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作业

合集下载

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

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

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一、简介机器人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开发和制造能够自主执行任务的机器人系统。

在本任务指导书中,我们将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常见应用场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机器人技术。

二、机器人技术基础知识1. 机器人定义和分类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执行人类给定任务的自动化设备。

根据机器人的外观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类别。

2. 机器人感知与定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自身位置进行定位。

感知与定位是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和操作任务的基础。

3. 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运动控制涉及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规划,通过算法和控制器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和动作执行。

三、机器人操作方法1. 远程操作机器人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器进行操作,远程操作可以减少人工接触,降低风险,适用于高风险环境和远距离操作。

2. 自主导航机器人通过内置算法和传感器,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规划路径并实现自主导航,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工作或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3. 人机协作机器人与人类进行密切配合,通过感应人类的动作和指令,实现协同操作。

人机协作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四、机器人技术应用场景1. 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完成重复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生产等行业。

2. 医疗服务医疗机器人在手术、康复护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辅助康复治疗,减轻医护人员负担。

3. 农业领域农业机器人可以自动化完成农田作业,如播种、施肥、除草等,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革。

五、机器人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1. 感知能力的提升当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仍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2. 人工智能的融合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推动机器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人类需求。

东大15春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及满分答案

东大15春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及满分答案

东大15春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及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6 道试题,共30 分。

)1. 6维力与力矩传感器主要用于__A. 精密加工B. 精密测量C. 精密计算D. 精密装配正确答案:D2. 应用电容式传感器测量微米级的距离,应该采用改变________的方式。

A. 极间物质介电系数B. 极板面积C. 极板距离D. 电压正确答案:C3. 运动逆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__B. 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C. 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D. 从操作空间到任务空间的变换正确答案:C4. 当代机器人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分支:__A. 计算机与数控机床B. 遥操作机与计算机C. 遥操作机与数控机床D.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正确答案:C5. 机器人终端效应器(手)的力量来自哪里?A. 机器人的全部关节B. 机器人手部的关节C. 决定机器人手部位置的各关节D. 决定机器人手部位姿的各个关节正确答案:D6. 动力学主要是研究机器人的:__B. 运动和时间的关系C. 动力的传递与转换D. 动力的应用正确答案:C15春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2 道试题,共10 分。

)1. 美国发往火星的机器人是______号。

B. 机遇C. 小猎兔犬D. 挑战者E. 哥伦比亚正确答案:AB2. 完整的传感器应包括下面哪三部分?A. 敏感元件B. 计算机芯片C. 转换元件D. 模数转换电路E. 基本转换电路F. 微波通信电路正确答案:ACE15春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1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60 分。

)1. 运动控制的电子齿轮模式是一种主动轴与从动轴保持一种灵活传动比的随动系统。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2. 电感式传感器只能检测与铁磁性物体间的距离。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3. 空间直线插补是在已知该直线始点、末点和中点的位置和姿态的条件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4. 红外距离传感器(红外测距仪)相对而言,测距的准确度不高,测量距离相对较短,而由于价格低,也很适合于机器人应用。

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

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

智能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技术概述 (4)1.1 发展简史 (4)1.1.1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1950年代) (4)1.1.2 产业化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 (4)1.1.3 智能化阶段(1970年代至今) (4)1.2 分类及特点 (4)1.2.1 按应用领域分类 (4)1.2.2 按驱动方式分类 (5)1.2.3 按控制方式分类 (5)1.3 技术应用领域 (5)1.3.1 制造业 (5)1.3.2 医疗领域 (5)1.3.3 家庭服务 (5)1.3.4 特种作业 (5)1.3.5 教育与娱乐 (5)第2章硬件系统 (5)2.1 硬件结构 (5)2.1.1 机械结构 (6)2.1.2 动力系统 (6)2.1.3 传动系统 (6)2.2 传感器与执行器 (6)2.2.1 传感器 (6)2.2.2 执行器 (7)2.3 控制器与计算平台 (7)2.3.1 控制器 (7)2.3.2 计算平台 (7)第3章软件系统 (7)3.1 操作系统 (7)3.1.1 操作系统类型 (7)3.1.2 操作系统功能 (8)3.1.3 操作系统特点 (8)3.2 编程语言 (8)3.2.1 编程语言类型 (8)3.2.2 编程语言特点 (8)3.3 软件架构 (8)3.3.1 层次化架构 (9)3.3.2 模块化架构 (9)3.3.3 面向服务架构(SOA) (9)3.3.4 微服务架构 (9)第4章感知技术 (9)4.1 视觉感知 (9)4.1.2 常用视觉传感器 (9)4.1.3 视觉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9)4.2 激光雷达感知 (9)4.2.1 概述 (9)4.2.2 常用激光雷达传感器 (10)4.2.3 激光雷达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10)4.3 超声波与红外感知 (10)4.3.1 概述 (10)4.3.2 常用超声波与红外传感器 (10)4.3.3 超声波与红外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10)第5章定位与导航 (10)5.1 定位技术 (10)5.1.1 观测定位法 (10)5.1.2 惯性导航定位 (10)5.1.3 地图匹配定位 (11)5.1.4 协同定位 (11)5.2 导航算法 (11)5.2.1 漫游算法 (11)5.2.2 模型预测控制(MPC) (11)5.2.3 粒子滤波算法 (11)5.2.4 A算法 (11)5.3 路径规划 (11)5.3.1 图搜索法 (11)5.3.2 潜在场方法 (11)5.3.3 贝尔曼方程法 (12)5.3.4 线性规划法 (12)第6章运动控制 (12)6.1 运动学模型 (12)6.1.1 正运动学模型 (12)6.1.2 逆运动学模型 (12)6.2 动力学模型 (12)6.2.1 刚体动力学模型 (12)6.2.2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12)6.3 运动控制器设计 (12)6.3.1 位置控制器设计 (12)6.3.2 姿态控制器设计 (13)6.3.3 速度控制器设计 (13)6.3.4 力矩控制器设计 (13)第7章人机交互 (13)7.1 语音识别与合成 (13)7.1.1 语音识别技术 (13)7.1.2 语音合成技术 (13)7.1.3 语音交互应用案例 (13)7.2.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13)7.2.2 常用图形用户界面控件 (13)7.2.3 图形用户界面应用案例 (14)7.3 手势识别与跟踪 (14)7.3.1 手势识别技术 (14)7.3.2 手势跟踪技术 (14)7.3.3 手势交互应用案例 (14)第8章自主学习与人工智能 (14)8.1 机器学习基础 (14)8.1.1 机器学习概述 (14)8.1.2 监督学习 (14)8.1.3 无监督学习 (14)8.1.4 半监督学习 (14)8.2 深度学习技术 (15)8.2.1 深度学习概述 (15)8.2.2 卷积神经网络(CNN) (15)8.2.3 循环神经网络(RNN) (15)8.2.4 对抗网络(GAN) (15)8.3 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 (15)8.3.1 强化学习概述 (15)8.3.2 Q学习 (15)8.3.3 策略梯度方法 (15)8.3.4 自适应控制 (15)第9章应用案例 (15)9.1 工业应用 (16)9.1.1 汽车制造业 (16)9.1.2 电子电器行业 (16)9.1.3 食品饮料行业 (16)9.2 服务应用 (16)9.2.1 医疗服务 (16)9.2.2 餐饮服务 (16)9.2.3 家政服务 (16)9.3 特种应用 (16)9.3.1 灾难救援 (16)9.3.2 空中 (16)9.3.3 水下 (16)9.3.4 空间 (17)9.3.5 核工业 (17)第10章安全与伦理 (17)10.1 安全规范 (17)10.1.1 设计安全规范 (17)10.1.2 操作安全规范 (17)10.1.3 使用环境安全规范 (17)10.2.1 紧急停止装置 (17)10.2.2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17)10.2.3 安全防护装置 (18)10.3 伦理与法律规范 (18)10.3.1 伦理规范 (18)10.3.2 法律规范 (18)第1章技术概述1.1 发展简史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期,自那时以来,它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机器人技术基础大作业格式

机器人技术基础大作业格式

《机器人技术基础》大作业题目:班级:姓名:成绩:一、机器人功能描述(200字)具有供人观赏,娱乐为目的,具有机器人的外部特征,也可以像人,像某种动物等。

同时具有机器人的功能,可以行走或完成动作,有语言能力,会唱歌,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可以自主的连续表演事先编好的多套动作。

二、机器人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文字说明)驱动:电动传动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智能传感器基本思路:通过对人类动作的深入了解,分析人类的动作特性,并且与控制对象跳舞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动作过程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机器人的基本构成并选择合适的机械构件,组装完成机器人的造型。

分析机器人动作的局限性与优势,设定机器人的舞蹈动作,按动作编写程序,完成作品设计。

跳舞机器人的结构完全模仿真人,并实现了双腿分立走路,双臂有很强的自由度,可以完成多种高难度动作。

机器人的双脚为轮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转身和滑步,更突出的优点是在走路时减少了重心的调整,从而减少了机器人的倾斜度,实现了类似真人的走路及跳舞模式。

舞蹈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是将uC/OS-Ⅱ操作系统嵌入Atmega128处理器中,采用PID算法,对电机、舵机进行实时可靠的控制,进而对机器人主动轮的速度、方向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机器人的动作定位更加准确,动作过程更加优美协调。

机器人的双脚为轮式结构,此结构可以很完美地实现转身和滑步。

更突出的优点是在走路时减少了重心的调整,同时也克服了塑料构件机械强度不够高的局限性。

跳舞机器人完全实现了智能化运行,可以用相应软件通过编程实现对舵机的控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带给人们另类娱乐。

它可以走进各种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用于科技教育学习;在家庭用于提供丰富的生活享受;用于社会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型娱乐项目等。

随着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可以代替人的机器人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从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推出的机器人产品来看,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

东大19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平时作业123满分答案

东大19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平时作业123满分答案
19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平时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在q--r操作机项
C.惯性项和哥氏项
D.惯性项和重力项
答案:D
2.机器人的精度主要依存于机械误差、控制算法误差与分辨率系统误差。一般说来__
C.从操作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D.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
答案:D
5.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载波频率不一样
B.调制方式不一样
C.编码方式不一样
D.信道传送的信号不一样
答案:D
6.哪个国家曾经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中国
答案:C
二、多选题(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
答案:正确
12.在动力学中,研究构件质心的运动使用牛顿方程,研究相对于构件质心的转动使用欧拉方程。
答案:正确
13.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是由一台或两台机器人所构成的生产体系。
答案:正确
14.格林(格雷)码被大量用在相对光轴编码器中。
答案:错误
15.谐波减速机的名称来源是因为刚轮齿圈上任一点的径向位移呈近似于余弦波形的变化。
A.重复定位精度高于绝对定位精度
B.绝对定位精度高于重复定位精度
C.机械精度高于控制精度
D.控制精度高于分辨率精度
答案:A
3.压电式传感器,即应用半导体压电效应可以测量__
A.电压
B.亮度
C.力和力矩
D.距离
答案:C
4.运动正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__
A.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B.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

东北大学2021年9月《机器人技术》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7

东北大学2021年9月《机器人技术》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7

东北大学2021年9月《机器人技术》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分解为由多个平移和绕轴转动的简单运动的合成。

( ) 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分解为由多个平移和绕轴转动的简单运动的合成。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 B2.结构型传感器的原理比起物性型传感器的原理相对清晰。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 B3.数字信号处理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包括对信号进行采集、变换、滤波、估值、增强、压缩、识别等方面。

( )数字信号处理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包括对信号进行采集、变换、滤波、估值、增强、压缩、识别等方面。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 B4.图像工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新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 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及它们的工程应用。

A.图像获取B.图像处理C.图像增强D.图像恢复E.图像分析F.图像理解参考答案: BEF5.示教-再现控制为一种在线编程方式, 它的最大问题是( )示教-再现控制为一种在线编程方式, 它的最大问题是( )A.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B.操作人员安全问题C.占用生产时间D.容易产生废品参考答案:C6.机器视觉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的视觉功能——对客观世界的三维场景的感知、识别和理解。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 A7.激光测距仪可以进行散装物料重量的检测。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 A8.传感器的重复性是指在其输入信号按同一方式进行全量程连续多次测量时, 相应测试结果的变化程度。

( )传感器的重复性是指在其输入信号按同一方式进行全量程连续多次测量时, 相应测试结果的变化程度。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工业机器人系统中的控制系统类似于人的肌肉和经络。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 A10.传感器的精度是反映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线性程度。

机器人课程作业

机器人课程作业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期末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3.3 XHK 5140换刀机械手运动学方程该机械手有4个自由度。

关节1和2是转动关节,用于大臂和小臂旋转;关节3和4是移动关节,实现插播刀和伸缩运动。

图3-6为其结构示意图。

其运动学特点是连杆1具有空间交错的两轴线,即关节1和2既不垂直,也不平行,也不相交表3-1 XHK 5140换刀机械手的连杆参数连杆序号ia i-1αi-1d iθi关节变量备注1 0 0°0 Θ1Θ1a1=2/l22/larc cos⎪⎭⎫⎝⎛31-0 Θ2Θ2a1=arc cos⎪⎭⎫⎝⎛31-=54°45′3 0 0°d30°d34 a390°d490°d4(见例3.1)5(手爪)0 0°d50°连杆坐标系{1},{2},{4},{4}和{5}的设定如图3-6所示。

相应的连杆参数列入表3-1。

注意:(1)Θ1=0°时,基坐标系{0}与{1}重合,因此未画出。

Z1与正方体对角线重合,x1与关节1、2的公垂线重合;(2)坐标系{2}看上去与连杆2不在一起,实际上是相固接的。

关节2和3组成圆柱副;(3)坐标系{4}与手爪坐标系{T}平行;(4)连杆坐标系的规定不是唯一的,图3-6仅画出一种规定,对于不同的坐标系的规定,相应的参数也不相同。

在图示位置,各关节变量为:Θ1=0°,{1}与{0}重合; Θ2=45°,X 2相对于Z 2转45°; d 3=d 3,X 3相对于Z 3移动d 3; d 4=0,X 4处于零位。

根据表3-1所列的连杆参数,将其代入式(3.3),即可得到各个连杆变换矩阵;⎥⎥⎥⎥⎦⎤⎢⎢⎢⎢⎣⎡-=100001000000111101θθθθc s s c T ;⎥⎥⎥⎥⎥⎥⎥⎦⎤⎢⎢⎢⎢⎢⎢⎢⎣⎡--=100031323203231310222212212θθθθθθc s c s a s c T ⎥⎥⎥⎥⎦⎤⎢⎢⎢⎢⎣⎡=1000d 10000100001332T ;⎥⎥⎥⎥⎦⎤⎢⎢⎢⎢⎣⎡---=100000011000104334d a T 。

17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17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17秋学期《机器人技术》在线作业2一、单选题1. 机器人终端效应器(手)的力量来自哪里?A. 机器人的全部关节B. 机器人手部的关节C. 决定机器人手部位置的各关节D. 决定机器人手部位姿的各个关节满分:5 分正确答案:D2. 用于检测物体接触面之间相对运动大小和方向的传感器是:__A. 接近觉传感器B. 接触觉传感器C. 滑动觉传感器D. 压觉传感器满分:5 分正确答案:C3. 操作机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在哪个方向只有力的约束而无速度约束?A. X轴B. Y轴C. Z轴D. R轴满分:5 分正确答案:C4.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头输出信号为____帧/秒(fps——frame per second)。

A. 20B. 25C. 30D. 50满分:5 分正确答案:B5. 定时插补的时间间隔下限的主要决定因素是:__A. 完成一次正向运动学计算的时间B. 完成一次逆向运动学计算的时间C. 完成一次正向动力学计算的时间D. 完成一次逆向动力学计算的时间满分:5 分正确答案:D6. 一个刚体在空间运动具有几个自由度?A. 3个B. 4个C. 5个D. 6个满分:5 分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 (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1. 集控式足球机器人的智能主要表现在哪两个子系统?A. 机器人小车子系统B. 机器人通信子系统C. 机器人视觉子系统D. 机器人决策子系统E. 机器人总控子系统满分:5 分正确答案:CD2. RV摆线针轮减速器特别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哪几个轴的传动?A. S轴B. L轴C. U轴D. R轴E. B轴F. T轴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三、判断题1. 速度运动学的正问题是将关节空间的速度变换为操作空间的速度,其变换关系为雅克比矩阵。

A. 错误B. 正确满分:6 分正确答案:B2. 所谓调制就是载波的某参数随基带信号规律而变化的一种过程。

可以调整载波的频率和幅值,但是无法调整载波的相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自动化生产线,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一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包括模仿人类关节结构的关节型工业型机器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圆柱坐标型机器人、球坐标型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等。

(1)机器人操作机: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及仿真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机器人操作机已实现了优化设计。

(2)并联机器人:采用并联机构,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高精度测量及加工,这是机器人技术向数控技术的拓展,为将来实现机器人和数控技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由过去控制标准的6轴机器人发展到现在能够控制21轴甚至27轴,并且实现了软件伺服和全数字控制。

(4)传感系统: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在机器人系统中已得到成功应用,并实现了焊缝自动跟踪和自动化生产线上物体的自动定位以及精密装配作业等,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作业性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日本KAWASALI、YASKAWA、FANLC和瑞典ABB、德国KLKA、BEIS等公司都推出了该类产品。

2.先进机器人。

近年来,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机器人应用也从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发展。

在海洋开发,消防、战斗系统,宇宙探测,采掘,建筑,医疗服务,娱乐等行业都提出了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要求,如核事故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消防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

发展趋势
1. 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 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3.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

4. 机器人中的多传感器系统日益重要。

5. 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

6. 微型和微小机器人技术是机器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

7. 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动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

8. 机器人化机械研究开发包括并联机构机床(VMT)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RVIC)的开发研究,以及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人型散料输送设备的研究开发。

这种开发的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防研究的热点之一。

2.机器人系统组成及功能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执行机构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

根据关节配置型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

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检测装置的作用是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符合预定的要求。

作为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信息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各部分的内部状况,如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将所测得的信息作为反馈信号送至控制器,形成闭环控制。

另一类是外部信息传感器,用于获取有关机器人的作业对象及外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机器人的动作能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甚至使机器人具有某种“感觉”,向智能化发展,例如视觉、声觉等外部传感器给出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构成一个大的反馈回路,从而将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精度。

3.编码器
编码器分为光电式,磁场式,感应式,和电容式。

根据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又分为增量式,绝对式和混合式。

增量式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价格低,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性能稳定的优点。

特别应用砸高分辨率和大量程角速率/位移测量系统中。

频率的计算(360/2的n次方*i之比)。

4.传感器
内部传感器是用于测量机器人自身状态的功能元件。

包括位置检测传感器(确定位置或角度,任意位置或角度),运动检测传感器(速度和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姿态)。

外部传感器是用来检测机器人所处环境及状况的传感器,一般与机器人的目标识别和作业安全等因素有关。

具体有触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接近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平面,立体),嗅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5.位移测量传感器
(1)检测规定的位置,常用ON/OFF两个状态值。

这种方法用于检测机器人的起始原点,终点位置或某个确定的位置。

给定位置检测常用的检测元件有微型开关,光电开关等。

规定的位移量或力作用在微型开关的可动部分上,开关的电气触电断开(常闭)或接通(常开)并向控制回路发出动作信号。

(2)测量可变位置和角度,即测量机器人关节线位移和角位移的传感器是机器人的位置反馈控制中必不可少的元件。

常用的有电位器,旋转变压器,编码器等。

其中编码器可以检测直线位移又可检测角位移。

6.简述步进电动机驱动器的工作原理步进电机驱动器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

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它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

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7.交流伺服电动机
交流伺服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种机器。

交流伺服电动机主要由一个用以产生磁场的电磁铁绕组或分布的定子绕组和一个旋转电枢或转子组成。

电动机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现象而制成的。

交流伺服电动机主要由定子部分和转子部分组成,其中定子的结构与旋转变压器的定子基本相同,在定子铁心中也安放着空间互成90度电角度的两相绕组(其中一组为激磁绕组,另一组为控制绕组)。

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精度高,矩频特性好,具有过载能力,多应用于物料计量,横封装置和定长裁切机上。

分类
(1)异步型交流电动机
异步型交流伺服电动机指的是交流感应电机。

它有三相和单相之分,也有笼型和线绕式,通常多用笼型三相感应电动机。

其结构简单,与同容量的直流电动机相比,重量轻1/2,价格仅直流电动机的1/3.缺点是不能经济地实现范围很广的平滑调速,必须从电网吸收滞后的励磁电流。

因而令电网功率因数变坏。

这种笼型转子的异步型交流电动机简称为异步型交流伺服电动机,用IM表示。

(2)同步型交流电动机
它的定子与感应电动机一样,都在定子上装有对称三相绕组。

而转子却不同,按不同的转子结构又分电磁式及非电磁式两大类。

非电磁式又分为磁滞式,永磁式和反应式多种。

其中磁滞式和反应式同步电动机存在效率低,功率因数较差,制造容量不大等缺点。

数控机床中多用永磁式同步电动机。

与电磁式相比,永磁式的的有点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效率较高;缺点是体积大,启动特性欠佳。

但永磁式同步电动机采用高剩磁感应,高矫顽力的稀土类磁铁后,可比直流电动机外形尺寸约小1/2,重量轻60%,转子惯量减到直流电机的1/5.它与异步电动机相比,由于采用了永磁铁励磁,消除了励磁损耗及有关的杂散损耗,所以效率高。

又因为没有电磁式同步电动机所需的集电环和电刷等,其机械可靠性与感应(异步)电动机相同,而功率因数却大大高于异步电动机,从而使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体积比异步电动机小些。

这是因为在低速时,感应(异步)电动机由于功率因数低,输出同样的有功功率时,它的视在功率却要大得多,而电动机汉族要尺寸是据视在功率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