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合集下载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艺术史学家艾哈德·海因斯。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也对艺术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艺术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艺术时期和流派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古代的洞窟壁画到现代的抽象艺术,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解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和反映。

除了对艺术作品的介绍,作者还通过对艺术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艰辛与才华。

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还是现代的毕加索和梵高,每一位艺术家都在自己的时代中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也都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生平故事和创作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伟大。

正是这些艺术家们的努力和才华,才让世界上有了如此多的杰作和经典。

通过对《艺术的故事》的阅读,我对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和反映。

每一幅艺术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正是这些艺术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明,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经典著作,通过对不同艺术时期和流派的介绍,以及对艺术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艺术的故事》将会成为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之作,也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 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部让人深受启发的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作者通过对世界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让读者领略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深远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精神的追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书中还对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未来的艺术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融合了更多的元素和表现形式。

艺术家们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艺术的故事》,我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精神的追求。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艺术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它将会以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形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艺术的故事》就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就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就是在叙述艺术与艺术家们的故事。

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

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

就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就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

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就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就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就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

因为每一个作品都就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就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从书中,我们不只瞧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瞧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

因为她总就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与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就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她这样的笔触与文风较难。

另外,这就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

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这本书,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对其评价非常之高,都就是什么“最著名、最流行、艺术中的圣经”之类的字眼。

带着好奇的心情进行阅读,不可否认一开始瞧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实在有些躁动,上了大学以后几乎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这么学术性的书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1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的。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就是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

他还有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50年前《艺术的故事》刚问世时的一段书评说:“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

贡布里希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但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

他以寥寥数语就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

”这段文字出自当时的艺术史权威博厄斯之手,半个世纪后被证明绝非溢美之词。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

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

继续以春联为例,在红纸的基础上,各家可以选择汉字的颜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选择汉字的字体,楷、隶、行、草······还可以选择背景花纹,在不影响主体字的情况下,选择红纸的花纹,选择空白地方的填充图案等等。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三、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

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

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

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

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艺术的故事》心得体会

《艺术的故事》心得体会

读《艺术的故事》心得体会《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著作,它讲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初的艺术历程,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创作背景和文化奠基。

贡布里希写作此书的唯一目的即是为了开启读者的眼睛,以新鲜的眼光去观看艺术杰作,体悟其创作的意图与过程。

我们知道,语词描述与图像再现之间存在着无可相互替代的性质,这也影响着艺术欣赏。

无论是真、善、美这类美学定义,还是抽象、具象这类风格概念,或者线条、明暗、块面这类技术行话,对于谈论具体的作品都苍白无力,它们根本无法描述作品的奥妙。

艺术自有生动微妙的视觉效果,而聚焦于这效果,是一项比口头谈论更为困难、也更有价值的艺术探险。

同时,抛开行话壁障,既能为作者也为读者留出更广阔的空间去专注于重要的作品,去理解艺术家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以体验其所面临的种种技术挑战。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的特点,这个时期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开创了多元和开放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途径,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中对文艺复兴的分析和评价让我明白到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而有阶段性的,时代的推动和社会的需求是各种艺术运动变革的主要动力,而艺术家的创作则是从个人的天赋、经验和内涵出发,将这种推动和需求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深刻地诠释了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它以一种全面、科学、认真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了近代艺术历史和经典艺术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和文化的独特背景、世界观、创造力和创造方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艺术和人类文化、政治、宗教、科技、哲学等各个方面之间紧密的联系。

同时,书中对每一个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和分析,将我引进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空间。

在对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进行探究时,书中深入分析了艺术作品承载着的文化和人类精神维度,启示着我对艺术价值和美学观察的重新审视。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

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

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

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

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

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

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着名、最流行的着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

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并在攻读美术史。

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

曾任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教授,、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塑造成形的。

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

因为他总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和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他这样的笔触和文风较难。

另外,这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

上美术鉴赏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论文要写这本书,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对其评价非常之高,都是什么“最着名、最流行、艺术中的圣经”之类的字眼。

带着好奇的心情进行阅读,不可否认一开始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我实在有些躁动,上了大学以后几乎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这么学术性的书了。

但是阅读几次之后,便慢慢觉得这本有巨大的魔力,那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一种享受,每次读它就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喜悦、探索的心情。

贡布里希在序中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同时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他在导论中也讨论了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正确认识:人人皆可欣赏艺术,但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有必要摈弃陋习和偏见,也不能因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

艺术家有其自己的法则,但是优秀的艺术家不会墨守成规。

种种看法让我影响深刻,既新奇又暗暗赞同。

书中第二章介绍了追求永恒的艺术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克里特。

其中认为埃及的艺术家是希腊人的老师,而“我们”又都是希腊人的弟子,因此理解埃及艺术至关重要。

埃及艺术表现了古老的信仰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包括金字塔、遗体、雕刻等都承载了维护永生的功能。

埃及人的绘画,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

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为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

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等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从而显得它们稳定、质朴而和谐。

国王阿米诺菲四世是一个打破传统的异端派。

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家没有装饰陵墓墙壁的传统,但是他们在国王的授意下竖碑勒石纪念国王的战功。

这些图像有纪念意义,还被认为有永久的威力。

第三章则紧接着介绍了伟大的觉醒——希腊。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欧洲一些部落统治了希腊,使得希腊在这段早期年代里的艺术风格呈现简单朴素的风貌。

雅典卫城帕太农神庙就属于这种风格。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在雅典城开花结果。

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这是革命的开端。

他们已经不再认为只要知道场面上确有其物就非画出来不可。

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艺术上的巨变就开始发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代,科学连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戏剧也发展起来。

希腊雕刻艺术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并注重形式的知识。

这一点不断启发着后代艺术家。

希腊艺术家掌握了一些技巧,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出人物的内在感情,这是埃及艺术所欠缺的。

在我看来,正因为追求永恒艺术的埃及和希腊的觉醒,才使艺术走向自由。

这一伟大觉醒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420年这百年之间。

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希腊和希腊化世界。

在这一时期,优雅、轻松的性质是雕刻和绘画的特征,如公元前408年的胜利女神。

他们用人体及其动作来表现苏格拉底说的“心灵的活动”。

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则对希腊艺术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为“希腊化艺术”,狂暴强烈的作品涌现出来。

在这一时期,收集艺术品、撰写艺术家生平之类的事情开始流行。

普通人物、风景开始成为艺术题材。

这就是我为什么着重写第二、三章的原因,通过其描述我无比敬佩和崇拜埃及和希腊的艺术家们,埃及艺术家们的信仰之力,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各得其所、稳定、质朴、和谐令我惊叹和向往,之后希腊很好地学习继承了这一点并发展了埃及艺术家所欠缺的:信赖自己的眼睛,表达画像中人物的情感及艺术家们自己的感情。

当然也不外乎是因为我本身就对沙漠心存好感,我并没有去过那个干燥炽热的地方,但仿佛是前世的因缘际会让我对那片炽热充满向往和热爱,故而对埃及的故事读得格外认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况且所有事物的开始都是无比艰难并且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印象深刻,并对他们顶礼膜拜,充满敬仰。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能够让我着迷的细节的阐述。

例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本来我肤浅的想不就是一个端庄的女人在安静地微笑,还有12个男人在混乱地吃晚饭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它们的描写后,我由衷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其篇幅并不是很长。

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仿佛有着自己的想法。

而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向我们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了一幅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

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

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不可能会了解到这些。

而且最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贡布里希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严谨细致、举一反三吧。

这本书中讲故事时的许多宗旨也让我受益匪浅。

若非要列举一二的话,我想我不得不提到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我们不能因为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

这种偏见很容易成为绊脚石。

如.鲁本斯《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丢勒《画家之母肖像》与 .穆里略《街头的流浪儿》、皮特尔.德.霍赫的《削苹果的妇人》几幅画之间的对比,它们让我很快就领悟到,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并不在于它的题材。

二个就是必须在首先了解到作者的画法以后,才能正确地体会其感情,才能有资格去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

例如通过.梅洛佐《天使》和梅姆林《天使》两个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眼中的天使完全不是一样的,事实上,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往往会左右我们对于一幅画的爱憎之情。

这些道理不仅是在艺术的世界中适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应该遵循:不以一个人的背景身份去结交看待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与存在,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待人处事不能道听途说,不能片面狭隘,了解其本质之后才能有所评判。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过“它几乎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

”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之所以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正是因为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只要它是精彩生动的故事。

贡布里希在序当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

”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及艺术的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让我们觉得艺术和艺术家们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是执着而平凡的普通人,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的距离。

贡布里希并不伟大,他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则是一群围坐在贡布里希身旁聚精会神并会心微笑的听故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