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在当时此一改革运动称为御一新或一新,后世则以此为明治天皇时期的运动,称之为“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让后人不禁感叹,同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为何改革的成效差距如此之大?为此从军事方面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

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

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

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

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

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

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摘要】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

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

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的研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呢?———————————————————————————————————————参考文章:1、作者:梁小民题目:《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出处:保钓同盟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其实何止他们不去触动封建思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

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

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

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作者:蒋国化题目:《洋务运动评价,兼论洋务运动算不算失败》出处: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目前看来,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基本否定。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范文澜、胡绳和刘大年。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
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

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

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
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并没有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比较,可以说略低一筹。

由此看来,中国当时尚不具备实现近代化的经济条件。

洋务运动的爆发最终是成了历史上的云烟。

二、不同改革目的驱动
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尽管是洋务派,但他们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尚未产生。

从本质上来看,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仍然是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洋务运动只是地主阶级中少数较开明的统治者所发起,而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手中。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武装倒幕成功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的。

此时的日本,资产阶级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和武士或为了摆脱封建束缚提高政治地位或为生存所迫,都成了明治维新的有力阶级力量。

虽然两国变革的目的中都有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内容。

可不同的是,中国的洋务派们发起洋务运动只是为了镇压方兴未艾的农民起义,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而日本,明治天皇政府推翻了幕府政府之后,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所以明治维新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变落后的面貌,更多地是为了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不同的领导力量,不同的改革目的导致了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的截然不同。

三、革新措施的不同
政治方面:日本变革落后制度,树立新的体制。

首先,逐渐削弱封建割据权力,增强中央集权。

其次,废弃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逐步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级的人民之间通婚,完成方式上的对等。

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公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

1889年日本公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底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方式确认了日本国度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

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实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基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鼎力停止变革,开展资本主义经济。

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舞私人资本开展。

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以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运营。

期间,日本制定法规,制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理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开展运输和通讯事业。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疾速开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

官办企业
消费不计本钱,不思索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污现象严重,企业缺乏生机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
实行严厉限制。

招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开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化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鼎力开展近代教育,培育资本主义建立人才。

树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剧烈反对,以处分为手腕,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胜利的根底。

中国
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育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

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
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军事方面:日本废弃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树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肉体、绝对效忠天皇
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兴办了一系
列的军事工业,培育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

中国的确开端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特别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

大范围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遭到世界的注目。

但是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

政治的腐败招致
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

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毁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以为,30年后日本回兴隆起来,中国回愈加衰弱下去。

依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留意的是讲求
政法,兴办工商,研讨学术。

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配备精良。

思想观念的不同形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各奔前程。

总之,十九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中国之所以在半殖民地化地道路上越陷越深,原因
就在于没能尽早推翻封建统治。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其推翻了封建统治,建
立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发
展的机会,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遗憾。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恰
恰是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给了中国人民深刻反思的机会。

汉语言103班
董夏倩 10011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