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的间隙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

隙等感染引起
14
感染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
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
轻
感染在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
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15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18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
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
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19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
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
骨骨髓炎
20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为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为翼外肌下缘
前界为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 的后面 后界为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 的肌肉 内界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前界及两外侧界为下颌骨体内侧面
内侧界为颏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后界止于舌根部
36
下颌牙源性感染 口底粘膜的外伤、溃疡
舌下腺及颌下腺的腺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症
37
舌下肉阜区及口底颌舌沟粘膜水肿,
舌下皱襞肿胀,口底抬高,舌体移向
健侧
进食、吞咽、讲话困难,严重时影响
张口和呼吸
16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
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
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
流
17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发表时间:2011-05-30T17:42:21.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玉红[导读]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赵玉红(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463000)【中图分类号】R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3-02【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 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其中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的对病灶牙进行相应处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尽快对症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1前言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特殊,具有上通颅底下达纵隔的筋膜间隙,期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填充。
口腔内含有多种正常菌群,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条件致病菌繁殖、扩散,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而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局部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
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发病后进展迅速,致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甚至形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国内外均认为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55.00%,以眶下间隙最为多见,发生率约>27.00%,发病率最低为舌下间隙[2]。
了解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有助于及早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
因此,研究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病原菌检出及病原菌种类、主要菌株敏感试验结果,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故对该地区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以期为该地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3]。
2感染来源2.1 牙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是成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
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牙源性感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比例为 55%~72%。
Yuvaraj等认为下颌第一磨牙是最主要的病灶牙[4]。
而 Storoe等比较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引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发现 90 年代以下颌磨牙居多,80 年代上颌后牙的比例较大[5]。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

治
疗
•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 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 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
流
颞间隙(temporal space)
•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 在的部分,分为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扩散途径
• 上 • 下 • 前 • 后 颞间隙 翼颌间隙 颊间隙 咽旁间隙
• 眶下裂--- ---眶内 •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 颞下间隙
•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
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口腔颌面部感染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
2019年8月7日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不利因素
• • •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常驻各种细菌,温度和湿度 适宜细菌生长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菌常驻 • 血循环丰富 角 • 淋巴系统丰富 淋巴结炎,儿童腺源性感染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静脉瓣 危险三 感染扩散
•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
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 感染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
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
轻
• 感染在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 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 张口受限
扩散途径
• 前上---眶下间隙 • 后外---咬肌间隙 • 后内---翼颌间隙
头面部解剖-颌面部间隙

第五节颌面部的间隙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图10-22、23)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二、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图10-22、23)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图10-21舌咽神经分支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三、颞下间隙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图10-22、23)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颌面部间隙

6、临床特点: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 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 张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脓肿难以自行破 溃,也不易触到波动感。
7、切口: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 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前庭黏膜转精折品课处件 切开,口外切开多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 ,切断颈阔肌后通过下颌支后缘与翼内肌 之间进入脓腔。
精品课件
向前-颊间隙,
向后-咽旁间隙 向外-咬肌间隙
精品课件
通连: 向下-舌下,颌下间隙,
通连:
精品课向件 后-咽旁间 隙 。
通连:
精品课件 颅内-颅 底神经血 管。
(五):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
1.部位:颅中窝底。
2.界限:前界为上颌结节及上颌颧突 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精品课肌件 ;内界 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为下 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为蝶骨大翼的 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界借助翼外肌下 颌平面与翼下颌间隙分界。
一:颌面部间隙
精品课件
(一):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 1.部位:眶下方 2.界限: 上界-眶下缘 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鼻侧缘 外界-颧大精品肌课件 前界-表情肌 后界:以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骨前壁。
3.内容:蜂窝组织,眶下神经及血管,眶下淋巴结。
4.通连:
向后-颊间隙。有面静脉及面动脉经过,
向后-咬肌间隙 与翼颌间隙 向前-眶下间隙 向精品上课件 -颞间隙与 颞下间隙。
精品课件
向前-眶下间隙
颊间隙感染
精品课件
磨牙根尖部位的感染而致
6、临床特点:取决于脓肿形成的部位,颊部皮肤皮肤 或黏膜下的脓肿,病程进展缓慢,肿胀或肿胀的范围较 为局限,但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肿胀范 围波及整个颊部,并可向相通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 染。 7、切口:脓肿形成后应按脓肿部位决定精品课由件 口内或从面 部作切开引流。口内切口应在脓肿低位,即口腔前庭、 下颌龈颊沟之上切开;颊部皮下脓肿可在脓肿浅表皮肤 沿皮肤皱折线切开。广泛颊间隙感染应从下颌骨下缘以 下1~2cm做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从切口的皮下向 上潜行钝分离进入颊部脓腔。
颌面部间隙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上颌骨后面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王雨生
7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口腔解剖生理教研室
2013-6-19
上界 内界
蝶骨体下面 腭骨垂直板
该文件为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编写,请尊重他人劳动,非经本人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王雨生
8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口腔解剖生理教研室
2013-6-19
该文件为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编写,请尊重他人劳动,非经本人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王雨生
28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口腔解剖生理教研室
2013-6-19
c.上牙槽后神经
分布于上颌 8 7 和 6 的远中 该文件为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颊根,舌根及牙周膜、牙槽骨和 编写,请尊重他人劳动,非经本人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上颌窦粘膜,并在上颌第一磨牙 近中颊根处与上牙槽中神经吻合。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口腔解剖生理教研室
2013-6-19
头颈部间隙 head and neck space 蜂窝组织定义 该文件为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位于筋膜间,筋膜与肌肉间,肌肉 编写,请尊重他人劳动,非经本人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与骨膜间,以及骨膜与骨膜之间的潜 在间隙。为蜂窝组织所充填,并有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王雨生 神经,血管等等穿行,某些间隙尚 含有唾液腺及淋巴结。
一:颌面部间隙
该文件为本人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编写,请尊重他人劳动,非经本人 认可,请勿抄袭及使用。
天津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王雨生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面部的间隙概述内容: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五节文件夹中05-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space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咬肌间隙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图10-23,24)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 文 解 释咬肌间隙 massetericspace 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图10-23,24)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 space (图10-23,24)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 英 文 解 释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space 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咽旁间隙 parapharyngeal space(图10-23)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图10-24)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 文 解 释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 )咽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