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作业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以下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2.?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那么速,无所匿其力也。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井田制瓦解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C.分封制破坏D.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解析:材料反映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为西周手工业、商业开展概况,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破坏是间接影响,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是私田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礼崩乐坏B.铁犁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D.赋税制度改革解析:礼崩乐坏是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田,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的表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开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井田制瓦解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考查的是土地制度的演变,而不是赋税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4.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
答案:A5.?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以下对此那么材料理解错误的选项是()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B.说明私田已占据主导地位C.表达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表达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表达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 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说明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故D项正确。
答案:D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解析:“翻地块”就是发展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农本思想。
答案:A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5.清朝的一项政策“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这一政策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自由放任D.闭关锁国解析: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4 古代的经济政策1.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
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3.《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 )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4.《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社会贫富悬殊 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5.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6.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
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7.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8.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高中历史二课时作业4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4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C2.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解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
答案:B3.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 A.“海禁"政策B.“抑商”政策C.奖励农耕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叙述的是对商人的歧视,体现的是“抑商”政策。
答案:B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政策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解析: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B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清政府严格管制的是对外贸易,而严格管制商品经济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设立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没有体现重农,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答案:D6.“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人教版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其中“公元前594年”属于( )A.前五世纪末B.前五世纪初C.前六世纪末D.前六世纪初解析:选D 公元前594年属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故D项正确。
2.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于是出现了( )A.工商食官政策B.工商皆本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 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商人流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C.缩小贫富差距D.打击豪强地主解析:选A 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选B 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表述的现象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不符,排除;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错误。
5.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 )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秦代社会等级森严和徭役比较繁重,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这反映其()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
”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D.端正民心民志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随堂

第一单元第四课一、选择题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鲁国的“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选A项。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项错误。
此时土地国有制度即井田制不断瓦解,但没有完全消失,C、D两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A.均田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小农土地所有制[解析]由材料中“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的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应为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A项正确。
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D)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4.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C)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选择题1 •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A.土地私有制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均田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制度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B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即可看出农民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随意处理自己的土地。
故选A项。
3. (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 这一制度旨在()A •确立土地私有制B •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 •打击豪强地主势力D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故这一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4•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 •重农抑商的现象B •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对比了农、工、商三种致富手段,肯定了商业致富的作用,甚至以财富多作为孝悌的表现,说明了当时人们追商逐利的风气,C项正确。
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
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 .闭关锁国政策B .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 D .重商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民之大命,谷米也。
”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农业,即重农思想的反映,故C项正确。
6.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贝U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答案C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山西经商现象虽然非常普遍,但最终还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故选C项。
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A项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D项错误。
7•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A .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厚往薄来 D .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的意思是,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同外国通商。
这反映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选B项。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屮国曲人卜:行外国阿人A .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B .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D .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答案C解析由“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图示可知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于战国时期,而“闭关锁国”到明清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等级提升]9.(2018河南商丘期末)《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A .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 .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 •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答案D解析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朝赋税的问题,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不是在秦朝,B 项错误;C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A .保护佃农利益B .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 D •规范租佃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命立要契……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来看,这么做是为了让租佃关系依照规定进行,从而达到规范租佃关系的目的。
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11.(2018安徽淮北质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
他主张“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
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 •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D •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的商鞅,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说明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
这说明()A •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 •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D .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和“商人众则入税多”说明开始重视商业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13.(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 .官营专卖B .坊市制度C.闭关锁国 D .朝贡贸易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控制,故A项正确。
坊市制度是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与题干“强权掠夺”不相符,B项错误;闭关锁国是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C项错误;朝贡贸易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并不关心商业利润,故D项错误。
14.《明经世文编》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 .主张实行海禁B .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 .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在中外交往中,私下往来将这些物品带至境外,使外国得到了这些物品,对中国构成威胁。
据此可知,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故A项正确。
15.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所反映出的政A •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B .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D .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答案D解析“(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应是海禁政策,但海禁政策不是完全“阻断”中外经济交流,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但能使沿海居民”,未涉及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关键信息“百货不通”“民生自蹙”“驱游手为盗贼”可知,这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6.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 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四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⑵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写出任意四点即可)(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圭寸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4)认识: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其原因从材料一省略号后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现象,依材料三中的税收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总结答案。
第(3)问,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其影响要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两个方面分析。
第(4)问,主要从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