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复习要点Word版
基础化学复习要点

4.5 第五节 分散系统与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TOP] 4.5.1 分散系统及分类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真溶液、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它们具有不同的扩散速度、膜的通透性和滤纸的通透性能。
真溶液的分散相粒子小于1 nm ,粗分散系分散相粒子大于100 nm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胶体分散系。
分散系又可分为均相分散系和非均相分散系两大类。
4.5.2 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数量的物理量,用符号n B 表示。
下标B 泛指计量的物质B ,对具体物质,例如水,其物质的量的符号写做n (H 2O)。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e),单位符号为mol 。
摩尔的定义是:“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1 mol 物质的基本单元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但受测量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绝对准确。
因此定义摩尔时使用12g 碳12作为计量系统,虽然它的原子数目还不能确切知道,但它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不随测量技术而改变。
使用摩尔时须指明基本单元,如n (H)、n (H 2)、n (21SO 42-)、n (2H 2+O 2) 等。
相同的计量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基本单元,例如氢,可以定义氢原子或是氢分子的物质的量, 所以说“1mol 氢”就不确定了。
用摩尔还可以计量化学反应,例如中和反应H 2SO 4 + 2NaOH = Na 2SO 4 + 2H 2O就可以用反应物(H 2SO 4 + 2NaOH )作基本单元。
B 的物质的量可以通过B 的质量m B 和摩尔质量M B 求算: M B = m B /n B (1.1)以g·mol -1为摩尔质量的单位,原子的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A r ,分子的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M r 。
《基础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形
角度分布图:
径向波函数(radial wave function),Rn,l(r)是由 n 和 l 确定的只与半径 r 有关的函数。 角度波函数(angular wave function),Yl,m(θ,)是由 l 和 m 确定的与方位角θ、有关的函数。 s 轨道的角度波函数是常数。p 轨道的角度波函数的值随θ和φ的改变而改变。d 轨道有 2 个节面,4 个
或标准氢电极(SHE)。
使用最广泛的 pH 指示电极为玻璃电极。或氢电极 H+(c)| H2(p)| Pt(s)。
7.电位法测定溶液的 pH
复合电极为
(-)玻璃电极 | 待测 pH 溶液 | SCE(+)
pH pH
.303
pH 为标准缓冲溶液的 pH; 是标准缓冲溶液与电极组成的电池电动势。
第十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3)金属–金属难溶盐–阴离子电极 在金属表面涂有该金属难溶盐的固体,然后浸入与该盐具有相
同阴离子的溶液中所构成的电极。如 Ag–AgCl 电极,在 Ag 的表面涂有 AgCl,然后浸入有一定浓度的 Cl–
溶液中。
电极组成式 Ag(s)| AgCl(s)| Cl–(c) 电极反应 AgCl(s)+e–—→Ag(s)+CI–(aq)
第六章 化பைடு நூலகம்热力学基础
1.概念:状态函数、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化学方程、热效应、自发过程 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y):这类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物质的量等。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y):这些性质没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等。 2.能量守恒和化学反应热 热力学第一定律(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力有各种不同的
初三中考必备化学全册完美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打印版)

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新课标绪言化学实验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例:3:化学变化,又叫。
例:4:物质在性质叫化学性质。
5:物质性质,如颜色,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联系是: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变化,但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一些现象,如:6: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像,,。
发明很早我国人民在制造出了青铜器,春秋战国时就会。
8:练习:(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放出大量的热B、看到耀眼的白光C、有白色固体生成D、镁带消失(2):请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入适当括号内。
①用铜为主要原料铸造静海寺的警世钟()②食物腐败()③纸张能燃烧()④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⑤点燃蜡烛时,蜡烛油滴下,蜡烛越来越短()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了()(3)、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4):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古代人民开始炼钢的历史时期是()A、战国晚期B、商代C、春秋晚期D、西汉(5):化学变化中常伴有、、、、- 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它们在化学实验中重要作用是。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化学做出过巨大贡献,象、、-等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化学工艺,在商代就制造出了精美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会。
(7):试举例分析是否所有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初中化学实验仪器介绍(看192-193页)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不能用手,不要(2):如果不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固体(3):用剩的药品(4):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取量大时用,取量少时用,粉状取用的方法是块状固体取用方法是(5):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________在桌上。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1.1 原子结构
1.2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1.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4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变化
第二章:化学反应
2.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
2.2 溶液的酸碱性
2.3 电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第三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3.1 金属及其化合物
3.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3.3 高分子化合物
3.4 化学物质的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化学实验技术
4.1 常用仪器与试剂
4.2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4.3 定性化学分析方法
4.4 化学实验安全
第五章:化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5.1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2 化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
5.3 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5.4 化学知识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第六章: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6.2 环保化学技术的发展
6.3 新材料化学的发展
6.4 化学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方向
结语:化学知识的继续学习及应用
参考文献:
备注:以上仅为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化学知识点总结doc

化学知识点总结doc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学科。
化学知识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应用非常广泛。
化学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酸碱中和、化学物质的分类等方面。
下面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颜色、硬度、电导率、熔点、沸点等。
这些物理性质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判断物质的纯度、获得物质的一些重要信息。
1.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
化学性质决定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
1.3 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其所有的性质和行为。
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组合产生了多样的物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世界。
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规律。
二、化学键2.1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在化学键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捐赠电子或者接受电子来共享或转移电荷,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
不同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2.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维持相互间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分子。
共价键的强度一般比较大,在化学反应中不容易断裂。
共价键是有机化合物、无机分子化合物以及大多数固体的重要化学键。
2.3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在离子键中,金属原子通常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非金属原子通常接受电子,成为负离子。
正负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了离子晶体,是离子化合物的重要化学键。
2.4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海洋”形成的化学键。
在金属键中,金属原子失去部分外层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金属离子。
基础化学大专知识点总结

基础化学大专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溶液等状态下的物质。
2. 化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2)化学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一个原子类型所组成。
(3)化学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4)化学反应:原子间的重组,原子间的交换和质子的转移等,变成新的物质或称为新状态的反应。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性子组成。
(3)电子的结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为内层电子和价电子,内层电子与原子核间有一定的结合能,价电子参与化学反应。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已知元素按原子序数不断排列列为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可按元素的周期性性质与周期数量分为周期表的横向排列与周期表的纵向排列。
(1)周期表的横向排列:元素周期表的横向排列是按照元素的周期性性质,相邻元素的周期性性质会有规律。
(2)周期表的纵向排列:按元素的周期数与周期数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仔细从左到右,周期表内的每一个周期中,包含了同一个周期数的所有元素。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1)共价键:由原子间的电子对的共享形成。
根据电子对的共享数和种类,可以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或者是极性共价键。
(2)离子键:由两个互为结合,也能是同样不同的正负离子构成。
(3)金属键:被金属原子的亮度形成,原子间或者或是子们形成在一个电子气体中的某些密集度。
(4)氢键:受氢键作用的分子之间相对地,幼儿发育安而性能微少发生了异常的情诗。
2. 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分子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子共享形成。
分子的结构可以按以两原子分子能型分为单分子结构、两分子结构。
基础化学知识点总复习

5、有效数字位数及运算 、 6、 滴定分析
标准滴定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标准滴定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滴定: 将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剂) 滴定: 将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剂)滴加到被测物 试液中的过程。 试液中的过程。 化学计量点: 化学计量点:标准滴定溶液与被测组分按一定化学反 应定量完全作用的一点。或反应物间计 应定量完全作用的一点。 量相当的那一点。 量相当的那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过程中,指示剂颜色转变点。即停止 滴定终点:滴定过程中,指示剂颜色转变点。 滴定的点,或指示剂变色的点。 滴定的点,或指示剂变色的点。 终点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造成的误 终点误差: 差。
选择原则? 选择原则? 原则: 原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 突跃范围之内。 突跃范围之内。 注意尽量使理论变色点pK 相近。 注意尽量使理论变色点pKHIn与pH计相近。 9 、突跃范围及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突跃范围: 化学计量点前后, 突跃范围 化学计量点前后,所加滴定剂的体积在 相对误差范围内pH的变化值 的变化值。 ±0.1% 相对误差范围内 的变化值。 强酸滴定弱碱: 与c可Kb(弱碱)有关 弱碱) 强酸滴定弱碱: 弱酸) 强碱滴定弱酸: 与c可Ka(弱酸)有关 强碱滴定弱酸: 10、 准确滴定,分步滴定的条件? 、 准确滴定,分步滴定的条件? 强酸滴定弱碱 cKb ≥ 10-8 强碱滴定弱酸 cKa ≥ 10-8 若满足c 能分步滴定。 H2A 若满足cKai≥10-8 且Ka1/Ka2≥105 能分步滴定。
分布系数、 5、分布系数、分布曲线
分布系数: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 度的分数, 表示。 度的分数,符号δ 表示。 分布曲线:分布系数与pH间的关系曲线。 pH间的关系曲线 分布曲线:分布系数与pH间的关系曲线。
基础化学进阶知识点总结

基础化学进阶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例如,氧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的物质结合成一种新的物质,例如氢气与氧气生成水。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的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置换反应是指元素或化合物中的原子或离子互相交换位置,例如铁与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铁。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例如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化铁。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当反应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平衡常数K是描述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比的一个常数。
当K大于1时,正向反应偏向生成物,当K小于1时,正向反应偏向反应物。
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和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当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时,就会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是原子为了达到稳定状态而进行的电子重新分布过程。
2.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等。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通常是非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形成的键,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键,通常是金属之间的键。
范德华力是由分子间的瞬时偶极子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3.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取决于原子间的作用力、键的角度和键的长度。
共价键的特点是键角可变、键长可变、键的角度可变。
离子键的特点是结合能力大、结构稳定。
金属键的特点是导电性好、热导性好、具有金属光泽。
三、化学变化1. 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构、性质或组成上的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第五节 分散系统与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TOP] 4.5.1 分散系统及分类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真溶液、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它们具有不同的扩散速度、膜的通透性和滤纸的通透性能。
真溶液的分散相粒子小于1 nm ,粗分散系分散相粒子大于100 nm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胶体分散系。
分散系又可分为均相分散系和非均相分散系两大类。
4.5.2 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数量的物理量,用符号n B 表示。
下标B 泛指计量的物质B ,对具体物质,例如水,其物质的量的符号写做n (H 2O)。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e),单位符号为mol 。
摩尔的定义是:“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1 mol 物质的基本单元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但受测量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绝对准确。
因此定义摩尔时使用12g 碳12作为计量系统,虽然它的原子数目还不能确切知道,但它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不随测量技术而改变。
使用摩尔时须指明基本单元,如n (H)、n (H 2)、n (21SO 42-)、n (2H 2+O 2) 等。
相同的计量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基本单元,例如氢,可以定义氢原子或是氢分子的物质的量, 所以说“1mol 氢”就不确定了。
用摩尔还可以计量化学反应,例如中和反应H 2SO 4 + 2NaOH = Na 2SO 4 + 2H 2O就可以用反应物(H 2SO 4 + 2NaOH )作基本单元。
B 的物质的量可以通过B 的质量m B 和摩尔质量M B 求算: M B = m B /n B (1.1)以g·mol -1为摩尔质量的单位,原子的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A r ,分子的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M r 。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定义为溶质B 的物质的量n B 除以溶液的体积V ,即c Bn B /V (1.2)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m -3,但常用mol·L -1 、mmol·L -1及μmol·L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不能说成“1L 溶液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因为通常配制或取用溶液不一定用defdef 1L 计量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可简称为浓度。
本书用c B 表示浓度,而用[B]表示平衡浓度。
使用物质的量浓度时也必须指明物质的基本单元。
对于未知其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可用质量浓度ρB 表示,ρBdef m B /V 。
质量浓度的单位为kg·L -1或mg·L -1等。
(三)摩尔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1. 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又称为物质的量分数或物质的量比。
B 的摩尔分数x B 定义为B 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单位是一。
x B∑A A B /n n (1.3)式中,B n 为B 的物质的量,∑A A n 为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求和。
若溶液由溶质B 和溶剂A 组成,B的摩尔分数为x B , A 的摩尔分数为x A , x A + x B =1。
2. 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定义为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A 的质量b B n B /m A(1.4) b B 的单位是mol·kg -1。
摩尔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与温度无关,在物理化学中应用很广。
4.1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4.1.1 溶液的蒸气压物理化学将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同一物质不同相之间可相互转化,即相变。
水分子逸出水表面成为水蒸气分子,称为蒸发;水蒸气分子撞击水面而成为液态水分子,称为凝结。
密闭容器中,当水的蒸发速度与凝结速度相等时,气相和液相处于平衡状态:H 2O (l ) H 2O (g )式中l 代表液相,g 代表气相。
与液相处于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水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单位为kPa 。
蒸气压与物质本性有关:不同的物质,蒸汽压不同。
蒸气压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同,同一液体的蒸汽压亦不相同。
温度愈高,蒸气压也就愈大。
相变方向是蒸气压由大向小转变。
0℃时水与冰的蒸气压均为0.610 6kPa ,两相共存。
若为-5℃,冰的蒸气压为0.401 3kPa ,小于水的蒸气压(0.421 3 kPa ),水就自发转变为冰。
4.1.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Raoult 定律def水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使成稀薄溶液(≤0.2mol·Kg -1),原为水分子占据的部分液面被溶质分子占据,而溶质分子几乎不会挥发,故单位时间内表面逸出的水分子数减少。
当蒸发与凝结重新达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低于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气压,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著名的Raoult 定律得出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薄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关系: B b K p ⋅=∆ (2.1)式中,Δp 为难挥发性非电解稀薄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B b 为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K 为比例常数。
上式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薄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本性无关。
如相同质量摩尔浓度的尿素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三者的蒸气压降低值应该是相等的。
4.2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TOP] 4.2.1 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沸点。
正常沸点0b T 指外压为101.3kPa 时的沸点。
如水的正常沸点为100℃ 。
在稀薄溶液中,由于难挥发性溶质的加入,使溶液蒸气压下降,或者说在0b T 时溶液的蒸气压小于外压(101.3kPa ),只有在大于0b T 的某一温度b T 时二者才能相等。
换言之,溶液的沸点要比纯溶剂的沸点高。
很明显,沸点升高值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有关,而蒸气压降低又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因此沸点升高也应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B b 0b b b Δb K T T T ⋅=-= (2.2)式中,ΔT b 为沸点升高值;T b 为溶液的沸点,T b 0为纯溶剂的沸点,b B 为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K b 为溶剂的质量摩尔沸点升高常数,它随溶剂的不同而不同。
4.2.2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物质的凝固点是指在某外压时,其液相和固相的蒸气压相等并共存的温度。
如在101.3kPa 外压时,纯水和冰在0℃时的蒸气压均为0.611 kPa ,0℃为水的凝固点。
而溶液的凝固点通常指溶液中纯固态溶剂开始析出时的温度,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开始变成冰析出时的温度。
与沸点升高原因相似,稀薄溶液中水和冰只有在0℃以下的某一温度f T 时才能共存,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显然0f f T T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
由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也是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所引起的,因此凝固点的降低也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成正比。
即 B f f 0f f Δb K T T T =-=(2.3)式中,ΔT f 为凝固点降低数值;T f 为溶液的凝固点;T f 0为纯溶剂的凝固点;K f 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是溶剂的特征常数,随溶剂的不同而不同。
应当注意,K b ,K f 分别是稀薄溶液的ΔT b 、ΔT f 与B b 的比值,不能机械地将K b 和K f 理解成质量摩尔浓度为1mol·kg -1时的沸点升高ΔT b 和凝固点降低ΔT f ,因1 mol·kg -1的溶液已不是稀薄溶液,溶剂化作用及溶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已不可忽视,ΔT b ,ΔT f 与B b 之间已不成正比。
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通过溶液的沸点升高及凝固点降低方法进行测定。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凝固点降低法,这是因为:①对同一溶剂来说,K f 总是大于K b ,所以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时的灵敏度高;②用沸点升高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时,往往会因实验温度较高引起溶剂挥发,使溶液变浓而引起误差;③某些生物样品在沸点时易被破坏。
4.2.3 电解质稀薄溶液的依数性行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解离成相应的正、负离子。
与非电解质稀薄溶液一样,电解质溶液具有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冰点降低等性质。
但是,这类溶液的依数性行为出现较大偏差,这种偏差是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造成的。
因此,计算电解质稀薄溶液的依数性时,必须引入校正因子i ,称为v an’t Hoff系数。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公式为:ΔT b = i K b B b (2.4) ΔT f = i K f B b (2.5)公式中i 为校正因子,即1“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离子个数,如NaCl 、CaSO 4,i =2;MgCl 2、Na 2SO 4, i = 3。
4.3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力 [TOP] 4.3.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力如将蔗糖溶液和水用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的薄膜)隔开,并使膜内溶液的液面和膜外水的液面相平,不久,即可见膜内液面升高。
我们把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单位体积内,纯溶剂中溶剂分子的数目大于溶液中溶剂分子的数目,因此在单位时间内由纯溶剂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溶剂分子数比由溶液中进入纯溶剂的多,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致使溶液的液面升高。
液面升高使静压力增大,使膜内溶液的溶剂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增大。
升至一定高度后,膜内外溶剂分子扩散的速度相等,膜内液面不再升高,系统处于渗透平衡。
膜两侧浓度不等的两个溶液,也能发生渗透。
溶剂渗透的方向为:从稀薄溶液向浓溶液渗透。
产生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为:①有半透膜存在;②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不等。
为了阻止渗透的进行,即保持膜内外液面相平,必须在膜内溶液一侧施加一额外压力,通常用额外施加的压力表示溶液渗透压力,符号Π,单位kPa 。
4.3.2 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浓度及温度的关系van’t Hoff 指出:“稀薄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同理想气体方程相似”。
即nRT V =∏ (2.6)RT c RT Vn ΠB == (2.7) 式中,Π是溶液的渗透压力,V 是溶液体积,n 是溶质的物质的量,c B 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R 是理想气体常数(为8.314J·K -1·mol -1)。
v an’t Hoff 定律说明,在一定温度下,稀薄溶液的渗透压力只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粒子数,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