金项 目: 犁师范学院院重点科研 项 目( D 8 1 ) 伊 Z 0 0 7
作者简介 : 邓绍云(9 1 ) 男, 17 一 , 江西新 干人 , 副境等研究。
发现 存在 的人 为因素 , 就是 长期 以来 只是注 重 C P的增 那 D 长, 只顾经济增长 的时候对 资源的过度掠 取 , 而忽视对 大 自
题又是合 理可持续利用 区域资源问题 , 理可持续 利用 区域 合 资源其中包涵有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含义 , 资源的利用
然 的尊重 和生态环 境 的保 护 , 而造 成大 自然对人 类 的报 从
21 0 0年第 3 3期
总第 17 0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N0MI S ARCH C0 C RE E GUl DE
No.3, 01 3 2 0
S f l .0 e a 1 7 i No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邓 绍云 , 清华 邱
( 犁师范学院 , 伊 新疆 伊宁 8 50 ) 30 0
展可持续性的前提条件 。而要做到这一点 , 首先必须树立可
持续发展 的理念 , 后要有 可持续发展 的评断标准 , 之 同样对 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有个 可操作 的评断标准。 故建
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其工作 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定实际上是在“以人为中心”和“尊重环境限制”之间进行左右为难的选择和妥协,一方面,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中心,他们有权力过上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富足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人追求过上富足生活的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某些方面造成严重的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将严重威胁到全球社会系统,这有可能成为不可突破的限制,但确定这样的限制又很困难。

◇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没有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大量的指标可以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形成一套指标体系框架来开发、组织和使用各种指标。

◇ 目前已存在的框架如单项指标框架、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目标—指数—联系框架、空间分维框架、21世纪议程的框架、问题领域框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提供某种结构用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个框架对于组织和表达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都还是不够完备的。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1)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们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Rio宣言指出:“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中心。

他们有权力过上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富足的生活。

”(2)进行远期展望: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能使自己受制于未来10年。

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彻底的改进,以保证后代的利益。

同时,我们必须满足今天的需要——譬如说,人们需要温暖的房屋,因为它意味着现在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

(3)考虑成本和效益:决策必须考虑到涉及广泛的成本和效益,包括那些不容易用货币估价的事项。

在追求任何单个的目标时,我们不应该到处增加不相称的成本。

应该考虑到公众价值,成本和效益的计量时间,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

(4)创建开放的、支持性的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支持所有国家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系统。

我们需要创建这样的条件,它可以使得贸易能够繁荣发展,使得竞争可以作为增长和增加资源效益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区域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而一
项旨在引导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就是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展示当下的一些地区成功实践,同时对其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理论讨论
1.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组用于衡量和评
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方法。

因此,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基于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必须是有依据的、可量化的、可比较的、可验证的。

(2)分析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协调各种社会、经济和环保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能对这些需求进行整体评估。

(3)预测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能够预测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为早期
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在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激发技术创新和自然资
源的增殖,防止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它还需要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人口结构、提高教育水平等方式以不断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二、实践积累与探索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建设实践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在海内外需要对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许多城市和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例如,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财政、贸易、劳动市场、环境等多个角度对各个国家进行综合评估。

2.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
山东省青岛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构建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案例。

这项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了城市财政和基础设施投入、能源使用效率、企业管理和城市环境质量等因素,采用了多种指标和指标分数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效的优化和调整,为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思路
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考虑到全面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整合评价指标:当前的评价指标多元化,不同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评价不够全面。

因此,应当对原有指标进行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削减部分指标。

2. 优化评价方法:目前的评价方法以定量为主,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无法定量评价的问题。

因此,应当逐步引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 引入社会参与:社会力量具有相当的评价权力,而且社会评价的结果对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应当逐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评估中来,共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以上三点仅为本人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供探讨参考。

当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改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激发,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

四、总结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尝试给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在今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根据不同的区域自身特点,采用自由度较高的评价体系,综合权衡各种评价数据,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