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文化之竹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材料)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以及有关竹子的古诗。
2.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有呢?请看下图。
(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展示幻灯7)早年家贫,中进士,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发展:通过对比,强调竹石的坚韧不拔。
-高潮:突出竹石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精神。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③《竹石》诗文寓意:
-竹石象征着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面对困难,要像竹石一样,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④朗读技巧指导:
-正确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把握节奏,突出重点词语。
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竹石》的诗意和寓意,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他们能够认识到《竹石》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对他们的启示,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板书设计
①《竹石》诗文内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竹石》诗文结构: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竹石》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竹石》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竹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竹石》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竹石》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感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寻求解答。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竹子的诗,表达自己对竹子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观看提供的视频资源,加深对竹子和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竹子和古代诗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
《梅竹精神》教案2《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感受竹的精神
二.赏竹
1.历代、现代、名家辈出(随电脑图象简单介绍作品)
2.通过欣赏、体会笔墨韵味,感受画家寄托和人格精神
三.画竹
1.教师演示:用笔用墨方法,竹杆、竹枝、竹叶的技法。
2.学生随老师的演示体验笔墨的韵味,掌握画竹的技法。
四.评竹
1.通过完成整幅演示作品,体现中国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的宗旨。进一步表现竹的精神所在。
2.讲评、展示学生作品。
第四课梅竹精神
第2课时:《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悉画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
2.体会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味以及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重点
对中国画的欣赏与体会,掌握画竹的技法、要领。
难点
用水墨绘画语言传递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用具。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一.颂竹
1.播放多媒体课件,同时朗诵散文《竹》,引出课题。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通过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诗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通过竹子和石头的形象所要表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对诗歌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竹石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在心上画一棵竹——《竹石》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古诗诵读。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 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新课标小学语文《竹颂》教学案例

新课标小学语文《竹颂》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物体,抓住特点描摹竹子“形”和“神”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分析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竹子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表现竹子的“神”。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是谁的诗句?古诗赞颂了什么?你对竹子有多少了解?(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竹子的抒情散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倒过来读。
你从课题中了解到关于这篇课文的什么信息?(不同方式的读课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探究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
可能出错的字音:jìng yèhè劲竹摇曳和着(这几个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比较容易读错的字,需要纠正一下)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文章写出了竹子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品质,赞颂了竹子的品格、气节,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只需要说出大概即可。
)(三)汇报交流1、文中哪些语句和段落描写了竹子的品格?指名朗读相关段落。
能够体现竹子品质的段落是2、3自然段。
它们写出了竹子的那些品质?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最后总结作者赞美的竹子有哪些品质。
品味词句,理解写法。
(1)找出自己认为写的优美的段落,自我品味。
品位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
学生可能提到的段落:第2自然段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
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
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
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
你的青竿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定青山不放松
——《文化之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本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认识“竹”字的汉字起源,了解一些竹子文化以及精神内涵。
2.了解描写竹子的诗词,了解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意义以及它们的人格化,具体化。
3.培养学生具有竹子一般虚心、有气节、正直、不畏困难、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描写竹子的诗词,了解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意义以及他们的人格化,具体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有竹子一般虚心、有气节、正直、不畏困难、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年级】六年级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同时对竹子这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对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不是很熟悉,对竹子由于自身的品质而演化为人的品质不是很熟悉,因此体会古代文人对竹子的感情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学准备】竹子的图片、关于竹子的古诗、视频
【设计流程】
一、观竹看竹,感受“竹”的风采
1.出示《竹海》视频,学生观看,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以及对竹子的印象。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竹子以及我们中国特殊的竹子文化。
(板书“文化之竹”)
二、溯竹探竹,揭秘“竹”的渊源
1.出示“竹”的汉字演变过程,感受“竹”的文化渊源。
(PPT)
(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
2.从“竹”字的汉字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竹”字的前身就是两片叶子,后来慢慢地演变为现在的“竹”字。
因此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竹”字的。
竹:冬生草也。
象形。
下垂者,箁箬也。
凡竹之屬皆从竹。
(PPT展示)
3.竹子因为自身的特点,它的用途广泛,而且演变出众多含有“竹”字头的汉字,都与竹子有关。
出示四组与“竹”有关的汉字,让学生进行归类。
(PPT逐行展示)
箭、笋、竿、笨、筋、管
筷、筐、笼、篮、筒、箩
笛、笙、箫、筝、竽、箜
笔、籍、简、篇、篆、笺
(1)学生自由读,同桌间相互讨论,每行字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2)学生猜猜每个字的实物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展示每个字的实物,让学生体会竹子丰富多彩的样子。
4.竹子不仅用途广泛,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为竹子更是产生了很多我们今天都耳熟能详的成语。
(PPT出示与“竹”有关的成语。
) 竹篱茅舍翠竹黄花芒鞋竹杖茂林修竹
竹苞松茂枯竹空言永垂竹帛曝书见竹
竹报平安罄竹难书青梅竹马胸有成竹
竹篮打水破竹建瓴柳门竹巷势如破竹(1)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师生合作读等各种方式读以上成语。
(2)学生试着理解一两个成语的意思,老师顺着学生说说一些成语的典故。
比如:竹报平安、罄竹难书、青梅竹马、胸有成竹等。
(3)学生利用2分钟背诵自己喜欢的成语,当场进行背诵比赛,积累成语。
三、爱竹恋竹,领略“竹”的魅力
1.王徽之——一日不可无此君
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竹
子。
比如东晋时期王徽之的“一日不可无此君”。
(PPT出示)“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学生自由读,并试着理解,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感受分角色读。
2.苏东坡——不可居无竹
王徽之爱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甚。
(PPT出示)
於潜僧绿筠轩
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学生读,并试着理解,感受苏东坡对竹子的喜欢之情。
3.郑燮——画竹四十载
除了王徽之、苏东坡,清代的郑燮更是一生爱竹,以竹为友,以竹为师,写竹画竹,终其一生。
(PPT出示)
竹石
(清)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四、赞竹颂竹——品味“竹”的情操
无论是王徽之,苏东坡,还是郑燮,他们都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代表。
为什么我们中国文人对竹子情有独钟呢?先来看他们是怎么赞美竹子的。
(PPT出示)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1.学生自由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竹子的品质。
(高节,抱贞心)
2.从竹子的品质,你感受到诗人的什么品质?
3.齐读。
4.过渡:有节的竹子让刘孝先赞不绝口,北宋时期的徐庭筠又是喜欢竹子的什么呢?(PPT出示)
咏竹
北宋·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1.学生自由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竹子的品质。
(有节、高耸入云、虚心)
2.从竹子的品质,你感受到诗人的什么品质?
3.齐读。
4.过渡:虚心的竹子让徐庭筠啧啧称赞,清代的郑燮又是喜欢竹子的
什么品质呢?(PPT出示郑燮的《竹》和《竹石》)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学生自由读,说说在郑燮的笔下,你感受的竹子是什么样子的?(清高、傲然挺立、宁折不弯、坚强不屈)
2.竹子的气节、虚心、傲然挺立、坚强不屈为人们所喜爱,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品质,因此竹是中华民族品格和情操的象征,历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咏竹画竹,因为他们吟咏的正是自己的品格,自己的情操。
3.描写竹子的诗歌很多,交流讨论自己最喜欢谁笔下的竹子?为什么?
五、诵竹记竹——升华“竹”的精神
1.一起出示这四首诗,学生再带着自己对竹子的赞美,对竹子的喜爱来读诗歌。
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外国人认知指数最高的三个中国文化符号是长城、竹子、和谐。
可见竹子因为它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符号,这是我们的骄
傲,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之竹。
【板书设计】
文化之竹
竹有节虚心正直傲然挺立
人有气节谦虚正直倔强坚强不屈
【教学反思】
我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不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历史悠久。
早在上古歌谣《弹歌》中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
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在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竹子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而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郑燮的《竹石》,而“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学习《竹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文化之竹》的教案。
《文化之竹》我主要想引导学生去了解竹子这个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文化情结的植物。
从“竹”的汉字演变史到因为竹子而出现的成语,历
史典故,让学生了解竹子文化的前世今生,让学生在文人爱竹赞竹的古诗词中感受到竹子的品质,以及竹子身上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们赋予竹子的精神品质,他们对王薇之、苏东坡、郑燮爱竹的案例十分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更是对刘孝先、徐庭筠、郑燮的咏竹诗不断诵读体会到我们应该具有竹子的品质,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学生对于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得很好,了解竹子和人品质的相通之处。
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不能从诗歌中高度概括、提炼出竹子的品质,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多地表述出来。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对我国的竹文化印象深刻,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