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全脊柱规范化扫描方案课件

合集下载

脊柱CT扫描技术ppt课件

脊柱CT扫描技术ppt课件
1、 CT值测量 脊柱扫描中,CT值测量对诸多椎体
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椎旁组织的CT值改变对脊柱病变诊断 也有一定帮助。脊柱扫描中常见正常组 织CT值列表如下:
脊柱正常组织CT表
组织名称 肌肉
脊髓
椎间盘

CT值范 围
50~60
10~30 60~120 500~1200
1、大小测量 脊柱扫描
颈段椎管大致为三角 形,从颈1~3逐渐变小, 颈3~7椎管大小一致。正 常颈椎椎孔前后径:颈1 为16~27mm,颈2为 12~21mm。如果小于 12mm,考虑为椎管狭窄。 颈2~7椎体之间有椎间盘, 颈段椎间盘厚度介于胸 段和腰段之间。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一、脊柱的应用解剖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1、颈椎
(一)概述
颈椎共有7个,其中1、
2、7颈椎形态上比较特
殊。颈1又称环椎,无椎
体和棘突,只有前、后
弓和两个侧块,侧块上
带有上、下关节凹。颈2
2、胸椎
胸椎共有12个,胸 椎椎体前后径于横径大 致相等。椎板较宽而短, 横突较粗,从关节柱伸 向后。胸椎的体表定位 点为:胸2相当于胸骨颈 切迹平面,胸4平胸骨角, 胸6相当于两乳头连线中 点,胸11平剑突。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脊柱疾病MRI诊断ppt课件

脊柱疾病MRI诊断ppt课件
详细描述
MRI可以检测出脊柱肿瘤的存在,并评估其大小、位置和浸润程度。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强度等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脊柱感染是一种紧急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MRI在诊断脊柱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词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感染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脊髓和软组织。同时,MRI还可以检测出感染引起的骨髓水肿和脓肿形成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控制感染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以及颈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
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的鉴别
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都可能导致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程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脊柱疾病MRI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引言MRI基本原理常见脊柱疾病及MRI表现脊柱疾病的MRI鉴别诊断MRI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CHAPTER
引言
01
02
MRI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脊柱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检测脊柱退行性疾病
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和范围,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估脊柱肿瘤
如脊柱结核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诊断脊柱感染
如骨折、脱位等,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
监测脊柱损伤
02
CHAPTER

磁共振成像技术之脊柱检查(课堂PPT)

磁共振成像技术之脊柱检查(课堂PPT)

脊髓:
光滑 连续
均匀灰
均匀灰
马尾: 矢面为条状 横断近周边的点或片
均匀灰
均匀灰
椎间孔: V形 有一定间距 神经根(灰) 脂肪背景 神经根(灰白) 脂肪背景
椎旁软组织 对称 光滑 肌肉(黑) 脂肪(白) 肌肉(黑) 脂肪(灰白)
附11件:(包括小关节)对称 光整 同骨信号 关节面(黑) 同骨信号 关节面(黑) 小关节腔间隙水(白)
需与硬膜外的脓肿区别。
62
椎体转移瘤侵及硬膜外
63
64T1WI
T2WI
男,80岁,突发 性截瘫20小时
增强扫描
66
硬膜外出血
11天后
11天后T1WI 11天后T2WI
脊髓炎性病变
多为病毒感染,多见于多发性硬(MS),急性期
病理:脊髓炎症、水肿和脱髓鞘。慢性期脊髓萎缩。
46
47
X线脊髓造影
MRI检查一般需要在平扫后再作增强扫描 MRI表现:
肿瘤的直接征像 脊髓或硬膜囊形态异常 椎管或临近骨结构的异常 肿瘤向椎旁侵犯
48
髓内肿瘤
见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MRI表现:
脊髓局限增粗,肿瘤长T1、长T2信号 瘤体上下水肿区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 继发有脊髓空洞 鉴别诊断: 需与脊髓炎性病变区别。
临床表现:腰痛、肢体的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等症状。
29
脊椎关节病
30
T1WI
T2WI
T1WI
T2WI
T1WI
T2WI
与椎间盘病变伴随的:椎体退行性变的三种类型
31
黄 韧 带 肥 厚
32
左侧小关节增生,左侧椎间孔狭窄
33
34
小关节退变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脊柱MR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的优点
26
• 脊髓AVM
27
outline
• 脊柱常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 MR全脊柱扫描 • MRM • 纤维环扩散张量成像
28
MR全脊柱成像技术
Total Spine MR Imaging
•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total spine MR imaging)是近年来 随着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硬件、 软件不断更新发展起来的新技 术。它对怀疑脊柱及脊髓多发 病变的病例, 可在不搬动患者 的情况下获得最大范围的全脊 柱成像,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 的信息。
• 扫描:二步连接技术(二步法) , /三步连接技术(三步法) • 图像后处理:使用Composing 软件,可实现图像的无缝隙连接 • 上述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得MR全脊柱成像不仅实现了大范围(205
cm)全身成像,而且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局部图像
30
优点
扫描速度较快 (约10/20min) 显示范围广 (205cm) • 为脊柱、脊髓的弥漫性、多发性病变的显示、定位及
29
成像原理
• 全景矩阵成像(Total Image Matrix,TIM):由多个体表线圈 依次排列组合而成,并结合了小线圈高信噪比的优点和大线圈的 大视野,既大大增加了扫描野,又能使每个线圈的信号叠加起来 ,应用后处理程序,获得比单一线圈更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MR自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MR Total Spine Mobitrak, MTSM):实现了一次定位后利用床的间断移动一次完成全脊柱 的扫描成像,避免了多次搬动患者的不便,大大节省了扫描时间
4
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棘突间韧带的显示
5
T1WI脂肪抑制序列判断病变成分
髓内脂肪瘤
6
• 平山病

课件:全脊柱规范化扫描方案

课件:全脊柱规范化扫描方案
• FOV 为30cm,过大或过小的FOV将导致重叠部分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成功 拼接。
• 对于身高较高的人,可将定位点下移到胸骨角,或将中段中心移到 I220mm,下段中心移到I440mm.
临床应用:
• 椎体、髓内外病变、外伤等全脊柱大范围成像
Sag STIR BOT
扫描方法:
• 复制T2 BOT定位线,建议使用饱和带以消除运动伪影。
图像参数特点:
• 为了实现完善的拼接形成全脊柱图像,分为脊柱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扫 描,段与段之间有重叠。
• FOV 为30cm,过大或过小的FOV将导致重叠部分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成功 拼接。
• 对于身高较高的人,可将定位点下移到胸骨角,或将中段中心移到 I220mm,下段中心移到I440mm.
临床应用:
三平面定位图像:
Sag T2 TOP
扫描方法:
• 调出上段三平面定位相,在冠状面上定纯矢状面,不能打任何角度,一 般情况下为R20到L20一共11层,上下位置的中心点为0。可选择性添加前 饱和。
图像参数特点:
• 为了实现完善的拼接形成全脊柱图像,分为脊柱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扫 描,段与段之间有重叠。
图像参数特点:
• 为了实现完善的拼接形成全脊柱图像,分为脊柱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扫 描,段与段之间有重叠。
• FOV 为30cm,过大或过小的FOV将导致重叠部分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成功 拼接。
• 对于身高较高的人,可将定位点下移到胸骨角,或将中段中心移到 I220mm,下段中心移到I440mm.
临床应用:
图像参数特点:
• 为了实现完善的拼接形成全脊柱图像,分为脊柱的上段,中段和下段扫 描,段与段之间有重叠。
• FOV 为30cm,过大或过小的FOV将导致重叠部分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成功 拼接。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课件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课件

粉红色: “旁中央区”,此区后纵韧带较薄,常 在此区出现椎间盘突出。
绿色: “椎间孔区” ,此区椎间盘突出很少见,
治疗麻烦,因为此区具有超精细神经结构的“背 根节”(DRG) ,对于背根节的任何压迫将导致 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及神经元损伤。
黄色:“极外侧区”,此区椎间盘突出罕
见,治疗棘手。此区的椎间盘突出还可刺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2WI横断位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2WI图像L4/5髓核脱出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IWI图像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STIR压脂图像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骶管囊肿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2WI横断位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椎间盘脱出
纤维环破裂 髓核游离
Sagittal-T2WI
Sagittal-T1WI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Axial-T2WI
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2WI图像,L4/5髓核脱出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病例
T1WI图像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镇江市中医院磁共振机房及控制室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MRI常规扫描方位
Coronal
Sagittal
Axial
脊柱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MRI常规扫描序列
• T1WI:T1 weighted imaging,T1加权成像。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一)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扫描范围包含C1~Th2椎体及两侧附件;轴面 T2WI序列,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5层;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必要时加扫冠状面 T2WI、 T1WI。

(2)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矢状面层厚<3.0 mm,=""><4.0 mm,="" 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

矢状面、冠状面="" fov(230~260)mm×(230~260)mm,="" 矩阵≥320×224;="" 轴面="" fov (160~200)mm×(160~200)mm,="" 矩阵≥256×224。

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1)显示全部颈椎椎体、椎间盘及两侧附件、椎旁软组织等结构;(2)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二)颈丛、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 方位及序列:冠状面 fs-T2WI、 T1WI 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覆盖 C1~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轴面 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1~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C4~Th2水平;快速自旋回波三维fs-T2WI-重 T2WI 序列,冠状面扫描,范围为C1~Th2 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

MRI检查技术规范ppt课件

MRI检查技术规范ppt课件
删除与胆道重叠结构,如胃肠、脊髓,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多视角旋转 观察胰胆管树。ppt课件.25盆腔MR检查
1、线圈选择 体线圈
2、相关准备和体位 一般无须充盈膀胱,如检查膀胱,应于检查前 2小时口服清水使膀胱中度充盈。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
轴一致,头先进,双上臂置于身体两侧。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身 体中线,轴位定位光标正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成像序列:TOF_MRA
(2)MRV :常用于静脉及静脉窦成像,PC-MRA以流速为编码,以相位 变化作为图像对比的特殊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反应流动自旋的流速和方向, 血流越快,信号越高。
成像序列:VEN 3D PCA MRV
扫描要点:MRV在增强扫描后进行(对比剂能缩短T1时间,在相同的扫描参 数条件下对于流动的血液产生的信号的纵向分量更多,从而得到更多的信 号强度。)
位时矢状位光标应正对前腹正中线,轴位光标正对髂前上棘。 3、扫描技术规范(hip) • SURVEY
• T2W TSE SPAIR TRA
• PDW SPAIR COR
• T2W TSE COR
• T1W TSE COR 扫描时应该将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结构完整包括,横断面定位时扫 描线平行约两髋臼下缘连线;冠状面定位时扫描线平行于两股骨 头中心线连续 。
• 椎间盘横断面扫描腰2/3、腰3/4、腰4/5、腰5/骶1,定位时平行于椎间隙。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腹部MR检查
1、线圈选择 体线圈
2、相关准备和体位 检查前空腹4小时,训 练病人屏气(呼气末屏气)。采用呼吸门 控技术采集,需将呼吸门控感应器安放在 上腹呼吸动度最大处,加腹带压力适中。 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 先进,双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扫描中心: 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患者身体中线。轴位 定位光标正对剑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3-pl Loc,第三段三平面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 第一段三平面定位中心点为i420。 • 线圈使用CTL456。 • 三平面定位像冠状面图像尽可能包括脊柱或脊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全脊柱常规规范化扫描方案:
1 1-3-pl Loc 2 1-3-pl Loc 3 1-3-pl Loc 4 1-Sag T2 5 1-Sag T1 6 1-Sag STIR 7 2-Sag T2 8 2-Sag T1 9 2-Sag STIR 10 3-Sag T2 11 3-Sag T1 12 3-Sag STIR
患者摆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肩部上顶线圈,头部两侧必须用海绵垫固定,下巴略内收,双手置于 体侧。
2. 务必使用颈前单元线圈,以增加接收颈椎信号强度。 3. 患者体位左右居中,可抬拉一下患者髋部,使尽量脊柱拉直,并将大
三角垫置于腘窝下,呈屈髋屈膝位,使腰椎更贴近于线圈表面。 4. 一般情况下,激光定位灯定于甲状软骨水平。如果身高比较高,激光
有功能的具体实现。 4. 扫描方案中涉及的任何图像内容、姓名等信息均认为以教学为目的,
不涉及任何私有信息的泄露。 5. 扫描方案中任何内容有不恰当或有疑问,请及时给予反馈,我们将尽
快更正,同时,我们保留更改和解释的权利。 6. 任何一个版面均有相关内部使用界限提醒,请勿外传。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段脊柱T2/T1/STIR定位方法图像:
第一步:
• 选择第二段T2,打开,首先 Remove All删除自动复制的定位 线。
第二步: • 再复制第一段T2定位线。 • Accept接受。
注意:当打开第二段 序列时,提示线圈改 变,Apply确认。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段脊柱T2/T1/STIR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 纯矢状面定位,不能打角度,以实现直接测量的目的。 • 第一段扫描在三平面定位冠状面图像上定位矢状面,FOV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调整上下位置,尽可
灯中心点下移至胸骨上切迹。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摆位照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第四步: • 右键点击横断面窗口,点击RESET CENTER按钮,则定
位线自动下移至第二段。 • T1和STIR序列分别复制第二段T2定位线。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3-pl Loc,第二段三平面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 第一段三平面定位中心点为i210。 • 线圈使用CTLMID。 • 三平面定位像冠状面图像尽可能包括脊柱或脊髓。
能接近0。FOV定位中心前后位置靠后,考虑到胸腰椎解剖位置。 • 扫描范围要大一些,考虑到胸腰椎的左右范围。 • 频率编码为前后方向,加NPW无卷折选项。 • 第一段T1和STIR序列定位线分别复制T2定位线。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3-pl Loc,第一段三平面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 第一段三平面定位中心点为0。 • 线圈使用CTL123。 • 三平面定位像冠状面图像尽可能包括脊柱或脊髓。
三平面定位TOP 三平面定位MID 三平面定位BOT 第一段矢状位T2 第一段矢状位T1 第一段矢状位STIR 第二段矢状位T2 第二段矢状位T1 第二段矢状位STIR 第三段矢状位T2 第三段矢状位T1 第三段矢状位STIR
CTL123 CTLMID CTL456 CTL123 CTL123 CTL123 CTLMID CTLMID CTLMID CTL456 CTL456 CTL456
第三步: • 再选择第二段三平面定
位序列作为定位像。 • OK All,确认三个窗口
图像均为第二段定位像。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段脊柱T2/T1/STIR定位方法图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使用限制和提醒:
1. 磁共振临床应用的建议扫描方案,并不对诊断结果承担任何责任。 2. 扫描方案仅用于内部学习目的,其中涉及的任何内容不作为机型性能
、图像质量的判断依据。 3. 由于磁共振系统配置上的差异,扫描方案中的内容并不作为系统所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