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落日熔金》公开课教案(16开版)

合集下载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春意知几许?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是紧扣元宵节 而写初春之景,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 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梅花落》 的曲调。 • “春意知几许”,自有一种伤春惜春之意, “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 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 尚浅。
㈡音韵和谐入乐 主张“协律”。如《声声慢》中多用双声、叠韵,用舌 声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 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十二字,全词九十七字。末几句 尤其以舌齿两声交错,是有意以啮齿丁咛的口吻写其忧郁 的心情。
㈢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㈣淡雅清疏的审美意境 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心灵 深处的奥秘。
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写南渡之后在一次元宵节时 的感受。十分深沉地反映了在历尽沧桑 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今昔元宵的 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 感和身世之悲。
文本细读
•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情景 和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 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 词的下片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 元宵佳节的欢乐景象与心情,来同当 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
笑语。
写作背景
• 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晚年避难江南、 流寓临安时的作品。 •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 (宋)张端义《贵耳集》
• 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 瞻,学际天人,所为小歌词,真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 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 者可。后晏叔原、贺方回、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而晏苦 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即尚故 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见《易安居士事辑》)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永遇乐说课稿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教材分析从板块安排来看,《念奴娇》在《历史的回声》中“千古江山”中,旨在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应归功于辛弃疾。

而这首《永遇乐》正是辛弃疾的代表作。

其次,它也是一首怀古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特点。

全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典故。

三、学情分析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

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

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

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过《念奴娇》后,对豪放词和怀古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可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用典这一手法在《念奴娇》中也有涉及,但学生只是有简单的了解,关于用典的特点及作用在这首词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和怀古词的特点。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用典的内容和作用。

3.体味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讲课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讲课教案

总结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
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 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 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 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 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 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晚云连成一片, 好似璧玉相合。 分明身在临安,为什 么要问“人在何处”?
漂泊异乡,无家可归 的孤独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柳丝经暮色烟雾渲染,绿意更浓;笛子 吹出幽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 而开的梅花已经落了。
如何理解“春意知几许” ?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早春已经降临, 可“春意知几许?” 一问,则又见暮年 孤寂的心境中,实 在是春意无多啊!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落日熔金)

明确:
同:两首词都抒写了词人晚年的凄凉 心境 。
异:《永遇乐》以乐景写哀情;今昔对 比抒发身世之悲。
《武陵春》直接抒发凄凉心情,写 愁情化抽象为具体,写得可触可感。
布置作业:
1、背诵《永遇乐》全词。 2、预习《鹧鸪天》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 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 底下,听人笑语。
一、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二)、
①人老了,心也倦了,对外面的热闹繁 华提不起兴趣; ②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③怕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自己衬出自己的 孤单寂寞; ④担心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 …
⑤怀念往昔的元宵盛况,想重温旧梦慰藉 心灵。

虚 忆昔
伤今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借写元宵佳节,词人不愿 与朋友参加盛会,宁肯隔帘听笑语, 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 和身世之悲。
五、扩展深化
试比较这首词与《武陵春 》的异同。
(提示:可从所抒发的感情,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展开分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情感基调: 哀凉悲伤
二、重温生平,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 士,出身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 共同搜集整理金石书画。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 方,不久丈夫病死,境 遇孤苦。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课题:《永遇乐》教案课型:文学课课时:1课时教材:《永遇乐》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3.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2.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 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分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永遇乐》这首诗歌。

2. 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素材,以唐代为背景,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唐代相关的内容。

二、学习《永遇乐》(15分钟)1. 阅读《永遇乐》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欣赏《永遇乐》(15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永遇乐》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准备一些与《永遇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感受,不同的见解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永遇乐》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开阔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板书设计:《永遇乐》教案导入:唐代文学背景学习《永遇乐》- 阅读原文- 解读诗句欣赏《永遇乐》- 分组合作- 展示交流课堂练习- 回答问题课堂总结- 情感与哲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文学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并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组合作和交流分享,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更多互动和参与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中的象征意味和寓意。

2.分析《永遇乐》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宋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讲解宋代的文学背景和《永遇乐》的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课时:《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学习《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

2.分析《永遇乐》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查找《永遇乐》中的主题。

第三课时:《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分析《永遇乐》的艺术特点: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特点。

2.探讨《永遇乐》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1.欣赏和评价《永遇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欣赏《永遇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永遇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五课时:自主学习和总结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总结回顾:回顾《永遇乐》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方法1.集体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永遇乐》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永遇乐》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个人撰写:让学生独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