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论含训练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论含训练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论含训练及答案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总复习资料(一)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复习要求: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

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完整版)语文阅读理解小升初资料专题题目及解析

(完整版)语文阅读理解小升初资料专题题目及解析

(完整版)语文阅读理解小升初资料专题题目及解析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三)野菊花①你见过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爱那漫山遍野的野菊吗?也许,它不惹人注目。

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②我特别喜爱野菊花。

记得我小时候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

它那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它那小小的黄色花朵,好看极了。

可当它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一棵棵小草。

秋天,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它没有兰花的芬芳,更没有牡丹的富态华贵。

但它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③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很多用途。

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脚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

我觉得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

外婆说,野菊花还有消毒止血的功能。

解放前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口,还真管用。

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清热败火,治感冒。

我没有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④我长大回到北方上学以后,心里总是惦记着野菊花。

假期去外婆家,总要摘不少带回家里来。

妈妈叫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

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没有喝过野菊花茶。

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浓郁的香气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⑤野菊花土生土长,朴实无华,无所需求,顽强生长,默默无闻地向人们奉献着。

我觉得人难道不应该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难道不应该像它们那样默默无闻地生长,不求索取,只是给予吗?⑥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1)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标出序号)清热败火()①失败②打败 3搞坏④解除,清除真顶得上清凉饮料()①支撑②顶撞③相当,抵④顶替,代替(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将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野菊花有哪些用途?(4)概括野菊花品质的句子有哪些?(5)你从野菊花身上学到了什么?【答案】(1)④;③(2)我觉得人不应该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或者是)人不应该像它们那样默默无闻地生长,不求索取,只是给予吗?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专题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5字以内)二、答题思路1.要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可以提取一些关键信息。

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就是“要素串联法”。

有的文章会写不止一件事,但它一定是围绕一个主线写的,那么我们把每件事分开,分别找要素,最后紧紧围绕主线串联即可。

★备注: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以省略,但是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要有。

2.段意串联法首先分段,然后把每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段意的方法:①关键语句法:筛选语段中的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②结构层次法:任何语段都有一定的思路层次。

♥并列式语段,关键词常散布在各层次中。

♥递进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最后层次中。

♥转折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转折句中。

♥总分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总起句中。

③核心话题法:即抓取语段中表现核心话题的词语。

♥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叙述的对象(人、事)♥以描写为主的语段——描写对象(景、物)♥以抒情为主的语段——情感倾向的词★注意:1.在各段段意之间,要适当加上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注意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详略得当。

3.文题扩展法(适用于以人物、事件、地点作为标题的文章)如:《尼尔斯骑鹅旅行》《汤姆索亚历险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4.摘句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要点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写人记事类文章: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写景状物类文章: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寓言童话类文章:什么事+揭示什么道理。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专题11分析标题的作用 有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专题11分析标题的作用  有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练测专题11分析标题的作用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2.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二、答题思路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2)运用反问,强调什么内容,引人深思。

(3)引用古诗词或歌词,富有文学色彩,吸引读者。

(4)富有诗意,营造美好氛围。

(5)用词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线索或感情线索;3.揭示(暗示)文章主旨;4.点明文章的描写对象;5.奠定文章感情基调;6.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某个情节。

【答题格式】(1)以“……”为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标题,写了……内容;(3)它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4)……精选练习一、(2021春·全国·六年级统考小升初模拟)现代文阅读我的傻父亲父亲曾经是一位革命军人。

他的傻,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

我家世代贫穷,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父亲是家里六姊妹中,唯一一个上过中学的人,可是,一个当了八年空军的革命军人,竟然还是回到了曾经生他养他的家乡当农民。

这本身就是对父亲曾经辉煌人生的极大讽刺!家里人都认为他傻。

涉世未深、懵懂的我起初怎么也不相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也认定父亲的行为,确实傻。

有时傻到确实让人,尤其是他的儿子我,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家开办加工房,生意特好。

可是,父亲却帮助村子里的许多人开起了加工房,并且影响了自家的生意,这不是傻,是什么?乡里曾经让父亲去当民办教师,可是,父亲却把这个职位让给了一个堂叔,家里本来就入不敷出,自己却把到手的好事让给别人,这不是很傻吗?父亲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精湛过人的技术(他是飞行员,机械技术很娴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家致富的,可是,我们却总是发不了家,年年都是超支户,欠了一屁股的债!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我的父亲,总是在别人的啧啧赞叹声中,担当了“活雷锋”。

【考前必刷】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课外名著阅读(含答案解析)

【考前必刷】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课外名著阅读(含答案解析)

【考前必刷】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课外名著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随母亲投奔外祖父,脾气暴躁的外祖父曾把他打得失去知觉。

B.《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遭遇风暴,带着星期五漂流到无人的荒岛,两个人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28年后他带着星期五回到家乡的故事。

C.我们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写汤姆和贝琪在岩洞里迷路,勇敢的汤姆凭着智慧带着贝琪脱险。

后来汤姆去法官撒切尔家看望贝琪,意外知道盗贼乔埃被封在岩洞中了。

2.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A.《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讲的是董存瑞在抗日战争的战斗中,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事。

B.《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漫漫取经路的事,“三打白骨精”“大闹五台山”“三借芭蕉扇”一个个离奇故中扣人心弦。

C.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福笛的传奇故事。

D.《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通过骑鹅旅行,从一个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个懂事、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3.粉房的人过河时,抛两个()到河里,河神高兴了,就不会把他们淹死。

A.铜板B.馒头C.粉条4.在《呼兰河传》中,农业学校设在()里。

A.祖师庙B.龙王庙C.娘娘庙5.《曼丁之狮》中文武双全,一心为民,敢于战胜入侵之敌的民族英雄是()A.哈利玛B.列那狐C.海力布D.松迪亚塔6.“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父亲,但一次洗手时,她把戒指摘下来放在小桌子上,就再也找不到了。

她焦急地寻找,恳求两个姐姐还给她……”片段中描写的主人公出自下列哪个故事()A.《贝琳达与丑妖怪》B.《葫芦孩子》C.《小拇指》D.《狐狸和狮子》7.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错误的一项是()A.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

小升初(部编语文)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小升初(部编语文)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忧伤的国歌房向东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复习之阅读理解专项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复习之阅读理解专项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复习之阅读理解专项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故:②去人近:③及日中: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原因是:。

一儿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的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爲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一句可以看出。

(2)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横线上。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弦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长于;②良好;③善良,慈善;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3)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善哉,洋洋/兮若/江河!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D.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嘎子和老钟叔①老钟叔是地区队的侦察排长,名叫钟亮。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一)追赶风筝的孩子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呢”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

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

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

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逐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①“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

②“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

”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二)麻雀这是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

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

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

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

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

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

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日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

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 •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 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 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 却步,半途而废。(《天游峰的扫路人》) • 思路分析: • 读上下文,我们就不难解释这两个词语了。 “望而却步”说的是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石阶, 让人望了就不敢向前了;“半途而废”说的是因为 山高石阶多,有人走到一半就停步不再往前走了。
• 思路分析: • “如梦初醒”中“如”是像的意思,“梦”是 做梦的意思,“初”是开始,“醒”是头脑由迷糊 而清楚,那么这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像是刚从做 梦中清醒过来。再比如“麦垄”中“麦”就是农作 物小麦,“垄”就是农作物的行或行与行之间的空 地。“麦垄”说的就是一行行的麦子。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 【例】 •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 黄蝶”中的“走”分别是什么意思?
• 思路分析: • 前句中的“坐”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坐下来的意思, 全句也不是说停下车子,坐下来欣赏,非常喜爱 枫林傍晚的景色。后句中的“走”就是现代汉语 中“跑”的意思。古汉语中表达走的意思用 “跑”,表达跑的意思用“走”
3、用近义词代换法或反义词否定 法解释词语。
• 【例】 • ①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蔺 相如》) • ②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 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草原》)
• 思路分析: • 文中需要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找它们的近、反义词来 替换。“宽恕”词义就是饶恕,“昏庸”就是糊涂的 意思。“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羞涩“的近 义词即不大方。
8、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 语。
• 【例】 • A、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 他!” • B、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螳 螂捕蝉》)
• 思路分析: • 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义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A句中“死”是 生物失去生命的意思,跟“活”相对;而B句中是不可 更改的意思。
Hale Waihona Puke • 难一、词语理解• 1、分析词素解释词语。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 3、用近义词代换法或反义词否定法解 释词语。 • 4、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词语。 • 5、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 6、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
1、分析词素解释词语。
• 【例】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 头望了望麦垄麦垄 ,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 在嘲笑他们。
二、句子理解
• • • • • • • • •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从比喻、象征意义中理解句子。 4、联系背景理解句子。 5、联系文章的中心理解句子。 6、抓住句式的特点理解句子。 7、注意句子的作用理解句子。 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9、比较分析,避免歧义理解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