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完整 修订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第七章运动和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难点】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2.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23,完成以下问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探究】演示一认识生活中的力现象甲人推车乙汽车拉拖车丙手提箱子丁人压弹簧戊磁铁吸引铁屑1.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什么?施加力的物体叫什么?答: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3.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有先后之分吗?答: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4.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出怎样的规定?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5.试着感受一下1 N的力有多大.答: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演示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观察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如图所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答:人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3.由以上实验,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点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2.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例如磁体吸引铁屑.【跟进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24,完成以下问题: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合作探究】演示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捏橡皮(如下图甲所示),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压或拉弹簧(如下图乙所示),观察弹簧的形状(长度).1.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变化了吗?答: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2.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演示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小铁球会由静止开始运动.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小铁球运动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答: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甲乙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观察小铁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小铁球的运动快慢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4.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教师点拨】1.手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了眼睛看不见的形变.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或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如果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跟进训练】如下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25,完成以下问题:1.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合作探究】演示五力的三要素1.如图所示,大人和小孩用力拉弹簧,用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大小.2.如下图所示,用力压和拉弹簧,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方向.3.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六力的图示小车受到了大小为20 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你可以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示例步骤(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用适当长度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在力的示意图旁边选定一个标度,以它为标准画出表示这个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这样表示力的图叫力的图示,这样一种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法.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描述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的两个要素(即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跟进训练】人推车前行,人对车有推力作用,同时,车对人也有推力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D ) A .完全相同B .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作用点相同C .大小、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D .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课堂小结力⎩⎪⎨⎪⎧⎭⎪⎬⎪⎫概念: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杏红物理》第七章 力与运动(全章表格教案)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内容。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一个大人可以提起一桶水,两个小朋友一起也可以把桶提起,那么大人和两个小朋友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认真回答,明确其中“一切、总、没有爱到外力”等是什么意思。
思考,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入新课1.讲解: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定义运用了“等效”的思想。
听讲、明确方法完成练习巩固新知感受力与合力的关系课题力的合成授课人韦洪时间2014年2月28日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理解合力的概念。
2.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性3.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到了一些关于力的基本知识,比如:知道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给第二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比较熟悉,但多个力同时作用效果比较陌生。
注意理解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等效替代学习方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弹簧、钩码、弹簧测力计、塑料尺、气球、弹皮弓、玻璃瓶、细玻璃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物理第七、八章运动和力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下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2021.3
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
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空中向上飘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
典型例题8:
一个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5 kg,用重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典型例题9:
如图,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 )
A.右面高,左面低
B.左面高,右面低
C.左右相平,前高后低
D.左右相平,前低后高
典型例题10:
在公路桥梁附近通常有下面的一个标志牌,最大只能通过30t的重物,一辆重1.96X105N 的汽车能否顺利通过?
流程三、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本堂课知识
流程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第周第课时执笔人:备课组长:互动调控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概括、推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让学生观察16页上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合作探究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新课标第一网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三)、交流展示:(1)体验图8.1-3的实验(2)体验物体小球入原处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8.1-2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
第二节弹力力的测量
第三节重力
第四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第五节二力平衡
第六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
前摔倒;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
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研究对象:鸡蛋
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安装实验器材,
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