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鲁问》阅读答案翻译

合集下载

《墨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鳆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句中加粗词(1)舍其文轩文_____________(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_____________(3)子墨子九距之距_____________(4)公输盘诎诎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A、宋之地,方五百里B、宋何罪之有C、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D、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翻译下列句子①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请无攻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公输盘距墨子的办法是什么?墨子为什么说“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墨子将楚国物产丰富与宋国的贫乏作对比,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华丽;(2)造;(3)通“拒”,抵御;(4)折服2、A3、①公输盘多次运用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了他的进攻。

墨子:《鲁问》全文阅读

墨子:《鲁问》全文阅读

墨子:《鲁问》全文阅读齐将伐鲁,子墨子谓项子牛曰:“伐鲁,齐之大过也。

昔者,吴王东伐越,栖诸会稽;西伐楚,葆昭王于随;北伐齐,取国子以归于吴。

诸候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

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也。

昔者智伯伐范氏与中行氏,兼三晋之地。

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

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用是也。

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

”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

”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

”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

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邻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粱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傅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墨子·鲁问(4)全文

墨子·鲁问(4)全文

墨子·鲁问(4)全文鲁国国君对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习,一个喜欢将财物分给人家,谁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

二子也许是为着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

钓鱼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用虫子作为捕鼠的诱饵,并不是喜爱老鼠。

我希望主君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鲁国有一人因与墨子有关系,而使墨子他的儿子。

他儿子战死了,父亲就责备墨子。

墨子说:你要让我教你的儿子,现在学成了,因战而死,你却怨恨我;这就象卖出买进粮食,粮食卖出去了却怨恨一样,难道不荒谬吗!鲁国的南郊有一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拿自己与舜相比。

墨子听说了就去见他。

吴虑对墨子说:义啊义啊,责在切实之行,何必空言!墨子说:你所谓的义,也有以力量给人效劳,以财物分配给人的方面吗?吴虑回答说:有。

墨子说:我曾经思考过:我想自己耕作给天下人饭吃,十分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个农民的耕作,把收获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升粟。

假设一个人能得一升粟,这不足以喂饱天下饥饿的人,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自己纺织给天下的人衣服穿,十分努力,这才相当于一名妇人的纺织,把布匹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尺布。

假设一个人能得一尺布,这不足以温暖天下寒冷的人,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解救诸侯的患难,十分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位战士作战。

一位战士的作战,不能抵挡三军的进攻,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不如诵读与研究先王的学说,通晓与考察圣人的言辞,在上劝说王公大人,在下劝说平民百姓。

王公大人采用了我的学说,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平民百姓采用了我的学说,品行必有修养。

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这样也可以给饥饿的人饭吃,不纺织也可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功劳胜过耕作了才给人饭吃、纺织了才给人衣穿的人。

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不纺织,而功劳胜过耕作与纺织。

吴虑对墨子说:义啊义啊,贵在切实之行,何必空言!墨子问道:假设天下的人不知道耕作,教人耕作的人与不教人耕作却独自耕作的人,他们功劳谁的多?吴虑答道:教人耕作的人功劳多。

文化经典阅读提升训练《墨子》

文化经典阅读提升训练《墨子》

文化经典阅读提升训练《墨子》(一)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

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

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

’必曰:‘吾命固将失之。

’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

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

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倦。

……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

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

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

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

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

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小题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B.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C.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D. 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小题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幽厉,在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而“幽”“厉”是后人为两个国君所设立的庙号。

《公输为鹊》原文及译文

《公输为鹊》原文及译文

《公输为鹊》原文及译文赏析公输为鹊公输子①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②之为车辖③,须臾刘④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故所为功⑤,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选自《墨子·鲁问》)【注释】①公输子:即公输盘。

鲁国的能工巧匠。

②翟:墨子名。

③辖:车轴两头的插销。

④刘:雕镂,刻削。

⑤功:成效。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2)须臾刘三寸之木()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18、公输班与墨子衡量"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分)19、从墨家的观点看公输子的发明,"不利于人谓之拙"。

你的看法呢?你认为公输子是巧还是拙?(2分)参考答案:16、(1)把它制作成(2)一会儿17、鹊制成后将它放飞,三天都不掉下来,公输盘自己认为巧妙极了。

18、公输盘以工具的灵活、技艺的高超为巧;墨子以对人有作用为巧。

19、开放性试题。

示例:我认为公输子很巧,《墨子》中只是借公输子作为反面事例,来宣扬墨家的学说;而事实上,公输子发明了云梯、刨、铲、钻、凿、锯、墨斗等数十件器具,大大减轻了土木工匠劳动的繁重和乏味,被尊为"祖师爷",他当然"巧"。

二:阅读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_____②成而飞之,三日不下____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成而飞之_____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

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5.公输班做的喜鹊能飞,墨子为什么认为他不如自己巧?你同意墨子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参考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竹木削成的鹊。

《鲁班三则》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鲁班三则》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飞之三日而.不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于凉州造浮图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墨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墨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墨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墨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舜染于许由、伯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墨子·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

墨子·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

墨子·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墨子·45章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

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

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

此效也。

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犹谓”也者,同也。

“吾岂谓”也者,异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

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

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

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

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

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或是而不然,或一周而不一周,或一是而一不是也。

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非也。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

臧,人也;爱臧,爱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

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

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

船,木也;人船,非人木也。

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

世相与共是之。

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盗无难矣。

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

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读书,非好书也。

且斗鸡,非鸡也;好斗鸡,好鸡也。

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

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鲁问》阅读答案翻译
《墨子·鲁问》阅读答案翻译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
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


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

”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
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
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
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
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
郑也,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
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
于其父之志。

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
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
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
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
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
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
而不知大物。

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
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

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
谓之黑。

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
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

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
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

②强梁:凶暴,强横。

③为:通“谓”。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都:大邑,城市
B.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豆:豆类植物
C.曰:‘莫若我多!’其可乎?莫:没有人
D.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不用仁义”的行为的
一组是(3分)
①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②我攻郑,顺于天
之志
③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④书之于竹帛,镂之
于金石
⑤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⑥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
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
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
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
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
汉语。

(9分)
(1)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3分)
(2)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3分)
(3)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3分)
《墨子·鲁问》阅读答案翻译
9.B(豆:古代食器,形式高脚盘。


10.D(①为惩罚四境之内的征伐。

③教育自己的孩子。

⑤是“不智”而非“不仁”。


11.C(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俗一样是丑恶的,鲁阳文君不施仁义,不能批评夷人的恶俗。


12.(1)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3分,“举”、“其”及句意各1分)
(2)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3分,“所谓可”、“然”及句意各1分)
(3)如果不实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3分,“苟”、“何以”及“非”各1分)
《墨子·鲁问》阅读答案翻译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
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大
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
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

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
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
的人。

”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
境之内一样。

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
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
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

郑国
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
顺利。

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

”墨子说:“郑国人
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
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

’好比这
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
亲鞭打他。

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
‘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

’这难道还不荒谬吗!”是!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
掠取它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
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下贱的人,也进
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
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
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

我用您的言论观察,
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
知道大事。

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
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

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
则说是黑。

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
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
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出生了,就被
杀死吃掉,叫做‘宜弟’。

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
了就奖赏他的父亲。

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
“即使中国的风俗也象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
他的儿子,这与吃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
不实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