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情观察规范

合集下载

小儿腹泻的检查诊断要点

小儿腹泻的检查诊断要点

小儿腹泻的检查诊断要点1. 引言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问题,指儿童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水样或黏液样,并伴有腹部疼痛、腹胀等症状。

小儿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过敏、消化不良、肠道功能障碍等。

为了确诊病因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2. 详细病史询问详细病史询问是小儿腹泻的诊断的第一步。

家长需要提供以下信息:•腹泻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和特点:通过询问腹泻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每天的排便次数以及排便的性状,可以了解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而判断可能的病因。

•是否存在呕吐、发热等症状:呕吐和发热可能是感染性腹泻的表现,有助于确定病因。

•饮食情况:询问儿童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食物过敏史或饮食改变等。

•是否有接触过病毒患者或旅行史:了解是否存在感染性腹泻的风险因素。

对于患有腹泻的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有关疾病的体征,包括:•一般情况: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热等。

•腹部检查:观察腹部是否膨胀、是否有压痛或包块等。

•肛门检查:观察肛门是否有皮疹、裂口或痔等。

4.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证据,帮助确定小儿腹泻的病因。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外观、PH值、红细胞、白细胞、隐血等指标,可以帮助鉴别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粪便培养和涂片检查:可检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寄生虫等。

•糖吸收试验:用于评估小肠吸收功能。

•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项目,可帮助评估儿童的全身情况。

•血生化学检查: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或器官功能异常。

在某些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额外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病因或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结构是否异常,如肠壁增厚、肠腔扩张等。

•腹部X线检查:可观察肠道气体分布、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小肠钡餐检查:适用于怀疑小肠疾病或肠梗阻的患儿。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护理常规】1.饮食指导腹泻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h(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

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面条等,少食多餐。

2.纠正水电解紊乱和酸碱失衡口服补液、静脉补液。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2)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患儿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补液的总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维持皮肤完整性注意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臀部,用柔软棉布吸干,外涂鞣酸软膏保护皮肤。

女婴儿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胶布,每次排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清洗局部皮肤,保持干燥。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观察排便情况: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

(2)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过高时应给予患儿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服。

(3)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表现。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加强体能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过冷或过热,尤其婴幼儿腹部要避免受凉。

2.饮食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患病期添加辅食。

3.用药指导指导家长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

4.康复指导指导家长做好手卫生,教育患儿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喜炎平联合儿童益生菌合剂治疗小儿腹泻病观察

喜炎平联合儿童益生菌合剂治疗小儿腹泻病观察

喜炎平联合儿童益生菌合剂治疗小儿腹泻病观察小儿腹泻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

发病多见于0.5~2岁小儿,尤其是1.5岁以内的小儿,以季节性、流行性为特点。

现将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腹泻病住院患儿596例,其中306例应用喜炎平与儿童益生菌合剂联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1]。

将5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6例,其中男144例,女162例;<6个月64例,0.5~1岁130例,1~2岁32例,2~3岁80例,急性256例,迁延性42例,慢性8例。

对照组290例,男136例,女154例,<6个月76例,0.5~1岁126例,1~2岁58例,2~3岁30例,急性242例,迁延性40例,慢性8例。

全部患儿大便米汤样或稀水样,无脓血便,脱水为轻中度,部分患儿伴发热、呕吐、尿量减少。

全部患儿经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酶标法、试剂盒由上海名典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均为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均正常范围。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在饮食调整、补液方面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病毒唑10~15mg/(kg·日)静滴,日1次,同时口服止泻药,治疗组加用喜炎平5mg/(kg·日)静滴,日1次,同时口服儿童益生菌合剂。

<1岁,每次1/3袋,日3次,1~2岁每次1/2袋日3次,2~3岁每次2/3袋日3次,>3岁每次1袋,日3次。

将药粉溶于开水或流质食物中,充分调匀后服用,疗程一般5~7天。

统计学疗法:采用x2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会议制定的标准[2]。

①显效:急性72小时时内,迁延性、慢性用药5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急性用药72小时,迁延性、慢性用药5天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急性用药72小时,迁延性、慢性用药5天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小儿腹泻护理_查房

小儿腹泻护理_查房
辣等刺激性食物。
补充水分
鼓励小儿多饮水,以补充腹泻时 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营养支持途径与方法选择
口服补液盐
对于轻中度脱水的小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以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静脉输液
对于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补液的小儿,需通过静 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肠内营养
对于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的小儿,可给予肠内 营养剂,以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腹泻次数与性状
记录患儿的腹泻次数、量、颜色 、性状等,判断腹泻的程度和性
质。
伴随症状
观察患儿是否伴有发热、呕吐、腹 痛等伴随症状,有助于判断腹泻的 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潜 血、轮状病毒等实验室检查,以明 确诊断。
伴随症状观察与记录
发热
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记录最高体温 和发热持续时间。
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 多、大便性状改变、腹痛、发热 、呕吐等。
常见原因分析
01
02
03
感染性腹泻
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如急性肠炎、轮状病毒 肠炎等。
非感染性腹泻
如饮食不当、过敏、药物 副作用等。
其他原因
如肠道外感染、先天性肠 道疾病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 诊断。
处理策略
根据电解质紊乱的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低钾血症时补充钾盐, 高钾血症时限制钾摄入等。
其他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案制定
预防其他并发症
加强小儿的日常护理,注意保暖和卫 生,避免感染。
处理方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 处理方案,如发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或 药物降温,感染时使用抗生素等。同 时,密切观察小儿的症状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腹泻诊断标准

儿童腹泻诊断标准

儿童腹泻诊断标准
儿童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水分增加等症状。

为了确保儿童的健康,我们需要准确
诊断儿童腹泻,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以下是儿童腹泻的诊断标准:
1. 病史和症状:儿童出现腹泻症状,如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水分增加等。

同时,儿童可能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

2. 临床检查:医生会对儿童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
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和量。

此外,医生还会
对儿童的腹部进行触诊,以了解是否有肠鸣音亢进、腹部压痛等异
常表现。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对儿童的大便进行常规检查,以了解
大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等成分。

同时,医生还会进行粪
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引起腹泻的病原菌类型和敏感药物。

4. 诊断标准:
a) 急性腹泻:病程在3个月内; b)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
周或反复发作的腹泻; c) 严重腹泻: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
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 d) 特殊类型腹泻:如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

根据以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儿童腹泻进行初步诊断。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可能需要行肠镜、钡剂灌肠等特殊检查。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确保儿童的健康。

总之,儿童腹泻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和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类型的腹泻。

家长在发现儿童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小儿急性腹泻病观察表

小儿急性腹泻病观察表
有,原因:
□无 1. 2.
□有,原因:
病情变异
□无 1.
□有,原因: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住院第 2-5 天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诊断 □ □ □
出院日 进行评估, ,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向患儿家长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 院复诊的时间、地点等
□ 补充完成相关检查 □ 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对症支持治疗 □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长期医嘱: □ □ □ □ □ □ 重 点 医 嘱 □ 儿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流质、半流质 有感染的控制感染 蒙脱石散剂 3.0g,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日 3 次 卡多曲颗粒 10mg,餐后半小时口服,每日 3 次 双岐 1.0g,餐后半小时口服,每日 3 次
□ 葡萄糖酸锌颗粒70mg,餐后半小时口服,每日2次 □ 临时医嘱: 必查 □ □ 血、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大便轮状病毒、腺病毒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 电解质、心电图 选查 :大便细菌培养、血气分析、胸部正位 补液 补充累计损失:轻度 30-50ml/kg,中度 50-100ml/kg,等渗性脱水予 1/2 张含 钠液,低渗性脱水予 2/3 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予 1/3 张含钠液,判断脱水性质有困 难时先用 1/2 张含钠液。 □ □ □ □ 补钾:按缺钾的不同程度给 10%氯化钾,每日 200-400mg/kg。 纠正酸中毒:剩余碱(BE-ecf)*kg*1/4=所需补充的 5%碳酸氢钠毫升数。 对无严重呕吐者予 ORS 1-2 包。 重度脱水或明显循环衰竭者用 2:1 等张含钠液(2 份生理盐水+1 份 1.4%碳酸氢钠) 20ml/kg 于 30-60min 内快速静滴或缓慢静推扩容 □ 护理 □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宣教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摘要】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在护理方面,饮食护理和水分补充是关键措施。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可以减轻症状加重的可能性。

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也至关重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安排和生活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疲劳导致腹泻发作。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小儿腹泻患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不仅仅是对症治疗,更是对孩子健康的全方位关注和呵护。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儿童、饮食、水分补充、刺激性食物、观察、症状变化。

1. 引言1.1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童疾病,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

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在孩子患上腹泻时,家长和护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水分补充和症状变化等方面,以确保孩子的身体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在护理小儿腹泻时,首先要了解引起腹泻的原因。

常见的腹泻原因包括感染性病原体、饮食不洁和食物过敏等。

在了解病因的基础上,要采取正确的饮食护理措施,给孩子提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和油腻食物。

在小儿腹泻期间,孩子容易失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家长可以给孩子喝水、果汁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以帮助孩子补充体液。

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和是否出现发热等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 正文2.1 儿童腹泻的原因儿童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饮食不当等因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可以引起小儿腹泻。

细菌感染也是导致儿童腹泻的常见原因,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会引起腹泻症状。

寄生虫感染也是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如钩虫、蛔虫等寄生虫会导致胃肠道感染,引起腹泻。

除了感染因素外,饮食不当也可能成为儿童腹泻的原因。

例如食用过多生冷食物、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病情观察规范
一、按病因分类:
1自身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水的耐受力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3)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二者多见,尤其是病毒,最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3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①人工喂养;喂养不当。

②过敏性腹泻;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丧失.
2)气候因素
二、腹泻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达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1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以上,每次量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2﹚全身中毒症状:轻型腹泻患儿偶有低热,中、重型腹泻患儿有发热,精神萎靡或烦燥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脱水:主要为口渴、眼窝及前
囟凹陷、眼泪及尿量减少、黏膜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弱、烦躁、
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三、病情观察:
1、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以下几方面观察:
轻度中度重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烦躁或萎靡昏睡
或昏迷
皮肤弹性稍差差极

口腔黏膜稍干燥干燥极
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轻度明显极
明显
眼泪有少

尿量略减少明显减少
少尿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无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无有
严重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5%以下5%-10%
2、体温:体温在37.5℃或以上时给于每日四次监测,体温38.5℃以上的随时监测至道恢复正常。

患儿入院体温38.5℃,遵医嘱予地塞米松2.4mg 静脉注射并嘱解衣散热,温水擦浴。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警惕惊厥发生.及时更换清洁衣物,观察有无脱水征象,避免受凉.
3、腹泻:
1)评估可能引起腹泻的因素。

2)观察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及量,并收集送检
3)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臀部护理,预防臀红4、体液不足: 1)防止液体继续丢失,调整饮食,按医嘱用药控制感染。

2)静脉补液静脉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见尿补钾。

5、营养失调:与腹泻丢失营养物质过多及摄入减少有关
1)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有稀到稠.2)患儿主要以母乳喂养为主,辅以等量的米汤、粥、面条等。

3)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饮食.每天加餐1次,共2周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观察患儿臀部皮肤情况
2)选用清洁,柔软尿布,及时更换,避免使用塑料布。

3)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蘸干,涂油,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
4)局部发红.渗出或溃疡者.可用烤灯.理疗促使创面干燥愈合。

小儿腹泻的并发症及护理
一、小儿腹泻的并发症: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

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

2、病毒性心肌炎: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

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

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

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4、: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

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二、护理:
1.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

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乳食勿过饱,勿进难消化食物。

2.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

4.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

5.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炎。

6.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

7.对患儿要注意消毒隔离。

8.控制饮食,适当减少乳食,频繁呕吐者应禁食8~12小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少量易消化的食物。

初愈后应注意调摄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