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赏析

合集下载

《秋天的梦》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秋天的梦》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秋天的梦》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秋天的梦》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原文: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赏析:《秋天的梦》开篇以“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氛围。

羊铃的声音在遥远的地方传来,轻轻摇落了树叶,仿佛这声音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触动自然的变化。

这里的“轻”字不仅形容树叶的飘落,也暗示了秋天梦的轻盈、虚幻。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诗人将秋天的梦与牧女之恋相联系,赋予梦以浪漫而纯洁的色彩。

牧女之恋或许是羞涩的、含蓄的,如同秋天的梦一般,轻盈而美好。

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这种转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本轻盈的梦,却承载着过去沉重的回忆,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

“唔,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诗的结尾处,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寒冷和忧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他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情绪或许是因为回忆中的痛苦,或许是对现实的迷茫。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戴望舒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如梦般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在诗歌的意象运用上,羊铃、树叶等自然元素的引入,使诗歌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自然之美。

羊铃的声音象征着远方的呼唤,树叶的飘落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

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依托。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的力量。

诗人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特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语文网小编一起来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戴望舒的诗赏析

戴望舒的诗赏析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戴望舒的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以《雨巷》的问世而闻名于中国诗坛,他早期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较深,他对法国象征派独特的音节有很大兴味,《雨巷》被叶圣陶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它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

可是《雨巷》刚写成不久,戴望舒又开始对新诗的音乐成分勇敢地反叛了。

这种反叛主要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的挑战。

戴望舒针对新月派的三美要求,指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

戴望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实践上找到了代替格律的诗形,及时地写出了《我的记忆》那样以散文美为特点的.自由体诗歌,找到了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

在诗歌创作方面,戴望舒经由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如《我的素描》: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也有抑愤之音,如《忧郁》、《古神祠前》。

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抒情形象可分为两类: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代表作有《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

这些诗作显示出戴望舒的个人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的运用。

比如在诗《我的记忆》中,就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全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他的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爱国情感的诗作。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首诗写于 1942 年 7 月 3 日,当时诗人在香港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就是他在狱中对祖国命运的深情思考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的表达。

诗歌开篇,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土地,描绘了祖国大地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景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简单的两句,就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接着,诗人通过对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水田、岭南荔枝花等地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的满目疮痍。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这种今昔对比,更加深了读者对战争带来灾难的感受。

然而,在诗人的摸索中,他发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里的“辽远的一角”,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是祖国的希望所在。

诗人用“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来形容对这一角的感受,充满了温柔和爱意,表达了他对解放区的向往和期待。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其诗作《狱中题壁》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原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创作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入狱期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诗人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坚信。

诗的开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种表述直抵人心,展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朋友的深情嘱托。

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相信自己的精神会在朋友们的心中长存。

这种豁达与坚定,令人动容。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背景——日本侵略者的牢房,强调了那深深的仇恨。

这仇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诗人希望朋友们能够铭记这份仇恨,勿忘国耻。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诗人坚信,终有一天,朋友们会取得胜利,会回来为他复仇,会用胜利的欢呼来祭奠他的灵魂。

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将白骨放置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一想象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黑暗牢狱生活的极度厌恶。

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这样的自由与光明,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然而,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从整体上看,《狱中题壁》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无比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以下是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1.《假如我是真的》:这首诗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心情,展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2.《夜行》:这首诗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夜晚里的旅行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生活、世界和人性的思考。

3.《夜行船》:这首诗借助夜晚的景象和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追求自由、逃离现实束缚的渴望,同时也折射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夜的东方》:这首诗以东方文化的符号和意象,描绘了一个幻想的夜晚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5.《古田军号》:这首诗以对古田军号的赞颂,歌颂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和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6.《踏青》: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踏青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欢乐的向往。

7.《浮生六记》:这首诗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和命运的感慨。

8.《送行》:这首诗以别离为主题,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

9.《暮夜行船》:这首诗以夜行船的形象,描述了一个向未知前进的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探索与追求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10.《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以明月为象征,抒发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些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在后世也被广泛传诵和解读。

戴望舒以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塑造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

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

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

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

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

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

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

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

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

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

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

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

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

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

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彳亍(chì chù)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姣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姣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当你们回来,
朋友啊,不要悲伤,
从泥土崛起他伤损的肢体,
我会永远地生存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在你们的心上.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然后把他的百骨放在山峰,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嚗着太阳,沐着飘风: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你们应该永远的记忆.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