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史名词解释(最新版,古代+外近现)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外建史名词解释(资料整理版,古代外近现)

63----------------------名词解释------------------------------------ 古埃及建筑1——牌楼门(sjtu-07)古埃及庙宇中,轴线上高大、做戒备用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眉梁。
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墙面刻有象形文字及图画。
牌楼门高大雄伟,表达了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2——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帝王陵墓。
长方形台状,形式源于对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3——太阳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形式来源于古埃及人对山体外观的理解——方锥形态,永恒的太阳神,太阳照射角锥形的光线4——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
最高50余米,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西亚建筑5——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常建于一大平台,外形呈阶梯形,顶上有庙或祭坛。
实例:乌尔观象台6——空中花园新巴比伦城中,建筑在“梯形高台”之上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爱琴文明7——爱琴文明建筑(sjtu-08)即希腊上古时代,处于克里特岛和迈西尼城周围的爱琴海一带的建筑文化,创造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古爱琴建筑最早创造了“正室”的布局形式,成为后来希腊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原型。
代表实例: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迈西尼城狮子门,阿托雷斯宝库古希腊建筑8——古典建筑(tj-97)古希腊盛期的建筑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的建筑同称为古典建筑9——古典柱式(tj-94,98,sjtu-01)包含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古罗马五柱式(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柱式)。
古希腊古典时期发展成熟的特定做法的石质梁柱组合的艺术形式,到了古罗马时期得以继承和发展扩充至五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
(完整word版)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券(飞扶壁): 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2.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4.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
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5.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6.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7.三合院: 三合院是东西厢房和北面正房,南面一堵墙。
因为南面没房,所以称三合院8.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1.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22.《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
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
2.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
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
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3.牌楼门(Pylon) :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
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
4.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5.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
6.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
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
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
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古埃及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系金字塔的初级形式。
即地下墓室和地上部分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台状,四面墙面呈坡状,多为单层,是金字塔的早期形式斯芬克斯(Sphinx):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吉萨区的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据胡夫金字塔约350米的狮身人面像雕塑。
牌楼门(Pylon):古埃及庙宇的大门,门的式样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正中不大的门道,门道上有厚重的石板楣梁,墙身中间留空。
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
表现出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古西亚五腿兽(Winged bull):萨艮二世王宫中央拱门门洞口两侧及碉楼转角处的石板上雕的人首翼牛像,正面为圆雕,侧面为浮雕。
正面2条腿,侧面4条腿,转角1条在两面共用,共5条腿。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
在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
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著齿轮的把手。
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巴别塔(Babel):圣庙北侧高耸入云的大庙塔,据说是《圣经》里的通天塔。
在汉穆拉比最早建造巴比伦城时就已建造起来,并在尼布拉尼撒时得已完善。
爱琴文化大力神式砌筑:迈锡尼卫城外面围一道大约1KM长的石墙,有几米厚,石块很大,多有5~6t重,得名为大力神式(独眼巨人式)砌筑。
狮子门:位于迈锡尼卫城出口处,高、宽皆为3.5m。
门上过梁中央厚约90cm,两端渐薄,结构合理。
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
券里填一块石板,浮雕着一对相向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央象征宫殿的珠子,也是上粗下细的。
外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外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1.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的台式陵墓,地上部分用石块或砖砌成长方形陵台,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设入口,称为“玛斯塔巴”,意为凳子。
2.卡宏城:为修建金字塔专门为工人修建的一座城市。
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工人住宅,东部有一条大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贵族区,南部为中产阶级。
3.德·埃·巴哈利崖墓: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重要的建筑,曼都赫特普庙和哈特什帕苏庙两座陵墓兼神庙组成,它们都是平台式,后面是陡峭的山崖,远远伸开,气势雄伟。
4.方尖碑: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崇拜太阳神的石制柱式纪念碑,常成对出现,置于神庙之前。
断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顶端为金字塔形,细长比通常为1/9到1/10,碑身上刻有象形文字。
5.牌楼门:古代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高大厚实的墙,中部凹下作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作为门楣,墙身两侧向内倾斜,内部中空,有楼梯可直达门楣作为观礼台,墙身刻有象形文字等装饰。
6.山岳台:又称观象台,古西亚时期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
由高大台基、坡道和台阶、庙宇等组成。
它是古西亚最有特色的建筑,主要流行于两河流域,可避免水患,也反映了古西亚人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追求。
7.萨尔贡王宫: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帝国时所建造,宫殿和城市同时建造,城近于方形,四个城角朝着东南西北的正方位。
宫殿建于西北城墙的中段,一半凸出城墙外面,一半在城墙内。
宫殿和观象台建在方形土台上,通过大坡道或台阶可达。
整个宫殿有30多个庭院,200多间房子,功能分区明确,房间跨度小、墙身厚、平面多为狭长形。
王宫正门两边是高大塔楼,中间夹着圆形券门,正门有著名的人首翼牛像。
8.新巴比伦城:建于公元前7~6世纪,古西亚时期新巴比伦王国首都,由旧巴比伦扩建而成。
平面近似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是相互垂直的道路,南北向大道上依次串联着伊什达门、空中花园、观象台、庙宇、郊外园林等。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1. Palladianism:潘拉迪亚主义,是一种16世纪意大利建筑风格,由建筑师安东尼·潘拉迪亚(Andrea Palladio)创立,以古罗马建筑为基础,融合古希腊建筑元素,以及维罗纳河谷的农场和庄园为特色。
2. Baroque:巴洛克,17世纪欧洲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夸张、繁复、华丽、富有表现力的建筑结构。
3. Gothic:哥特式,是一种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拱门、尖塔、尖顶窗及精美的装饰性雕刻而闻名。
4. Neoclassical:新古典主义,是18世纪欧洲建筑风格,以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现代建筑技术和装饰性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
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名词解释------------------------------------古埃及建筑1——牌楼门(sjtu-07)古埃及庙宇中,轴线上高大、做戒备用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眉梁。
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墙面刻有象形文字及图画。
牌楼门高大雄伟,表达了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2——玛斯塔巴古埃及早期帝王陵墓。
长方形台状,形式源于对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3——太阳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形式来源于古埃及人对山体外观的理解——方锥形态,永恒的太阳神,太阳照射角锥形的光线4——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
最高50余米,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西亚建筑5——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常建于一大平台,外形呈阶梯形,顶上有庙或祭坛。
实例:乌尔观象台6——空中花园新巴比伦城中,建筑在“梯形高台”之上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爱琴文明7——爱琴文明建筑(sjtu-08)即希腊上古时代,处于克里特岛和迈西尼城周围的爱琴海一带的建筑文化,创造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古爱琴建筑最早创造了“正室”的布局形式,成为后来希腊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原型。
代表实例: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迈西尼城狮子门,阿托雷斯宝库古希腊建筑8——古典建筑(tj-97)古希腊盛期的建筑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的建筑同称为古典建筑9——古典柱式(tj-94,98,sjtu-01)包含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古罗马五柱式(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柱式)。
古希腊古典时期发展成熟的特定做法的石质梁柱组合的艺术形式,到了古罗马时期得以继承和发展扩充至五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
10——雅典卫城(sjtu-05)是希腊古典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群之一,是雅典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雅典国家强盛的纪念碑。
包括:卫城山门、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雅典娜雕像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古罗马建筑11——券柱式(tj-93)古罗马建筑中,拱券与柱式相结合的构图,前者承重,后者起装饰作用12——Basilica(sjtu-07)巴西利卡,古罗马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
平面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的龛,主体分为中厅和侧廊。
其形制对中世纪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代表:图拉真巴西利卡,君士坦丁巴西利卡13——《建筑十书》古罗马皇帝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拜占庭建筑14——拜占庭建筑(sjtu-06)古罗马分裂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
建筑特点:帆拱,穹窿,彩色彩色琉璃面砖装饰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圣马可教堂15——抹角拱(tj-93)拜占庭建筑中,用以从方形平面向原顶过渡的结构构件,使得穹顶的支撑和平衡体系下产生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成帆拱(抹角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抹角拱的作用与帆拱相同。
16——集中式即拜占庭教堂中,利用帆拱和穹窿,平面呈圆形或多边形,所营造的集中式的空间布局形式。
典型实例: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兰建筑17——钟乳拱又称蜂窝拱,由一个个层叠的小型半穹窿组成。
普遍出现于伊斯兰建筑中,在结构上起出挑作用,在造型上起装饰作用。
18——穆达迦风格西班牙八世纪被阿拉伯占领,十世纪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渗入到哥特建筑中去,形成了特殊风格,称为穆达迦风格。
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的几何或其他花纹欧洲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19巴西利卡式(tj-93)早期基督教建筑中,教堂平面形制之一,形制来源于古罗马的巴西利卡。
——罗马风——哥特20哥特式建筑(tj-94,sjtu-01,05)又称高直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从12世纪到15世纪占据建筑的主流。
其高直的形体,玲珑的装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崇高、神圣和超脱尘世的效果。
代表类型是哥特教堂。
21尖券肋骨拱顶(tj-91)用以调整拱脊的高度,减少拱顶侧推力的结构构件;常见形式:四分尖券肋骨拱、六分尖券肋骨拱22飞扶壁(tj-93)哥特建筑结构上大一大创造,作为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利用从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一个券形or半券形构件(亦称飞券)将墙体的的压力传递到下部的墩柱上;由于减轻了墙体的负担,使得墙墩的体量得以缩小。
23——拉丁十字式西欧教堂中,由巴西利卡式发展成十字形,有短边和长边相结合,宗教象征意义明确,称之为拉丁十字。
24——骨架券即肋骨拱,西欧教堂所采用的新型拱顶结构技术,骨架体系:拱顶体系(肋拱、薄板)+支撑系统(柱墩、墙墩、扶壁)文艺复兴巴洛克25巴洛克建筑(sjtu-06)“扭曲的珍珠”,是17世纪意大利等地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手法,形式上看作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变形和支流特点:建筑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实例:罗马耶稣会教堂,罗马圣卡罗教堂,卡比多广场建筑师:波洛米尼,伯尼尼26——西班牙大阶梯巴洛克手法在城市设计中的代表实例,阶梯平面呈花瓶形,布局时分时合,巧妙地把两个不同标高、轴线不一的广场统一起来,表现出巴洛克灵活自由的设计手法。
设计者:斯帕奇古典主义-洛可可27古典主义(tj-97)17世纪绝对君权国家(以法国为代表),大型建筑中竭力推崇的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特点: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恪守古典规范;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三段式的构图手法;内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常有强烈的巴洛克特征。
28Rococo风格(sjtu-07)洛可可,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在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室内装饰风格,流行于路易十五时期,又称路易十五式。
实例: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凡尔赛宫王后居室29——孟莎式屋顶法国古典主义出现的独特屋顶形式,方底两折式屋顶。
特点:下部很陡,上部坡度转变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
这种形式使其内部空间非常好用。
=====================================================复古思潮30帝国式风格(tj-93)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法国,以古罗马式样为主的古典复兴,建筑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or洛可可手法。
代表:星形广场凯旋门31新古典主义(tj-97)18世纪中叶,受启蒙运动思想运动和考古研究的影响,向往民主共和,而兴起的古典复兴思潮,又称新古典主义。
特点:恢复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式样,讲究理性简洁与和谐之美。
法国、美国以古罗马复兴为主,英国、德国以希腊复兴为主。
代表:巴黎万神庙,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32先浪漫主义建筑(tj-96)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第一个阶段,带有旧封建贵族怀念已失去的寨堡与小资产阶级为了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与意识,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or哥特风,还表现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有时在园林还出现东方的建筑小品。
代表:英国布莱顿皇家别墅33哥特复兴(tj-93)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浪漫主义复古思潮的第二个阶段,以追求纯粹的哥特式样为风格,是风格意识与国家主义的结合形成的国家浪漫主义。
典型作品:英国国会大厦Eclecticism(sjtu-07)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兴起的复古思潮,其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也称之为“集仿主义”。
折中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常沉醉于对“纯形式”的追求。
巴黎美术学院—折衷主义的大本营实例: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34田园城市(sjtu-07)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城市规划理念,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意义在于: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子城分散大城市人口,奠定了现代卫星城理论。
欧洲新建筑运动探索35新艺术运动(tj-92)19世纪80年代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致力于建筑艺术革新的艺术运动。
建筑观:主要体现在室内,即主张采用新的简化的装饰题材,主要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式的曲线,并大量使用于制作曲线的生铁构件。
创始人是:凡·德·费尔德36“净化”建筑(tj-96)欧洲新建筑探索运动中,在奥地利、荷兰以瓦格纳、伯尔拉赫为代表的一种新建筑观点。
主张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主张建筑造型应简洁明快及表现材料的质感,要寻找一种真实的,能够表达时代的建筑。
37芝加哥学派(tj-91)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城出现的现代建筑运动,对高层建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建筑观: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
在建筑造型上趋向于简洁与创造独特风格,如立面“芝加哥式窗”形式的网格式构图,并突出了功能在设计中的应用。
代表人物:L沙利文38德意志制造联盟(tj-91、93、95,sjtu-07)1907年在德国成立的一个由企业家、技术人员、艺术家组成的旨在提高德国工业产品质量的民间组织;建筑观:①倡导建筑的工业化生产②提出使用新材料、新结构方式,并在建筑形式中体现出来③建筑的形象;代表人物:p·贝伦斯、格罗皮乌斯西方现代派艺术与建筑的发展39构成主义(tj-93)Construction,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后,马列维奇等俄国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团体,强调体形的抽象组合,在建筑创作中强调表现结构构造的力量典型代表:v·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方案40功能主义(tj-95)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
芝加哥建筑师L沙利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
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
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主义41维森霍夫曼试验住宅展(tj-98)由德意志制造联盟策划的国际现代建筑展,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实践展示,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战后控制世界建筑的基本方向的“国际式风格”——包豪斯42包豪斯学派(tj-93,97,sjtu-06)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旨在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并因传播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使其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学派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