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传说
牡丹花的文化背景和传说有哪些

牡丹花的文化背景和传说有哪些?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牡丹花的文化背景和传说:
1. 牡丹花在文化中的地位:牡丹花是中国的国花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和美好未来。
2. 传说中牡丹花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牡丹花是白色的,不艳丽也不芬芳。
在某次中,西王母娘娘的牡丹园失窃,惹怒了西王母。
而恰巧在此时,武则天醉酒后便在牡丹园中题了“明朝待诏归田日,愿抱琵琶做路人”的诗句,使得牡丹花瞬间变得火红芬芳。
西王母娘娘为牡丹花的美丽和芬芳所动,便把牡丹花赐给了人间。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牡丹花的经典故事之一。
3. 牡丹花的诗词歌赋: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与诗词歌赋紧密相连。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牡丹花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和歌曲,表达了对牡丹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4. 民间传说中与牡丹花的吉祥象征有关:在一些民间传说中,有因子女不孝、忤逆父母而被罚下恶咒而变成牡丹花的情节,这反映了人们对孝道和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强调了牡丹花作为吉祥物的象征意义。
总之,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传说,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代表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和美好未来的文化符号。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牡丹为我国的特产名花,品种多,花姿美,富丽堂皇,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那你知道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光武帝刘秀起义时候,被王莽的王朗追杀。
一天,刘秀疲于奔命,逃到了北郝村。
此时天已过午,刘秀又饥又渴,两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处处寻找藏身之地。
兵荒马乱的,老黎民见到这个顶盔贯甲的,手提宝剑,满面血污,很是畏惧,纷纷关门闭户。
刘秀无奈,只好由东向西走去。
却说村西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
这天郑老夫恰好去舅爷家帮忙劳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岁的女儿颦颦。
颦颦生性好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怎么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里呢!于是带上房门,到村西弥陀寺去玩耍。
这弥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个老僧人看护,香火日衰。
惟有后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盘。
颦颦走到院中,知道老僧人出去云游化缘,不在寺里,就一个人来到寺后的牡丹园中采摘牡丹花玩耍。
刘秀好不轻易也来到寺中,忽听得村庄里人声鼎沸,马嘶狗叫。
本来是王朗的追兵赶到了!刘秀暗叫:“不好!”急忙向寺后跑去。
到庙后一看,刘秀大叫“完了,完了”。
本来寺后空空旷旷,除了一簇牡丹,没有什么可以遮拦的。
此时现在,颦颦正在采摘牡丹花,见一个青年慌匆忙忙跑进来,很是畏惧。
刘秀慰藉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难之人。
外面贼人正在搜寻我,请你万万想办想法援救我才好!”颦颦惊魂未定,情急之下将刘秀一把拉入牡丹丛中,又把采摘的牡丹花撒在裂缝之中。
王朗率领兵丁一路赶来,见刘秀跑进村子,三拐两拐就不见了。
他们在村中搜查个遍,也没有找到刘秀,只好一直向前紧追,追到村外也没有发现刘秀的踪影。
突然,他们瞥见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下令手下到寺中搜查。
兵丁们把寺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里面翻了个底朝天,仍未发现刘秀一根毫毛,只见到一个姑娘,就把她带到王朗眼前。
王朗问道:“你可曾看到一个顶盔贯甲的人从这里走过?”颦颦很是畏惧,面色惶恐,结结巴巴地说:“我只瞥见一个人向寺院西边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

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牡丹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那你知道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金黄牡丹”的传说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丽的山,名叫点苍山。
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
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
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放出风来,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期限一过性命难保。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
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
土匪们见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备?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
阿青救出了父亲,两人下山不题。
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关于牡丹的民间故事传说:“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
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
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
玉女年芳十八。
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
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
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
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新)

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篇一】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又把“姚黄”称为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
“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
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唐朝时候,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靠打柴为生,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
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
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
转眼间,小樵童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
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担柴,下山时,到石人前,准备休息一会。
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
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
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
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
”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
”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
”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
”花女高兴地笑了。
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转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
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
”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
”说罢,便不再开口。
春去冬来,一百年过去了。
关于牡丹的故事

关于牡丹的故事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花卉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牡丹的故事:
1. 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传说武则天在位时,曾下旨要求所有
的花都开放,惟独牡丹必须等到霜冻之后才能开放。
于是牡丹被贬到洛阳。
但洛阳的牡丹也争气,在寒冷冻僵了的情况下依然开放,因此洛阳成为了牡丹之都。
2. 牡丹与爱情的故事:唐代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首《牡丹诗》,描述了一个女子与男子相爱,但因为男子要离开家乡而不能在一起,最后女子在男子的离去中悲痛欲绝,投身于池塘中的故事。
3. 牡丹与传说故事:牡丹也被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中。
例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名叫白牡丹,她因为厌倦天宫的枯燥生活而来到人间。
她在一座山上居住,用自己的仙气孕育出了一朵最美丽的牡丹。
这朵牡丹被一位名叫李洪彦的书生所得,两人因此相遇并相爱。
然而,因为白牡丹是仙女,无法与凡人长久相处,所以她最终不得不回到天宫。
李洪彦不舍地送给白牡丹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他送给她的一对耳环。
白牡丹感动不已,在和李洪彦分别之后,她将锦盒和耳环放在了一块大石头上,然后跳下石头,以身殉情。
后来,那块大石头就成为了牡丹石,而白牡丹的耳环则变成了珍贵的绿松石。
这些故事和传说使得牡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增添了牡丹的神秘色彩和魅力。
牡丹的故事

牡丹故事自古以来,牡丹一直被誉为“花中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牡丹的美丽、高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倾心描绘的对象。
本文将通过讲述一些关于牡丹的故事,来展现这种花卉的魅力。
一、牡丹的起源关于牡丹的起源,有很多传说。
其中最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牡丹的两位始祖——芍药和菊花的。
据说,在远古时期,大地上的花草树木繁茂,但没有一种花能够与芍药、菊花相提并论。
为了使大地更加繁荣美丽,玉皇大帝决定让这两种花合并成一种新的花卉。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诞生了牡丹这朵美丽的花朵。
这个传说虽然并非确凿无疑,但却为牡丹的历史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二、牡丹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牡丹代表着富贵、荣华和高贵。
这是因为牡丹花朵繁茂、色彩艳丽,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古人常用牡丹来比喻高官显贵,如“金枝玉叶”、“花开富贵”等。
此外,牡丹还象征着美好、吉祥和团圆。
在春节等重要节日里,人们喜欢用牡丹花来装饰家中,以祈求美好的寓意。
同时,牡丹花也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因为它的花朵饱满、鲜艳,寓意着爱情的美满和幸福。
三、牡丹的艺术价值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牡丹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中国画中,牡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材。
宋代画家郭熙的《牡丹图》、明代画家徐渭的《牡丹仙子图》等都是传世之作。
在诗歌中,牡丹也是诗人钟爱的题材。
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有“簪菊两行泪,插花千树春”之句,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此外,牡丹还是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重要元素。
如京剧《牡丹亭》、昆曲《牡丹亭》等,都是以牡丹为主题的经典剧目。
四、牡丹的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牡丹曾经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长安城中的兴庆宫、沉香亭等地都有牡丹园。
宋代的开封府更是以种植牡丹而闻名于世。
当时的开封市民们热衷于观赏牡丹,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
如今,虽然皇宫已经不在,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依然不减。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牡丹为我国的特产名花,品种多,花姿美,富丽堂皇,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那你知道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牡丹仙子的传说相传光武帝刘秀起义时候,被王莽的王朗追杀。
一天,刘秀疲于奔命,逃到了北郝村。
此时天已过午,刘秀又饥又渴,两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处处寻找藏身之地。
兵荒马乱的,老黎民见到这个顶盔贯甲的,手提宝剑,满面血污,很是畏惧,纷纷关门闭户。
刘秀无奈,只好由东向西走去。
却说村西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
这天郑老夫恰好去舅爷家帮忙劳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岁的女儿颦颦。
颦颦生性好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怎么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里呢!于是带上房门,到村西弥陀寺去玩耍。
这弥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个老僧人看护,香火日衰。
惟有后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盘。
颦颦走到院中,知道老僧人出去云游化缘,不在寺里,就一个人来到寺后的牡丹园中采摘牡丹花玩耍。
刘秀好不轻易也来到寺中,忽听得村庄里人声鼎沸,马嘶狗叫。
本来是王朗的追兵赶到了!刘秀暗叫:“不好!”急忙向寺后跑去。
到庙后一看,刘秀大叫“完了,完了”。
本来寺后空空旷旷,除了一簇牡丹,没有什么可以遮拦的。
此时现在,颦颦正在采摘牡丹花,见一个青年慌匆忙忙跑进来,很是畏惧。
刘秀慰藉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难之人。
外面贼人正在搜寻我,请你万万想办想法援救我才好!”颦颦惊魂未定,情急之下将刘秀一把拉入牡丹丛中,又把采摘的牡丹花撒在裂缝之中。
王朗率领兵丁一路赶来,见刘秀跑进村子,三拐两拐就不见了。
他们在村中搜查个遍,也没有找到刘秀,只好一直向前紧追,追到村外也没有发现刘秀的踪影。
突然,他们瞥见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下令手下到寺中搜查。
兵丁们把寺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里面翻了个底朝天,仍未发现刘秀一根毫毛,只见到一个姑娘,就把她带到王朗眼前。
王朗问道:“你可曾看到一个顶盔贯甲的人从这里走过?”颦颦很是畏惧,面色惶恐,结结巴巴地说:“我只瞥见一个人向寺院西边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关于牡丹由来的神话故事

关于牡丹由来的神话故事牡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喜爱的花卉之一,不仅因为其绚丽多彩的花朵,还因为其与众多神话故事的渊源。
在古代,关于牡丹的神话传说在人们口中广泛传颂,为这个美丽的花卉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牡丹的起源关于牡丹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其中最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神话故事是《牡丹争艳》。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西汉初年,牡丹和芙蓉两位花仙因为吃了仙丹,不禁降临凡尘,化为美丽的花朵。
牡丹花仙美丽动人,芳香扑鼻,因此被族人视为绝世珍宝。
而芙蓉花仙则被种植在皇宫的花园里。
据说,一日,牡丹花仙见到芙蓉花仙居然受到皇帝的宠爱,心生嫉妒之情。
为了证明自己的美丽,牡丹花仙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比赛。
比赛的规则是:凡是看到牡丹花与芙蓉花互相比较并赞美牡丹者,即可与牡丹花仙成为终身伴侣。
二、牡丹花仙的比赛牡丹花仙先是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散发出撩人的芳香,然后悄悄靠近皇宫花园。
芙蓉花仙见状,也立刻变成了无数朵芙蓉,将整个花园填满。
这时,在皇帝的关注下,牡丹花仙变成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景。
在场的宾客们被牡丹花仙的美丽所吸引,纷纷陷入赞美之声。
然而,没人注意到躲在角落里的芙蓉花仙。
最后,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看到了芙蓉花仙的无辜与美丽,并赞美了芙蓉花仙的真实本质。
在那一刻,芙蓉花仙化身为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与青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牡丹花仙则成为了永远的花香之神,继续为人们带来美丽与芳香。
三、牡丹的象征意义这个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美艳花仙与平凡姑娘之间的爱情,也揭示了牡丹花作为一种花卉的追求和依恋。
故事中,牡丹花虽然因为自己的美丽而得到了众多的赞美,但最终却因为缺乏真实与纯粹的爱而失去了机会。
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牡丹花是美丽与傲慢并存的代表。
牡丹花虽然在外表上无人可敌,但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在人际关系中,真正的美丽和真实的情感是无法被外表所取代的。
牡丹的象征意义还有丰富多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视为富贵、繁荣与吉祥的象征。
因为其花瓣饱满丰盛,色彩艳丽,被人们喻为“国色天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牡丹的传说(一)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新)洛阳牡丹看源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写。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他说的京城,无非洛阳;他说的国色,乃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
岂止是大唐国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
国色即国花,牡丹实际上早已是中国的国花。
牡丹何时所生?牡丹从何而来?也许,洛阳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的脉络就是中国牡丹的历史。
牡丹的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
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
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
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
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
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
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
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
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
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
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
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
”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
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
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
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
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
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
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
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
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
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
原来,他是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
”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
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
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
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
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
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上面的故事是洛阳民间传说,而且是那种过去在夏夜麦场,外婆摇着扇子讲述的传说。
如今,这种传说讲上100遍也没一个人相信。
天工开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认识有赖于发现。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
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
人说,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
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牡丹华。
”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
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
其帝黄帝。
”中央土,洛阳也。
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密即蜜。
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关注花开。
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欣赏价值。
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
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
”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因无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然而,这是源头吗?2005年9月,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
洛阳,曹魏之故都也。
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
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写的是甄氏。
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
曹丕当皇帝后又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
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于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
但是,我们现在欣赏《洛神赋图》已不关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也不关注因“洛出书”而被武则天封为“神河”的洛水,我们发现了那幅画中灿然开放的牡丹。
这牡丹显然是人工栽培。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珏教授据此考证推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史已有1600年,这比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引种牡丹整整早了200多年。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三代之居”洛阳。
夏、商、周三代均在洛阳建都,这已被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证明。
《古琴疏》中载,夏“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
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
不知这里的芍药是不是牡丹?若是,牡丹的栽培史就超过了4000年。
据洛阳牡丹研究所调查,洛阳南部伏牛山脉至今还能发现原始野生牡丹,叫“扬山牡丹”。
古人引植栽培野生牡丹,那是很自然的。
古时候,芍药、牡丹区分并不清楚。
郑樵《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
”芍药仅此一名,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隋炀帝还一度称其隋朝花,到了宋代,因洛阳牡丹各地传播,人们又称其洛阳花、京花。
华,古通花,华夏,花夏也。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
从万花会到牡丹花会牡丹的栽培源头有待专家的定论。
《墨庄漫录》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这万花会,是不是现代洛阳牡丹花会的源头?人们习惯于说洛阳牡丹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
隋炀帝建西苑引种牡丹是开了个好头,但仅12年,此朕便呜呼哀哉,成花下鬼,做风流梦去了。
而大唐、大宋两朝,国泰民安,洛阳牡丹进入发展黄金期。
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宫廷寺观、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
《杜阳杂俎》载:“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
”《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叶,即瓣,古时称花瓣为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
”“东都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
”唐代诗人辈出,据说,《全唐诗》就有牡丹诗500余首。
这些诗描绘牡丹花姿、记述牡丹风俗、抒发赏花人感受各领风骚。
如徐凝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白居易云:“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而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更为牡丹赢得“国色天香”的千古美誉。
宋代以洛阳为西京,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洛阳牡丹更上层楼。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
”对此,邵雍吟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马祖常吟道:“洛阳春日湿芳菲,万斛脂胭染舞衣。
帐底金盘承蜜露,东家蝴蝶不须飞。
”而王安石的诗更是真情流露,他写道:“红朴未开如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
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 宋代比起唐代,牡丹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牡丹专著。
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其中,欧阳修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红、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阳敌。
”“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
”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流传开来。
宋代比起唐代,最出新的事莫过于举办万花会。
宋以前,恐怕无人想起来办什么节、会,但宋西京太守钱惟演就有这样的思路,这样的魄力。
“以花为屏帐”、“满目皆花”,真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悠然自得,独树一帜。
但不知钱大官人是仅在官府里张罗,还是与民同乐?据载,洛阳万花会引人关注,亦引来东施效颦者。
“蔡元长知维杨日,亦效洛阳,亦作万花会。
其后岁岁循习而为,人颇病之。
元礻右七年,东坡来知扬州,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欣悦。
”这是说,扬州的万花会办不下去,不办倒甩了包袱。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现代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迄今已成功举办23届。
每逢花会,高朋满座,车水马龙,来洛赏花旅游者以百万人计。
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发展成为与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等并列的中国四大节会之一。
而与洛阳几乎同期举办节会的城市,有的已步履维艰,甚至节会消失蒸发。
关键在于发展求变。
洛阳牡丹花会举办伊始,提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细一琢磨,这其实和宋代万花会无甚差别,无非花前月下,把酒清谈。
花会活力的迸发在于提出“花会搭台,经贸唱戏”后。
随着经贸升帐成为主角,洛阳牡丹花会累计吸引4000万海内外人士来洛观光旅游、洽谈投资,共为洛阳引进外资数百亿元。
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的品牌。
每逢花会,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景点和各公园、牡丹园游人如织,宾馆、饭店爆满,为此,专门增发牡丹专列,增加飞机班次。
各种活动此起彼伏,其中洛阳牡丹灯会、牡丹书市、全球华人顶尖歌手演唱的庆典晚会及洛阳大型歌舞《河洛风》、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牡丹花会还促进了洛阳牡丹的蓬勃发展,目前,洛阳牡丹品种已达960个,观赏面积达6000亩,商品牡丹面积1.6万亩。
随着牡丹影响力增大,全国各界要求将牡丹定为国花的呼声渐高。
其实,牡丹在全国人民心中早已是国花,清朝慈禧太后也曾正式册封牡丹为国花。
据说,评定国花的方案有两种,一是一国一花,国花为牡丹,四季名花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二是一国两花,分别是牡丹和梅花。
不论哪种方案,牡丹终将得选。
洛阳牡丹将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二)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洛阳地脉花最宜“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这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
欧阳修强调“地脉”,什么意思?这决不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王气。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