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_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整理和复习》导学案_0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学习内容: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归纳和整理第四单元分数的相关知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第四单元分数的知识3.整理复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思维导图归纳和整理第四单元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第四单元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归纳整理: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第四单元分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对第四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提前归纳的知识进行介绍。
(请学生讲解)2.请同学们针对XX同学的介绍进行补充。
3.再请一名学生针对刚才的复习要点进行完整的介绍。
4.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并进行评价。
二、基础练习:填写下表,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问题:1.想一想:分数单位相同吗?怎样把它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2.为什么要对两个或多个分数进行通分?将上面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为什么有时要对一个分数进行约分?将上面需要进行约分的分数约分。
三、巩固练习:问题:1.审题并解决问题。
2.说一说用到了本单元学习的哪些知识。
四、拓展练习:1.李阿姨至少带了多少钱?2.可以怎样填?问题:(1)你觉得中间可以填分数吗?(2)猜一猜有多少种填法?五、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复习,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大家来补充更多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认真审题 40 10 50 10 > > ( ) (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第3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第4课时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P54例3,“做一做”及P55-56第4-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的过程,掌握把假分数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应用把假分数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揭题:师导入并揭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
你还记得什么分数能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吗?(假分数)有时根据需要将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明白算理。
1.教学例3.过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1)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①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把、化成整数。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互动,再反馈,学生的想法有很多种,如:a.从分数的意义得出结论:里面有3个。
就是1,因此=1;里面有8个,4个是1,8个就是2,因此=2。
b.借助圆片涂色,直观得到=1,=2的结论。
c.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为33=3÷3,而3÷3=1,因此33=1;48=8÷4,而8÷4=2,因此48=2。
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③师生小结。
教师让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引导学生小结出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小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个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就是这个假分数所化成的整数。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稳固对分数的意义、根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进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知识的运用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忆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忆1、知识梳理。
老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以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稳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好、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忆。
〔1〕复习分数的意义。
老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老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老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老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根本性质。
老师:什么是分数的根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样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知道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2.学生能够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掌握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结果的方法。
2.难点:1.理解除法运算中商为分数的意义。
2.灵活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基本运算,引出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探讨。
2.提问:“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否用分数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2.新课讲解1.讲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商,当商为整数时,我们直接得到结果;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商。
2.举例演示分数与除法的相互转化,强调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3.引导学生观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
3.学生活动1.分组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具体例子进行验证。
2.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巩固练习1.布置一些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信息,灵活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解答。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收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尝试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解释和计算。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了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真分数和假分数》学案1新人教版

真分数和假分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说出下面各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包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一填。
3÷4=()() ( )÷( )=1113 41÷50=()() ( )÷( )=920 3.口答。
98是( )个91 4个51是( ) 4.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1.学习例1。
(例1图)(1)分别涂色表示下面各分数,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
(2)讨论:比较上面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3)思考: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说明理由。
(揭示真分数的概念)2.学习例2。
(例2图)(1)4个31是几分之几?在图中涂色表示。
(2)分别涂色表示33,74和115,并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3)小组合作,观察下列分数,并比较各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
44 54 74 115(4)假分数的概念。
3.认识带分数。
(1)观察115的涂色结果,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示?(2)带分数的读写法。
明确115可以写作:512,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3)总结带分数的概念。
像512,314……这样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三、达标练习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1。
(2)213=( )÷( ) 5÷( )= 9 ()20 ()=19÷( )2.按要求写出分数。
(1)写出分母是11的所有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11的所有假分数。
3.选择。
(1)当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个分数实际上是( )。
A.假分数B.带分数C.真分数D.整数(2)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个。
五年级数学下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 最小公倍数(2)导学案

第2课时最小公倍数(2)课题最小公倍数(2)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借鉴,让学生借鉴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新课伊始,我就引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又使学生学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呈现找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方法的优势,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最后通过寻找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探究求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初步感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学习目标会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学习重点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若干张长3dm,宽2dm的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3和15 4和1622和33 18和242.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明确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选择题。
(1)一个数的()的个数是无限的。
A.因数B.倍数C.最小公倍数(2)34是17和2的()。
A.因数B.最大公因数C.最小公倍数(3)因为60是10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所以60是10和5的()。
A.最小公倍数B.公倍数C.最小公因数答案:(1)B (2)C(3)B2.东方红小学五(2)班部分同学进行列队训练,无论是每行排6人,还是每行排8人都正好排满,没有剩余。
至少有多少人训练?答案:6的倍数有:6、12、18、24……8的倍数有:8、16、24、32……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 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45-46页) 课 型 探究+展示 主 备 人 孔祥莲 课时分配自学 课时时间 展示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1、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2、单位“1”的含义。
3、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4——6号同学不做。
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质疑 学案导学一.旧知链接1、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41和85分别读作什么?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45-46页内容并回答问题: (1)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做单位“1”和分数单位?2、单位“1”的含义:我们可以把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就叫做单位“1”, 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 ), 可以表示( )3、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41的含义。
把一个( )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就是( )。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4、想一想。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成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份数用来做分数的( ) 分数的意义:( )、( )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 )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 )或( )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小组展示、交流,师点评 三、达标检测 (一)必做题。
1、填空。
(1)在进行( )、( )或( )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 )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2000多年前,中国用( )表示分数。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讲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这一章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用具(如分数模型、卡片等)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概念:“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你吃了2份,那么你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分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我会用PPT课件呈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分数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同时,我会讲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分数就是除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运算练习,如分数的加减乘除。
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巩固(10分钟)我会用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
如:“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小明拿走了3个,小明拿走了篮子里苹果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