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含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一、全文概述高中生物遗传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通过30道经典题目及其解析,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解题能力。
二、经典题目与解析1.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题目1解析: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则表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题目2解析: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交换,使后代产生新的基因型。
这种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3.遗传的基本规律:题目3-5解析: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研究遗传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4.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题目6解析:基因型是指一个生物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组成,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遗传图解进行分析。
5.遗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题目7-8解析:遗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以达到预期目的。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题目9-10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基因重组则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7.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形成:题目11-12解析:生物多样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产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形成则是通过长时间的演化过程,物种间的遗传隔离逐渐加大,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8.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题目13-14解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通过婚前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解析—种间关系,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中溯源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解析—种间关系,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中溯源考向一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母题来源】2022年河北卷【母题题文】(多选)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BCD【试题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正确;C、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BCD。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判断,还考察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要求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判断掩体的类型。
【命题方向】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会结合现代的生态学一起考查。
展望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呈现会以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结合种群,与生态系统综合考查。
【得分要点】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
2.种间关系的类型: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类型。
(1)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高二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课时练——种间关系

高二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精品课时练——种间关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来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写了田园生活,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B.松土可增强豆苗的呼吸作用,促进矿质离子的吸收C.除草有利于豆苗根系吸收更多水分和土壤有机质D.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能量3、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图中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C.图中③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D.图③中环境发生变化后,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4、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会产生种间竞争,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这一现象称为竞争排斥。
现欲设计实验验证竞争排斥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选择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两种生物作为实验材料B.应将生物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C.竞争双方一方存活一方死亡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D.竞争排斥的胜负与种群起始密度、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无关5、以蚊为媒介会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
如图是该蚊成虫数量在控蚊期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B变化表明,灭蚊剂M 控蚊取得了短期防治效果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成虫明显增多C.曲线CD期间,细菌的捕食作用导致该蚊成虫数量下降D.曲线CE变化表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出现了共同进化6、竞争排斥原理是指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带答案解析)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试题——生物育种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试题——生物育种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如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D.通过过程②得到的植株B一定是四倍体【答案】A【解析】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过程是单倍体育种过程,所以①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A,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②过程使用秋水仙素是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机理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到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就不会向细胞两极移动,获得植株B。
【详解】A、由一个细胞最终培养成完整个体,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B、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产生种子,所以该药物只能作用于幼苗,B错误;C、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0,因为没有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没有加倍,C错误;D、通过过程②得到的植株B一定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注意单倍体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下列有关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B.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答案】D【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A正确;B.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C.二倍体生物与四倍体生物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生物,受精时发生染色体变异也有可能形成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三倍体生物,三倍体生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课堂目标
• 1.描述群落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 2.识记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能用实例
进行解释,并能用坐标图来表示种间关 系。 • 3.对常见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 • 4.通过理解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认同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 能是有利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 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 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 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 食物(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 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 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数量上呈现出“你增我减”的变化
生 物 数 量
A C
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 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 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 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生物推荐题 倒计时34天附答案

青海省可可西里所处海拔较高、气候干旱寒冷,但却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
科研人员对可可西里甲、乙、丙三个区域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雌性藏羚羊在1.5~2.5龄之间达到性成熟)。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和丙区域的藏羚羊的年龄结构分别是,依据是。
(2)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相比于标记重捕法,该方法的优点有(答出一点即可)。
(3)藏羚羊的食物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有人认为紫花针茅从该生态系统中消失,对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尝试分析得出该观点的理由:,在研究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生态位时,需要研究的方面有(答出两点)等。
(4)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请提出两点保护藏羚羊的措施:。
答案:(1)衰退型和增长型甲区域大龄个体较多,小龄个体较少,没有幼龄个体;丙区域大龄个体较少,幼龄和小龄个体较多(2)避免捕捉时造成人员伤亡;避免对藏羚羊造成干扰(3)藏羚羊有多种食物来源,可通过取食更多其他植物来代替紫花针茅(或藏羚羊可从其他食物中获取充足的能量)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直接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国、建立藏羚羊繁育中心解析:(1)题干信息显示,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甲区域Ⅰ对应个体较多,而Ⅲ对应个体较少,没有Ⅳ对应个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丙区域Ⅰ对应个体较少,Ⅲ、Ⅳ对应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相比于标记重捕法,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可以避免人与藏羚羊的接触,避免捕捉时造成人员伤亡和对藏羚羊造成干扰。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摘要:1.遗传学的基本概念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遗传病的概率计算5.基因的表达与性状6.遗传题的解析方法正文: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传递、表达和变异等规律。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学知识点较为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典型题目来加深对遗传学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30 道高中生物遗传题及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遗传学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遗传学中涉及的概念有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
非等位基因则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分离定律是指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自由组合定律则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遗传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这些基因的组合可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因此,熟练掌握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某些遗传病中,如果双亲都是携带者,那么他们的子女有1/4 的概率患有该病,有1/2 的概率成为携带者,有1/4 的概率既不患病也不是携带者。
此外,基因的表达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也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表达为蛋白质,而蛋白质则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遗传题的解析方法。
对于遗传题,我们可以通过构建遗传图解、运用概率计算方法、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等手段来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间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参考答案】B
1.下表中有一种必须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3.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根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4.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