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①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②次要成分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固体悬浮物: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广泛使用电冰箱、空调导致大气中氯氟烃含量增加,使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3、大气的分层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

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两个热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5、大气的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其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精心整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一、准备知识1.大气的垂直分层臭氧层能过滤大部分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固体杂质很少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高纬;固体杂质陆>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午后、冬季>夏季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的物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的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课本P28注释)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AA.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

(2)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辐射最强,穿过大气就会被削弱。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

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

无选择性。

②散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

有选择性。

③吸收。

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

②天气和气候(如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地形地势(地势高比同纬度昼长,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短且空气稀薄被大气削弱的少)④人为因素(如CO2氟氯烃排放、大气污染等)B.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地面以长波辐10—C.中的水汽和CO2的含量有关。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1.有关概念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冷热程度)的数值度量,一天观测3~4次(8、14、20、2点)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2.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①据右图分析气温日变化过程,思考一日中最高气温14时能否推前或延后,请分别举例说明。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地球表面,导致大气温度的变化。

白天,太阳直射地表,地表受热后散发热量,使地表温度升高,周围的空气也受热,形成热底层。

晚上,太阳不再照射地表,地表不再受到热辐射,逐渐散发掉热量,温度下降,形成冷底层。

这种温度变化引起了大气中的对流运动和风的形成。

2. 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大气某一层单位面积上气体的重量。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会导致该地区的气压升高或下降。

例如,白天,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地表温度高,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气压区。

而高纬度地区,则因太阳光斜射辐射,温度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3.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不同季节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区域向北部倾斜,导致太阳辐射更集中,气温升高,形成夏季;而冬季则相反。

这种季节变化影响了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进而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错觉现象:大气折射和散射现象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些错觉现象。

例如,夕阳的颜色变红是因为光线在大气散射时,较短的波长(蓝色和绿色)更容易被散射,而较长的波长(红色和橙色)则相对较少被散射,因此夕阳的颜色偏向红色。

总之,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了风、温度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视觉上的错觉。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附带气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

⽓温--⼤⽓受热过程(附带⽓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温—⼤⽓受热过程⼀、⼤⽓分层名称对流层平流层⾼层⼤⽓⾼度0—12km12—50km50km以上⽓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现象天⽓现象飞机航天器1、两个来源地球⼤⽓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主要、直接的热源:地⾯辐射。

2、两⼤过程地⾯增温:⼤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射到地⾯,使地⾯增温。

⼤⽓增温:地⾯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传递热量。

3、两⼤作⽤削弱作⽤:⼤⽓层中的⽔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

保温作⽤:C⼤⽓逆辐射对近地⾯⼤⽓热量的补偿作⽤。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地区⽽⾔,地⽅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时13点时,地⾯温度最⾼,地⾯辐射最强;地⽅时14点时,⼤⽓温度最⾼,⼤⽓辐射(包括⼤⽓逆辐射)最强。

三、⼤⽓受热过程原理的应⽤1、⼤⽓保温作⽤原理的应⽤(1)温室⽓体⼤量排放带来全球⽓温升⾼温室⽓体(CO?、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辐射增多→⽓温升⾼→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些现象:①采⽤塑料⼤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棚内或室内,⽽地⾯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使热量保留在塑料⼤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造烟雾、浇⽔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常⽤⼈造烟雾来增强⼤⽓逆辐射,使地⾥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可增加空⽓湿度,增强⼤⽓逆辐射;⽔汽凝结释放热量;⽔的⽐热容⼤,浇⽔可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不但能防⽌⼟壤⽔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削弱作⽤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海拔地区地势⾼→空⽓稀薄→⼤⽓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候较为⼲旱→晴天多、阴⾬天⽓少→⼤⽓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的分析主要从⼤⽓的削弱作⽤和保温作⽤去分析。

高三地理微专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高三地理微专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2.下垫面 (1)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 >湿地、水域) (2)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水域>砂石)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3.大气保温作用。 (1)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 气温低。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
甲 安多
0
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
响路基稳定性。(4分)
拉萨
a
b
(2015•全国卷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
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2.冷空气影响: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二)与外界热量交换
3.地形阻挡: ①阻挡暖空气:使气温降低; ②阻挡冷空气:使气温升高。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 1.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 2.区域性:城市热岛效应
图10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4~5题。
一、气温的日变化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 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 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 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纬度高(48°N附近), 冬季寒冷而漫长,害 虫(虫卵)不易越冬;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日低温较低,不利于 虫害生存和繁殖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 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 此完成1~2题.
思考:如果某地阴雨 天气多,气温日较差 是增大还是缩小?如 果是大面积湖泊呢?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两条曲线中,可能表示阴 天气温变化的是
2.如果是海陆差异,表示陆地气 温变化的是
3.若图示为我国某城市8月份两条街道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则图中代表绿化街道气温变化的是
,由此说出绿地
对城市的主要作用。
气温年较差小于10°C,海洋性显著 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大陆性特征明显
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
(1)陆地气温年较大; (2)海洋气温年较差较小; (3)高原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4)温带内陆干旱区气温年较大,热带沙漠区气温年较差小; (5)热带地区年较差最小,温带地区最大。
气温年较差变化的影响因素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 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 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 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5)下垫面性质
①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 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 远,日较差越大。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的程度与气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是用来描述大气中分
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大气层吸收部分辐射并
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增加,从而提高了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使其分子内的
能量增加。

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光子的传播完成。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
量不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而红外线则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太阳辐
射到达大气层时,紫外线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其余部分则可以穿透大
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时,能量被
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传导是指能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传递。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之间
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热能可以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使得温度在
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传导是大气中温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传
导作用,热能可从地表传递到大气层,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升高。

对流是指由于热的差异导致气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当大气中
的一部分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密度降低,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冷却的气体密度增加,从而产生下降运动。

这种上升
和下降运动形成了大气中的对流循环。

对流运动通过空气的运动将热能从
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而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分布趋于均衡。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02
03
辐射转换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 通过吸收和发射辐射能, 实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
对流转换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运 动,形成对流,使热量得 以在大气中传递。
潜热转换
水汽在大气中凝结或凝华 时释放潜热,对大气温度 产生影响。
大气温度分布与变化
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但由于逆温等现象的 存在,实际温度分布并非 简单的递减。
实验设计和操作
控制实验
在室内模拟大气环境,通过控制 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观察 不同因素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
的影响。
对比实验
选择不同地点和时间进行观测实 验,比较不同条件下大气受热过
程和气温的差异。
数据分析实验
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 视化处理,揭示大气受热过程和
气温的变化规律。
数据分析和结论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探讨大气环流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响 应,以及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发展更完善的地球系统模型,综合考虑大 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提 高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认识。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数据观测与验证
提高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 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以验证 和改进气候模型的预测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06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研 究前沿与挑战
研究前沿
气候变化机制与预测
大气辐射传输过程
深入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变化的内在 机制,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精确模拟和观测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 揭示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对大气受热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分层名称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高度0—12km12—50km50km以上气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现象天气现象飞机航天器1、两个来源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三、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CO₂、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主要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那么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弱,同时光照时间更长,白天气温更高,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云层较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的性质差异不同,会造成比热容的大小不同。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比热容大的地方,地面增温速度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比热容小的地方,地面的增温速度和降温速度都快,昼夜温差大。

(4)海陆位置。

靠海近,温差小,深居内陆,温差大(5)地形因素:山风倒灌(河谷、高大山脉的地方)、盆地保温。

四、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

2、逆温现象的影响注:雾的成因(1)充足的水汽:气温高,蒸发强,水汽充足;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带来充足的水汽。

(2)寒冷的下垫面:寒流流经降温使水汽易凝结成雾。

地面气温低,使水汽凝结成雾。

(3)风小:地形闭塞,风小或者无风;逆温,气流稳定,无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风力较弱。

3、逆温的分类(1)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大陆上常年出现,冬季最强。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2)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

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最强烈,上层降温缓慢,从而形成逆温。

平流逆温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的温差。

温差愈大,逆温愈强。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出现在锋面附近。

(4)地形逆温:多发生在山谷或盆地。

夜晚山坡上降温快,冷空气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使原来的较暖的空气受挤抬升,出现的温度倒置现象。

出现在山谷或盆地,如下图所示:五、气温1、气温特征的描述(1)气温的高低:①年均温;②最冷月出现的时间和均温;③最热月出现的时间和均温;④冷热状况(2)气温变化的大小,根据变化时间尺度我们分为:①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②气温年较差;③气温的年际差。

注:如果是某一区域的等温线图,那么则描述:①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地方和数值;②总的气温高低(平均而言);③等温线弯曲状况或者延伸状况(东南西北延伸、向南弯曲等)。

一般最后都会要求分析延伸状况或者弯曲状况的原因。

东西延伸,主要是纬度因素;与海岸线平行,主要是海陆位置因素;在内陆弯曲,则考虑地形等因素。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总的来说,气温的影响因素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地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人类活动等。

(1)纬度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大气环流大气运动,要看这个地方吹来的风是从哪里来的,高纬度吹来的风寒冷,低纬度吹来的风温暖。

这个基本上要结合到盛行风和一些天气系统来分析,比如冷锋和暖锋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云层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阴雨天,云层较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4)地形因素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受地形影响,同一个纬度地区,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更低,比如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夏天南川城里和金佛山。

B、阳坡和阴坡的问题C、焚风效应:背风坡的下沉风,干燥,温度高(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由于比热容的不同,不同的下垫面气温的升降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降温也比海洋快;荒漠升温比森林快,降温也比森林快。

注:7月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1月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陆地反之。

(等温线的凸向与南北半球无关,只和月份有关)(6)洋流暖流增温增湿,气候温暖湿润;寒流减温减湿,气候寒冷干燥。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如植树造林、破坏植被、修建水库;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热岛效应等。

(8)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高纬度地区,冬季地面冰雪覆盖,地面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加剧了寒冷。

3、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的时间变化:近地面气温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天气因素也会影响到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

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晴天>阴天。

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如果某地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日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日变化大。

较大的气温日较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制造;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损耗,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使果实饱满,瓜果含糖量高。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和天气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

①纬度: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高纬度地区日较差小。

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纬度较高地区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②天气状况:一般地,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如柴达木盆地较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大,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日较差较小。

③季节: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

原因是: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较长。

④地形地势:凹地(谷底)日较差大,凸地(山顶)日较差小。

原因是: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

⑤海拔高度:高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大,低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小。

如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到了夜晚,由于空气稀薄、水汽所含杂质少,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夜晚温度很低。

⑥下垫面:由于下垫面物理性质的差异(物理热容量的大小)陆地日较差大,海洋日较差小;沙地日较差大,林日较差小。

2.年变化(北半球):气温在一年之中也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分别被称为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

一般来说,年气温最高值在北半球大陆出现在7月份,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份;年气温最低值在北半球大陆出现在1月份,在海洋上出现在2月份。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

如果某地一年之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气温年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大。

气温的年变化的大小与纬度、地形、地表性质、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纬度: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原因是: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也就是说,由于大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所以气温的年较差变化随纬度的变化与日较差变化相反,即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赤道附近地区,全年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

就我国而言,由于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白昼越长,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而北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较短,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北方造成的影响大,所以愈往北方,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见下图(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海陆分布:陆地年较差大,海洋年较差小。

原因乏: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海拔高度与地形:同一纬度,低海拔地区年较差大,高海拔地区年较差小;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