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 单元 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概要分析(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概要分析(单元教学计划)

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养蚕》 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养蚕》 教案

第二单元养蚕课题:1、我们来养蚕授课时数:一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6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2、小组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江苏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江苏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备课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低年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中年段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高年段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哪些变化”。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
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第二单元 养蚕
课 题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课 题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
(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 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 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 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 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 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课 题
4、养蚕经验交流会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课 题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