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蜂窝织炎的治疗体会_附20例报告_

常规
x
线 脊髓 造影 虽 能 显 示 脊做 全 貌 及 推
, ,
。
~
间盘 突 出的间 接征 像 但 不 能 显示 椎 间 盘本身 也 难以显 示 根 袖 和 硬 膜 囊 以外 的 脊神 经受压 情况
、
常规 的 C T 扫 描 可 直 接 显示 椎 间 盘 及 根袖 硬 膜
囊受 压 的情 况 但 对 硬 膜 囊内 的 脊神 经 则无 法 分 辨 而 脊髓 造 影 后 的 脊 髓的 横断 面 结 构
,
,
利 于坏 死 组 织 的排 出
3
,
。
根 据 病 情 确定换 药
。
(收 稿 日期 . ] 9 9 ‘ 一 02 一 2 7 )
一 5 次 随 脓 液 的 减 少 而 减 少 换 药次 数
脊髓 造 影 后
c T
扫 描 诊断 腰 椎 间盘 突 出和 椎 管狭 窄
马吉 伟 赵
,
湘
s
.
(滨 州地 区人 民 医院 2 5 6 6 1 0 )
Pa
。
左 侧领 面 部
,
明 显 肿 胀 表 面发 亮 肿 胀 范 围 上 至 濒 部
隙蜂 窝 织 炎 此 时 病 情 危 重 可 向 颅 内 纵
, ,
、
下 至 领 下 区 前及
,
、
口角
,
后 达 耳 后 触诊 颜
,
。
隔 发 展 引 起 海 绵 窦 血栓 性静 脉炎 脑 脓
,
、
部 颊 部 及 耳 后 均有 明 显 捻 发 音 诊 断 为领 面 部 多 间 隙 蜂 窝织 炎
,
、
、
食 感 染 波 及 整 个左 侧 领 面 部 全 身 出现 衰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分析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索提高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以来我院收治确诊的7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患者病例及治疗方案。
结果:70例患者中治愈42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
结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能显著提高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间隙感染;引流【中图分类号】R7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057-02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口腔疾病,主要由腺源性感染或牙源性感染扩散引起。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病情来势凶猛,若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出现毒膜症、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治疗与皮肤科、口腔科、心胸外科等密切相关[1]。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5年以来,我院收治确诊的7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临床病例和治疗方案,探索分析提高该疾病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口腔科2015年以来收治确诊的7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37例名,女性患者33例,男女比例为1.12(37/33);患者年龄在16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5.67岁;患者病程在1d至16d之间,平均病程为6.64±1.85d;其中牙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患者分别为44例(62.86%)、3例(4.29%)、5例(7.14%)、15例(21.43%)、3例(4.29%);主要感染部位和及患者例数分别为:眶下间隙感染15例(21.43%)、口底间隙感染6例(8.57%)、颌下间隙感染22例(31.43%)、翼下间隙感染3例(4.29%)、颊间隙感染8例(11.43)、嚼肌感染16例(22.86%)。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特征及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法

。
、
一
.
.
.
/ 2 0 1 6刀 1 0 1 7 n i £ l l 9 337 r k 口腔领 面部间隙感染是 临床 口腔科 中的多发病和 常 见 病 主 要 是 因 为腺 源 性 感 染 和 牙 源 性 感 染 扩 散 引 起 的 血源性 医 源性 损 伤性感染则 不多见 重症 患 者 的 病 情 严 重 如 果 临床 治 疗 不 及 时 或 者 不 合 理 则 会 引 起 一系 列 严 重 并 发 症 如 脓 毒 症 纵 隔 炎 脑 脓肿 以及海 绵 窦血 栓性 静 脉 炎等 具 有 较高 的死 亡 率 l] 在 社 会 医 学 技 术快 速 发 展 的 过程 中 多 学科 协助
,
、
室 检 查结 果 和 临 床 表现 等
,
疗
,
患者 治 愈 1 7 例
,
,
死亡
3例
对 多 学 科联 合 治 疗 的 效 果 进行观 察 结果 所 有 患 者在 入 院 后 通过 科 学 的 综 合 治 死 亡 患 者 3 例 中 因 呼吸 衰 竭 而 死 亡 2 例 因 全 身 多脏 器 功 能 衰 竭 而 死 亡 l 例
内蒙 古 赤 峰
0 24 0 76 )
。
【 摘要 】 目 的 分 析 重 症 口 腔 领 面 部 蜂 窝 组 织 炎 的 临 床 特 征 及 多 学 科 联 合 治 疗 方 法 方 法 选 取 我 院 l H 年 月 一 2 0 1 5 年 l 月 收 治 的重 症 口 腔 领 面 部 蜂 窝 组 织 炎 患 者 2 0 2 0 例 为研 究对 象 综 合 分析 患 者 的 病 因 实验
. .
。
,
,
。
1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

2020/2/12
8
病历五
患者:周XX 女 48岁
主诉:高烧,头疼,张口受限两周
现病史:三周前为诊断三叉神经痛,行口外注 射法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两周前发现张口轻度 受限,今张口受限加重,高烧,头疼,要求诊 治
CT:双侧腮腺区、下颌升支内外侧、口底、 咽旁以及气管旁间隙、颈部软组织多间隙 液性区域。
2020/2/1215病历八源自2020/2/1216
2020/2/12
17
2020/2/12
4
病历二
2020/2/12
5
病历三
患者:孙XX 男 36岁
主诉:渐进性开口困难及右侧面部肿胀疼痛
现病史:患者于三周前发现右侧面后部出现一 个坚硬隆起,两周前发现开口受限,并未影响 进食,今发现进一步张口受限,不能进食,来 我院就诊
检查:下颌角处坚硬隆起,表面感觉正常,右 侧下颌升支前缘肿胀,触痛(+),右下颌第 二磨牙和第三磨牙无活力,右下颌第三磨牙远 中有7mm牙周袋。最大开口度为4mm。
检查:右侧下颌下区丰满,皮肤红充血、 发红发亮,波动感(+),凹陷性水肿 (+),压痛(+)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2020/2/12
10
病历六
2020/2/12
11
病历七
患者:郑XX 男 26岁
主诉:张口困难,吞咽困难3日
现病史:左侧下颌磨牙疼痛3周,3日前发 现张口受限,伴随吞咽困难,今日加重, 来我院就诊。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例讨论
2020-02-12
医药交流课件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观察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4-08-29T16:05:23.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王琪[导读] 抗菌药物与中药普济消毒饮联合应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避免了大量应用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王琪(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普济消毒饮治疗)和对照组19例(单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84.21%(16/1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菌药物联用重要普济消毒饮用于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能够大大提高抗菌效果,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172-02 口腔科临床上常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类疾病,且复发率高,部分发病严重的患者,若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本病可迅速沿组织间隙、血管、神经等组织迅速扩散,进而引发脑脓肿、脓毒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及其危险的并发症,部分可致患者死亡 [1]。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医学联合治疗技术的发展,本病已经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病死率也得到明显下降。
现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联合普济消毒饮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38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7~49岁,平均年龄32.6±7.2岁。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炎症扩散与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对比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 现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症状。
危害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炎症迅速扩散,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甚 至危及生命。
对比分析
炎症扩散与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相似之处
两者均为感染性炎症,具有红肿、疼痛、发热等相似的临床表现,且均可能导致 严重的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存在 。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左侧 口腔颌面部感染。
治疗
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注射抗生素和局部外敷药物 。同时,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指导,以促进感染的控 制和愈合。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面 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
在显著差异。
在诊断方面,炎症扩散主要依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颌面部蜂窝组织炎则 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
炎症扩散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等 炎症症状,而颌面部蜂窝组织炎则表现为广 泛的组织肿胀、疼痛、发热和功能障碍。
治疗上,炎症扩散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辅以 局部理疗等;而颌面部蜂窝组织炎则需要早 期、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处理 并发症和合并症。
02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
病例描述
01
02
03
患者信息
患者为一名中年男性,因 口腔颌面部感染就诊。
主诉
患者自诉左侧面部肿胀、 疼痛,伴有发热和张口受 限。
病史
患者无相关病史,近期无 外伤或手术史。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经典病例和罕见病例的临床对比

强化多学科协作
对于复杂或罕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应强化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各专业的优势和技术手段,为患 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推动临床研究和创新
临床医生应积极参与临床研究和创新工作,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提供更 加有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进行深入 分析,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 意义。
病例选择及分类
病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病例和罕见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类型的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
对于经典病例,通常根据经验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如抗生 素、抗炎药物等;而罕见病例则需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 精准治疗,可能涉及到特殊药物或手术等。
临床对比的意义和价值
80%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对经典病例和罕见病例的临 床对比,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 解不同病原体的症状表现和治疗 手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预后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缓解,颌面部恢复正常功能 。
病例三:面部疖痈
症状
患者面部出现红肿、疼痛的结节,逐渐增大 ,中心部位形成脓头。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面部疖 痈。
治疗
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或口服抗生素,避免挤 压或挑破疖肿。
预后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缓解,面部恢复正常。
03
罕见病例分析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挑战和预防措施

05
临床实践与经验分享
针对不同耐药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针对患者的感染病灶,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种类,并进行药 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个性化抗生素选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考虑患者的 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联合用药策略
对于某些多重耐药菌感染,单一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联合 用药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口腔卫生指导
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口 腔卫生习惯,如定期刷 牙、漱口等,减少口腔 内病原菌的滋生。
合理饮食建议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 摄入,以免加重口腔感 染症状。
心理支持与辅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 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
未来研究方向与潜在突破点
01
新型抗生素研发
针对多重耐药菌,研发具有全新 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生素,以提高 治疗效果。
02
免疫治疗研究
通过免疫治疗手段,提高患者免 疫力,增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抵抗 能力。
03
耐药菌传播途径研 究
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在口腔颌面 部感染中的传播途径,为预防和 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多学科协作在控制感染中的作用
感染科与口腔科协作
感染科与口腔科医师共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
微生物室与临床科室沟通
微生物室及时提供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科室调整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护理团队参与
护理团队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包括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等 ,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4  ̄ - 黧 1 9 @
【 摘要 】 目的 : 通过 对某计 划生育门诊 进行人 工流产的妇女发生人流综合反应相 关的 因素进行分析 , 尤其针对青春兢少女和未婚妇女 , 探 讨降低人 流综合反应 发 生率的时策。方法: 对3 5 0例人工流产手术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井比较 已婚妇女 、 未婚妇 女和青春期 少女人流综合反应的情况。结果 : 青春期 少女人流综 合反 应发生率要 明显高于未婚 妇女和 已婚妇女 , 未婚妇 女人流综合反应的发生率 高于 已婚妇女 , ( x = 3 9 4 9 , P< 0 . 0 5 ) 具有统计 学上的意 义。结论 : 青春期 少 J 女 人 流综合反应发生率较 高, 医疗机 构的医护人 员应该严格遵守在 人工流产手术过程 中的操作规 范, 加 强对受术者的 理疏导和规 范护理 , 以减 少人 流综合反应 的 发 生率。并且开展无痛人流术是降低人流综合反应发 生率的有 效方法。要加 强对青春期 少女及未婚 妇女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知识的 宣传教育。 【 关键词 】 青春期 少女 ; 未婚妇女 ; 人流 综合反 应; 理疏导
3讨 论 人工流产是指因意外妊娠 、 疾病 等原 因而采用 人工方 法终 止妊 娠 , 是 避孕 失败 的补救方法。手术流产是 指采用 手术方 法终止 妊娠 。本 文 中人工 流产 特 3 . 1 人工流产对青春期 少女 、 未婚女性 的危害 由于青春期少女缺乏必要 的 从 而发生 非意愿 妊娠 , 必须 进行人 工流 产 指手术流产。人工流产手术方法 简单有 效 , 但 存在 着一定 的危 险性 , 并 且会 发 生殖 健康和安全性行为的相关 教育 , 生各种并发症 , 如受术 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人 工流产综合 反应 。该反 应是指 由 等补救措施。而青少年的生理 、 心理尤 其是生殖 系统 发育 不成熟 , 人 工流产 会 于手术时疼痛或局部刺激 , 使受术者在术 中或者术 毕 出现恶 心呕吐 、 心 动过缓 、 对 青少年产生比较大的危害 。人 工流产 给女性 带来 的是 心理 和生理 的双重 伤 I。对心理的伤害主要是指术前的焦 虑以及术 后可能 导致 的抑 郁等。有 的 心律不齐 、 面色苍白、 头 昏、 胸闷 、 大汗淋漓 , 严重者 甚至会 出现血压 下降 、 昏厥 、 害… 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这与受术 者的情绪 、 身体状况及 手术操 作有关 。本 青春期少女和未婚女性 由于经 济紧张或 者害怕 被人知 道而选择 非正 规的小 诊 文对 3 5 0例人工流产手术妇女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 , 对 其 中发生 人流综 合反应 的 所进行手术 , 这使得术后发生 各种并发症 的风险加 大。而且在术后 不敢请假 休 3 4 例 手术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探讨 了降低 受术者尤其 是青春期少女 和未婚妇 女人 息 , 受术者术后 虚弱的身体得 不到休 整和调养 , 从而影响 身体的恢复 , 危害 青少 流综合反应发生率 的方 法。 年的健康 。加强对青春期少女 及未婚女 性生殖 健康和 避孕节 育知识 的宣传 教 1资料与方法 育, 是 目前妇女保健工作 的重点任务之一 。 3 . 2人工流产综合 反应的发生原 因 一是局部刺激过 强 , 如在人 流时手术者 1 . 1 l 临床资料 本文对江苏省 如东 县计划生育指导 站计划生育 门诊 2 0 0 8年 以及负 压过 高或反复 多次吸 刮, 容 易引起 人流 综合 1 月到 2 0 1 0 年 l 2月期间 3 5 0例人工流产 手术妇女 的资料 进行分析 , 年龄在 1 6 扩张宫颈 口操作不够轻柔 , 3 9岁之间 , 其中已婚妇女 2 5 5 例( 占7 2 . 8 6 %) , 年龄 以2 9 ~3 9岁居 多; 未婚妇 反应 l 2 J ; 二是上述操作或者受术者的个体差异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 而导 致人流 女7 8例( 占2 2 . 2 9 %) , 年龄大于 l 9岁 , 以2 0— 2 5岁居多 ; 青春期 少女 1 7例( 占 综合反应 ; 三是受术者精神过度紧张。在本次研究 中发现青春 期少女和 未婚妇 4 . 8 5 %) , 年龄为 l 6一l 9岁 。 女人流综合反应 的发生率要 高 于已婚妇女 。这与青 春期少 女和 未婚妇女 妊娠 1 . 2方法 术 前严 格掌握 适应证 和禁忌 证, 详 细询 问病史 , 进行 全身及 妇科 后怕被人知晓 , 面对社会舆论和来 自家庭 的双重 压力 , 对 人流手术较 为恐惧 , 心 检查 。札或尿 h C G测定 , 超声检查确诊 。实验室检查包括 阴道分泌物 常规及血 理负担过重有一定 的关 系。而青春期少女 由于生殖 系统发育不成熟 , 大 多数未 常规 、 出凝血时 间检测 。术前 测量体 温 、 脉搏 、 血 压, 排 空膀 胱。手 术在 门诊手 婚妇女宫颈 口较 紧, 容易导致扩张宫颈困难 , 从 而引起人流综合 反应。 术 室完成 , 严格遵 守人 工 流产 手术 操作 常 规 , 术 时观 察发 生人 流 综合 反 应 的 3 . 3降低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 生率的措施 首先 , 医护人 员要在术前消除受 情 况。 术者对 手术 的恐惧 心理, 注意 观察和疏 导受术 者的不安 情绪 , 尤其 针对 青春期 1 . 3统计分析 数据用百分率 ( %) 来表示 , 采用 X 检验 , P< 0 . 0 5 为差异 有 少女和未婚妇 女 , 更要给予心理上 的支持和安慰 l 。正确的心理 疏导可 以降低 统计 学意义。 人流综合 反应 的发 生率 ; 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要轻 柔 , 负压不宜过 高, 不宜 反复 多 2 结 果 次吸刮。估计扩 张宫 颈有困难 者 , 术前应 给予宫颈准备 。受术 者在人工 流产 手 3 5 0例人工流产术 中发生人流综合 反应 的有 3 4例 , 发 生率为 9 , 7 1 %, 其 中 术 完成后 不要立 即起 床, 要静 卧数分钟 。当受术 者心率 减缓 至 6 O次 /分 以下 已婚妇女 、 未婚 妇女 以及青春期少女人流综合反应的发生率详情见表 1 。 时, 立即平卧 , 给予吸氧, 可 肌肉或 静 脉注射 阿托 品 0 . 5一I . O m g , 也可 2 5 % 或 表 1各年度人工流产情况 比较[ 例, ( %) ] 5 0 % 葡萄糖 l O O m l 静脉推注或滴注 。术 中可给予镇痛药物或适 当麻醉 以减轻 受 术者 的痛苦。对 青春期少女和未婚 妇女开 展无痛人 流术是 降低 人流综 合反应 年 。 总数 例数 ; 人流综台反应 例数 人流综台反应 例数 i 人流综合展 发 生 率 有 效 的措 施 。
临床研究
陈 小琴
( 江苏省如 东县计划生育指 导站 江苏
【 中图分类号】 R 1 6 9 . 4
曼
3 4例 人 流 综 合 反 应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3 2 — 5 2 8 1 ( 2 0 1 4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