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三顾茅庐》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三顾茅庐》 (五)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题三顾茅庐课型阅读课总节时7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能力目标: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情感目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难点.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课前演讲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

(具体分析见教参。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火烧新野”“智激周瑜”…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

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说课稿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说课稿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某某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X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某某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X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三顾茅庐》(第2_3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三顾茅庐》(第2_3课时)教案设计长春版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一、在上一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批注式阅读。

1.把你认为有疑义的语、句、段画出来,并把疑惑的问题写在旁边。

2.把你认为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句段画出来,并作简要的阐释。

3.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一些关键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理解。

例1:第93页中,崔州平所言:“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可批注:崔州平之所见,虽无不是,但少雄心与远谋耳。

只知顺时而动,却不知谋事在人,正因为如此,方见崔州平较之孔明实逊一筹。

例2:第97页中,“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处可简要批注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例3:第97页中,“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批注为:流泪未必不丈夫,如若流得其时,或许这正是男人成功的利器。

(以上只是举例,仅供参考。

)二、学生将阅读心得相互交流,彼此分享。

三、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第三课时一、在前两节课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值得大汉皇叔屈尊枉驾,三往请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果真奇才。

凤雏、卧龙得其一即可得天下之传言,可见不虚。

2.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

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3.哪些地方可体现出刘备的诚意?(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以上三点,足见刘备之诚意。

4.就我们所学的内容,简要分析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1)刘备:贵为大汉皇叔,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忍辱负重,任人唯贤,有胸襟,有气量。

(2)诸葛亮:躬耕南阳,静待明主,运筹帷幄,匡世英才。

5.本章节中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感受刘备的诚心与毅力。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智慧与才能。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兴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重点难点讲解(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智慧、勇敢、忠诚、谦虚、有远见。

(2)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备:仁爱、诚信、毅力、求贤若渴。

5.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备为何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小组作业:编排课本剧,表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优点(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不足(1)对部分学生的辅导不够,导致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讲解。

3.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

(2)调整课堂时间安排,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三国演义》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X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 1.X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难点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某某人,祖籍某某。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X反曹”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三顾茅庐》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Iu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

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y€瑁≠刨蹋╧ng z ng)呕心(u)
寰宇(hu€醤)荷锄(h€瑁? 杖藜(l€恚?
篡逆(cu€鄋)猝定(c€? 斡旋(w€颍?
匡扶(ku ng)朔风(shu€颍? 邂逅(xi€?h€騯)
不省(x ng)慵懒(y ng)千仞(r€鑞)
不栖(q )乐躬耕(l€瑁? 熟谙(n)
薰沐(x n)鄙悃(k n)悒怏(y€?y€鄋g)荏苒(r n r n)揲蓍(sh€?sh )愧赧(n n)存恤(x€?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

(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

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

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谋 22439 57A7 垧5 940577 9E81 麁 o 621015 5217 列27713 6C41 汁30838 7876 硶38067 94B3 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