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完整版)
(完整)详解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识别

详解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完整版)心电图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如果能及时识别诊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心电图医师对于心电图危急值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临床医师也应了解和熟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尤其要掌握好这一快速、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做到及时识别和诊断,以实施紧急合理的救治。
故此好医生为您报道本条医学新闻对每位临床医师都尤为重要,现就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范围做一详细阐述.一、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又称全心停搏)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死亡.引起心脏停搏最常见的原因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室扑),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较少见的为无脉电活动。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有:(1)心音消失;(2)大动脉搏动触不到、血压测不出;(3)心脏停搏5~10 s,患者发生晕厥;心脏停搏15~20 s,发生意识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4)呼吸断续,叹息样,继之呼吸停止,多在停搏后20~30 s;(5)瞳孔散大,多在停搏后30~60s出现,1~2 min 后瞳孔固定,随之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临床根据心脏停搏后的心电图变化,将心脏停搏分为三型:(1)心室颤动(心脏不能搏血);(2)电—机械分离(心肌已无收缩能力);(3)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呈一直线)(见图1~3)。
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表现为一段较长时间内无P-QRS—T波群,其长间期与正常窦性的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长间歇后可见交界性、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注意事项:诊断心电机械分离或心脏停搏不能仅凭心电图,必须同时有体检依据.装有起搏器的心脏停搏患者,心电图仍表现为起搏信号,要特别注意识别.二、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梗死1、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特征急性心肌缺血时ST段呈水平型、下斜型、下垂型及J点型压低,ST段压低≥0.10 mv,持续时间1 min 以上,ST段压低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导联,ST段压低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QRS波群、T 波或U波的改变,如T波对称倒置等(见图 4)。
危急值心电图详解PPT课件

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R间期延长 ;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时限增宽、形态异常。
处理
根据阻滞程度和患者症状,给予药物治疗、起搏器植入等 相应治疗措施。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心电图特征及
04
临床意义
急性左心衰竭
心电图特征
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 ;以及QRS波群增宽、心室晚电位等心室重构表现。
意义
及早发现和识别危急值心电图,对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 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类型及特点
01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常伴随胸痛、胸闷 等症状。
02 严重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表现为心率过快或过 慢、节律不齐等。
03 电解质紊乱
如高钾血症导致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 QRS波增宽等。
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对危急值心电 图的识别能力,可以优化医疗流 程,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整体
医疗质量。
促进医患沟通
医护人员能够准确解释危急值心 电图的含义和风险,有助于患者 和家属理解病情,促进医患之间
的有效沟通。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智能化识别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危急值心电图的自动识别 和辅助诊断。
02 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
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 波,Q波的时限≥0.04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 。
03 T波倒置
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 置,T波倒置常呈冠状T波。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

心室扑动(VF)
心电图特点 :
无正常QRS-T波群 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 频率多在200-250次/分 室扑与室速的区别:室速QRS与T波分开,波间有等电 位线
图9 无QRS-T波群、频率多在220源自/分大振幅波动。 诊断: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Vf)
心电图特征:
QRS-T波群完全消失 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快频率波 频率达200-500次/min 室颤与室扑的区别:室颤波形及节律完全不规则, 且电压较小
图14 V2、V3、V4T波高尖,基底变窄,两肢对称,呈“帐篷状”。 诊断: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心电图特征:
Q-T间期延长 S-T段下降 T波低平、增宽、双相、倒置或出现U波 易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图15 患者76岁男性,纳差1月,反复出现晕厥。入院心电图 Ⅰ、Ⅱ、V3~-V6 T波低平或倒置、Q-T间期0.6s。化验血钾 3.1mmol/l。诊断:低钾血症
心电图特征:
窦房阻滞:Ⅱ度窦房阻滞系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突 然出现一个漏搏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P-P 的倍数。
窦性静止: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 或P-QRS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 无倍数关系。
图11 6.921秒的长间期内无P-QRS出现,有交界性逸搏。 诊断:窦性静止
图12 快速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有6秒的长间期内无P-QRS出现, 有交界性逸搏。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速、窦性静止。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房室传导滞心电图特点: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间期相等 心房率高于心室率 QRS波群形态取决于起搏点部位 心室率20-40次/分 心房颤动时,如果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即为房颤合 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危急值讲课文档

1. 在R波向量本来就偏小的导联(V1、 V2、V3),呈QS波; 2. 在原来呈负向波Q的导联,Q波增宽(>0.04sec);
3. R波减小(Q/R ≥ 1/4)。
第七页,共53页。
心肌缺血、损伤和梗死的演变过程
急性
急性
近期
陈旧
心肌缺血
第八页,共53页。
心肌损伤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
正常
V4
心肌梗死
ST段压低 ST segment depression
出现深而对称的负向的T波
appearance of deep symmetrical negative T waves
V4
R波降低(和T波倒置)
reduction of R wave voltage
( and T wave inversion )
心电图危急值文档ppt
第一页,共53页。
定义
心电图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导致 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这类心电图是急诊中较常见的临床急症和危重症
第二页,共53页。
常见心电图室危急值诊断
第三页,共53页。
1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 血所引起的局部心肌坏死
第二十七诊页,断共53:页。室性心动过速
压低、
2.2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2.2.2 多形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第二十八页,共53页。
图 6 : 心 室 率 200 次 / 分 、 QRS 宽 大 畸 形 、 主 波 正 负 双 向 、 QRS 波 群 围 绕 基 线 不 断 扭 转 、 QTs400ms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培训课件

传导阻滞
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表现为PR间期延 长、QRS波群增宽或形态异常等。
02 危急值概念及意义
危急值定义与分类
危急值定义
指某项或某类心电图检查异常结果,而当这种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 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心电图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 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掌握了心电图危急值的基本知识
学员表示对危急值的定义、类型和处理流程有了 更深入的理解。
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员对危急值的识别 和处理更加熟练和自信。
3
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学员认识到在Leabharlann 理危急值时,需要与其他医护人 员紧密合作,确保患者安全。
考核评估方式及标准
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和时限在正常 范围。
T波
代表心室复极的电位变化,方向与QRS主波方向 一致。
U波
为T波后的一个小波,方向与T波相同,产生原因尚 不完全明确。
PR间期
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 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T间期
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 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其他常见心电图危急值案例
• 案例一:患者女性,25岁,因胸闷、气短就诊。心电图示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诊断 为心肌缺血。
• 案例二: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就诊。心电图示电轴右偏,V1导联R/S>1, RV1+SV5>1.05mV,诊断为右心室肥大。
• 案例三:患者女性,40岁,因心悸、乏力就诊。心电图示P波高尖,肢体导联电压增高,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 • 案例四:患者男性,50岁,因突发剧烈胸痛就诊。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显著抬高并伴有异常Q波形成,诊断为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ppt课件

实践操作
组织学员进行心电图实际操作 ,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操作 技能。
案例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 员对危急心电图的识别和应对 能力。
互动交流
鼓励学员提问和交流,促进学 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提高医疗质量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有助于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
促进医疗团队协作,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准确的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可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减 少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增强医患之间的 信任与沟通。
05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的培训 和教育
详细描述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而规则的心律失常,通常每分钟超过100次。它可能导 致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导管消融。
急性心肌梗死
总结词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 坏死,可引起严重的心脏事件。
详细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 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患者可能出现 胸痛、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需要及时 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方法
总结词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 观察心电图波形、节律、传导等方面进行判断。
详细描述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 实践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具体来 说,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是否正常、节律是 否规整、传导是否正常等方面进行判断。同时,还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是否 为心电图危急值。在实践中,医生还需要注意排除干 扰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如电极放置位置不正确、肌 电干 、T波和U波等,每个波形都有其 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常见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与处理

常见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与处理危急值也称警告值,是指某项检验或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有较大偏离,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若能及时获取到相关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
心电图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这类心电图是急诊中较常见的临床急症和危重症,医务人员应掌握其诊断要点,做到及时识别和诊断,以实施紧急合理的救治。
常见的心电图室危急值有: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急症、电解质相关的急症。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致的局部心肌坏死。
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伴冒冷汗。
典型的急性心梗的特征性心电图包括三种 :病理性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改变。
1、心肌梗死定位应以病理性Q波出现的导联或ST段抬高的导联定位。
(1)下壁心梗:Ⅱ、Ⅲ、avF;(2)高侧壁心梗:Ⅰ、avL;(3)前间壁心梗:V1~V3 ;(4)前壁心梗:V2~V4偶见于V5;(5)广泛前壁心梗:I、aVL、V1~ V5(V6);(6)后壁心梗: V7~V9;(7)右室:V3R 、V4R 、V5R。
对于新出现或假定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branch block LBBB)伴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Sgarbossa 等提出了3个独立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在QRS正向波的导联上ST段抬高≥0.1mv(5分);(2)V1、V2、V3导联ST段下移≥0.1mV(3分);(3)ST段异向性(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上抬≥0.5mv (2分)。
评分3分以上特异性很高,如3分以下则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此评分特异性高,敏感性较低,但被广泛学者认可并应用于临床。
图1:心电图示V1-V6及I、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5-1.0mv,对应面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0.125-0.3mV,V1-V2呈典型异常Q波。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干货)

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心电图危急值识别(一)作者:毕春晓张琳李世锋李中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心电图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如果能及时识别诊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心电图医师对于心电图危急值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临床医师也应了解和熟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尤其要掌握好这一快速、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做到及时识别和诊断,以实施紧急合理的救治.现就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报告范围做一详细阐述。
......感谢聆听心电图危急值识别(二)一、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又称全心停搏)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死亡。
引起心脏停搏最常见的原因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室扑),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较少见的为无脉电活动.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有:(1)心音消失;(2)大动脉搏动触不到、血压测不出;(3)心脏停搏5~10 s,患者发生晕厥;心脏停搏15~20 s,发生意识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4)呼吸断续,叹息样,继之呼吸停止,多在停搏后20~30 s;(5)瞳孔散大,多在停搏后30~60s出现,1~2 min后瞳孔固定,随之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感谢聆听临床根据心脏停搏后的心电图变化,将心脏停搏分为三型:(1)心室颤动(心脏不能搏血);(2)电-机械分离(心肌已无收缩能力);(3)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呈一直线)(见图1~3)。
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表现为一段较长时间内无P—QRS—T波群,其长间期与正常窦性的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长间歇后可见交界性、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感谢聆听注意事项:诊断心电机械分离或心脏停搏不能仅凭心电图,必须同时有体检依据。
装有起搏器的心脏停搏患者,心电图仍表现为起搏信号,要特别注意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临床常见心电图危急值识别(完整版)心电图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如果能及时识别诊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心电图医师对于心电图危急值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临床医师也应了解和熟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尤其要掌握好这一快速、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做到及时识别和诊断,以实施紧急合理的救治。
1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又称全心停搏)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死亡。
引起心脏停搏最常见的原因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室扑),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较少见的为无脉电活动。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有:(1)心音消失;(2)大动脉搏动触不到、血压测不出;(3)心脏停搏5~10 s,患者发生晕厥;心脏停搏15~20 s,发生意识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4)呼吸断续,叹息样,继之呼吸停止,多在停搏后20~30 s;(5)瞳孔散大,多在停搏后30~60s出现,1~2 min 后瞳孔固定,随之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临床根据心脏停搏后的心电图变化,将心脏停搏分为三型:(1)心室颤动(心脏不能搏血);(2)电-机械分离(心肌已无收缩能力);(3)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呈一直线)(见图1、2)。
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表现为一段较长时间内无P-QRS-T 波群,其长间期与正常窦性的PP 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长间歇后可见交界性、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图1.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图2. 电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注意事项诊断心电机械分离或心脏停搏不能仅凭心电图,必须同时有体格检查依据。
装有起搏器的心脏停搏患者,心电图仍表现为起搏信号,要特别注意识别。
2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梗死1. 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缺血时ST段呈水平型、下斜型、下垂型及J点型压低,ST段压低≥0.10 mv,持续时间1 min以上,ST段压低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导联,ST段压低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QRS波群、T波或U波的改变,如T波对称倒置等(见图 3)。
2. 急性心肌损伤心电图特征急性心肌损伤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及T波高尖(图4)。
3.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心电图特征:(1)宽而深的Q波,Q跃R/4、跃0.40s。
(2)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
(3)T波倒置。
(4)对应导联ST段压低(见图 5)。
图5.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分期:(1)超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T波高耸,ST段斜型抬高,无病理性Q波。
(2)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心电图表现为R波降低,坏死性Q波形成,ST段呈弓背型抬高,T波对称性倒置。
(3)亚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天至数周,ST段回至基线,T波转变为双向或倒置。
(4)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3~6个月后,可有Q波或Q 波消失,ST段回至基线,T波直立或双向、倒置。
心肌梗死定位:以病理性Q波出现的导联或ST 段抬高的导联定位。
(1)高侧壁:Ⅰ、aVL 导联;(2)下壁:Ⅱ、Ⅲ、aVF 导联;(3)前壁:V3、V4、V5导联;(4)前间壁:V1、V2、V3导联;(5)前侧壁:V5、V6 导联3致命性心律失常1. 心室扑动、颤动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分别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而室扑则为室颤的前奏。
直流电复律和除颤为治疗室扑和室颤的首选措施。
心室扑动的心电图特征:P-QRS-T波群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隔较为匀齐的正弦波(扑动波),频率150~250次/min。
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征:P-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快慢不等、间隔极不匀齐、振幅和形态不一的杂乱波,频率 250~500次/min(见图 6)。
2.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个或3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1)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2)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 0.12 s,ST-T方向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min,心律规整,也可不匀齐;(4)室房分离;(5)通常突然发作;(6)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突然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
室性融合波的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室性搏动之间(见图 7~10)。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为确诊室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室速发作时QRS波群的形态,可将室速分为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
QRS 波群方向呈交替变换者称双向性室速。
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发展成心室颤动,致心源性猝死。
同时有心脏病存在者病死率可达50% 以上,所以必须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图 8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 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室性早搏,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其心电图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态、联律间期不等的早搏。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患者(见图 11)RonT型室性早搏是指室早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即T 波顶峰前30 ms处(心室易损期,易诱发室速或室颤)。
该种室早的联律间期短,发生较早,多属于特早型室早。
RonT型室性早搏被认为是一种危险信号,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如同时室早呈频发性、连续成对出现,或多源性,或伴有QT间期延长者,易诱发室速或室颤。
Lown等将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列为最高级别的室性早搏,表示预后不良。
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A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间期不延长,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较短形成RonT现象;(2)B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U间期延长,舒张期的室性早搏落在T波顶峰上形成RonT现象(见图12~15)。
4. 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各种疾病或药物均可引起Q-T间期延长,其中部分患者发生了室性早搏、室速。
因此,长期以来把Q-T间期延长看成危险的预后指标之一。
然而,Q-T间期延长并不一定都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只有Q-T间期延长同时伴有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时才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及时查明原因,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以防猝死。
Q-T 间期延长的主要病因有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或毒性作用、严重电解质紊乱、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心肌病、脑血管疾病等。
长Q-T间期时的室性早搏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 de Pointes,TdP),心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宽大畸形的QRS主波方向围绕基线进行扭转,大约3~10个心搏突然发生相反方向的转变。
常呈阵发反复发作,多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更易于识别此种现象。
TdP发作前后,心脏的基本心律频率较慢,复极延迟,表现为Q-T或Q-U间期延长,T波宽大切迹,U波高大,可与T波融合在一起。
T dP常出现于长R-R周期之后,由RonT现象室性早搏所诱发(见图 16、17)。
5. 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预激合并房颤是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极易诱发室速、室颤,其本身也会导致心室的不规则收缩,影响心室的射血功能。
心房颤动f 波主要经旁路下传,心室率快而不规则,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若R-R间期≤0.25 s可以引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心电图特点:心室率极快(>200次/min),QRS波群可呈完全、部分预激或室上性(见图18、19)。
6. 心室率>180次/min的心动过速心室率>180次/min 时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可发生在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之间;常见于冠心病、缺氧血症、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亦可见于无任何病因,或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诱发。
临床表现:(1)心率快,多在160~220次/min,节律规则。
(2)心悸或胸内有强烈的心跳感。
(3)多尿、出汗、呼吸困难。
(4)持续时间长可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头昏、晕厥,甚至心衰、休克。
(5)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在发作停止时,由于恢复窦性心律间歇太长,偶有发生晕厥者。
(6)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终止。
(7)心音绝对规则一致,颈静脉不出现炮波。
脉搏细速,血压可下降(见图 20~22)7. 二度Ⅱ型及高度、三度房室阻滞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电图特点:(1)P波规律出现,发生周期性QRS波群脱漏,房室传导为2:1、3:1;(2)P-R间期固定;(3)长R-R间期是短R-R间期的整倍数。
高度房室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 1的房室阻滞,表现为3:1、4:1、5:1等。
心电图特点:(1)P 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
(2)绝大多数P波受阻未下传。
(3)常有心室夺获,P-R间期延长。
高度房室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阻滞相似(见图 23)。
三度房室阻滞心电图特点:(1)心房波和心室波各按其固有频率出现,两者无固定关系;(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3)心室自律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下,QRS波宽大畸形,室率在<40次/min;心室自律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形态正常,室率≥ 40次/min。
(4)房颤时出现缓慢匀齐的心室率(见图 24)。
8. 心室率<45次/min的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
正常成人的窦性心率为60~100次 /min,如果超过100次/min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min 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患者心率下降到45次/min 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黑蒙、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见图 25)。
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间歇。
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9. >2s的心室停搏>2s的心室停博多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频发出现大于2s的心室停博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停搏时间超过3s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见图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