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五四制)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代表作。
2. 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含义。
3. 朗读并翻译全诗。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王安石,简单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讲解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和意义。
3. 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
2. 分析诗人运用描写手法表现意境的方式,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诗歌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深入理解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如关注意象、分析描写手法、体会情感等。
2. 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和欣赏《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书湖阴先生壁》的分析和欣赏中。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书湖阴先生壁》的理解和欣赏。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教材简析]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 汇报交流:(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书湖阴先生壁电子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电子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诗文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改革,反对骈文,力求文章清新、明快、简洁。
2.2 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在任宰相期间,巡视湖阴时为湖阴先生题写的壁诗。
这首诗以湖阴先生的庭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诗文解析3.1 诗歌结构本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诗的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富有韵律感。
3.2 意象分析诗中主要描绘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山水、花木等景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质和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
3.3 表达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使诗文具有更深的意境。
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对比描绘出庭院宁静的气氛;“一水抱幽山,山青花欲染”,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质。
第四章:诗文鉴赏4.1 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2 体会诗文意境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文的美好意境,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
4.3 分析诗文特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韵律、表达手法等,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诗文拓展介绍王安石的其他诗作,使学生了解他的文学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2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

难点解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解释:如何让学生在品味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书湖阴先生壁》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和生活背景了解不足,导致对诗意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然美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中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身边的自然景色,体会诗人描绘美景的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活动的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是什么?”
其次,学生在用现代语言表达古诗意境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与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如仿写、扩写等,让学生多加练习,逐步提高。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 简述《书湖阴先生壁》的背景。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2. 教师授课,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筛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解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3. 学生练习,运用词语造句。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筛选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解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句子的结构。
2. 教师授课,讲解句子的含义。
3. 学生练习,翻译句子。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情感。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写作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2. 教师授课,讲解写作手法的运用。
3. 学生练习,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教学内容:1. 鼓励学生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
2. 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学校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教材简介: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 汇报交流:(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初中语文教案

《书湖阴先生壁》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王禹偁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尊重他人的美德。
(2)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分析。
(3)朗读和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3.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分析《书湖阴先生壁》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生僻字词的解释,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禹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书湖阴先生壁》,提问:“湖阴先生是谁?壁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文中的美景描写,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爱慕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的敬仰之情。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美德和环保意识。
(2)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保护环境。
2024《书湖阴先生壁》新教案范文3篇

2024《书湖阴先生壁》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书湖阴先生壁》——探寻古诗词之美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
2. 掌握诗中的生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2. 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生词和古汉语用法。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的内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感受。
4. 背诵法:指导学生背诵诗歌,感受韵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兴趣。
2. 简介王安石及其诗作,引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生词和古汉语用法1.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古汉语用法。
2. 学生跟读,加深对生词的记忆。
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1. 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
2. 讨论诗人的情感,分享感受。
四、背诵诗歌1. 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2. 学生分组背诵,互相纠正。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 强调古诗词的欣赏方法和背诵技巧。
课后作业:1. 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 收集王安石的其他诗作,分析其风格和特点。
3. 写一篇关于《书湖阴先生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本节课通过学习《书湖阴先生壁》,让学生领略了古诗词之美,提高了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书湖阴先生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
2. 掌握诗中的生词和古汉语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环境的特点?
(1)净是什么意思?干净
(2)诗人怎样写净的?
仅仅用了“无苔”二字
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更为有利。况且,青苔喜性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比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2.从何看出?
拟人的修辞手法。(护田、送青)水护田,山送青,山对田、对人似乎别有一种友爱之情。在诗人眼里,山水农田对湖阴先生是有情意的。
用典:护田、排闼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排闼(tà):推门闯入。 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 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一、边读边想象诗中描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茅草屋檐下经常打扫,一尘不染,更没有青苔。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推门而入,送来了青翠欲滴的山色。
二、赏析诗句:
一二句 (庭院内景)
1.茅檐是谁家的?湖阴先生的庭院
2.前两句描写表现出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5.“花木成畦手自栽”,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花木品种和数量多,既整齐又不单调,而这些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栽培的。
6.一二句,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朴实勤劳、爱好洁净、富有生活的情趣、热爱生活。
三四句
1.描写表现出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后两句写庭院外景,营造了人与山水相亲相爱的和谐氛围。
——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好似山水主动与人亲近,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品质。
二、诗人对湖阴先生的生活持什么态度?
诗人对湖阴生活的生活情趣及其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讨论(组内互相说)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
课后作业
《报纸》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
2.解题
3.书湖阴先生壁:书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诗。——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人为什么要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写诗呢?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默读:
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明确:本诗是王安石(谁)在(什么地方)湖阴先生墙壁上写的。
前两行主要写了茅檐、花木;后两行主要写了小河、两山。
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研读讨论
课文
12.古诗三首之《书湖阴先生壁》
年级
六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句的意思;
3.通过赏析诗句的环境特点,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的环境特点,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安石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