猹是什么动物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及训练 24少年闰土(含答案解析)

24.少年闰土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1.知识点解读(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猹、祀、弶、匾、秕、鹁、鸪、獾、畜要点提示:“弶”读音是“jiàng”,“畜”是多音字,在本课读“chù”,是名词“禽兽”的意思。
还读“xù”,是动词“饲养家禽或牲畜”,组词“蓄养”。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胯下、祭祀、正月、厨房、撒下、束缚、刺猬、伶俐、逃窜、希奇、潮汛、五行、供品、一望无际、无穷无尽、许下愿心要点提示:“逃窜”读音是“táo cuàn”,“窜”字只有一个读音“cuàn”;要正确区分多音字“正”在“正(zhèng)在厨房里”与“正(zhēng)月”以及“佛”在“仿佛(fú)”与“神佛(fó)”中的不同读音。
“五行(xíng)”“供(gòng)品”等词的读音也要注意;“许下愿心”即许愿。
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
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胯、拜、厨、捕、撒、缚、猬、伶、俐、窜要点提示:“缚”字第六笔是横折,没有勾。
(4)词语理解:①如,“便是”,就是的意思。
②“没有知道”,就是不知道。
③“无端地觉得”,就是没有原因地觉得。
④“素”,向来的意思。
“素不知道”是说向来不知道。
⑤“如许”就是“如此”。
⑥“先前”,就是以前。
⑦“单知道”,只知道。
⑧“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5)近义词:郑重——慎重伶俐——机灵盼望——期望无端——无故希奇——希罕允许——答应熟识——熟知反义词:推却——接受紧急——松缓齐全——短缺惩罚——奖励2.知识点训练(1)看拼音、写词语。
chú fáng fǎng fú cì wèi chù sheng bì lǜ( ) ( ) ( ) ( ) ( )(2)比较组词。
少年闰土阅读答案(最全版)

《少年闰土》课内阅读及答案《少年闰土》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九(含答案)一、《少年闰土》1、《少年闰土》一课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_、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2、文中回忆闰土讲述的四件事,写得最详细的是看瓜刺猹,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其次是雪地捕鸟,表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写得较简略的是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表现了闰土的丰富多彩。
3、《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他的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4、归纳课文有关内容,然后填空。
从闰土给“我”讲(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儿)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少年闰土》(片断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是从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相结合。
其中写自然环境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天空、圆月、沙地、西瓜四种景物,深蓝、金黄、碧绿三种颜色。
这样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使人身临其境。
3、请找出一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划上“”。
4、(捏)和(刺)这两个词写出了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
(扭)和(逃)这两个词写出了猹灵活狡猾的特性。
如果用一个成语去形容他们之间的较量,这个成语是棋逢敌手。
(片断二)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biànpián)飞跑地去看。
“猹”字由来与鲁迅

“猹”字由来与鲁迅现代名人中,鲁迅是造过字的。
鲁迅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这个“猹”是啥玩意呢?后来章衣萍问过鲁迅,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动物。
1929年,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舒新城在编纂《辞海》时,为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一个“猹”字,去信请教鲁迅,大概是希望弄清这个字的出处和释义。
1929年5月5日鲁迅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自己作了解释:“‘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
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
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
”鲁迅没有想到的是,“查”是个多音字,既可读chá,也可读zhā。
以“查”为声符的“猹”该读什么呢?中学语文界曾一度为此引起争议。
现在总算已形成共识,以读c há为准。
建国后修订的《辞海》收录进去了,释义为“獾类的野兽。
”注音和释义为“chá 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
” 猹,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
趾端有长而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穴居在山野,昼伏夜出。
脂肪炼的獾油用来治疗烫伤等。
而傅憎享先生的两篇同题短文《“猹”是什么?》认为:“鲁迅先生治文谨严,一贯反对用难解的字,为什么特造一个猹字,而一再申明不知其详呢?这只是为了创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特殊需要,只有这似懂非懂的猹字,才如从闰土之口所出;只有这若有若无的动物,才能烘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这是匠心独运之笔。
”“猹本虚拟,本非实指,一向有名无实。
”“辞书理应据实指出猹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特造字,义释暂付阙如,而不应坐实为‘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自降身价,而错过了典范的良机”。
由《鲁迅全集》的有关注释可知,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原型为章运水,绍兴道墟乡杜浦村(今属上虞县)人。
周芾棠先生1975年4月去章运水的家乡道墟镇杜浦村访问时,当地的老农阮传林(闰水儿子的亲家)介绍说:“猹,在我们塘堤外的沙地里是有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生字词注音注释

松松爽爽 sōng sōng shuǎng shuǎng :形容轻松愉快。
折了本 shé le běn:赔本、亏本。
黛 dài 青黑色。
恣睢 zì suī:1.放纵、骄横的样子。
2.放任无拘束。
第十五课 《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jié jū: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 zhàn qiáo: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或装卸货
神态~。 隔膜 gé mó:1.隔阂:两人之间有~。
2.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起来。
3.不通晓;外行:我对这种技术实在~。
瑟索 sè 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障壁 zhàng bì:屏障,墙壁。比喻造成隔阂的东西。本文指隔
膜
廿 niàn :二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生字词注音注释
定水中学 朱智
第一课 《沁园春·雪 》 滔滔tāo tāo:1.形容大水滚滚:白浪~,无边无际。 2.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 惟余莽莽 wéi yú mǎng mǎng: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惟余,
只剩。莽莽,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红装素裹 hóng zhuāng sù guǒ:指衣着淡雅的妇女。本文形
涛~。 黎明 lí míng: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烂 fǔ làn: 1.烂掉,朽坏。 2.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第三课 《乡愁 》第四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轻灵 qīng líng: 武术术语,指动作轻巧灵活。引申为一种轻松、 飘逸的心境。
娉婷 pīng tíng: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体态~。举止~。
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壮丽景色。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折腰zhé yāo:1.弯腰行礼。 2.爱慕;倾倒。
《少年闰土》名师教学实录

《少年闰土》名师教学实录《少年闰土》名师教学实录8篇教学实录对于学生来说也很有意义。
通过实录,学生可以回顾和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困难和进步,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少年闰土》名师教学实录,希望你喜欢。
《少年闰土》名师教学实录【篇1】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师: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生:写了三件事,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
生:我补充一点,还有看跳鱼儿。
生: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师:对,看跳鱼儿这件事,看不出闰土动作上的特点,可以先不讨论。
板书: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
师: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生:在这三件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瓜刺猹这件事。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而且以前我根本没听过这样的事,听了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
生:因为这一段作者写得很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了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这一段写得最生动,我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英勇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这一段不仅留给我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是很深的。
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形象,也正是看瓜刺猹的画面。
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师: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机敏、勇敢、能干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十几人举手)师:(引导同学们想象这幅画面)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学生: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乡鲁迅教案5篇

故乡鲁迅教案5篇故乡鲁迅教案篇1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同步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同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教材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
“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
“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二、对词语的理解其间:那中间。
其,那。
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无冬之夜 动物伙伴和魔宠全接触

目录动物伙伴 (2)猹 (2)狼 (4)棕熊 (6)野猪 (8)鹰 (10)黑豹 (12)巨蜘蛛 (14)凶暴狼 (16)凶暴鼠 (18)魔宠 (20)蝙蝠 (20)眼球 (22)仙女龙 (25)伪龙 (27)皮克精 (29)地狱犬 (31)火魔蝠 (33)冰魔蝠 (35)小魔鬼 (37)黑豹 (39)渡鸦 (41)动物伙伴猹猹是一种身材娇小、行动迅速而且凶暴得像个疯子一样的动物。
虽然它体型很小,但发起疯来堪称残忍。
当它发起飙来,可以提高自己的力量和体质,使它能从守备最森严的闰土西瓜地里偷走西瓜。
寻常的猹是一种小型的凶暴哺乳类动物,有着变态般的领地保护意识。
这使得它很适合被德鲁伊当做伙伴。
猹可以轻易地让自己发飙并投入战场,根本不过一下脑子。
种族:动物阵营:绝对中立护甲:16(因为獾是细小体型生物,AC比面板值+2)生命:8~470攻击:-1~+29/+24/+19(因为獾是细小体型生物,AB比面板值+2)伤害:LV.1 :1D2-1/1D2-1/1D3-1LV.40:2D8+4/2D8+4/2D12+4伤害类型:穿刺+挥砍/穿刺+挥砍/挥砍豁免:强韧:2~26反射:5~25意志:1~17(均已计入属性调整值)属性:力量:8敏捷:17体质:11智力:3感知:12魅力:6属性成长:LV.15~LV.31时,每两级增加1的体质,共计9点。
LV.7时,增加1点魅力。
技能:聆听5,侦察5(不计算属性调整值)(技能在升级时不提升)特殊:在獾的等级达到22时,获得5点翻滚等级(护甲+1)。
专长:武器熟练:生物武器、健壮专长获得:25级获得传奇健壮I,30级获得传奇健壮II,35级获得传奇健壮III;40级获得传奇健壮IV。
特殊能力:强力狂暴:+9力量,+9体质,持续时间为狂暴后的体质调整值/轮成长:点评:毫无疑问这货是个后期肉盾。
前期它可怜的攻击力无法直视,狂暴次数少且不能手动控制,所以只能作为萌物存在(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猹”是怎么一件东西
安徽颍上县教育局教研室王勇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看瓜刺猹”这件事。
但“我”始终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正如文中所说: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那么,“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文中的“我”始终不知道,课文的编者可能也不清楚,很多老师可能也很糊涂。
笔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小学语文课本最初选编这一课时,“猹”字的注音为ZHā,后来的语文课本就改成了CHá。
查阅字典也是这样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字典,“猹”的注音均为ZHā音,后来字典的注音为CHá了。
翻阅字典、词典对“猹”注释,能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吗?结果更叫人不解,一般都是这样的注释:野兽,像獾,喜欢吃西瓜。
见鲁迅的《故乡》。
1979年版《词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注解得更可笑:獾类野兽,喜欢吃西瓜。
鲁迅的《呐喊·故乡》:“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吃西瓜了。
”这样的注解,这是个孤证,说明不了“猹”是什么动物。
仔细读这本《词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在同一页的“猛犸、熊猫,猞猁”等对它们的注解,不但说明了它们的目、属、种类等,还介绍它们的大小、毛色、牙齿等,并配有插图。
由此可推想到,字典、词典的编写者可能也和“我”一样,不清楚“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吧。
笔者翻阅1973年出版的《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看到对“猹”是这样注解的:猹(ZHā渣)这个字是鲁迅造的,指一种生于浙江一带的獾类小兽。
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我们可以知道,“我”并没有看到这所谓的猹,“看瓜刺猹”的场面也是“我”听到闰土的讲述而想象出来的画面,《故乡》这篇小说对“猹”的描写也只有“伶俐”、“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两句。
可能因为鲁迅是一代大师,既然他笔下出现了“猹”,我们也就要猜想出“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这样就会出现矛盾,这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