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资料
统计学试题库计算题部分

统计学试题库计算题部分: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1、 某局所属企业某年下半年产值资料如下: 试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2、现有某市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
(单位:亿元):要求:(1)计算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计算标准差 (3)计算方差(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7、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要求:(1)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工资偏高(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10、甲、乙两钢铁生产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试比较甲、乙两企业该月上旬钢材供货的均衡性【11、某校甲、乙两班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组情况如下:…要求:(1)计算各班学生的平均成绩(2)通过计算说明哪个班学生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求平均利润率。
问哪一个公司招员考试的成绩比较整齐(用标准差)!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试计算该市“九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递增率|(2)预测2004年存款余额将达到多少4、1997—2002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数资料如下: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这种产品第一季度单位产品成本(2)计算上半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2)计算四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年的销售额。
|知识点六:统计指数'(2)编制产量总指数、计算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减的产值(3)编制出厂价格总指数,计算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产值(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3)对总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2)三种商品价格及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指数(3)由于价格提高和销售量的增加各使销售额增加多少[(2)物价总指数(3)由于物价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额5、&(2)销售量总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8、[.8、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资料如下:试计算价格总指数Array@~'11、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试计算:(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2)单位成本总指数;(3)对总成本进行两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统计学简答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一阶段作业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2、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
多用于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为平均数。
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填报纳税人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4、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是指通过对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求平均数,将指标在各个时间上的差异加以抽象,以一个数值来代表现象在这一时间的一般发展水平。
通过对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求平均数,将指标在各个时间上的差异加以抽象,以一个数值来代表现象在这一时间的一般发展水平。
5、基本工资劳动者基本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
也称标准工资。
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
二、简答题1、统计表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比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的位置应安排合理。
●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总标题应简明确切地概括出统计表的内容,一般需要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数据,即标题内容应满足3W(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何种数据的简称)要求。
●如果表中的全部数据都是同一计量单位,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若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则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
●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以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方便读者查阅使用。
2、工资总额中不包括哪些项目?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发明创造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六)出差伙食补助费、午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大学统计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试题

统计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统计学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以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A )。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2.在下列叙述中,采用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B )。
A.用图形描述某企业职工的学历构成B.从一个果园中采摘36个橘子,利用这36个橘子的平均重量估计果园中橘子的平均重量C. 一个城市在1月份的平均汽油价格D. 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计算出他们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3.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D )。
A.简单随机抽样 B. 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 分层抽样4. 下面的图形中最适合于描述数值型数据分布的图形是(C )。
A.条形图 B. 箱线图 C.直方图 D. 饼图5.与直方图相比,茎叶图(B )。
A没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 B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C不能有效展示数据的分布 D更适合描述分类数据6. 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 =2,其意义是( A )。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B.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C.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D.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7.如果峰态系数k<0,表明该组数据是( B )。
A.尖峰分布 B. 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 右偏分布8.比较几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 D )。
A.极差 B. 平均差 C.标准差 D. 离散系数9.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t分布的特点是( C )。
A. 对称分布B. 非对称分布C. 比正态分布平坦和分散D. 比正态分布集中10.为了估计某城市中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抽取500个家庭的一个样本,得到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为35%,这里的35%是( B )。
统计学计算题(54学时)【精选文档】

统计学习题集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五、计算题1。
某企业两个车间的工人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如下表:技术水平A车间B车间工人数完成定额工时人均完成工时工人数完成工时定额人均完成工时高50 14000 280 20 6000 300中30 7500 250 40 10400 260低20 4000 200 40 8200 205合计100 25500 255 100 24600 246从表中看,各个技术级别的工人劳动生产率(人均完成工时定额)都是A车间低于B车间,试问:为什么A车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又会高于B车间呢?3. 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恩格尔系数(%) 居民户数20以下620~30 3830~40 10740~50 13750~60 11460~70 7470以上24合计500要求:(1)据资料估计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说明这两个平均数的具体分析意义。
(2)利用上表资料,按居民户数加权计算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3)试考虑,上面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能否说明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一般水平?为什么?恩格尔系数(%) 居民户数(户)f 组中值x 向上累积频数20以下 6 15 620~30 38 25 4430~40 107 35 15140~50 137 45 28850~60 114 55 40260~70 74 65 47670以上24 75 500合计500 --答:(1)Me=47.226%,指处于中间位置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Mo=45。
661%,指居民家庭中出现最多的恩格尔系数水平;(2)均值=47.660%;4. 某学院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英语统考成绩如下表。
要求:(1)分别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2)试比较说明,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哪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更大?你是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为什么?英语统考成绩学生人数A班B班60以下4 660~70 12 1370~80 24 2880~90 6 890以上4 5合计50 605. 利用上题资料,试计算A班成绩分布的极差与平均差,并与标准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三者之间是何种数量关系。
【最新整理】11467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考试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①增员统计
②减员统计
③人员净增统计
④人员周转统计
⑤人员变动平衡统计
第三章 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
1、时间配置:时间配置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理所从事的工作、学习、料理家务和娱乐等各种活动所消耗的时间分配比例
2、时间配置的基本分类制度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时间配置加班加点时间
必须支付的时间
⑤研究和分析劳动效率的变化对社会总产量及劳动力变动的影响,推广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途径。
3.提高劳动效益的意义表现在
①提高劳动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劳动消耗
③有利于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④有利于认识企业劳动活动的规律性
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4.建立企业劳动效益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⑨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
2、统计分组须遵循哪些原则
①完备性原则 ②互斥性原则
3、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前者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后者说明总体的特征,总体是指标的载体;前者既可以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也可以用文字表示(品质标志),而后者只能用数量表示。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很多指标来源于标志。例如,将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汇总可得标志总量,这个标志总量便是总体的指标。
6.企业劳动效益评价体系与原则有:
①企业劳动效益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相一致的原则
②直接劳动效益与间接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③内部劳动效益与外部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④长远劳动效益与短期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⑤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则
7、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①按产品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②按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2013年1⽉⾼等教育⾃学考试⼈⼒资源统计学试题(课程代码11467)重要提⽰: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2⼩题,每⼩题1分.共2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C.企业 D.事业单位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平的指标是A.劳动效率 B.劳动⽣产率C.劳动效益 D.⼯资利润率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的A.劳动积极性 B.⽂化⽔平C.道德⽔平 D.职业技能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A.技术表演⽰范 B.师傅带学徒C.社会成⼈⼤中专班 D. 岗位练兵5、⼯业企业在⼀定时期内所⽣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之间的⽐值,称A.劳动⽣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C.劳动⽣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产率6、⼈在劳动中运⽤劳动能⼒综合⽔平的⾼低程度指的是A.企业⼈⼒资源素质 B.企业⼈⼒资源数量C.企业⼈⼒资源总量 D.企业⼈⼒资源结构7、参加社会性的抢险救灾活动属于A.缺勤⼯⽇ B.⾮⽣产⼯⽇C.加班⼯⽇ D.停⼯⼯⽇8、企业⼈⼒资源不包括A.不再由本单位⽀付⼯资的实⾏个⼈承包⼈员B.由本单位⽀付⼯资的编制外⼈员C.由本单位⽀付⼯资的未出勤⼈员D.由本单位⽀付⼯资的、临时在国外⼯作⼈员9、在⼀定的⽣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完成单位台格产品或⼀定⼯作量所预先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称为A.产量定额 B.劳动定额C.劳动⽣产直 D.劳动效益10、⽣产⼯⼈在⼯作时间内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指A.企业⼯⼈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指标B.合格品的定额⼯时占实耗⼯时的⽐重C.增耗⼯时占实耗⼯时的⽐重D.计⼊产品产量的废品的实际消耗⼯时指标11、劳动效益可表⽰为A.实际收益与活劳动消耗量的⽐值 B.劳动产品总量与实际收益的⽐值C.劳动产品总量与活劳动消耗量的⽐值 D.活劳动消耗量与劳动产品总量的⽐值12、反映企业内职代会组建的普通程度和职⼯民主权利的落实情况的指标是A.职⼯代表⼤会组建率 B.职⼯代表⼈数及构成C.召开职代会的次数 D.职⼯代表⼤会组建的数量13、反映劳动争议严重程度的指标是A.每千名职⼯劳动争议件数 B.平均每件劳动争议⼈数C. 每千名⼥职⼯劳动争议数 D.每千名职⼯劳动争议⼈次数14、按照⼯伤事故损失⼯作⽇分类,轻伤事故的⼯作⽇损失在A.1——30⽇ B.1——90⽇C.1——104⽇ D.1——120⽇15、根据企业⼈⼒资源统计报表和企业⼈⼒资源统计核算的要求⽽设置的按时间顺序登记和积累原始记录资料的表册是A.统计报表 B.统计台账C.企业报表 D.原始记录16、考勤卡属于企业⼈⼒资源管理统计的A.统计台账 B.统计报表C.原始记录 D.统计年表17、下列属于劳动保护措施的是A.辅助房屋及设施 B.企业新建列⼈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措施C.公共浴室 D.修养所18、下列计算制度内实际⼯作时间的公式正确的是A.制度内实际⼯作时间=制度⼯作时间-出勤时间-停⼯时间-⾮⽣产时间B.制度内实际⼯作时间=制度⼯作时间 -停⼯时间-⾮⽣产时间-停⼯被利⽤时间C.制度内实际⼯作时间=出勤时间-停⼯时间-⾮⽣产时间-停⼯被利⽤时间D.制度内实际⼯作时间=制度⼯作时间+缺勤时间-⾮⽣严时间19、下列不属于企业社会保险统计范围的指标是A.企业职⼯失业保险统计 B.企业职⼯医疗保险统计C.企业职⼯退休养⽼保险统计 D.集体福利20、下列不属于集体福利事业的补贴范围的是A.消毒室 B.公共浴室C.理发室 D.哺乳室21、产品产量提⾼⽽单位产品成本却下降,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A.正相关 B.负相关C.不相关 D.⾮线性相关22针对某⼀专门问题⽽进⾏的集中、深⼊的分析研究⽅法是A.专题分析法 B.定期分析法C.预计分析法 D.综合分析法⼆、多项选择题(本⼤题共9⼩题,每⼩题2分,共l8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少有两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11467《人力资源统计学》真题2015年7月

2015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真题100分卷面总分150分钟答题时间60分合格分数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合计20分)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是()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变动方面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2. 决定着企业职工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A.人工成本的水平B.劳动生产率的水平C.劳动报酬的水平D.劳动效益的水平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B解析:暂无3. 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层次结构,可反映()A.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B.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C.经济优势D.企业发展趋势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4. 车工、刨工、钳工、锻工等分组的标准是()A.按劳动定额的完成程度B.按生产技术水平高低C.按劳动技能D.按与生产作业的关系程度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5. 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时间指标是()A.工间操时间B.上下班路途时间C.医疗卫生保健时间D.社交时间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6. 按工时计算出勤率的公式是()A.出勤工时数/实作工时数X100%B.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X100%C.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X100%D.出勤工时数/日历工时数X100%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7. 影响劳动者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体称为()A.劳动保护B.劳动环境C.劳动保障D.工作场所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B解析:暂无8. 下列经济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有()A.受伤人员的工资及补助费B.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C.造成环境污染的赔款和罚款D.资源损失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9. 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A全部从业人员B.生产工人C.基本生产工人D.辅助生产工人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C解析:暂无10. 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B解析:暂无11. 实作工时数据获得的主要途径是()A.测时B.原始记录C.统计台账D.写实选择答案:A B C D 答案:B解析:暂无12.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为()A B C D 选择答案:答案:A解析:暂无13. 列入工资总额范围的项目是( )A.职工福利费B.兼职的报酬C.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D.超产奖选择答案: 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14. 当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则企业的工资费用( )A.不确定B.相对节约C.相对多支付D.相对稳定选择答案: A B C DDD答案:D解析:暂无15. 我国建立职业技术开发体系的目的是( )A.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B.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C.提高劳动者的道德水平D.提高劳动者的业余学习爱好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B解析:暂无16. 用来计算平均人工成本的计算公式有( )A.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B.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基期产品产量C.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基期职工平均人数D.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报告期产品产量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解析:暂无17.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是( )A.工资总额B.福利费用总额C.劳动报酬总额D.人工成本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18. 企业社会保险不包含()A.退休养老保险B.失业保险C.集体福利D.医疗保险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C解析:暂无19. 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面和影响和程度时,若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量相加之和,则使用的分析方法是()A.连乘因素分析法B.因素分析法C.差额因素分析法D.总和因素分析法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D解析:暂无20. 目的在于保证计划按时完成的分析是()A.预计分析法B.定期分析法C.专题分析法D.综合分析法选择答案:A B C D答案:A解析:暂无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合计20分)21. 加班加点时间计入()A.制度工作时间B.日历工作时间C.全部实际工作时间D.出勤时间E.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选择答案:A B C D E答案:BC解析:暂无22. 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A.企业人员结构变动B.工人工时利用情况C.实际工作日长度D.实际工作月长度E.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选择答案:A B C D E答案:ABE解析:暂无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而言,企业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率采用的产品可以是废品B.计算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数量计入产量C.计算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不计入产量D.计算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率,所有废品数量都不计入产量E.计算生产单位劳动定额完成率时,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数量计入产量选择答案:A B CCC DDDEEE答案:BD解析:暂无24. 下列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是()A.合理化建议奖B.物价补贴C.社会保险费用D.职工福利费用E.节约奖选择答案:A B答案:BE解析:暂无25. 属于现场培训的内容有()A.业余短训班B.岗位练兵C.技术表演示范D.社会成人大中专班E.师傅带学徒选择答案:A B答案:BCE解析:暂无26. 企业人工成本统计的范围是A.人工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B.不问计入人工成本的费用的经费来源C.人工成本的支付是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D.不考试计入人工成本的费用的发放形式E.《企业人工成本是由企业》(或雇主)支付的选择答案: A B C D EEEE答案:ABCDE解析:暂无27. 反映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情况的统计指标有( )A.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人数B.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成果C.合理化建议提出件数D.已实施合理化建议的经济效益E.合理化建议采纳件数选择答案: A B C D D D 答案:ACDE解析:暂无28. 属于集体福利带来的补贴范围的是( )A.企业员工的浴室B.企业员工的消毒室C.企业员工的理发室D.企业员工的哺乳室E.企业员工的洗衣房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CDE解析:暂无29. 为了满足需要,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A.原始记录的名称和编号B.活动内容的记载C.计量单位D.填写时间E.填表人数及责任人签章选择答案: A B C 答案:ABCDE解析:暂无30. 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一般可分为( )A.微观分析B.预计分析C.定期分析D.进度分析E.宏观分析选择答案:A B C D E 答案:BCD解析:暂无三、简答题(共2题,合计10分)3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特点有哪些?填写答案:答案:解析:暂无32. 列出工作时间利用基本分析指标。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练习册第一章(P1-4)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C 2.D 3.C 4C 5.D 6.D7.C 8.C 9. A 10.B 11. C 12.C 13.B 14.D 15.A 16. C 17. C 18. C二、多选题:1.ABD 2.ABC 3.ABCDE 4.ABCD 5.ABCD 6.ABCDE 7.ABC练习册第二章(P6-14)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C 2. C 3.C 4.C 5.C 6.C 7.C 8.D 9.C10.C 11.A 12.B 13.C 14.D 15.D 16.B 17.C二、多选题: 1.BCD 2.ABC 3.ABCDE 4.CDE 5.ABCDE 6.ABCDE7.ABD 8.ABCD 9.ABCDE 10.ABDE 11.ACDE四. 计算题: 第一题(1)月末人数:甲:68人, 乙:98人 (2)1月份平均人数:1621516561661050801643131f X f χ∑⨯+⨯+⨯====∑人第二题该企业二季度平均人数:2402502502452452602223240/2250245260/2248.333X +++++=+++==人第三题该企业2000年平均人数:2302402402502502552552602602652652602224222222124702455055151050262.53047.5253.95(1212α++++++⨯++⨯+⨯+⨯+=+++++===人)第三题(1)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016627129.68%12860∑==∑(2)维持0∑不变,则工业总产值增加:0100128603999128603888142.75()f f ∑-∑=⨯-⨯=万元(3)节约劳动力:666939991186.8412860-=万人练习册第三章(P15-17)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C 2.D 3.D 4.D 5.C 6.A 7.B 8.D 9.B 10.A 11.B二、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练习册第四章(P18-24)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A 2.C 3.C 4.C 5.D 6.B 7.B 8.D 9.C 10.D11.B 12.B 13.B 14.B 15.A 16.C 17.C 18.C 19.A二、多选题:1.ABD2.DE3.BDE4.ABE5.ABCDE6.AC7.ABCD8.BD9.AD 10.ABCDE四、计算题:第一题1)①日历工日数=900×31=27900(日)②公假工日数=11×900=9900(日)③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27900-9900=18000(日)④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缺勤工日数=18000-300=17700(日)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日—非生产日—停工日+停工利用工日=17700-80-100+40=17560(日)⑥全部实际工日数=加班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日=40+17560=17600(日)2)第二题: 工日工时日历工作时间 30 30×8=240 制度工作时间 30-8=22 22×8=176 出勤时间 21 19×8+2×4=160 缺勤时间 1 1×8=8 停工被利用时间 1 1×8=8 停工时间 1 1×8=8 加班加点时间 4 4×8=32 实际工作时间 20 160-8=152(1)出勤率(工日)=21/22=95.45% 2195.45%2019824160()90.90%228176=⨯+⨯===⨯出勤率(工日)=出勤率工时(2)出勤时间利用率:2095.23%2115295%160===按工日=工时(3)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2090.90%2215286.36%176===按工日=工时(4)加班加点长度=4天 32小时(5)加班加点比重:420%203221.05%42===按工日=工时练习册第五章(P25-29)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C 2.D 3.D 4. B 5.A 6.D 7.C8.C 9.D 10.C 11.D 12 A 13.C 14.D二、多选题: 1 ABD 2.ABCDE 3.ABCDE 4.ACD5.ABC6.ABD7.ABC8.ABC练习册第六章(P30-39)部分题目参考答案一、单选: 1.C 2.C 3.C 4.B 5.B 6.C 7.A 8.A9.C 10.D 11.A 12.C 13.B 14.C 15.B 16.D17.C 18.B 19.A 20.B 21.D二、多选: 1.ABCD 2.ABC 3.ABCDE 4.BCE 5.ABD 6.DE7.BDE 8.DE 9.ABCDE 10.ABCDE 11.BCD 12.CDE六.计算分析题:第一题:平均职工人数:1500人()46.202.221150.7121(2.81 5.4 2.27.50.71)20.0120.010.0133/1500=====∑⨯=⨯+⨯+⨯===产品的实际规格尿素折算系数标准品的实际规格氨水折算系数标准实物量=产品产量折算系数吨标准实物产量劳动生产率标准 实物量指标=吨人活劳动消耗量第二题:1)分别计算报告期、基期的平均人数:1011110000,60756096610661556113610518307610566535306001060556086610760731876460510567331f f f f αααααα==∑⨯+⨯+⨯+⨯+⨯+⨯====∑+++++∑⨯+⨯+⨯+⨯+⨯====∑++++报告期平均人数基期平均人数人人2)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步骤1 列关系式:设 产品产量=θ,劳动生产率=,平均职工人数=T ,则步骤2 列表计算:① 劳动生产率总指数:111000101098120.99%907.51098907.5190.5()T T θϑθϑθθ∑===∑-=-=劳动生产率总指数吨即:报告期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320.99%,总产量增加了109.5吨.即:报告期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20.99%,总产量增加了190.5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15500100%100%96.88%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100%100%96.13%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100%100%93.13%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 (1)日历工时数=800×31×8=198400工时• (2)公假工时数=11×800×8=70400工时• (3)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800×20×8=128000工时 • (4)缺勤工时数=8×500+800=4800工时• (5)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缺勤工时=128000-4800=123200工时 • (6)停工工时数=8×400+400=3600工时 • (7) 停工被利用工时=8×100=800工时 • (8)非生产工时=8×300+200=260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 =123200-3600+800-2600 =11700工时 • (10)加班加点工时=8×100+150=950工时• (11)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加班工时=117800+950=118750工时第五章例 题11)计算甲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100100%100%0.67%150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日1001001000.67114900=⨯=⨯=加班加点工日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日123200100%100%96.25%128000=⨯=⨯=出勤工时出勤率制度工时117800100%100%95.62%123200=⨯=⨯=制度内实际工时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时117800100%100%92.03%128000=⨯=⨯=制度内实际工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时950100%100%0.8%118750=⨯=⨯=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时9501001000.81117800=⨯=⨯=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强度制度内实际工时2)计算乙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 3)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并填入表格中空白处;4)分析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并对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解:(1)设 为全厂劳动生产率,q 为各车间劳动生产率,T 为各车间人数,则甲车间:q1=24000/2000=12万元/人;q0=10800/1200=9万元/人;乙车间: q1=32000/2000=16万元/人;q0=27000/1800=15万元/人; 全 厂:①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计算如下:②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计算如下:③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计算如下:分析:①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提高了11.1%,绝对数增加了1.4万元/人,总产值增加了5600万元。
这是11111220001620005600014.0(/200020004000q T q T ∑⨯+⨯====∑+万元人)0000912001518003780012.6(/120018003000q T q T ∑⨯+⨯====∑+万元人)01011920001520004800012.0(/200020004000q T q T ∑⨯+⨯====∑+万元人)00111014.0/111.1%12.6q T q T T T ∑∑==∑∑00111014.012.6 1.4q T q T T T ∑∑-=-=∑∑(万元/人)14.012.656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01111114/116.7%12q T q T T T ∑∑==∑∑01111114122q T q T T T ∑∑-=-=∑∑(万元/人)14.012.080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01001012/95%12.6q T q T T T ∑∑==∑∑0100101212.60.6q T q T T T ∑∑-=-=-∑∑(万元/人)12.012.62400-⨯=-对总产值的影响:()4000(万元)由于②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提高了16.7%,使全厂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了2. 0万元/人,总产值增加了8000万元及③由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下降5%,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减少了0.6万元/人,总产值减少了2400万元共同造成的综合结果。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 111.1%=116.7%x95%1.4=2-0.6 单位:万元/人 5600=8000-2400 单位:万元例题2某企业总产值、生产工人人数与全部职工人数如下表: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解:设q 为全员劳动生产率, q ’为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T ’为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计算如下: 相对数:绝对数:∑q1T1-∑q0T0 = 150-100 = 50 吨/人②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③生产工人比重指数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150100100-⨯=对总产量的影响:()20000(万吨)''q T 178.584%15011==142.8%''12584%105q T 01''''q T q T 150105451101∑⨯=⨯∑-=-=∑∑相对数:绝对数:吨15010590-⨯=对总产量的影响:()20000(万吨)''q T 12584%10501==105%''12580%100q T 00''''q T q T 10510050100∑⨯=⨯∑-=-=∑∑相对数:绝对数:吨分析: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了50%,绝对数增加了50吨/人,总产量增加100万吨。
这是由于②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了42.8%,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了45吨/人,使总产量增加90万吨;③由于生产工人比重指数提高了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5吨/人,使总产量增加10万吨。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相对数: 150% = 142.8%×105% 即①=②x ③ 绝对数: 50 = 45+5 (单位:吨/人) ①=②+③ 总产量:100=90+10 (单位:万吨)分析计算如下:分析:略.通过计算得出如下关系式:相对数:139.2%=120%×105.6%×110% 绝对数:283.2=167.2+44+72 (件/人)例 题4139.3%1003.2720283.2/=-=-=.劳动产数绝对数:(件人)111000111000a b c 10032月生率指==a b c 720a b c a b c 676221003.2120%576228361003.2836167.2/⨯⨯==⨯⨯-=-=.小时劳动产数.绝对数:(件人)111011111011a b c 生率指==a b c a b c a b c 57622836105.6%57.22279283679244/⨯⨯==⨯⨯-=-=.工作日长度数绝对数:(件人)011001011001a b c 指==a b c a b c a b c 57222792110%57.22072079272072/⨯⨯==⨯⨯-=-=.工作月长度数绝对数:(件人)001000001000a b c 指==a b c a b c a b c计算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及对劳动量的影响解: 设Q 为总产值,q 为劳动生产率,T 为平均职工人数 总产值Q 变动情况如下:绝对数:Q1-Q0=4950-3600=1350(万元)即报告期产值比基期产值提高了37.895%,绝对数增加了1350万元。
(一)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变动影响计算如下: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使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990万元。
(二)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量变动影响计算如下:由于报告期产值比基期产值提高了37.5%,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劳动力数量必须增加37.5%,从而使劳动力数量达到: T0(100%+37.5%)=3000x137.895%=4125 人;而实际上企业只用了3300人,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使企业节约劳动力4125-3300=825人。
第六章例 题某企业计算期生产工人工时消耗与产量等资料为:合格品产量9000(件),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产量170(件); 基本定额2工时/件,追加定额0.5工时/件实耗工时18700工时,缺勤1560工时,停工1124工时,非生产470工时;计算该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并分析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