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概况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池州是中国五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黄山的门户。
此外,池州还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如宝峰湖、九华山、梅山、老泉、九龙山等,这些景点都各具特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池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底蕴,如武功山道教文化、天柱山佛教文化、池州文化和池州民俗文化等。
总之,池州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它的美景、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会让你叹为观止。
- 1 -。
关于池州的导游词

关于池州的导游词关于池州的导游词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
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为大家提供的池州的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池州的导游词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接黄山,南邻江西,西沿长江,北连铜陵,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
池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州港作为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
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沪渝高速贯境内而过,合 (肥)铜(陵)黄(山)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和建设中的池州九华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获得2012年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山水休闲之都称号。
[1]池州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2]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60%,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
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
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池州市情

池州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南接徽杭,北濒长江,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一方古老神奇之地。
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融汇流转,千年文脉、古老戏曲、大愿精神绵延传承,文化厚积,风采勃发,灿然闪耀于大江之滨。
池州历史悠久。
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池州为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置36郡,池州属扬州之鄣郡;西汉元封二年置石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州,迄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池州山川秀丽。
叠峰翠岭,连绵千里;奇构异形,牯牛天降;清荣峻茂,林木萧森。
悬泉瀑布,飞濑绿潭,碧破万顷。
鲂鲤跃鳞于晨曦,群鹤翻飞于碧空。
古人叹之,谓此地有潇湘之色、琅琊之气、苏扬之风、秦淮之韵。
尤其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天河绿水,钟灵嵯峨,人称“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美誉。
池州文化灿烂。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南北时尚”青阳腔,皆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周时代,青铜文化兴盛,汉代至两宋,池州为江南铸币重地。
历史文化滋润,灵山秀水哺育,遂使英才辈出,群贤纷至。
陶渊明、金乔觉、李白、杜牧、苏东坡、王安石、包拯、岳飞、王阳明、姚鼐、弘一、黄宾虹、张大千等历代文坛巨擘、哲人政要、丹青名家,皆曾游历寓居于此,呤哦禅修于斯,或探佛学真味,究理学要义;或纵情放歌,徜徉山水;或挥毫泼墨,存形丹青,留下无计名篇秀作。
历代名家大作,金声玉振,灿若玑珠,酿就“千载诗人地”之美誉;一应仙踪圣迹,文化瑰宝,历经摩娑荡涤,光华愈显,卓然于今。
山水与古迹交融,自然与文化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之灿然风韵昭然于世。
1、池州市区位、面积、人口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五章 池州地区

第五章 池州地区第一节 池州地区概况池州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33′~30°51′与东经116°33′~118°05′之间。
总面积827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
该地区北接长江自西向东与望江、怀宁县、安庆市区、枞阳县相望,东北连铜陵县,东界南陵、泾县、黄山市黄山区,南自东向西与黟县、祁门县毗连,西南与江西景德镇市和波阳、彭泽县为邻。
全地区现辖贵池市及东至、青阳、石台3个县,共设2个街道办事处,60个乡,34个镇行政公署设于贵池市区。
一、名称由来、疆域变迁〔名称由来〕地区名延用唐初始设的池州,元为池州路,明、清为池州府,驻地为贵池县今为贵池市,驻地池州镇(今名贵池)。
〔疆域变迁〕池州创始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初置池州。
至贞观元年(627年)罢,初领秋浦南陵2个县。
唐永泰元年(765年),再置池州范围已初步与元代池州路、明清池州府范围大体相等,后辖贵池、石埭、至德、东流、青阳、铜陵6个县。
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设安徽省第八专区,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太平、铜陵、石埭7个县解放后,池州行署三置,面积越来越小。
一置(1949年5月13日~1952年3月18日),时疆域最大,辖县级单位最多。
初领大通市(今铜陵县大通镇)及贵池(驻池州镇,今为贵池市区)、至德(驻梅城镇,今属东至县)、东流(驻东流镇,今属东至县)、青阳(驻蓉城镇)、太平(驻城关镇,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铜陵(驻五松镇,今县城关镇)、石埭(驻广阳镇。
1960年后,淹入太平湖)7个县和大通市。
1950年3月28日,撤销大通市,改为铜陵县大通镇,仍辖7个县,疆域不变。
5月25日,增辖繁昌县(驻城关镇),辖8个县。
1951年5月21日增辖芜湖县(驻芜湖市),辖9个县,系池州专区范围最大,辖县最多时期。
1952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
二置(1965年5月21日~1980年1月29日),初领贵池(仍驻池州镇,今市区)··1931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渡镇)、铜陵县(驻五松镇。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将以池州市为例,对其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旨在为城市改善提供参考。
一、池州市概况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淮河流域中游,地理坐标为118°54′-117°49′E,30°27′-30°06′N,总面积为17,603平方公里,辖6个市辖区,总人口近450万。
二、气候概况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和秋季气候适宜。
全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最高气温在35℃左右,最低气温在-5℃左右。
全年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在五至六月和九至十月。
三、舒适度评价1.气温舒适度:以PMV(Predicted Mean Vote)指数为评价标准,PMV<0.5为舒适,PMV>0.5为不舒适。
根据当地天气记录数据,池州市全年PMV均值为-0.37,可以认为气温舒适度较好,但需注意7-9月份气温高,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2.湿度舒适度:以RH(Relative Humidity)相对湿度为评价标准,RH在40%-60%为较为舒适,RH<40%为干燥,RH>60%为潮湿。
根据当地天气记录数据,池州市全年RH均值为78.6%,偏高,需注意适当调节室内湿度。
4.空气质量舒适度:以PM2.5指数和CO2浓度为评价标准,PM2.5<75ug/m3和CO2浓度<1000ppm为较为舒适,超过这个范围则舒适度下降。
根据当地环境监测数据,池州市PM2.5均值为61ug/m3,CO2浓度均值为540ppm,空气质量舒适度较好。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认为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在整体上较好,但需注意7-9月份气温高,湿度偏高和CO2浓度偏高等问题。
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城市绿化、推进新风系统建设等相关工作,提高城市环境舒适度。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东与铜陵市、芜湖市交界,东南与黄山市毗邻,西南与江西省接壤,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2000年末总人口153.10万人。
自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开始设州置府,迄今已有1380年历史。
杜牧、包拯曾先后出任池州刺史和知府,李白、岳飞等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诗词佳作。
1988年重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地貌多样,高山、丘陵、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众多,盛产粮、油、棉、林、茶、桑、麻、果、药及水产品等。
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4.5%,并拥有牯牛降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升金湖国家水禽湿地保护区、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被国家确定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单位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自然资源丰富。
在水资源方面,多年平均径流量达71.1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分别为全国的2倍和全省的4倍多,水能理论蕴藏量14.07万千瓦,可开发量4.26万千瓦;在生物资源方面,境内有高等植物97科253属1100余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26种,脊椎动物5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69种;在矿产资源方面,已发现的矿产达30余种,其中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品种多、品质优、储量大,铅、锌、锑、锰、金、银、铜等金属矿储量也很可观。
池州旅游景观得天独厚。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载诗人地”齐山-秋浦仙境、“五朵金花”溶洞群、“舜耕地”大历山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佛教文化、“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古戏曲青阳腔和木连戏、传统民歌文南词等人文景观极其珍贵,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辉。
池州投资环境良好。
池州港属国家二类口岸,外贸运输量居安徽沿江五大港口之首;318、206国道穿越境内,安徽南北大通道、沿江快速通道、九华山-黄山旅游公路相继建成;铜陵-池州-九江铁路已经国家批准立项,即将动工建设。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池州介绍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处皖南山区,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池州市总面积11,818平方千米,辖6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人口约300万。
池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池州市内有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明代文学家徐渭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另外还有池州学派的发源地—浙源,以及徽派建筑、徽派文化等多种文化遗产和景点。
池州市境内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被誉为“地球花园”,其中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堂寨、古泉石林等景区最为著名。
池州市的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节清爽宜人,夏季凉爽怡人,冬季则寒冷干燥。
池州市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
总的来说,池州市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城市,是一个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 1 -。
池州依山面江 地势南高北低 地理环境优越 本区地质构造大部分.

上溯远古 下追近代 池州开发历史悠久 考古工作者在区境先后发现七星 墩 枣林湾 团山泡等多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由此表明 早在 6000 多年前 池 州先人便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 他们使用磨制的石斧 石钵 石环 进而制作简 易陶器 营造火烧土屋 定居营生 生活在东流牛头山一带的商周居民 即能制作 并使用陶纺轮纺线织布 并结成鱼网系上石坠以捕鱼捉蟹 大量出土文物 如青阳 出土的西周 双龙青铜尊 汉晋 堆塑人物谷仓罐 贵池出土的秦 半两钱范 三
从 1949 年至 1978 年 为池州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1949 年至 1957 年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全区基本上实现个体私营 经济向全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转变 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 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 1957 年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 2 2 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 4146 万元 比建国初增长 2 倍 粮食总产 34 3 万吨 人均粮食拥有量由 1949 年的 171 公斤提高到 422 公斤 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1958 年到 1978 年 由于 大跃进 和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 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 速度缓慢 1978 年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 4 3 亿元 20 年间均速为 3 3 人均粮食 占有量 364 公斤 比 1957 年下降 13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目前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即将动工,并且正在筹建九华山旅游机场。
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物矿资源丰富。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饲养也初具规模。
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大,开采方便。
旅游特色鲜明。
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
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经济蓄势待发。
池州是一个撤地设市才三年的年轻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
我们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要务,优化环境,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二)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4万。
市政府所在地池州城,坐落在池口河(秋浦河)入江口的洲地上,一面靠江,三面环湖,历史上因"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而得名。
地理环境池州东与铜陵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与江西省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
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0'-118°08'、北纬29°34'-30°51'之间。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是黄山与九华山山脉交汇地带,中部是丘陵和岗地,西北部是沿江平原。
池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明显,生长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水系发达,青通河、九华河、秋浦河、黄湓河等北流入江,主要湖泊有升金湖、白沙湖等。
池州生态体系完好,森林覆盖率达56%,处处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
1996年12月26日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池州境内有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东至大历山以及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大王洞、神仙洞等各具特色的溶洞群。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拥有耕地8.7万公顷、山场49万公顷、水面3.4万公顷,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
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野生动植物品种多样,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40余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钼、锑、钒、煤、硫铁、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麦饭石等。
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矿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带,便于开采和运输。
人文历史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以来,迄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建国以后,历经两撤三建,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6月改池州地区为省辖池州市。
文化底蕴丰厚。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晚年隐居于东至县境内的牛头山,读书种菊。
后人因仰慕他的高风亮节,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今东流镇为其修建了靖节祠(又名陶公祠)。
诗仙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对池州的山光水色、铜铁冶炼、风土人情多有吟唱,留下了近百首诗篇,其《秋浦歌》十七首流芳后世。
晚唐杜牧在任池州刺史的两年内,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千古绝唱《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
包拯、岳飞、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熹、陆游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池州,寻芳揽胜,留下无数文化珍品。
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贵池傩、源于佛教释典的目连戏、兴于明代的青阳腔,以其古老的表演形式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关注。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九华山佛教始于晋代,兴于中唐,盛于明清。
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僧人杯渡来山筑室为庵,传经布道。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华,历尽艰辛,卓锡九华,苦心修持,99岁园寂,因其肉身不腐,遂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
自此,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四方信徙接踵而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山有寺庙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九华山现有大小寺庙94座,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9座。
自金地藏之后,相继有15位高僧修成不腐之身,现在可见的有5尊,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经济现状池州市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9:34.7:36.3。
财政总收入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
工业经济和名牌产品。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化工、纺织服装、机械仪表等为支柱的产业群体,培育了池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池州杏花村集团、天方茶业集团、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九华佛茶、黄石溪毛峰、天方八宝茶、石松燃气仪表等成为名牌产品。
旅游经济和外贸出口。
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2001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0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亿元。
外贸自营出口成倍增长。
全市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41家,完成出口2512万美元。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池州境内318、206国道纵横穿越,池州港新港区扩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贯穿池州的合(肥)-铜(陵)-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将构成对外交通的大通道,沿江铁路连接线的铜(陵)-九(江)段已经国家批准建设。
城市建设和服务功能。
池州市区建成区面积12 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花园城市,各类服务设施功能齐全。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边,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已实现供电、供排水、道路、通信、宽带网等"五通一平",进区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池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7和30平方米。
发展规划池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建材行业、食品工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池州未来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北部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和港口城市。
池州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为 "一主一副一区",即池州主城区、青阳副城区、九华山风景区三部分,实施组团推进、三位一体、市山联动的发展战略。
力争到2005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到26.33平方公里,真正把池州市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皖江南岸的生态旅游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