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间隙感染分类及特点
颌面间隙感染分类及特点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颌面间隙感染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颌面间隙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引起 ,如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等,也可 由其他部位的感染扩散所致。
病因
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口腔 卫生不良、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 等。此外,外伤、手术操作、肿瘤等 也可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加强预防措施
针对感染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 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与治疗过程
诊断依据、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
案例分析方法与结论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
分析结论
感染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
案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注患者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 ,提高早期诊断率。
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04
颌面间隙感染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常见并发症
呼吸困难
颌面间隙感染可能导致呼吸道 肿胀,影响呼吸。
高热
感染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 出现高热。
败血症
感染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导 致败血症。
脓毒血症
感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 发脓毒血症。
后遗症与影响
颌面部畸形
感染可能导致颌面部骨骼结构改变,形成畸 形。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颌面间隙感染的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发 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X线检查等,可对颌面间隙 感染进行诊断。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穿刺以明确病因。
颌面部间隙感染

常用的口外引流切口 1.颞部头皮内切口 2.耳前切口 3.下颌下切口 4.上颈部切口
口底蜂窝织炎引流切口
口内前庭沟切口
五、治疗
(四)不同间隙脓肿切口选择
眶下间隙:口内前庭沟切口 尖牙凹间隙:口内前庭沟切口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切口 颊间隙:口内颊黏膜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咬肌下间隙:口内下颌支外侧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翼下颌间隙:口内下颌支前缘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咽旁间隙:咽旁黏膜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五、治疗
(四)不同间隙脓肿切口选择
颞间隙:头皮内切口 颞下间隙:头皮内切口 口底、下颌下间隙:颏下切口+下颌下切口 颞下、翼下颌、咽旁多间隙:颌下切口+头皮内切口 注:口内切口或头皮内切口应辅以体位引流
Thanks
(三)颌面部的间隙
咬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 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 舌下间隙、颏下间隙 颊间隙、眶下间隙 尖牙凹间隙、眶周间隙 颞间隙、颞下间隙
一、基本概念
(一)牙源性感染
二、病因
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二)腺源性感染
扁桃体炎、唾液腺炎、淋巴结炎扩散。
(三)血源性感染
败血症。
(四)其他原因感染
1.局部广泛水肿、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红、热体征可不明显。 2.中毒症状:体温和白细胞有时较低,短期内出现全身
牙源性的表现较为剧烈,腺源性的相对较缓 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得非常严重 可以是单个间隙,也可以累及多个间隙
唇痈引起的眶周 和眶下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弥散期称蜂窝织炎,化脓局限 时称脓肿。
(二)颌面部的潜在间隙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五、口底蜂窝织炎: 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和 颏下间隙5个间隙的弥散性感染。 2、感染来源: 多见是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 周病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 其次是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扁桃体炎口 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散。
3、治疗:①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 ②局部应尽早作切开引流。
4、切口部位:由一侧下颌角至对侧下颌角,
作平行于下颌下缘的弧行切
口,在颏部加作一纵行切口,
类似于“T”或“┸”形切开。
再
见 !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 感染的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
感染的来源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 ②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③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 ④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二、咬肌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颧弓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 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 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 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 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4、切口部位: 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长5cm的 弧行切口。
一、眶下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上界为眶下缘、 周界:下界为上颌牙槽突、 内界为梨状孔侧缘、 外界为、颧骨。
口腔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局部解剖: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
• 下界:下颌骨下缘
• 前界:咬肌前缘 • 后界:下颌支后缘 • 内界:下颌支外侧骨板 • 外界:咬肌和腮腺的深面
咬肌间隙
感染来源
• 下颌智齿冠周炎
•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 其他间隙感染扩散而来
咬肌间隙
临床特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炎症之一
眶内蜂窝织炎;颅内;颊间隙
眶下间隙
切开引流要点
• 口内法:多从3-5的口 腔粘膜皱襞处作切口, 血管钳分离直达脓腔, 冲洗。 • 口外法:多用于儿童骨 髓炎,在眶下缘做与眼 轮匝肌纤维方向或面部 皮纹相一致的弧形切口
颊间隙
buccal space
广义间隙:位于颊部皮肤与颊粘膜之间
内容物:颌外动脉、面前静脉、面神经、颊神经、腮腺导管、颊部及 颌上淋巴结
眶下间隙 临床表现
• 中心区
眶下区:以尖牙窝为中心的肿胀,皮肤发红,压痛,可凹 性水肿,浅表时可及波动感;口腔龈颊沟常有明显肿 胀压痛及波动感;脓肿压迫眶下神经,可引起剧烈疼 痛
• 周边区
炎性水肿常波及鼻侧、上唇,鼻唇沟消失;
还可波及内眦、上下眼睑及颧侧皮肤
• 功能障碍:可有睁眼困难 • 扩散途径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
概
念
口腔颌面部间隙 oral & maxillofacial space
由存在于筋膜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和脂肪组织构成的 潜在间隙
病因学
感染途径
• 牙源性:根尖周炎、冠周炎等
• 腺源性: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 血源性及损伤性:比较少见 • 医源性:不容忽视
诊 断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症扩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或拔下颌智齿时创伤过大,相邻间隙感染
先有牙痛史,继而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及吞咽疼痛,翼下颌皱襞处粘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轻度肿胀、深压痛
延误诊断,形成多间隙感染,病情复杂化
颌面部间隙感染总结
解剖概要
感染来源
临床表现特点
主要并发症
治疗要点
位置
周界
内容
连通
全身
局部
眶下间隙感染
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
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行走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前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
初期全身足量抗生素,控制炎症发展和扩散
脓肿切开引流
舌下间隙感染
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
前界及两侧为下颌体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
颏舌肌及颏舌骨肌将舌下间隙分为左右两部,二者在舌下肉阜深面连通
后上与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相通,后下通入下颌下间隙
下颌牙牙源性感染,口底粘膜损伤、溃疡以及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炎症
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或牙槽脓肿穿破骨膜,颊部皮肤损伤、颊粘膜溃疡继发感染,颊、颌上淋巴结炎症扩散
颊部皮下或黏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范围局限;波及颊脂垫,发展迅速
波及颊脂垫时,可向相通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
炎症控制
脓肿切开引流
颞间隙感染
颧弓上方的颞区,借颞肌分为浅、深两间隙
颞区
借脂肪结缔组织与颞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颊间隙相通
间隙感染--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2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三节 间隙感染(一)概念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充填,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发生的部位,可划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
临床常见的有: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较少见。
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厌氧菌等引起腐败坏死性感染。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在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组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眶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
间隙中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
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
1.感染来源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
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2.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龈颊沟处常有明显肿胀、压痛,极易扪及波动。
少数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脓液溢出。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多数颌下间隙感染是以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
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
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为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
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
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图2),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图2 颌下间隙脓肿引起舌下间隙脓肿的解剖关系颌下间隙感染应注意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因导管阻塞引起的潴留性颌下腺炎相鉴别。
已有1 人评分学分宣传收起理由+ 2 + 1宜兴人总评分: 学分+ 2 宣传+ 1 查看全部评分分享到: 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分享0 收藏0 顶1 踩0使用道具举报提升卡置顶卡沉默卡喧嚣卡变色卡显身卡2楼发表于2009-5-2 16:21:37 |只看该作者本帖最后由gdmcbmw 于2009-5-2 16:23 编辑颊间隙感染【概述】颊间隙感染是指颊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表现有下颌或上颌磨牙区前庭沟红肿,前庭沟变浅呈隆起伏,触之剧痛,有波动感,穿刺易抽出脓液,面颊皮肤红肿相对较轻。
【诊断】1.病史有急性化脓性智齿冠周炎,或上下颌磨牙急性根尖周炎史。
2.临床表现当脓肿发生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下颌或上颌磨牙区前庭沟红肿,前庭沟变浅呈隆起伏,触之剧痛,有波动感,穿刺易抽出脓液,面颊皮肤红肿相对较轻。
脓肿发生在皮肤与颊肌之间,特别是颊指垫全面受到炎症累及时则面颊皮肤红肿严重、皮肤肿胀发亮,炎性水肿扩散到颊间隙解剖周界以外,但是红肿压痛中心仍颊肌位置。
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
患者发烧及白细胞增高。
【治疗措施】脓肿形成后,应按脓肿部位决定由口内或从面部作切开引流。
口内切口应在脓肿低位,即口腔前庭、下颌龈颊沟处切开(图1)。
颊部皮下脓肿可在脓肿浅表皮肤切开。
广泛颊间隙感染则应该从下颌骨下缘1~2cm处作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从切开的皮下向上潜行钝分离至颊部脓腔内。
应注意避免损伤颊部的面神经、腮腺导管及血管(图2)。
图1 颊间隙脓肿的口内切开引流术图2 颊间隙脓肿的口外切开引流术【病因学】颊间隙(buccal space)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颊间隙系指位于颊部皮肤与颊粘膜之间的间隙。
其上界为颧骨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从颧骨下缘,经口角至下颌骨下缘的连线;后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深面为颧肌及翼下颌韧带等结构(图3)。
间隙内除含蜂窝组织、脂肪组织(颊脂垫)外,尚有面神经、颊长神经、颌外动脉、面前静脉通过,以及还有颊淋巴结、颌上淋巴结等位于其中。
狭义的颊间隙系指咬肌与颊肌之间存在的一个狭小筋膜间隙,颊脂垫正位于其中,此间隙亦称为咬颊间隙(massetric-brccal space)。
图3 颊间隙的解剖位置。
颊间隙借血管、脂肪结缔组织与颞下间隙、颞间隙、咬肌间隙、翼颌间隙、眶下间隙相通。
颊间隙感染可来源于上、下颌后牙的根尖感染或牙槽脓肿,以及颊部皮肤损伤,颊粘膜溃疡,颊或颌上淋巴结的炎症。
【临床表现】颊间隙的临床特点取决于脓肿形成的部位,在颊部皮下或粘膜下的脓肿,病程进展缓慢,肿胀范围较为局限。
当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则炎症发展迅速,肿胀范围波及整个颊部,并可向相通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
3楼发表于2009-5-2 16:24:06 |只看该作者颏下间隙感染【概述】颏下间隙感染是指颏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淋巴结肿大、颏下三角区皮肤充血、疼痛有等。
【治疗措施】脓肿形成后,可在颏下肿胀最突出区做横行皮肤切口,分开颈阔肌达颏下间隙,建立引流。
【病因学】颏下间隙(submental space)位于舌骨上区,为颏下三角内的单一间隙。
间隙内有少量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此间隙供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与舌下间隙相隔。
两侧与颌下间隙相连,感染易相互扩散(图1)。
图1 颏下间隙解剖位置颏下间隙的感染多来自于淋巴结炎症。
下唇、舌尖、口底、舌下肉阜、下颌前牙及牙周组织的淋巴回流可直接汇于颏下淋巴结,故以上区域的各种炎症、口腔粘膜溃疡、口炎等均可引起颏下淋巴结炎,然后继发颏下间隙蜂窝组织炎。
【临床表现】由于颏下间隙感染多为淋巴结扩散引起,故一般病情进展缓慢,早期仅局限于淋巴结的肿大,临床症状不明显。
当淋巴结炎症扩散至结外后,才引起间隙峰窝组织炎,此时肿胀范围扩异展至整个颏下三角区,皮肤充血、疼痛。
脓肿形成后局部皮肤紫红,扪压有凹陷性水肿及波动感染。
感染向后波及颌下间隙时,可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使用道具举报显身卡4楼发表于2009-5-2 16:25:12 |只看该作者口底多间隙感【概述】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组织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炎症之一。
随着诊治水平及有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近年来本病已极其罕【治疗措施】口底蜂窝组织炎不论是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或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均很严重。
其主要危险是呼吸道的阻塞及全身中毒。
在治疗上,除经静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外,还应着重进行全身支持疗法,如输液、输血,必要时给以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并尖及时行切开减压及引流术。
切开引流时,一般根据肿胀范围或脓肿形成的部位,从口外进行切开。
选择皮肤发红、有波动感的部位进行切开较为容易。
如局部肿胀呈弥漫性或有副性水肿,而且脓肿在深层组织内很难确定脓肿形成的部位时,也可先进行穿刺,确定脓肿部位后,再行动开。
如肿胀已波及整个颌周,或已有呼吸困难现象时,是应作广泛性切开。
其切口可在双侧颌下,颏下作与下颌骨相平行的“衣领”型或倒“T”型切口(图1)。
术中除应将口底广泛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使口底各个间隙的脓液能得到充分引流。
如为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肿胀一旦波及到颈部及胸前区,皮下又触到捻发音时,应按皮纹行多处切开,达到畅开创口,改变厌氧环境和充分引流的目的。
然后用3%过氧化氢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每日4~6次,创口内置橡皮管引流。
图1 口底间隙蜂窝织炎广泛切开的倒“T”型切口【病因学】下颌骨下方、舌及舌骨之间有多条肌,其行走又互相交错,在肌与肌之间,肌与颌骨之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结,因此,口底各间隙之间存在着相互能连关系(图2),一旦由于牙源性及其他原因而发生蜂窝组织炎时,十分容易向各间隙蔓延而引起广泛的蜂窝组织炎。
口底多间隙感染一般指双侧颌下、舌下以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
其感染可能是金色葡萄球菌为主要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后者又称为卢德维咽峡炎(Ludwig angina),临床上全身及局部反应均甚严重。
图2 口底间隙的解剖位置口底多间隙感染可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颌骨骨髓炎,以及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的损伤等。
引起化脓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常常为混合性菌群,除葡萄球菌、链球菌外,还可见产气荚膜杆菌、厌氧链球菌、败血梭形芽胞杆菌、水肿梭形芽胞杆菌、产气梭形芽胞杆菌,以及溶解梭形芽胞杆菌等。
【临床表现】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峰窝组织炎,病变初期肿胀多在一侧颌下间隙或舌下间隙。
因此,局部特征与颌下间隙或知下间隙蜂窝组织炎相似。
如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颌周整个口底间隙时,则双侧颌下、舌下及颏部均有弥漫性肿胀(图3)。
图3 口底间隙蜂窝织炎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软组织的副性水肿非常广泛,水肿的范围可上及面颊部,下至颈部锁骨水平;严重才甚可达胸上部。
颌周有自发性剧痛,灼热感,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肿胀区皮肤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无弹性。
随着病变发展,深层肌等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有液体积而出现流动感。
皮下因有气体产生,可扪及捻发音。
切开后有大量咖啡色、稀薄、恶臭、混有气泡的液化,并可见肌组织呈棕黑色,结缔组织为灰白色,但无明显出血。
病情发展过程中,口底粘膜出现水肿,舌体被挤压抬高。
由于舌体僵硬、运动受限,常使病员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而不能正常进食。
如肿胀向舌根发展,则出现呼吸困难,以致病员不能平卧;严重者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口唇青紫、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此时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个别病员的感染可向纵隔障扩散,表现出纵隔炎或纵隔脓肿的相应症状。
全身症状常很严重,多伴有发热、寒战,体温可达39~40℃以上。
但在腐败坏死在峰窝组织炎时,由于全身机体中毒症状严重,体温反可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