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合集下载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穿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方 "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宠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明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干净之意,诗人并没有由于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名贵富丽,令人宠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方,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二.描写牡丹的诗句描写“牡丹”的古诗有:刘禹锡的《赏牡丹》、皮日休的《牡丹》、李正凡的《牡丹诗》、王维的《红牡丹》、刘灏的《牡丹》。

这些古诗的原文:一、刘禹锡的《赏牡丹》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二、皮日休的《牡丹》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三、李正凡的《牡丹诗》牡丹诗唐李正凡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四、王维的《红牡丹》红牡丹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五、刘灏的《牡丹》牡丹清刘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参考资料360:/q/1364257984062457?src=140三.牡丹的十首诗一、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 ):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白话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 烘托手法的运用。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赏牡丹》原文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二、《赏牡丹》原文翻译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三、《赏牡丹》作者介绍王建(877年—943年),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祖上可能为中国人。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依照中国的典章制度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5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于显陵。

《上甘岭》观后感周日我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它是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之一。

看了这部电影,我了解了上甘岭的一些事情。

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高地,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美国来攻打朝鲜,攻打上甘岭,在上甘岭,我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美军进行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但我军伤亡也很大,总部让我军进入坑道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坑道四周建了很多碉堡,只要一出坑道就会被打死。

在这紧急关头,我军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人,最后,大部队赶来了,使我军夺回了上甘岭。

战争局势转向我军有利方面。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翻译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
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

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

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

“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
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

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