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合集下载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概念】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筋膜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腺体等占据。

当感染发生时可在这些间隙中形成蜂窝组织炎并沿间隙扩散。

此类感染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常进展迅速,并可能引起颅内并发症、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特点】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根据感染的性质、途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般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重者高热、寒战。

因感染部位不同,可有其他特殊表现。

如咀嚼肌受累,可出现张口受限,进食困难。

炎症侵及喉头、咽旁、口底可引起局部水肿,使咽腔缩小或压迫气管,或致舌体抬高后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和吞咽困难。

腐败坏死性感染局部红、热体征不明显,但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浅层间隙感染炎症局限时可扣及波动感;深层间隙感染则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及压痛点。

穿刺抽脓检查:化脓性感染脓液呈黄或粉红色;腐败坏死性感染脓稀薄、污黑且常有恶臭。

蜂窝组织炎所致局部及全身症状严重时,患者感到紧张及焦虑,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沉默或多语,对疾病的预后十分担忧。

【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评估发病前是否有牙痛史,一般多为牙源性感染。

如有呼吸道感染或涎腺肿痛史,则为腺源性感染;评估是否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2、专科情况(1)评估口腔颌面部的肿胀、疼痛、压痛情况,是否有皮肤发红、张力增大、边界不清,形成脓肿后可在局部扣及波动感。

(2)专科检查:评估是否出现鼻唇沟变浅、眼睑水肿、睑裂变窄,当眶下间隙脓肿形成后,可在眶下触及波动感。

颊间隙感染脓肿破溃时可形成颊痰。

评估是否有张口受限、口腔卫生较差,出现头痛、高热、呕吐甚至昏迷的患者,应考虑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

咽旁间隙感染如伴有喉头水肿,则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

口底多间隙感染则是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软组织的副水肿广泛,肿胀范围弥散,严重者甚至可达胸前部。

西北地区颌面部间隙感染65例临床总结

西北地区颌面部间隙感染65例临床总结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5 — 4 9 7 9 . 2 0 1 3 . 0 5 . 0 l 1
Cl i n i c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a x i l l o f a c i a l S p a c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Ch i n a No r t h we s t Po p u l a t i o n
L 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n t h e e t i o l o g y , t r e a t m e n t s , a n d o u t c o me s o f ma x i l l o f a e i a l s p a c e i n f e c t i o n
C l i n i c a l h i s t o r y ,s o c i o d e m0 g r a p h i c ,t r e a t me n t p a t t e r n ,t r e a t me n t o u t c o me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Re s u l t s : T h e mo s t c o mmo n c a u s e o f MS 1 wa s o d o n t o g e n i c i n f e c t i o n .T h e s u b ma n d i b u l a r s p a c e wa s mo s t c o mmo n l y i n v o v e d i n b o t h s i n g l e s p a c e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 o r mu l t i p l e s p a c e i n f e c t i o n s .6 p a t i e n t s h a d l i f e — t h r e a t e n i n g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扩散 , 少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 进 患 者 早 日 减 促
康复 。
源性及其他原 因而发生蜂 窝组织 炎时 , 十 分容易 向各 间隙蔓 延而 引起 广泛 的蜂 窝
组 织 炎 , 起 口 腔 多 间 隙 感 染 J 本 组 引 。
关 键 词 口腔 颌 面部 间 隙 感 染 临 床
于 引流脓液及缩短疗程 。
4例多间隙感 染 患 者均 为牙 源 性患 者 治 疗不及时而发展成 多间隙感染所致 。
di1 . 9 9 j i n 0 7 —6 4 . 0 o:0 36 /. s .10 s 1x 21. 1
2 】6 5. 3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 染亦 称颌 周蜂 窝 织 炎 , 口咽 、 颈 部 软 组 织 肿 大 化 脓 性 是 面 炎症的总称 , 其感 染途 径有 牙源性 、 源 腺 性、 损伤 性 、 医源 性 等 , 部 症 状表 现 为 局 红、 、 、 和功能 障碍 , 重 者全 身 出 肿 热 痛 严
见 。 口腔颌 面部 多 间隙与牙 齿及 颌骨 关 系密切 , 如牙源性感染极易 波及 到周 围 间隙 , 如下颌第 三磨牙冠周炎 、 根尖周 炎、

要 目的 : 1腔颌 面部 间隙感染的 对 : 7
临床 诊 断 和 治 疗 方 法 进 行探 讨 。方 法 : 选 择5 3例 口腔 颌 面部 间隙 感 染 患者 为研 究 对 象 , 用 综 合 治 疗 的 原 则 , 予 患 者 全 采 给 身 支持 疗 法 、 部 脓 肿 切 开 引流 和 清 除 病 局 灶 的 疗 法 。 结 果 :3例 患 者 痊 愈 4 5 6例 , 好转 6例 , 效 率达 9 . % , 1例 患者 有 81 仅 因未 拔 除 患 牙 导致 复发 , 拔 除 惠 牙 经 治 后 疗 后 痊 愈 。结 论 : 确 口腔 颌 面部 感 染病 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出版 社 , 2 0 0 0: 2 7 — 2 8 .
【 2 】 傅 洁洁 , 钟伟 伟 , 张冰 冰 , 等. 马 铃 薯 治 疗 静 脉 输 液 外 漏
的 实验研 究f JI . 护理 研究 : 上 旬刊 , 2 0 0 7, 2 1 ( 1 2 A) : 3 1 3 5. 【 3 ]周红琴 , 金霞云. 马 铃 薯 巧 治 链 霉 素 肌 肉 注 射 致 臀 部 硬 结 的效果 观 察[ J ] . I 临床 肺 科 杂 志 , 2 0 0 8, 1 ( 1 ) : 1 2.
n v a l e s c e n t Me d, Ap r . 2 01 3, Vo 1 . 2 2, No . 4 i n J Co 医学 2 0 1 3 年第 2 2 卷第4 C h
— —

3 51 ・
豆价格便 宜 , 每次可用 1 个, 仅花0 . 5 元 左右 , 外 敷 操 作 简 便, 病 人 容易 接 受 , 感 觉 良好 。 3 . 2 . 3 提 高 护 理 质量 , 避 免 医 患 纠纷 , 土豆 更 胜一 筹 抽 血 外 渗 不 仅 给 病 人带 来 很 大 痛 苦 ,再 加上 心 理 过 度 紧 张 导致晕厥 , 给 病人 造 成 各 种严 重后 果 , 有可 能 会 引 发 医 患 纠纷 。因此 对于 抽 血外 渗 的及 时 处理 是 十分 重要 的 。 采 用 热水 袋 热 敷 处 理 外 渗所 引起 的 烫 伤 在 临床 上 很 常 见 。而 采 用土 豆 切 片外 敷 水 肿 部位 , 既 安全 又可 靠 , 且 无 任 何 副 反应, 不 仅 不会 发 生烫 伤 , 而 且可 治 疗烫 伤 。土豆 内含 茄 碱, 有兴奋平滑肌及抗真菌的作用¨ I , 且 内含 丰 富 的 维 生 素B 。 和维 生 素B : , 其 中维 生 素 B 参与糖 、 蛋 白质 和 脂 肪 三 中7 6 例 患者

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是什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 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损 伤性、医源性或血源性少见。如智齿 冠周炎、上下颌牙齿的根尖周化脓性 炎症、牙槽脓肿、扁桃体炎和淋巴节 炎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导致炎 症扩散至邻近间隙,就会引起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症状是什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哪些危害?
口腔颌面部的各个间隙相通,其化脓性炎 症常波及多个相邻间隙,致使广泛的肿胀, 导致进食、吞咽、讲话困难,严重时影响 张口,甚至导致窒息、败血症,乃至死亡。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 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织炎,亦可沿面静 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导致颅内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还会诱发颌骨骨髓炎, 导致骨坏死或骨质破坏。
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和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 是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症状 除上述症状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下列症状:口腔 颌面颈部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胸闷,胸痛; 体温 升高;全身情况和头痛等,这些症状往往是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的表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START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基本介绍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周围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被称为:口腔颌面部间隙,人体口 腔颌面部共有眶下间隙、咬肌间隙、咽旁间隙等数十 个间隙。单个或多个口腔颌面部间隙所发生的感染, 称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其均为继发性,常为牙源 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引起的混合感染。感染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后期在 脂肪和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会形成脓肿。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蜂窝织炎的治疗体会_附20例报告_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蜂窝织炎的治疗体会_附20例报告_

常规
x
线 脊髓 造影 虽 能 显 示 脊做 全 貌 及 推
, ,

~
间盘 突 出的间 接征 像 但 不 能 显示 椎 间 盘本身 也 难以显 示 根 袖 和 硬 膜 囊 以外 的 脊神 经受压 情况

常规 的 C T 扫 描 可 直 接 显示 椎 间 盘 及 根袖 硬 膜
囊受 压 的情 况 但 对 硬 膜 囊内 的 脊神 经 则无 法 分 辨 而 脊髓 造 影 后 的 脊 髓的 横断 面 结 构
,
,
利 于坏 死 组 织 的排 出
3
,

根 据 病 情 确定换 药

(收 稿 日期 . ] 9 9 ‘ 一 02 一 2 7 )
一 5 次 随 脓 液 的 减 少 而 减 少 换 药次 数
脊髓 造 影 后
c T
扫 描 诊断 腰 椎 间盘 突 出和 椎 管狭 窄
马吉 伟 赵
,

s
.
(滨 州地 区人 民 医院 2 5 6 6 1 0 )
Pa

左 侧领 面 部
,
明 显 肿 胀 表 面发 亮 肿 胀 范 围 上 至 濒 部
隙蜂 窝 织 炎 此 时 病 情 危 重 可 向 颅 内 纵
, ,

下 至 领 下 区 前及
,

口角
,
后 达 耳 后 触诊 颜
,

隔 发 展 引 起 海 绵 窦 血栓 性静 脉炎 脑 脓
,

部 颊 部 及 耳 后 均有 明 显 捻 发 音 诊 断 为领 面 部 多 间 隙 蜂 窝织 炎
,


食 感 染 波 及 整 个左 侧 领 面 部 全 身 出现 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感染,可由牙齿感染、口腔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颌面部软组织坏死、颌骨感染、颞下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一、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生素的治疗一般需持续7-10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止痛药、退烧药、以及局部外用消炎药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的脓肿,可以采用脓肿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局部清创、引流术、甚至颌面部软组织的切除术。

二、治疗效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因等。

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在轻度和中度感染的患者中,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在3-5天内明显缓解,2周内基本痊愈。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服药纪律好,不能擅自停药,以免感染反复或者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手术通过清创、引流和切除坏死组织等方式,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病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也较高,通常在9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0:20.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蔡玉萍杨正国[导读]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1河南省郑州市口腔医院 450000 ;2河南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口腔科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
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
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男,63岁,因颌下腺导管结石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引起口底蜂窝织炎。

查体:体温39.1℃,见颏下区及双侧颌下区软组织的广泛性水肿,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男,68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7松动Ⅱ°,牙周脓肿引起颊间隙感染、翼内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及咽旁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9,3℃,寒战,呼吸短浅,吞咽困难,右侧面部及颌下区肿胀明显,波及颈部,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捻发感,皮肤紧张,表面红肿坚硬,压痛(+++),下唇麻木。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患者,4例来源于牙源性感染,2例来源于腺源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均有白细胞计数增高。

所有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头孢一代+替硝唑)的同时于脓肿部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脓液,每日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液交替冲洗脓腔,除1例患者术后转至外院经治无效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均与5—7天痊愈出院。

其中腮腺脓肿来源的患者在引流术后第4天起配合局部理疗,术后1周痊愈出院。

本组病例中,68岁男性重症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常规及血糖,结果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为23.3×109/L,血糖19mmol/L,一经确诊即行口底广泛性切开引流术,切口呈倒“T”形,同时顺皮纹方向做多处辅助切口,引流出咖啡色、恶臭、混有气泡的脓液,手术同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手术后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身支持疗法,每日三餐前后测血糖,请内分泌医师会诊后给予胰岛素对抗治疗,患者虽然局部肿胀明显减轻,但高热不退,血糖不稳定,术后急查心电图与胸片,发现胸腔积液,立即转入上级医院。

追踪病例,患者于2日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2 结果
5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死亡。

死亡的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周后转入我院,转入时病情严重,术后急查胸片发现胸腔积液,考虑合并纵膈脓肿,最终导致全身脓毒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提高口腔颌面部感染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早期预防并发症[2]。

3.1 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感染发生后应立即应用抗生素,对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用药原则为联合、高效、广谱、足量;对有引流指征的患者应立即行切开引流[3],并注意全身系统疾病的问诊;治疗感染的同时应严防感染性休克,休克起始时,白细胞、中性多核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此时应及时给予新鲜血浆、红细胞悬液或全血支持治疗。

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

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

所有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的合理组合[4]。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退,此外,对于有全身中毒症状的患者,应增强患者抵抗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控制血糖等[5]。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就诊时对自身系统性疾病不了解或一直未重视,在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死亡患者不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基层医院也未检测血糖,在感染早期使用了激素并使用葡萄糖水输液治疗。

进一步促使血糖升高,导致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更加严重。

因此,对于多间隙感染的重症患者,在入院时应及早检查血糖,并详细询问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感染来源,结合化验、穿刺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3.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败血症的分析
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牙源性和腺源性感染常常扩散到组织间隙,形成筋膜间隙的蜂窝织炎。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如果切开不及时或引流不充分都有可能造成感染扩散。

由于重力的作用,脓液向下扩散至颈部甚至前胸部,感染在颈部顺大血管鞘膜向后至颅内或继续向下进入胸腔甚至纵膈,最终形成颅内感染、脓胸或纵膈感染。

感染继续发展,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症状大多为畏寒、高热、神志改变等。

如发生休克,在早期表现为神志尚清,烦燥、焦虑,面色苍白,可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深而快,查体心率加快,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小。

在休克发展期,出现患者反应迟缓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查体见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最终发展为DIC,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8-129。

[2] 蔡佩佩,朱虹,朱健,周龙女,等。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08-410。

[3] 韩晓梅,王宪忠.伴全身中毒症状颌面部感染135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1):46。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0。

[5] 沈全明,韩新光,崔文光,等。

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合并糖尿病29例治疗体会[J]。

郑州大学学报,2010,45(2):349-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