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一、引言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环境风险的潜在和实际状况,为企业制定环境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浙江省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以保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指南内容1. 背景和目的:介绍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背景和目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企业责任。

2.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阐述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危害、暴露、脆弱性等,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环境风险评估步骤:3.1. 识别环境危害:识别企业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污染源、化学品排放、废物处理等。

3.2. 评估风险暴露途径:分析危害的暴露途径,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介质(土壤、水体、大气等)和敏感受体(人体、生态系统)。

3.3. 评估环境风险:综合评估环境危害和暴露途径,计算环境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确定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

3.4. 风险管理和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包括源控制、工艺改进、应急预案等。

4. 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介绍常用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例如风险矩阵法、剂量响应模型、环境影响评价等,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的特定评估方法。

5. 数据收集和监测:指导企业如何收集和监测与环境风险评估相关的数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企业运行数据和相关政策法规数据等。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规范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报告结构、内容要点和格式,以便企业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汇报评估结果。

7. 环境风险评估的监管和审核:介绍浙江省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和审核机制,以确保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三、结论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的风险。

企业应按照指南要求,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设计(修订版) 2015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设计(修订版) 2015

附件1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围 (1)2 规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4)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5)5.4.1分级矩阵 (15)5.4.2级别表征 (16)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容 (16)6.1 总论 (16)6.2 区域环境概况 (16)6.3 企业概况 (17)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7)6.5 环境风险分析 (18)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9)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1)6.8 附图 (21)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2)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5)1适用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省围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浙江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推荐下载

浙江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推荐下载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1 法律法规 ..........................................................................................................................1 2.2 技术标准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3 4.1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4 4.2 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 ......................................................................................................4 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 5.1 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5 5.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6 5.2.1 评估指标及分值 ...........................................................................................................6 5.2.2 评分方法 .......................................................................................................................6 5.3 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11 5.4 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1 5.4.1 分级矩阵 .....................................................................................................................12 5.4.2 级别表征 .....................................................................................................................12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3 6.1 企业概况 ........................................................................................................................13 6.2 环境风险物质 ................................................................................................................13 6.3 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14 6.4 环境风险受体 ................................................................................................................14 6.5 环境风险等级 ..................................................................................14 6.6 环境风险分析 ................................................................................................................14 6.7 问题和建议 ....................................................................................................................14 6.7.1 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14 6.7.2 对策建议 .....................................................................................................................14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 2015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 2015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范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5)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7)5.4.1分级矩阵 (17)5.4.2级别表征 (18)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8)6.1 总论 (18)6.2 区域环境概况 (18)6.3 企业概况 (18)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9)6.5 环境风险分析 (19)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1)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3)6.8 附图 (23)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4)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8)1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浙环办函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浙环办函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浙环办函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技术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08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3修订版);《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浙江省化工行业生产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浙经信医化〔2011〕759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2014年4月)。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3.07.05
•【字号】浙环办函〔2013〕165号
•【施行日期】2013.07.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
正文
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
通知
浙环办函〔2013〕165号各设区市环保局:
为推进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夯实企业差别化环境风险管理基础,我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略):
1.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2.《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3年7月5日。

浙江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2016年

浙江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2016年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范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5)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6)5.4.1分级矩阵 (16)5.4.2级别表征 (17)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7)6.1 总论 (17)6.2 区域环境概况 (17)6.3 企业概况 (18)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8)6.5 环境风险分析 (19)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0)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2)6.8 附图 (22)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3)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7)1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4.03•【文号】环办[2014]34号•【施行日期】2014.04.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企业正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为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我部组织编制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各地实际,参照执行。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应急办张龙毛剑英电话:(010)6655698966556461传真:(010)66556988附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4年4月3日附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 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

2 规范性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二○一三年六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 (1)2.2技术标准 (1)3 术语与定义 (1)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3)4.1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4)4.2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 (4)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5)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6)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6)5.2.2评分方法 (6)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1)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1)5.4.1分级矩阵 (12)5.4.2级别表征 (12)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3)6.1企业概况 (13)6.2环境风险物质 (13)6.3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14)6.4环境风险受体 (14)6.5环境风险等级 (14)6.6环境风险分析 (14)6.7问题和建议 (14)6.7.1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14)6.7.2对策建议 (14)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工业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7)《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8)《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9)《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10)《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1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12)《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13)《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6年3月);(14)《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15)《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1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版);(17)《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18)《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1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2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21)《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24)《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25)《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591);(26)《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27)《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3095-2000);(2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30)《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31)《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32)《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09);(3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

(34)《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5)《浙江省化工行业生产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浙经信医化〔2011〕759号);(36)《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环境风险本技术指南所称企业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2)环境风险物质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漏、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厂界外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3)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根据企业生产和储存条件,厂界内可存在的某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之和。

(4)临界量根据环境风险物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特性规定的该物质一定的数量,当企业内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该数量的比值之和小于1时,该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为较小或一般。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程序见图1。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的方式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较小、一般、较大和重大四个等级。

图1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程序示意图(1)对于划定为较大和重大环境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等。

(2)对照相关要求,分析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和完善的整改建议。

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环境风险物质清单及临界量见附表1。

未列入附表1的化学物质,依据类别特征,按表1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化学物质具有多种危险特性,以表1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其临界量。

表1 其它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表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以折纯计)与其对应的临界量,计算比值(Q ),计算公式如下:nn Q q Q q Q q Q +++= (22)11式中: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出Q 值后,将Q 值划分为4 级,分别为:(1)Q <1,(2)1≤Q<10,(3)10≤Q<100,(4)Q≥100,分别以QⅠ、QⅡ、QⅢ和QⅣ表示。

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5.2.1评估指标及分值采用评分方法确定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最高总分为100分。

各评估因子、具体指标及最高分值见表2。

表2 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表5.2.2评分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照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分表(表3),8注:带“*”的指标项如因投产时间等原因无法评估,该项内容按0.5分计算,在评估报告中说明情况,并在项目投产后进行重新评估。

对各评估指标分别进行评分。

各评估指标的得分系数与相应最高分之积,即为该评估指标的得分,各评估指标的得分值之和,即为该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计算得到M值后,按表4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划分。

表4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对照表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水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

其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按人口数量进行指标量化;水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区域,可按其脆弱性和敏感性进行级别划分;土壤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企业周边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等区域。

按照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程度,将企业周边的环境风险受体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5。

表5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划分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5.4.1分级矩阵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比值(Q)、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按分级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分别见表6~表8。

表6类型1(E1)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表7类型2(E2)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表8类型3(E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5.4.2级别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级别(Q值代码+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代码+环境风险受体类型代码)”,例如:Q值范围为1≤Q<10,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为C类,环境风险受体为类型1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重大(QⅠC E1)”。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6.1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6.2环境风险物质对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名称、数量、贮存方式、位置等进行调查,计算与临界量的比值(Q)。

6.3环境风险控制水平按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调查,列出调查结果与相关依据。

6.4环境风险受体对企业周边的环境敏感区进行调查,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各种情景,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

6.5环境风险等级根据上述对企业的现场调查情况,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程序和评判依据,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6.6环境风险分析对于环境风险等级划定为较大和重大的企业,应针对火灾、爆炸、泄漏、非正常工况、环保设施非正常运行等情况,分析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对于环境风险等级划定为较小和一般的企业不作此要求。

6.7问题和建议6.7.1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照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分析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6.7.2对策建议根据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与相关要求的差距,提出加强和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的整改建议。

附表1本表共规定了254 种化学物质,说明如下:1、关于分类排序第一部分为有毒气态、液态物质,其中序号1-32 为气态有毒物质、序号33-123 为液态有毒物质;第二部分为易燃气态、液态物质,其中序号124-169 为气态易燃物质、序号170-198 为液态易燃物质;第三部分为其他类有害物质,序号是199-247,该部分物质是对人体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致癌性或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的特殊物质;第四部分为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序号是248-254。

有确定名称的重金属化合物,根据其理化状态分别列入前三部分,例如砷化氢为有毒气态物质,三氯化砷、四甲基铅、四乙基铅、汞为有毒液态物质,列入第一部分;砷酸等为有特殊毒性的固态物质,列入第三部分;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列入第四部分。

每部分以物质的化学文摘号(CAS)由小到大排序。

2、关于案例记录a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b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非法排污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c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交通事故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d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其他原因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