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二语习得复习题

二语习得复习题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
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 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
(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
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
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 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
(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二语习得导论习题集

---------------------------------------------------------------最新资料推荐------------------------------------------------------二语习得导论习题集二语习得导论习题集一、填空 1.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中,()是指学会一种语言的某一方面和最终学会整个语言的过程或结果。
这个研究的领域通常称作()。
2.习得与学会的区别在于:前者被视为一种()过程,它是达到外语流利表达的主要动力;后者则被视为一种()的过程,它监测习得的进展并引导说话人的语言运用。
3.()是指一个人幼年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会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
4.()是指一个人生下来后接触到的第一种或几种语言,但是这种(些)语言不一定会进入社会交际。
5.目的语是指()语言。
6.()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掌握)的一种语言系统,或者是学习者某一时间的第二语言状态,它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
7.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藉以执行语言学习任务两大类学习策略的其中之一,另一类为()。
8.()指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特别是在执行具体课堂任务和活动使用的过程和行为。
1 / 149.()指的是人们已建立起的第一语言的习惯对学习新语言、建立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产生的影响。
表现为中介语中所包含的第一语言的特点。
10.迁移这个概念始于()心理学指导下的语言学习理论。
11.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无论被纠正了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的形式直至语言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现象被称为()。
12.()是指一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在与另一不同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群体相互交流中产生变化的过程。
13.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亦称作自然成熟说)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的自然成熟过程。
1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发音器官、大脑等制约语言的神经机制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大约是()岁以前完成,这个阶段最适合语言学习,过了这个阶段,学习语言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二语言习得 考试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期中考试复习题1. acquisition& learning➢The term “acquisi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picking up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exposure, whereas the term “learning”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conscious study of a second language. Now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use them interchangeably,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processes are involved2. incidental learning & intentional learning➢While reading for pleasure a reader does not bother to look up a new word in a dictionary, but a few pages later realizes what that word means, then incidental learning is said to have taken place.➢If a student is instructed to read a text and find out the meanings of unknown words, then it becomes an intentional learning activity. ngauage➢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That is to say , language is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 symbolic and social.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The capacity to acquire one’s FIRST LANGUAGE , when this capacity is pictured as a sort of mech anism or apparatus.5.Contrastive analysis❖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ism, researchers of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ed the method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to study learner errors. Its original aim is to ser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6.Error analysis❖Error analysis aims to 1) find out how well the learner knows a second language, 2) find out how the learner learns a second language, 3) obtain information on common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o 4) serve as an aid in teaching or in the prepar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rder, 1981).It is a methodology of describ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system s.7.interlanguage❖It refers to the language that the L2 learner produced .❖The language produced by the learner is a system in its own right.❖The language is a dynamic system, evolving over time.8.Krashen and His Monitor Model❖ 1.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2. The Monitor Hypothesis❖ 3. The Natural Hypothesis❖ 4. The Input Hypothesis❖ 5.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sis9. input hypothesis❖Its claims : The learner improves and progresses along the “natural order” when s/he receives second language “input” that is one step beyond his or her current stage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For example, if a learner is at a stage “i”, then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when s/he is exposed to “Comprehensible Input” that belongs to level “i+1”.10.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The hypo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 affective filter, which states that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pends on the learner’s feelings. Negative attitudes (including a lack of motivation or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are said to act as a filter, preventing the learner from making use of INPUT, and thus hindering suc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11.Shumann’s Acculturation Model❖This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as formulated by John.H.Schumann(1978), and applies to the natural contex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ere a second language is acquired without any instruction in the environment. Schumann defines acculturation as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dapted to a new culture or rather ,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the learne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12.Universal Grammar⏹The language faculty built into the human mind consisting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This is the 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associated with Noam Chomsky.⏹Universal Grammar sees the knowledge of grammar in the mind as having two components: “principles"that all languages have incommon and “parameters” on which they vary.13.M acLaughli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complex cognitive skill that must progress from controlled processing to automatic processing.14.Anderson’s ACT☐This is another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at has been applied to SLA☐Also emphasizes the automatization process.☐Conceptualizing three types of memory:1. Working memory2. Declarative long term memory3. Procedural long-term memory15.fossilization☐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stop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far short of native-like competence. The term is also used for specific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remain incorrect for lengthy periods of time in spite of plentiful input.munication strategie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known as CSs, consist of attempts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have arisen in interaction.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egotiation of an agreement on meaning between the two parties.1.What it is that needs to be learnt in language acquisition?➢Phonetics and Phonology➢Syntax➢Morphology➢Semantics➢Pragmatics2.How experts study the children’s acquisition➢Observe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to talk.➢Record the speech of their children➢Create a database➢Have a single hypothesis3.What are learning strategies? Give examples ?➢Intentional behaviour and thoughts that learners make use of during learning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them understand, learn or remember new inform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classified into :1.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2. cognitive strategies3. 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4.What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SLA ?●Cognitive factors :1. Intelligence2. Language aptitude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ffective factors:nguage attitudes2.Motivation5.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and that of Mentalist?➢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claims that children acquired the L1 by trying to imitate utterances produced by people around them and by receiving negative or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their attempts to do s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fore, was considered to be environmentally determined.6.What are the beneficial views obtained from the studies on children’s L1 acquisition?1.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goes through several stages2. These stages are very similar across children for a given language, although the rate at which individual children progress through them ishighly variable;3. These stages are similar across languages;4. Child language is rule-governed and systematic, and the rules created by the child do not necessarily correspond to adult ones;5. Children are resistant to correction;6. Children’s mental capacity limits the n umber of rules they can apply at any one time, and they will revert to earlier hypotheses when two ormore rules compete.7.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error analysis from contrastive analysisContrastive analysis stresses the interfering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laims that most errors come from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Corder ,1967). However, such a narrow view of interference ignores the intralingual eff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other factors. Error an alysis is the method to deal with intralingual factors in learners’ language (Corder, 1981).it is a methodology of describ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 systems .Error analysis is a type of bilingual comparison, a comparison between learners’ inte rlanguage and a target language, while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8.What are UG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The universal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dependency, which states that language is organiz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a sentence.➢Parameters are prnciples that differ in the way they work or function from language to language.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vary across languages.9.What role does UG play in SLA?➢Three possibilities :1. UG operates in the same way for L2 as it does for L1.2. The learner’s Core grammar is fixed and UG is no longer available to the L2 learner, particularly not to th e adult learner.3. UG is partly available but it is only one factor in the acquisition of L2. There are other factors and they may interfere with the UGinfluence.10.What are classification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Faerch and Kasper characterizes CSs in the light of learners’ attempts at governing two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their taxonomies are achievement and reduction strategies , and they are based on the psycholinguistics.➢Achievement Strategies:⏹Paraphrase⏹Approximation⏹Word coinage⏹Circumlocution⏹Conscious Transfer⏹Literal translation⏹Language switch (borrowing)⏹Mime⏹Use body language and gestures to make communication open⏹Appeal for assistance➢Reduction Strategies⏹Message abandonment(topic shift):Ask a studen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old are you ? She must utter two orthree sentenc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but she mustn’t tell her age.⏹Topic avoidance(Silence)。
对外汉语《二语习得》题库及答案

对外汉语《二语习得》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习得与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单选题:最早发现习得与学习存在区别的是语言学家()选项:A:乔姆斯基B:斯蒂芬?克拉申C:洪堡特D:斯韦恩答案: 【斯蒂芬?克拉申】3、多选题: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B: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C: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D: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叠的。
答案: 【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成人完全可以做到和儿童一样习得外语。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判断题:儿童习得外语的能力总体上高于成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判断题:传统语言课堂收到的质疑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遵循习得规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判断题:最早获得的语言一定是最熟悉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最早接触的是汉语,成长过程中主要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他的母语是汉语;B: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C: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D:他的母语是英语。
答案: 【他的母语是汉语;;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9、多选题: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成长过程中只接触和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他的母语是英语;B: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C:他没有外语;D:他的外语是英语。
答案: 【他的母语是英语;;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他没有外语;】10、判断题: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母语更多的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1、判断题:语言学多是理论研究,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是实验研究。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多选题:关于大脑和语言习得,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分别是()。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主张学习者需要接收到什么样的语言输入?A. 完全理解的输入B. 可理解的输入C. 无理解的输入D. 超过理解的输入答案:B2.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什么?A. 模仿B. 强化C. 内化D. 社会互动答案:B3. 在语言习得中,“临界期”假说主张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A. 任何年龄B. 儿童时期C. 青少年时期D. 成年时期答案:B4.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以下哪项不是该假说的内容?A. 语法结构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B. 词汇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C. 发音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D. 语言习得的速度是个体差异决定的答案:D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以下哪个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A. 认知发展B. 社会互动C. 语言输入D. 语言输出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言习得的“监控假说”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克拉申2. 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收到________的输入。
答案:可理解的3.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________。
答案:顺序4.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________。
答案:强化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________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答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为了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到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可理解输入,这样的输入被称为“i+1”输入。
2. 描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答案: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强化机制实现的。
当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受到奖励(强化),这会增强他们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倾向。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第二語言習得複習題一、名詞解釋1.第二語言:指相對於第一語言來說,除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の語言,在此後習得の語言就是第二語言。
2. 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の語言。
3. 母語: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の語言,也稱作“本族語”。
4,目の語:也叫目標語,一般指學習者正在學習の語言。
5,第二語言習得:簡稱SLA,是指人們在獲得母語(第一語言)の基礎上習得另一種或幾種語言の過程。
也叫“二語習得”6,語言習得機制:喬姆斯基提出人腦中存在一個“語言習得機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點:1.具有遺傳性,為人類獨有。
2.能使兒童加工語言材料,判斷語言體系の發展,建立抽象規則。
3.可能已經具備一些普遍の語言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類語言中找到,因此,許多語法屬性可能是先天存在於人類の大腦中,無需學習。
7,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對目の語群體沒有興趣,學習目の語只是為了掌握一個工具,用來提高自己の知識水平、改善社會地位。
8,習得與學習:克拉申認為“習得”通常指在自然狀態下“下意識”の語言獲得,而“學習”一般是指“有意識”の語言獲得。
前者稱為“內隱學習”,後者稱為“外顯學習”9,中介語: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擁有の一種獨立の語言系統,這種語言系統在結構上既不是學習者の母語也不是目の語,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中介語系統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現。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變の,而是隨著學習の發展,逐漸向目の語の正確形式靠攏。
10,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普遍語法是由一些原則條件和規則構成の系統,這些所有人類語言共有の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の而不是偶然の,原則系統和規則系統。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於1972年在其中介語理論中提出の。
僵化是存在於“潛在の心理結構”中の一種機制,表現為某種母語背景の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目の語習得の某個階段上停滯不前,無論學習者年齡大小,也無論其是否繼續學習12,外國人話語:所謂“外國人話語”並不是指外國人の話語,而是指對外國人說の話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6,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
17,可理解输入: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中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异=困难。
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语际识别。
19,内在大纲: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吃饭在饭馆。
20,关键期:“关键期假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Lenneberg(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来之前。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支持关键期假说而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 and Newport(1989)的实验21,克拉申: 70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建。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3、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23,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年,Corder 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
区别了“失误” (mistakes)和“偏误”(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2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I am feeling thirsty。
25,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
例如不顾时态。
26,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27,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28,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9,母亲话语:保姆话语:教师话语:经过特定方式调整过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32,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言能力.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33,沉浸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34,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在五道口吃饭。
(正式,严谨体)我吃饭在五道口。
(非正式,随便体)35,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36,语体变换: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风格的变异称作“语体变换”,如随便体,严谨体;37,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38,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以及对待目的语的态度。
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39,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的时候,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而羞于张口,或者觉得词不达意,或因为说不好而失去信心。
40,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4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42,支架学习法: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他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
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43,语言输出假说: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
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44,中心语前置:上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提出“X阶标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语言中所有的短语都是一种向心结构,都有一个中心语。
在不同的语言类型中,中心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中心与前置”,例如英语45,中心语后置:中心语后置的语言例如日语。
46,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认为普遍语法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而且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反对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的说法。
实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习者不仅能成功地重新设置“中心语参数”,而且能够运用在日语中不起作用的一些原则。
47,普遍语法不可及观:普遍语法不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两个有关因素: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习得机制。
49,典型顺序:指的是在多数语言中的SVO语序,即“主语+动词+宾语”顺序50,认知方式: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51、场独立:“场独立" 型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上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
他认为,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更适合在正式的课堂学习52,场依存: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53,语言学能:Carroll和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包括(1)语音编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归纳能力。
53,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54,同化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4,保留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