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音乐

合集下载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唐诗三百首》中的艺术欣赏与情感表达:音乐课教学方案

《唐诗三百首》中的艺术欣赏与情感表达:音乐课教学方案

唐诗三百首中的艺术欣赏与情感表达:音乐课教学方案引言《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诗歌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音乐课教学中,通过欣赏和演唱这些经典的唐诗作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还能够提升他们在音乐表现力与情感表达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套针对《唐诗三百首》中部分佳作的音乐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三百首》中部分佳作,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运用声音、语调等音乐元素来表达唐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情感和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及其艺术价值的欣赏能力;4.提升学生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1. 引入:介绍《唐诗三百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使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唐诗三百首》的来源、作者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歌作品保持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与分析:挑选几首代表性的唐诗,进行欣赏和分析;选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含有鲜明情感色彩的唐诗进行欣赏和讨论。

通过指导学生倾听、理解并分析唐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细节和抽象表达的敏锐观察力。

3. 唱读结合:将唐诗配以音乐曲调进行演唱;选择适合每首诗歌氛围与情感表达的旋律,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作即兴伴奏或使用简单乐器来增强音乐性及情感表达力度。

帮助学生根据各自所选定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声音、语调等音乐元素,演唱出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表现效果。

4. 表演训练:分组表演并相互欣赏;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喜爱的唐诗逐步进行扮演、角色扮演和音乐表演。

通过相互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彼此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1.平时考查: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唐诗三百首》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评价。

2.集中考查:利用小组表演和个人或小组汇报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在音乐表现力与情感传达方面的能力。

总结通过本套音乐课教学方案,学生不仅仅可以增进对《唐诗三百首》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还能够提高他们在音乐与情感表达方面的技巧。

唐诗三百首之《泊秦淮》

唐诗三百首之《泊秦淮》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唐诗三百首乐府诗全集

唐诗三百首乐府诗全集

汉代乐府诗定义 :两汉所谓乐府指⾳乐机关。

它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收集民间的歌辞⼊乐。

《汉书艺⽂志》记:“⾃孝武帝⽴乐府⽽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

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种带有⾳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学出现⼀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化遗产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唐诗选本经⼤量散佚,⾄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了。

唐诗三百⾸⾥⾯的乐府诗包括哪些呢?下⾯为您整理了唐诗三百⾸之乐府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乐府
(王之涣)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崔颢)
(李⽩)
(李⽩)
(李⽩)
(李⽩)
(李⽩)
(李⽩) (李益) (李颀)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佚名) (沈佺期) (孟郊) (孟郊) (⾼适) (崔颢) (崔颢) (卢纶) (卢纶) (卢纶) (卢纶)。

唐诗三百首之《长恨歌》

唐诗三百首之《长恨歌》

《长恨歌》《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

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

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

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1、冷色调的羌笛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

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

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

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

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

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

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

筚篥擅长表现冷色调的乐曲,但表现力又不局限于此,多彩而丰富。

唐诗三百首乐府诗全集

唐诗三百首乐府诗全集

唐诗三百首乐府诗全集
汉代乐府诗定义: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
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能够观风俗, 知薄厚云”。

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
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了。

唐诗三百首里面
的乐府诗包括哪些呢?下面###为您整理了唐诗三百首之乐府诗,希望
对你有所协助。

乐府
(王之涣)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崔颢)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益) (李颀) (杜甫)
(杜甫) (杜甫) (佚名) (沈佺期) (孟郊) (孟郊) (高适) (崔颢) (崔颢) (卢纶) (卢纶) (卢纶) (卢纶)。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听弹琴》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听弹琴》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听弹琴》《听弹琴》唐代: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像风如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

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

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

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假如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中的音乐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艺术源远流长,早期的民歌是在原始狩猎与祭祀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艺术,音乐代代相传,到了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音乐更是异常丰富。

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反映,仅《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诗篇显示出音乐在大唐王朝的繁荣景象。

本文主要就《唐诗三百首》中有关音乐的诗篇探讨唐朝流传的音乐和乐器。

关键词:音乐, 唐诗三百首, 诗人
音乐是一种能陶冶人的性情,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的文化艺术,在古代社会,文人尤其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唐代的许多文人中,有许多以作诗成名,并且精通音乐的人。

而唐诗又是一种音乐性极强,讲究平仄对仗格律的文体,因此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音乐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在《唐诗三百首》中,第一首有关音乐的诗歌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1]琴是诗人的“载道之器”,但弹琴需要有人欣赏,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日落西山,月自东升的时候,朋友辛大却不在身边,所以发出遗憾的感叹。

“知音”二字含了高山流水的典故,面对钟子期的逝去,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还,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千百年后,唐朝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抒发了同样的感情。

在《唐诗三百首》中,另一位诗人刘长卿在《弹琴》中“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也抒发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颀有三收涉及音乐的诗歌。

其一是《琴歌》,这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音乐,但“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3]强烈地反映出琴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请奏鸣琴广陵散”[4]一句中,诗人以嵇康来喻弹奏者,足见这位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李颀第二首关于音乐的诗歌是《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胡笳十八拍》由蔡琰所创,歌中叙述了她不幸的经历,以及久别家乡之苦和因归来又不得不与幼子离别等伤情。

[5]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空山百鸟散还合”[6]等诗句,对不同的人、鸟、浮云的描绘,表现出这首歌的感染力之强和演奏技艺的高妙动人。

李颀第三首关于音乐的诗歌是《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这首诗从正面对音乐做了大量的描写,“枯桑老柏寒飕遛,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忽如杨柳春,林上繁花照眼新”。

[7]从动植物的变化反映了筚篥声的转变。

而“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多泪垂”[8]而句则反映了筚篥声音色适于抒发悲哀凄凉的感情。

李颀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种不同的乐器,表现了他对音乐有很高的素养,是演奏者的知音。

说到唐诗,不能不提的诗人是李白,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白有关音乐的诗歌是《听蜀僧睿弹琴》,“蜀僧抱绿倚,西下蛾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9]一开头就表现出高僧不凡的气派,挥手之间,万壑松林的呼啸之声
便不绝于耳,悠扬不绝的琴声萦绕耳际,使听者如被流水洗过一般,“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0]时间在挥指之间流淌,竟不知暮色已降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的《渭城曲》脍炙人口,而根据此诗谱写的《阳关三叠》更是传唱不衰。

《阳关三叠》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进行反复变化,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这个琴歌的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平静处如泣如诉,表达着离别的悲恻,激越处慷慨激昂,给人以悲壮狂歌之感,特别是末尾处,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真挚感情。

[11]在众多的离别歌中,《阳关三叠》脱颖而出,以情感人是它的成功之处。

说到音乐,自然离不开乐器。

琴是众多乐器中音色韵味独特,利于弹奏者与听者内心深层的交流,因此备受人们青睐,许多文人也借助琴来怡情养性。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2]诗人隐居山林,以琴为伴,寄托自己怡然自乐的情怀。

古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音色的浑厚、纯净与清远飘渺,使人的情趣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与琴相融合的乐器是瑟,李商隐的《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3]诗人描写的是有五十弦的瑟,而如今出土的还有二十弦和十七弦的瑟。

这首诗表达诗人无法排解的苦闷心情,而瑟在古代被当作宣泄人的内心情感的乐器,[14]这就是诗人借瑟这一意象抒情的原因。

李端的《听筝》,“鸣琴金篥柱”[15]写出了琴柱的华美,这种华贵的乐器也衬托出演奏者身份的高贵,反映出筝的音色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是清亮柔美,旋律抑扬顿挫,引人注意的。

琵琶的音色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得较为具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5]等诗句形象生动的琵琶声变化之急速,声音清脆响亮而富于变化。

王翰的《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16]琵琶出现在边塞的战场上,说明琵琶音适合于表现悲壮慷慨的情感,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觉。

唐朝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使得文化也高度繁荣,音乐达到一个辉煌的时期,唐玄宗、何满子等都是杰出的音乐家,《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曲子流传至今。

在唐诗中,有关音乐的优秀篇章不可胜数,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也使我们得到音乐的陶冶。

注:[2]贤之著《七弦味道》第52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5]钟鸣远编著《不可不知的中国民乐》第106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1] 贤之著《七弦味道》第106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4]修海林著《古乐集锦》上编,第60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5月北京第1版。

期其余引用诗句皆出自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