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系统观念

第二章第六节一、管理程序学派;二、行为科学学派

第四节组织目标

第四章第六节一、滚动计划法;二、网络分析技术(优缺点)

第七节目标管理(含义、方法、优缺点)

第五章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

第七章全部

第八章第二节人性假设理论

第三节在中国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九章第三节沟通P257 图9—3重点看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基本概念

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之间的矛盾。

管理的含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即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管理学和艺术一样,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管理学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出可能完全不同。)举例说明即可。

4、管理学的系统概念(烂熟于心,非常重要)▲

①系统的概念是: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②系统观念有以下几方面:(9个)

a.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b.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c. 根据研究目的来考查系统;

d. 系统的功能或行为可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表现出来;

e. 系统趋向目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有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

f. 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

g. 等价原则;

h.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i. 系统通过要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整合,即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5、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6、管理的二重性即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

理的社会属性;

7、企业具有的5个基本属性:商品性、独立性、集团性、盈利性、社会性

8、企业的分类:

a.根据企业所属的经济部门可划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安装企业、运

输企业、商业企业、物资企业、邮电企业、旅游企业和金融企业;

b.根据生产力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

识密集型产业

c.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资经营企

业、私营企业;

d.根据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e.根据产品的经济性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

f.根据组织结构类型划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一、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

2,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3,标准化原理:工人在工作时要采取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差别计件付酬制:要在科学的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场精神革命,要相互协作,努力提高生

产效率。(要使双方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二、对科学管理的分析▲

(1)贡献:①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②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2)局限性:①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②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③“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

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三、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

1,法约尔认为,企业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种即技术性工作、商业性的工作、财务性的工作会计性的工作、安全性的工作、管理性的工作。随着组织层次中职

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管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少。

2,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与分权、跳板原则、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3,管理工作的五大原则: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四、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评价:

1,贡献: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他对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他强调管理理论的一般性,所以他的理

论还可以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及其他部门。他提供的管理原则总的来说是正

确的,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局限性:管理原则缺乏弹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可举例说明)

五、梅奥及其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职工的个人情况、工作

场所情况。

六、对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评价▲

1,贡献:人群关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管理方法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导致了管

理上的一系列改革,其中许多措施至今仍是管理者们所遵循的信条。

2,局限性:①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②过多地强调感情的作用,似乎职工的行动主要受感情和关系的支配;③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因素在人们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考过)▲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组织具有较高的效力是组织存在的必要前提,组织是否有效力是随组织环境以及其适应环境能力而定的。组织效率是组织的生存

能力,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必须提供充分诱因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4,权威接受论:他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管理者权威的大小和指挥权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

程度。

八、对巴纳德组织理论的评价

1,贡献:①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

②关于经理的职能与他的前人观点不同,巴纳德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加

以说明;③巴纳德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

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这引起了后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④巴

纳德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

管理,并将其中的概念加以发展,从而为管理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⑤巴纳德

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新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九、对管理程序学派评价

1,贡献:①这个学派视管理为一种程序和许多相互关联着的职能;②认为可以将这些职能逐一地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原则作为指导,以便于更好地提高组织

效力,达到组织目标;③提供了一个分析研究管理的思想框架;④强调管理职

能的共同性;

2,批评:①将管理看成是一些静态的不含人性的程序,忽略了管理中人的因素;

②所归纳出的管理原则适用性有限,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

对于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③管理程序的通用性值得怀疑,管理职能

并不是普遍一致的。

十、行为科学学派特点

1,从单纯强调感情的因素,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向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2,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3,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容易造成紧张气氛,对组织各层职工均有不利的影响。

十一、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的主要论点

1,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3,满意的行为准则;

4,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十二、管理学派特点

1,他们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万分;

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3,广泛的使用电子计算机。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入世精神;伦理中心;

重义轻利;中庸之道▲;

重视名节;勤俭传统;

廉洁意识;家庭观念;

任人唯贤;辩证思维;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天时、地利、人和;——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2,修身、齐家、治国;——领导者的素质▲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领导者的决策▲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管理方法

5,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6,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人才管理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组织理论方面▲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计划职能

计划是指为了事项组织目标,执行组织决策而对未来行动所做的综合的统筹安排。

一、计划工作的特点

1,计划工作为目标服务(目的性);

2,计划工作的首要性(首位性);

3,计划的普遍性(普遍性);

4,计划要讲究经济效益(经济性);

5,(创造性);

二、计划的重要作用

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明确方向,协调组织活动);

2,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预测变化,减少冲击);

3,计划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

4,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建立目标,有利于进行控制)。

三、企业目的在企业经营中的功能

1,决策的价值前提;

2,选择方案的评价标准;

3,业绩评价基准;

四、计划工作的步骤▲

1,选定目标:①选择目标的内容和顺序;②选择适当的目标时间;③目标要有明确的科学指标和价值;

2,确定计划前提: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要进行下面几种预测:①经济形势的预测;②政府政策的预测;③销售预测:主要包含有推测法、统计抽样法、时间序列法、资源的预测;

3,发觉可行方案;

4,评估方案:要考虑以下几点:①要特别注意发现每一个方案的制约因素或隐患;

②在评估时,即将一个方案的预测结果和原有目标进行比较时,既要考虑到许

多有形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因素,也要考虑到许多无形的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因素;③要用总体的效益观点来衡量方案;

5,选定方案:选择通常是在经验、实验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6,拟定方案:在拟定方案时要考虑有效的政策应具备的特点:①稳定性和灵活性;

②全面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7,拟定引申计划:在这一阶段要考虑:①务必使有关人员和部门了解企业总体计划和目标,计划前提、主要政策、抉择理由、掌握总体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②协调并保证各付次计划方向一致以支持总计划,防止仅追求本单位目标而妨

碍总体目标;③协调各付次计划的工作时间顺序;④组织每一个重要部门制定预算,协调资金的使用,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

五、滚动计划法及其优缺点▲

1,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计划。

2,优点是:计划耿介切合实际,相对来说缩短了计划时间,加大了准确性,能更好地保证计划的指导作用,提高计划的质量。其次,滚动计划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和阶段相互衔接。最后,滚动计划大大增加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其重要,他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六、网络分析技术及其优缺点

1,网络技术分析法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较新的计划方法,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利进行排列,通过网络的形成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2,优点:①能把整个工作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清晰地表明,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去重点,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进行重点管理;②可对工作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调动非关键路线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关键作业,进行综合平衡,这样既可节省资源又能加快工作进度;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指出实施中可能发生的困难点,以及这些困难点对整个任务产生的影响,准备好应急措施,减少了完不成任务的风险;④便于组织与控制,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大项目,可以分成许多支系统来分别控制,在保证各局部最优的情况下,就能保证整个项目最优;⑤简单易懂,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就能够掌握,对复杂的、多节点的工作,可以利用已有的软件在计算机上优化;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行业。

七、目标管理的实质

1,重视人的因素;

2,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

(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管理乃是以一种程序和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

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

八、目标管理的具体方法▲

1,目标的设置:是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①高阶层领导者预定目标,但这个预定目标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②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③确立下级的目标;④上级和下级要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并授予下级以相应的支配人、财、物和对外交涉等权力。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

3,总结和评估。

九、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1,优点:①它是比较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往往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士气;④目标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

2,缺点:①目标难以确定;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这里不仅指群众而且也包括领导;③目标的商定很费时间。

十、如何推行目标管理

1,推行目标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

2,能否推行目标管理关键在于领导;

3,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

第五章组织职能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组织设计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如何发挥管理者群体的作用,有效地管理复杂多变的对象。

组织设计的目的: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最佳的综合效果。

一、组织设计的步骤

1,工作划分;

2,建立部门;

3,决定管理跨度;

4,确定职权关系:授予各级管理者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职务、责任和权力,从而确定组织成员间的职权关系:①上下级间的关系——纵向职权关系,上下级间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关键在于授权程度;②直线部门与参谋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横向职权关系,直线职权是一种等级式的职权,直线管理人员具有决策权与指挥权,可以向下级发布命令,下级必须执行。

5,通过组织运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组织结构。

二、组织结构的类型及优缺点

1,直线职能结构(不适宜多品种生产和规模很大的企业和创新性的工作):当前国内各类组织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结构。

优点:这种分工细密,任务明确,且各部门的职责具有明显的界限。各职能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有责任,可以专心从事这方面工作,因此有较高的效率。这种结构的稳定性较高,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不同的职能机构之间,职能人员与指挥人员之间,目标不易统一,矛盾较多,最高领导者的协调工作量大。这种结构不易于从企业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此外,这种结构使整个组织系统刚性较大,分工很细,手续繁杂,反应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的情况。

2,事业部结构:一个企业内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是产品责任或市场责任单位。第二,具有独立的利益,实行独立核算,是一个利润中心。第三,是一个分权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力,能自主经营。

采用事业部的组织是把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政策管制集权化,业务营运分权化。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是企业的最高决策管理机构,以实行长期计划为最大的任务,集中力量来研究和制定公司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

优点:它能使最高管理部门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并使各个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而高层领导不致忙于协调、监督等较低层次的管理工作。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高的适应性,这种结构是培养管理人才的最好组织形式之一。

缺点:对事业部一级的管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各事业部皆有完备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成本增高。集权与分权关系比较明显,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

3,模拟分权结构(适用于大型材料工业企业,如玻璃、造纸、钢铁、化工等):介于直线职能结构和事业部结构之间的一种模拟分权结构。模拟分权结构是模仿事业部结构的形式进行分权,它与事业部机构的重要区别是:①这种结构的组成单元并不是真正的事业部门,实际上是生产阶段;②这些生产阶段有自己的管理层,自己的利润指标,这种指标是按整个企业的内部价格确定的,而不是来源于市场;③这些生产阶段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并且生产阶段之间关系相当密切,一个生产阶段出现障碍,可能导致其它生产阶段出现障碍。

优点:它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在这种结构下,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把权力分给生产阶段一级的管理人员,减少了自己的行政工作,从而能够把精力集中于战略性问题上来。

缺点:无法使组织每个成员都明确自身的任务,各个地区部门领导人也不易了解整个企业的全貌,在沟通效率和决策权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种结构要求各个生产阶段的负责人有较强的容忍力,将本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交给上级处理。

4,▲▲矩阵结构: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结构。

工作小组一般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分别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所组成的。通常人数不多,组成工作小组后,大家为某个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工作。工作小组适用于需要不同专长的人在一起才能完成的工作以及具有许多事先不能确定的复杂因素的工作。

优点:适应性强,机动灵活,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方法;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缺点;缺乏稳定性,在规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

5,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它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行动的一组人。

优点:集思广益、集体决策、便于协调、鼓励参与

缺点:①委曲求全、折中调和;②责任不清、缺乏个人行动;

如何有效的发挥委员会的作用:①必须明确委员会的目标、任务和职责权力范围;②精心挑选委员会的组成人选;③委员会的规模不宜过大,能充分讨论问题,反映各方面意见便于做出正确决策即可;④讨论有关议题的情报应事先通知,做好调查研究和数据准备,不要坐而论道;⑤委员会主席不应当在委员中占有支配地位。

三、组织设计传统原则

层级原则;管理跨度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责权一致原则;

适当的授权原则;经济原则;

分工与协调原则;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

精简与效率原则。

四、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

1,职权和知识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职能人员和专家拥有一些必要的职权,以便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为组织服务。强制性磋商、赞同性职权、功能性的职权。

2,集权与分权相平衡的原则;要求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影响集权或分权的因素有:①工作的重要性;②方阵的统一性;③规模经营;

④组织的工作性质;⑤组织历史;⑥管理者的数量和质量;⑦管理者的管理水

平和控制能力;⑧企业外部环境。

3,弹性结构原则:①使部门结构具有弹性;②使职位具有弹性;第一,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按人设岗;第二,干部的定期更换;第三,实施职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使岗位人员具有弹性;第四,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组织人员富有弹性。

五、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1,组织必须是英语工作任务;

2,组织必须适应技术工艺特性;

3,组织要适合于周围环境。

六、有效团队的特征

1,目标明确;2,非正式的气氛;

3,参与;4,倾听;

5,君子之争;6,共识;

7,公开的沟通;8,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

9,分享领导权;10,对外的关系;

11,多元化风格;12,自我评估。

七、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

1,初创期:在初创阶段,团队的目的与成员的期望尚不明确;

2,风暴期:冲突的发生,还有对团队任务与结构的抗拒等;

3,标准期:团队的向心力在这一阶段形成,成员接受了团队,并且发展出解决冲突、制定决策及完成任务的常规;

4,成熟期:这是收获的阶段,团队已有了结构、目的、角色,且已对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八、领导人的团队建立策略

1,认识成员;2,确定团队的目标;

3,明确角色4,建立标准;

5,描绘计划;6,鼓励提出问题;

7,维持均衡;8,分享光荣

9,强调参与;10,庆祝成绩;

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九,组织的生命周期阶段(格林纳的生命周期理论)▲

1,创业阶段: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和创造力,他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一般这些创业者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2,为聚合阶段: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

3,为规范化阶段: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这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了许多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

4,为成熟阶段:为了防止“失控危机”,组织又有采取集权管理的必要,将许多原属中基层管理的决策权重新收归公司或高层管理者。

一个组织并不一定都按上述的阶段顺序发展,但却说明了组织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通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任何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变革。

十、组织老化与对策▲

1,组织老化的标志: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

2,组织老化的对策:

①定期审议: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

②破格行为:为了冲破僵化的组织及其官僚主义作风的阻碍,可以采用一些

破格行为,逼迫组织焕发活力;

③走动管理和越级建议:为了克服组织的老化和官僚化,促使管理人员了解

下情,,在欧美日等国家,流行着一种“走动管理”方式,即规定机关管理

人员不得只靠会议和文件办公,而要深入第一线,都到现场去调查研究,

了解真实情况,修改和完善政策,还可以在现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④人员平行流动:一个人久在一个部门工作,久干一件工作,容易造成思想

僵化、行为僵化,以及形成非正式群体,不利于组织的变革;

⑤灵活用工方式,实行管理人员、经理人员的平调制度,不仅可以防止和克

服这种现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多面手和全面管理人才;

⑥组建团队组织,根据工作需要,组建一些精干的团队组织,是使组织焕发

活力的有效方法。

十一、组织变革的步骤▲

1,发现问题征兆、认识改革的必要;

2,诊断问题;

3,选择变革的方法;

4,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一般来说变革受三个因素影响:①领导的支持;②改革要综合配套进行;③变革要求人们在思想和价值观念做出相应的改变;

5,正确地选择推行改革的方式和策略:①根据下级参与变革决策和程度分命令式、参与式和分权式;②按变革解决问题的深度可分为计划性的变革和改良式的改革;③改良式的变革是指对问题进行症结性治疗,小改小革,进行修补,这是组织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变革方式。按改革进行的步调可分为突破式和渐进式。

6,实施变革计划:改革的推动者不应当压制抗拒的发生,而应当设法疏导,力求将变革的阻力降到最少,赢得更多人对改革的支持,方法有:

①进行说服宣传,使更多的人正确了解变革的动因和目的及其可能产生的绩

效和好处;

②组织相关的人员参与变革方案的设计;

③对变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权衡利弊,对变革可能出

现的新问题,事先作妥善的处理,争取绝大多数人对改革的同情和支持;

④充分磋商与协调,当变革的方案可能影响到某些部门和群体的利益时,应

事先找有关方面进行磋商与协调,尽可能使变革的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⑤正确地选择变革的方式与策略,避免操之过急,妥善处理变革与稳定的关

系,不作不停顿的改革,巩固一项改革成果后再展开另一项改革;

⑦实施变革时要及时收集可以衡量变革效果的指标信息。

第六章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概念

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地实现。

二、控制过程

1,限定子系统的范围;2,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

3,订立所要测量的特性;4,订立标准;

5,衡量绩效;6,诊断与更正;

三、控制的手段

管理活动采用的内部组织控制手段包括人员配备、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正式组织结构、政策与规划、财务办法以及自适应办法等。

1,人员配备控制:①人事选择;②人事训练;

2,实施评价控制;

3,正式组织结构控制:①权力结构;②信息沟通渠道;③控制跨度;

4,政策与规则控制;

5,财务控制;

6,自适应控制。

四、控制的类型(分类原则、控制类型)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预防性控制、更正性控制;

2,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

3,按控制来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4,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5,按采用的方法划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五、控制的方法

财务控制方法、人员行为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

六、如何有效的实施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较易出现问题的一项职能。良好的计划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效的控制会引起计划的无效,为了实现有效的控制,应认真研究以下问题:

1,控制的目的性:良好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业务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搞形式主义;

2,控制的及时性:较好的控制必须及时的发现偏差,迅速报告上级,使上级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更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采用前馈控制,采取预防性控制;

3,控制的经济性:控制活动是需要费用的,要把控制所产生的费用同控制所产生

的结果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

4,控制的客观性:控制过程中最容易引起主观因素介入而影响控制的客观性。

晕轮效应:以点带面的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优先效应:指人们往往会把第一印象看的十分重要,以至于影响今后对人的评价,“要给人一个好印象”。

七、控制的其他要求

1,控制应该具有弹性;2,控制必须配合组织形态;

3,控制应该注意预测未来;4,控制必须针对重点;

5,控制必须为人所了解。

▲第七章激励职能▲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的概念以及关系

1 需要是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2 动机是人们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它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能满足时,心理上便产生了一种不安和紧张,这种不安和紧张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机。当人有了动机以后就要寻找、选择和接近目标,找到目标后。就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需要满足后,紧张消除,然后又有了新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寻找、选择和接近目标的行为,被称为目标导向行为;满足需要自身的活动被称为目标行为。

3 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有需要才可能产生动机。

4 动机和需要是由区别的:

①,需要带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动机则是纯主观的;

②,需要是侧重于缺乏某种东西的客观状态,而动机总是和具体的目标以及一定

的行为方式相联系的,因为动机更多的受社会、文化、意识、道德和个人品质的影响,它经过更多的思维加工;

③,在一些情况下,内在的需要和外界的刺激不等于就是动机,能不能成为动机

还要受个体的人格系统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二、影响动机强度的因素

1,在外界条件一定时,动机的强度与个体缺乏的程度基医个人的个性直接有关;2,在内部条件一定时,某种动机的强度随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变化;

3,某种动机的强度还取决于这种动机的过去是否得到强化,如果过去这种动机引发的行为曾取得良好的结果,这个动机就会得到强化,该行为会重复出现。

如果这种动机过去曾取得坏的结果,该动机因此削弱或消失,从而使该行为不再出现。

4,动机强度随着行为进行的过程而有所改变,同一动机随着目标导向行为的进行,越接近目标,动机强度越大;而随着目标行为的进行,需要逐渐得到满足,其强度逐渐减弱。

▲三、目标激励有效性的要求

1,设置目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最终还是为了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

2,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切需要的;

3,目标的设置要适当,既不能俯首而拾,又不能高不可攀,应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努力则达不到的;

4,设置目标最好让大家参与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使目标定的合理,还有助于对目标导向行动的深刻理解,同时满足了职工参与感,使职工工作更努力。

▲四、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内容

1,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级:

①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

础;

②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

需要;

③社交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更占据

主导地位;

④自尊的需要: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以前,他通常不只是满足做

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要。即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劳

动,对自己的工作、人员、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公正的评价;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

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

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2,5种需要之间的递进规律:生存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

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的强度不会很大,更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3,人的需要的个体差异性:由于个人的需要的结构发展的状况不同,这5种需要在体内形成的优势位置也就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高层次的要求获得满足而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此外,当一个人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都能满足时,他往往追求高级需要,因为高级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高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五、对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评价

1,贡献:

①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

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②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的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这对我们很有

用处。

③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国的管理者同样具有积极的

意义。第一,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应当承认我们过去对这种需要的认识、研究、重视、开发和利用不够。第二,自我实现有其一定的含义和积极地一面。不要将自我实现和组织目标简单地对立起来,自我实现应当理解为充分发挥潜力、实现理想、多做贡献的愿望。但个人的理想不一定就是以个人为中心,更不等于个人主义。只要这种理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四化建设,我们应当鼓励支持。

2,缺陷:

①对需要层次的分析简单、机械;

②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理论前提是人都是自私的,不是一种科学的假设;

③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结为5个层次,也不尽完善。5个层次都是“我”的需要,

而人都有一种“超越自我”的需要,亦即人们往往追求高尚的社会理想,愿意为民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种需要层次远远超出了“自我实现”的境界。

▲六、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赫兹伯格发现造成职工非常不满的原因有:公司政策、行为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促使生产增长。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即只能防治疾病,治疗创伤,但不能提高体质。他还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原因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等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职工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把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是兼容并蓄的。而马斯洛的理论是针对需要和动机而言的,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而言的。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位为保健因素,而自尊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激励因素。

七、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1,贡献:

①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的措施并且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

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

②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

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才、发展、晋升的机会;

2,批评:

①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②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③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

八、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双因素理论诞生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美国;

3,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

4,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九、弗隆的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十、期望理论的有益启示

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住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住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

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

效价差值;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5,期望心理的疏导。

十一、帕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的启示

1,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奖励的概率;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所需要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4,激励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受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平;

5,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十二、亚当斯密公平理论的内容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十三、对公平理论的分析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关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第一,使大家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第二,不要盲目攀比;第三,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十四、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内容

无论是人还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是环境对行业强化的结果。

十五、强化理论的应用原理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奖励和惩罚都有激励作用,但应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十六、激励的一般原则

1,人员的激励原则:

①目标结合原则;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

则;

③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④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⑤按需要激励原则;⑥民主公正原则;

2,精神激励的方法:

①目标激励;②内在激励;

③形象激励;④兴趣激励;

⑤荣誉激励;⑥参与激励;

⑦感情激励;⑧榜样激励。

▲第八章领导职能

一、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职位权力,这种权力是由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由上级和组织赋予的,这样的权力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二是来自于个人权力。这种权力不是由于领导者在组织时的位置,而是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这种权力不随着职位的消失而消失,而且这种权力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长远的。权力的基础分为5类: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属于职位权力,模范权和专长权属于个人权力。

二、领导者怎样树立威信

1,领导者应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任务和责任;

2,领导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威观:①破除对职位权力的迷信;②正确地认识权力的来源;③正确的使用权力,一要勤政,二要廉政,三要看到影响力是双向的。总之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威信,一要素质好,既具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二要有权,即说话算数,有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力;三要人和,即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群众的需要;四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不要认为领导就是利用职位权力发号施令,对下级实行监督,而应当引导、指挥和率先。

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而宁可让别人领导;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严加管制;

4,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5,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他们将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6,人群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

根据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相应的管理方式:

①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他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

织、经营、指引、监督;

②管理人员主要是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让人适应工作和组织的要

求,而不考虑在情感上和道义上如何给人以尊重;

③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时定额、技术规程等;

④应以金钱报酬来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这种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

法。这种经济人观点目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时。

(2)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交往的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形成整体感的主要因素;2,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专业分工和机械化的结果,使劳动本身失去了许多内在的含义,传送带、流水线以及简单机械的动作使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因此只能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求安慰;

3,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具有更大的影响;

4,管理人员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人的效率随着管理人员满足他们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社会人假设所产生的管理措施:

①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当注意对人关心、体贴、

爱护和尊重,建立相互了解、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友好的感情;

②管理人员在进行将历时,应当注意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

③管理人员由计划、组织、经营、指引、监督的作用变成为上级和下级之间中间

人的作用,应当了解工人感情和听取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

(3)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1,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遍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以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具体要视环境而定;

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它甚至对人是一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自我实现人假设产生的管理措施:

①改变管理职能的重点。即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此时的

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以支援和帮助;

②改变激励方式,对自我实现人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作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

并共同分享权力。

(4)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1,人的需要分为许多种,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

2,在同一时间内会有许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是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

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5,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这种假设的管理措施只是要求了解每个人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刀切。

▲四、在中国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质: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国际利益;

2,思想素质:应树立四种基本观念,即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八种意识,即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开拓创新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法制意识;

3,知识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4,心理素质:包括追求、意志、感情、风度和能力等五方面。追求指人的志向、其行为和动机的指向,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意志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精神。感情指任何职位都希望其承担者具有积极的情感(热爱工作、热情待人、热烈追求),克服消极的情感(冷漠、孤傲、嫉妒、虚伪等)。风度指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宏大度、高瞻远瞩、临危不惧、光明磊落、机智幽默的风度,从而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

5,能力素质:即直觉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三种极端理论

关于领导作风的研究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勒温进行的,他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工作作风对下属群体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作风,即专制作风、民主作风和放任自流作风。

1,所谓具有专制作风的领导人是指以力服人,即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让人服从,具体的特点是:

①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意见,所有的决策都由领导者自己决定;

②从不把任何消息告诉下级,下级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而只能察言观色,奉命行事

③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纪律约束、训斥和惩罚,而只有偶尔的奖励;

④领导者预先安排一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下级只能服从;

⑤领导者很少参加群体的社会活动,与下级保持相当的心理距离。

2,所谓具有民主作风的领导人,是指那些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的领导人。他们使每个人做出自觉地有计划的努力,各施其长,各尽所能,分工合作,其特点是:①所有的政策都是在领导者的鼓励和协作下由群体讨论而决定,而不是由领导者

单独决定的,政策是领导者和其下级共同智慧的结晶;

②安排工作时,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

③对下属的工作,不安排的那么具体,个人有相当大的工作自由、较多的选择性

和灵活性;

④主要应用个人权力和威信,而不是靠职位权力和命令使人服从,谈话时多使用

商量、建议和请求的口气,下命令仅占只有5%左右;

⑤领导者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与下级无任何心理上的距离。

3,所谓放任式的领导作风,是指工作事先无布置,事后无检查,权利完全给予个人,一切悉听自便,毫无规章制度。

4,勒温根据实验认为放任自流的领导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最低,只达到社交目标,而完不成工作目标。专制作风的领导虽然通过严格管理达到了工作目标,但群体成员没有责任感,情绪消极,士气低落,争吵较多。民主型领导作风工作效率最高,不但完成工作目标,而且群体成员关系融洽,工作主动积极,有创造性。

六、决策的一般程序

1,是自环境中发觉有待决策的情况;

2,是思考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加以推演和分析;

3,是在各项行动方案中做出选择。第一步是智慧活动,第二步是设计活动,第三步是选择活动。

▲七、决策科学化的内容▲

1,注意区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针对企业中反复出现的结构清晰,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解决的活动而做的决策。而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非重复出现的、没有结构化的、新的、无固定程序可循,而且又属于特别重要的问题而做的决策。这类决策不能程序化,必须每次都做新的决策。领导者应该将程序化问题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分工和建立规章制度与程序后交由下级处理,而将主要精力用来处理重大的原则性的影响到企业未来的非程序化决策;

2,注意决策的目的、条件和标准;

3,注意依靠充分的情报资料和科学的决策方法;

4,要建立和健全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系统、资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

八、让职工参与决策可以起到的三个作用

1,参与能发扬集体智慧,使决策更正确;

2,参与是调动积极的重要手段;

3,参与便于决策的执行。

九、实行参与的先决条件

1,时间上允许;2,经济上合理;

3,参与者与决策有关;4,参与者应有必要的兴趣、能力和知识

5,参与者应能摆脱偏见与私利的影响,并且有协商一致的愿望;

6,参与讨论问题应在职工的职权范围之内,应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否则参与非但得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产生负作用,影响工作效率。

十、鼓励职工参与决策的方法

1,民主讨论:即让所有的下属成员都参加并将全部的决策权交给团体,而主管完全遵照团体的决定。但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①在这种形式中主管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已不是决策的制定者,仅是决策讨论

的领导者,他可以通过提供资料来影响集体,但不能代替集体决策;

②这种形式讨论的内容最好是有关共同利益的事;

③主持者要善于引导,使讨论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作不切要点的辩论,避免

追求目标而非组织目标;

④这种方式主要应用在高层次;

2,听取意见;

3,合理化建议;

4,余越级参与;

5,职工代表大会。

十一、用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能力: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以工作能力作为重要的评定标准,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人的能力高低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必须重视绩效,重视公平考核,重视能力还必须打破干部终身任职制度,实行干部定期任职制度;2,按事选人:用人应当首先根据组织要求确定有几个职位,然后根据工作需要挑选合适人选,而不要因人设事、因人设置;

3,用人所长:用人应当首先将解决对人的认识问题。看人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要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一个人,既要看优点也要看缺点。看缺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他做一个客观的评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挥他的优点,在工作分配时利于他扬长避短;

4,用人不疑:安排一个人的工作就是要筹划一个工作岗位,一个工作环境,一种

工作配合关系,让他发挥长处,使他能和别人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避免短处。

因此用人时不能只孤立地考虑某个人,而应当结合环境和任务进行角色互补、搭配使用;

5,合理授权:干部一经任命,就应授予其适当的权力,根据授权多少、信任程度和能够自主行动的幅度将授权分成八种形式即收集资料领导决定、提出意见以供参与、拟定计划统一执行、告诉项目统一去干、事先通气自行行动、边斩边奏详情后说、充分授权作为后盾,自主行动不需联系;

6,即使补台:支持下级工作,关键是协助下级排除困难,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达到组织目标。为此应考虑以下几条措施:①除了授权以外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及精神和物质的支持;②允许挫折和失败;③维护威信,及时补台;④上级对自己或自己的下级工作有所议论批评时,应当发扬风格,有点容让性,承担应有的责任,决不要揽功推过;

7,密切关系:关心下级,要注意下面几种情况:①体察下级困难免其开口;②对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关心激励,更多的要着眼于工作的安排、成绩的认可,给予学习的机会和及时的提拔,不能光使用不培养,要对下级未来的发展负责,更不要怕下级超过自己;③在工作中要形成上下级干部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诚恳相待,推心置腹,配合默契,互相谅解和支持。

十二、授权受三个因素影响

1,领导者本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精力和工作习惯;

2,组织的大小以及任务的重要程度;

3,下级的水平以及预期获得成果的大小。

十三、授权的障碍

1,不愿放权,怕下级搞出漏子;

2,忌才,怕对方超过自己;

3,下级怕负责任,不愿接权

4,最后是体制的影响,本人没有的权力,不能授予对方。

克服以上障碍的关键是领导者对下级要肯放手使用,注意对下级的培养。

十四、领导者面临的问题

1,领导者的时间往往不由自己支配;

2,领导者若不坚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就将被迫忙于日常事务;

3,只有他人利用领导者的贡献时,领导者的工作才能有效。

十五、时间资源的特点

1,时间的供给没有弹性;

2,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这种资源,没有时间就不可能完成,哪怕是最微小的工作;

3,时间没有替代品。

十六、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

1,记录时间;

2,时间分析;

3,消除其他时间浪费的因素:领导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找出由于缺乏合理的计划、制度或缺乏预见性所产生的时间浪费因素;②人员过多也容易造成领导者的时间浪费;③组织不健全也是造成时间浪费的因素之一;④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第九章协调职能

一、团体的作用

1,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①团体是执行组织任务的有力工具;②团体内便于研究探索问题,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与创新;③团体可以作为媒介,促进沟通。

2,满足个人心理需要:①团体能够满足个人的安全、社交、情感、自尊、认可的需要,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组织的稳定性,降低人员的流动和离职率;②在团体中个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支持和具体指导,不仅能弥补组织的不足,而且能增强士气和自信心,协助个人达成组织目标;③团体可以对个人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与关心体贴,协助个人解决困难;④它可以保障个人免受侵犯。

▲二、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团体

1,优点:协助工作、分担领导、增加稳定、发泄感情、制约领导;

2,缺点:倾向保守、角色冲突、滋生谣言、不良压力;

3,对待:一分为二、无害支持、目标结合、为我所用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从众。

四、团体常规和压力的作用

1,积极作用:①促进团体思想一致、行动一致、避免分裂,使团体作为整体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②发挥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改变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趋于社会期望和团体常规,其作用往往大于规章制度和领导者的个人期望。

2,消极作用:①限制创新,抵制变革;②掩盖矛盾,造成虚假一致,妨碍与群体不同的正确意见的正常讨论和接受,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五、如何正确使用团体常规和压力

1,对团体来说有以下4点应该考虑:区别问题、允许异议、善于妥协、保护少数2,对个人来说也有亮点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应当区分问题的性质;②如果团体对自己施加压力,应当襟怀坦白,实事求是。

六、冲突产生的原因

1,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要求;

2,责权与分工不当造成的矛盾;

3,个人的素质、品德不符合社会和团体常规的要求,不能为他人和团体接受;4,信息来源不一,掌握情况多少不同;

5,价值观不一,追求的目标和侧重点不一;

6,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

7,岗位分工不同,考虑角度不同。

七、解决冲突的方法

1,调节法;2,互助法;3,裁决法;4,改组法;5,支配法;6,拖延法;

▲八、沟通的作用

1,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沟通是同一思想行动一致的工具;

3,沟通是在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机关系的关键。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系统观念 第二章第六节一、管理程序学派;二、行为科学学派 第四节组织目标 第四章第六节一、滚动计划法;二、网络分析技术(优缺点) 第七节目标管理(含义、方法、优缺点) 第五章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 第七章全部 第八章第二节人性假设理论 第三节在中国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九章第三节沟通P257 图9—3重点看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基本概念 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之间的矛盾。 管理的含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即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管理学和艺术一样,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管理学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出可能完全不同。)举例说明即可。 4、管理学的系统概念(烂熟于心,非常重要)▲ ①系统的概念是: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②系统观念有以下几方面:(9个) a.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b.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c. 根据研究目的来考查系统; d. 系统的功能或行为可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表现出来; e. 系统趋向目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有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 f. 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 g. 等价原则; h.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i. 系统通过要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整合,即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5、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6、管理的二重性即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 理的社会属性; 7、企业具有的5个基本属性:商品性、独立性、集团性、盈利性、社会性 8、企业的分类: a.根据企业所属的经济部门可划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安装企业、运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XX考研罗宾斯管理学笔记人力资源管理

XX考研罗宾斯管理学笔记人力资源管理 考研网为大家提供xx考研罗宾斯管理学笔记:人力资源管理,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的更新! 1.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战略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意义,因为,根据多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组织的人力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还有研究显示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称之为高绩效工作实务,会带来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同时提升。 2.列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八步骤。答:八步骤——招聘、解聘、甄选;上岗引导、培训;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所包含的八项活动或步骤是组织选配到合格的员工并 使之保持高绩效水平所不可或缺的。其中,前三项活动可确保组织识别和选聘到有能力的员工;紧接着的两项活动是使得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最后三项活动则保证组织能保有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得能干、杰出的员工。 3.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答: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有最直接影响的一些环境因素—员工工会和政府法律及条例。管理者已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他们将聘用、提升和解聘的人员。法律条例有力地促进组织减少了歧视和不正当就业行为,但同时也降低了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决策地自主权。

注:为使法律规定的“应当与不应当”行为得到平衡,许多组织制定了反优先雇佣行动计划。它确保组织的决策和实践能有助于增强受保护团队成员在就业、提升和留职方面的地位。 人力资源规划过程可以归纳为两大步骤:⑴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⑵预估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并制定满足未来人力资源需要的可行方案。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是由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定的。 4.为什么职务分析对编写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很重要? 答:职务分析定义了组织中的职务以及履行职务所需的行为。收集到职务分析的有关信息后,管理者就可着手拟订或修订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职务说明书是对任职者需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书面说明。它通常反映职务的内容、环境和从业条件。职务规范指明任职者要成功地开展某项工作必须拥有何种最低限度可以接受的资格标准,具体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为有效地承担职务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是管理者开始招聘和甄选人员时应该持有的重要文件。 注:在对现有能力和未来需要作了全面评估后,管理者可以预算出人力资源的短缺程度——体现在数量及结构两方面,从中发现组织中将会出现人员不足或超员配置的领域。 5.可行的招聘渠道有哪些? 答:招聘就是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申请者的活动过程,目的是要形成某工作职位的一大批潜在的候选人。常见的招聘渠道包括内部搜寻、广告应征、员工推荐、公共和私人就业机构、互联网上的广告、学校分配中心和临时性支援服务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精华整理含课后题答案13.doc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书后题) 根据亨利·名茨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常扮演十种角色,总体可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1)管理者扮演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参加一些重压的社会活动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2)管理者扮演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3)管理者扮演联络者角色。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期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的职责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单位信息传递的渠道。 1)管理者扮演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2)管理者扮演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3)管理者扮演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1)管理者扮演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2)管理者扮演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3)管理者扮演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4)管理者扮演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书后题) 根据罗伯特·卡茨提的研究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技术、惯例和工具的能力。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指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行政管理考研精编笔记罗宾斯管理学考研指导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

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 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 一、出题老师简介 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2018考研:《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第一章)

2018考研: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 记(第一章)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经过了大脑的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 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一一法约尔1916 2: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一一福莱特1942 3: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艺术。一一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一一赫伯特。西蒙1978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一一斯蒂芬罗宾斯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03'04'06'10M【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地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管理学(13版)罗宾斯考研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13版)罗宾斯考研知 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三版本章小节,为考试做准备! 解释为什么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 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时期,组织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 第二,管理者是组织完成任务的关键。 第三,管理者对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有贡献;员工被管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绩效,事实表明管理能力对于创造组织价值很重要。 阐释谁是管理者,他们在何处工作。 管理者协调和监管别人的工作,这样组织目标才能实现。非管理雇员直接处理工作或任务,没有人向他们汇报。在传统结构的组织中,管理者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类。在其他架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管理者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尽管有人必须担任该角色。 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这是人为的刻意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组织有三个特点:有明确的目标、由人组成、有精密的结构。现在很

多组织的结构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和适应变化。 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管理是管理者做的事,涉及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工作可以有效率且有成效地完成。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成效意味着“做正确的事”。 管理者的四种职能包括:计划(设定目标、制定战略和开发计划)组织(安排和建构工作) 领导(与人工作以及通过人工作)和控制(监管、比较和纠正工作绩效) 名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包括:人际关系角色,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其他礼仪性/象征性职责(名义领袖、领导者和联络员);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收集、接收和传播信息(监管人、宣传人和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涉及作出决策(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卡茨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工作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人际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3、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绳的。 4、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

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6、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第三节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第四节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