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个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字的使用基于古音的相同或相近,用以达到表达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5、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7、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8、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9、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2、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ɡ)”:通“耸”,高耸。
1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1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6、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7、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8、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9、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通假字汇总:
1.“说”通“悦”,表示高兴,如“秦王必说见臣”。
2.“振”通“震”,表示震慑,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傧”通“宾”,表示迎宾赞礼的人,如“设九宾”。
4.“见”通“现”,表示出现,如“图穷而匕首见”。
5.“还”通“环”,表示绕,如“秦王还柱而走”。
6.“奉”通“捧”,表示两手托着,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部分例子,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汉语在书写和演变过程中,一些字的写法或者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古人为了保持书写的习惯或者韵律的需要,仍然使用原来的字来表示新的意思。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了解这些通假字是非常必要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通假字整理(最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通假字整理
(最全)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其中的通假字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通假字的使用规则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诗词作品。
下面是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中最全的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列表
以下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1. 阡:阡陌、阡人
2. 鞠:鞠衍、鞠旅
3. 宇:宇宙、宇文
4. 促:促膝、促狭
5. 非:非议、非宁死不可
6. 叱:叱咤、叱乱风云
7. 灭:灭绝、一刀两断
8. 笑:笑语、笑傲江湖
9. 世:世人、世上
10. 隐:隐匿、隐忍
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通假字,还有其他通假字没有列举出来。
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应该多注意总结和积累。
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 通假字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中通常
保持一致。
2. 通假字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意境或诗情,用以增加语言
的变化和丰富度。
3. 通假字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不能随意替代。
如何掌握通假字
1. 多阅读古代诗词作品,注重观察通假字的使用情况。
2. 积累常见的通假字,例如通过制作通假字表或记忆卡片。
3. 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语文教材的课文和题,进行相关练和讨论。
通过掌握古代诗词中的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希望以上整理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整理为通假字的使用规则以及一些常见的通假字,但文档并未引用特定的教材内容。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高中常见通假字

高中常见通假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常见通假字1“诎”同“屈”,弯曲。
例:“诎右臂支船。
”2. “要”同“邀”,邀请。
例:①“便要还家。
”②“张良出,要项伯。
3. “还”同“旋”,回转。
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 “见”同“现”,①表现。
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露出,显露。
例: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欲隐勿见。
”5. “徧”同“遍”,普遍。
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 “反”同“返”,①回到。
例:“及反,市罢。
”②往返。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归来。
例:“出不入兮往不反。
”7. “惠”同“慧”,聪明。
例:“甚矣,汝之不惠。
”8. “亡”同“无”,没有。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9. “厝”同“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0. “陇”同“垄”,垄断,山岗高地。
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齐”同“剂”,药剂。
例:“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12. “坐”同“座”,座客。
例:“满坐寂然。
”13. “说”同“悦”,高兴。
例:“秦王不说。
”14. “错”同“措”,放。
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5. “与”同“欤”,吗。
例:“轻寡人与?”16. “尔”同“耳”,罢了。
例:“无他,但手熟尔。
”17. “苍”同“仓”,例:“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8. “具”同“俱”,①都,全。
例:“百废具兴。
”②详细地。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 “属”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20. “曾”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
”21. “衡”同“横”,阻塞,梗塞。
例:“困于心,衡于虑。
”22. “拂”同“弼”,辅弼。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23. “女”同“汝”,你,你们。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4. “卒”同“猝”,仓促,立即。
例:“五万兵难卒合。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念奴娇·赤壁怀古》1、原文: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通假字:尊,通“樽”。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1、原文:肉袒伏斧质。
译文: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通假字:质,通“鑕”,表示“铁砧”。
2、原文: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
译文: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可以给他吗?通假字:不,通“否”,语气助词。
3、原文:臣愿奉壁往使。
译文:臣愿捧护宝壁前往出使。
通假字:奉,通“捧”。
4、原文:拜送书于庭。
译文: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通假字:庭,通“廷”。
5、原文:召有司案图。
译文: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
通假字:案,通“按”,表示“审察、审看”。
6、原文: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通假字:孰,通“熟”,表示“仔细”。
7、原文: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译文: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
通假字:缪,通“穆”。
8、原文: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译文: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壁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通假字:邪,通“耶”,表示“吗”。
三、《苏武传》1、原文:女为人臣子。
译文:你身为汉臣。
通假字: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表示“你”。
2、原文:畔主背亲。
译文:反叛君主,背弃亲友。
通假字:畔,通“叛”,表示“背叛”。
3、原文:与旃毛并咽之。
译文: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通假字:旃,通“毡”,毛织品。
4、原文: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译文: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通假字:去,通“弃”,表示“收藏”。
译文:法令随时变更。
通假字:亡,通“无”。
6、原文: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译文: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通假字:决,通“绝”,表示“告别”。
7、原文:前以降及物故。
译文: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通假字:以,通“己”,表示“已经”。
8、原文: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通假字:见,通“现”,表示“表现”。
通假字大全表高中

高中通假字大全《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彼尔维何。
(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离: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
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
缪: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内: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
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
识: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说: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
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亡: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惟: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陈言之务去。
”
文: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奄: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厌: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
要:同“邀”;;邀请。
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要: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
阴: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级七千有余。
”
有: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与:同“欤”;呢。
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
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
支: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直:通“值”;价钱,代价。
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
著:同“着”,穿。
动词。
“著我旧时裳。
”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
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常用通假字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