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一)
司马懿与诸葛亮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备受赞誉的重要人物。
他们一个是魏国的名将,一个是蜀国的智谋之士。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才能与抉择、对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展现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的卓越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文帝刘备时代的魏国,他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
司马懿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勤学好问,博览群书,精通兵法,深谙战略与谋略。
而且他还富有汉族传统的宗教信仰,相信神明的力量。
司马懿的才能在后来的事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曾多次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维护了魏国的疆土和统一。
他独步智勇,富有机智和冷静的头脑,善于分析形势和预测敌人的意图。
他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手段赢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
然而,司马懿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谋略的善用。
当时的魏国形势动荡,诸侯争霸,内外交困。
司马懿依靠自己的才能,成功地辅佐魏国君主,并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他在政治上稳定国家局势,推行各项改革,提拔人才,使魏国实力大增。
司马懿的治国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来的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在陈留县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拥有无可比拟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
年少时他已展现出了卓越的才智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兵法,对军事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还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质。
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在刘备统一蜀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被刘备任命为丞相后,成为了刘备最重要的谋士和智囊。
他深入了解国家的内外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政策,使蜀国不断壮大。
他的军事布局和统筹安排也赢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如赤壁之战和益州之战。
诸葛亮的才智和卓越的谋略成为蜀国保持独立和稳定的关键。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使蜀国在治理上更加公正和高效。
他注重民生,加强农耕和教育,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文化素质。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有非常多的智者,比如庞统,周瑜等。
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属司马懿和诸葛亮了,他们一个在蜀国,一个在魏国,一直在做斗争,谁也没有放松过,很难分出高下。
但是大家都在贬低司马懿,而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代表。
其实,我觉得,司马懿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肯定有人问了,为什么呀?那让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诸葛亮,他一直忠心耿耿的做蜀国的军师,为蜀国的君主出谟划策,从没有策反的心理,在旁人看来,他是最忠心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国家是要由最强的人来掌控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君王每天花天酒地,像刘禅一样懦弱,有再好的的大臣也是无济于事。
如果当时诸葛亮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他因为一直在给太子当老师,所以一直与曹操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曹操死亡,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但是,那个时候魏国没有司马懿压根不行,与是司马懿用计谋帮曹丕灭掉了蜀国和吴国,最后用各种方法让汉皇帝交出权力。
后来,曹丕大病,把权利交给了司马懿,由于那时司马懿年事已高。
所以他又将权利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形成了一个新的朝代形成了,那就是晋朝。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忠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甘于人后,不想打败自己的上司,那这个工作还有什么干劲。
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想成功,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吧,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建二小学
六、六班
罗昊轩。
古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什么孙权觉得司马懿更厉害?

古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什么孙权觉得司马懿更厉害?本文导读: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比拼,是三国迷们最喜欢拿出来谈论的话题。
北伐之战上,诸葛亮就像是一杆锋利的矛,而司马懿是无坚不摧的盾,最后盾战胜了矛,获得了胜利。
不过当时魏国和蜀国国力差距实在太大,诸葛亮也没资本长久耗下去。
如果纯粹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谋略水平,到底谁会更胜一筹呢?这次我们不妨听听古人是如何评价的,而且还是和他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
导语: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在三国的历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两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
近些年,人们通过读原著或者观看电视的方式,大家对两人也更加了解。
两人的对擂,最后司马懿战胜了,蜀军全面撤退,诸葛亮死后,孙权无心赞司马懿:“司马公善用兵,变化如神,所向无前”,在他看来,无疑是司马懿更厉害。
那么,两个老冤家中,在谋略上谁更胜一筹呢?大家众说纷纭,而在小编看来,从战术和排兵布阵来说,诸葛亮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而且他诚实,忠信,有智慧,品德上来说的,诸葛亮几乎没有瑕疵。
而司马懿反过来,他老谋深算,擅长权谋和算计,用兵以诈。
如果往难听里说,司马懿不算光明磊落,他骨子里面透着阴险,透着算计,只要能达到目的,不管选择何种手段,反正他做得出来,忍得下来。
所以虽然他胜利了,但是很多人都觉得他胜之不武。
就拿五丈原的对峙来说,他坚守不出,不管你诸葛亮是用自己遗落的盔甲,还是用妇人的衣服来羞辱自己,反正他都可以无动于衷。
使者前来请战,他假装关心诸葛亮饮食起居,实则是探听他的弱点,知道他事事亲力亲为,吃的还不多,所以就更是阴着不出兵,就等着诸葛亮病死。
从这点来说,他确实阴险,善于谋略。
五丈原的对峙,诸葛亮输了,司马懿赢了。
就在司马懿觉得今天要命丧上风谷的时候,他和他的士兵说了什么话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他高声喊喝军士,告诉他们不用陪着自己丧命,只要愿意的,都可以投降诸葛亮,这样至少可以保留一条性命,然后他打算举剑自刎。
诸葛亮与司马懿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对决

诸葛亮与司马懿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对决在《三国演义》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智勇之士的对决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纷呈的部分之一。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勇气,在乱世之中斗智斗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勇对决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在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三国演义》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征战以及人物英雄豪杰之间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司马家族和刘备集团的代表人物,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智勇对决。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勇对决1. 诸葛亮的智谋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智勇双全,被后世赞誉为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智略和谋划能力。
比如在战争中,他使用了火攻、空城计等多种计策,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
他还制定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奇特的战略,为自己的势力赢得了重要的战役。
在政务方面,他也有过人之处,他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蜀汉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司马懿的智勇斗争司马懿同样是一个非凡的智者,他是曹魏孝文帝时期的重要官员,是一位出色的谋士。
司马懿在政治上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德行,成功地巩固了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并终于在蜀汉灭亡之后,成功地将曹魏改制为晋朝。
在军事方面,司马懿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他曾经在合肥之战中,运用自己的智谋,打败了实力超过自己数倍的敌军,堪称一绝。
三、智勇对决的意义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勇对决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转型。
他们的智勇斗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整个三国时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战争胜负的格局,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形象。
同时,他们的对决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深刻地思考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才较仲达胜一筹业比司马输三分——从诸葛亮与司马懿形象比较窥探蜀汉命运

性 格 成 为恢 复 汉 室 的致 命 弱 点 。 无 家族 势 力 支撑 , 司 马 懿却 具 有 乱 世 争 霸 的性 格 特 点 与 有 利 条 件 , 且 而 加之 争 战 双 方 力 量 的 悬 殊 。 最终 , 智谋 超 仲 达 的 诸 葛 亮 未 能 击 败 对 手 司 马 懿 , 完成 大 业 。 而 智 谋 逊 于 诸 葛 亮 的 司 懿 却 能 够扫 平 一切 障碍 , 功 掌握 曹魏 军 政 大权 , 成 为其 子 孙 平三 国建 晋 朝 , 定 坚 实 的 基 础 , 奠
事例足 以表 明诸 葛 之智 非 司马 所 及 。但 是 , 诸 葛亮 却 星 落五 丈 原 , 的复 兴 汉 室大业 亦 随 之 他 破灭 。然 司马懿 在 诸 葛 亮 之后 , 的子 孙 继 承 他 他 的大权 , 更加 巩 固了司 马 氏的地位 , 灭 了三 并
侍 曹魏 。据 《 国志 》 三 … 。 载 , 父 司 马 防 记 其 为京兆 尹 , 兄 司 马 朗历 任 成 皋 令 、 阳长 、 其 堂 元 城 令 、 相 主簿 、 州 刺 史等 职 , 弟 司 马 孚 历 丞 兖 其
第3 3卷
第 2期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HAR N U VE I BI NI RSTY
V0 . 3 No. 13 2 Fe . 2 2 b O1
21 0 2年 2月
【 文章 编 号 】0 4 55 ( 02 0 一O 5 一 O 10 m 8 6 2 1 )2 O 2 4
'
功不可没。
[ 键词 ] 国演义; 葛亮 ; 关 三 诸 司马 懿 ; 蜀汉 ; 悲剧
[ 图 分 类 号 ]27 4 3 中 10 .1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比作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比作文
“吾乃司马懿,天下终将是吾之天下!”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正讨论着三国里那些厉害的人物呢。
我说我最喜欢诸葛亮,他们就说司马懿也很了不起呀。
这就让我想起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那些事儿。
诸葛亮那可是智慧的象征啊,他摇着那把羽扇,好像什么难题都能轻松解决。
他能想出那么多奇妙的计谋,让敌人都摸不着头脑。
记得有一次,他摆下空城计,哇,那胆子可真大呀,就那么坐在城楼上弹琴,居然就把司马懿的大军给吓退了,这得有多厉害呀!他对刘备那可是忠心耿耿,一心就想着帮刘备恢复汉室,这份忠诚真让人敬佩。
再看看司马懿,他也是个很有智谋的人呢。
他和诸葛亮多次交锋,虽然有时候也会吃亏,但他也不是好惹的呀。
他能忍,一直等待着机会。
就好像一只潜伏的老虎,随时准备出击。
他们俩就像是棋逢对手,每一次的较量都特别精彩。
哎呀,要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能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好了,那他们肯定能创造出更多让人惊叹的事情。
诸葛亮说不定能成为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发明出好多新奇的东西;司马懿呢,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企业家,把生意做得超级大。
我觉得呀,他们都是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人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阵营,但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呀,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厉害呢!这就是我对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看法啦!。
司马懿和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司马懿和诸葛亮人物形象对比分析邵江婷文学阅读与教育专业20090519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中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两人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一.性格不同司马懿生性残忍、毒辣,看重权术。
曹操生前就曾警告过曹丕“司马懿非人宦也,有狼顾像,必预汝家事”。
太尉华歆也曾进言于魏帝:“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日: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
”历史也正如曹操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在齐王即位之初,朝廷大权均掌握在曹爽手中,司马懿虽然同受明帝的遗诏辅翼幼主,却被排斥于政权之外。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未就此罢休,他托病蛰伏了十年,突然而起,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
”“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等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又翦除曹爽一族,“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千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比之下,诸葛亮则生性淡泊,注重信义。
诸葛亮正如他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虽然在事实上,他的行为与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在《三国志》中曾记述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而管仲和乐毅,一个是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的政治家,一个是辅佐燕昭王迅速崛起的军事家,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内心是非常渴望建立一番功业的。
可是与司马懿相比,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是良臣贤相。
在深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后,他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为的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也是不忘刘备之恩,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明知他不是一个贤主。
这样的选择都是因为,在诸葛亮心中,功利和信义相比,信义远远超过功利。
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
二.人生遭遇不同同样是身为人臣,同样是才华横溢,但是两人的遭遇却截然不同。
司马懿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

司马懿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时期,而在这个时间段里,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国的司马懿无疑是两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他们都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在演义中崭露头角,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
本文将就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进行探讨。
一、司马懿的智勇司马懿是魏国的重要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智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他拥有过人的智谋。
在官渡之战中,当曹操陷入了苦战之中时,司马懿提出了“割须弃袍”的计策,将曹操改造成一个虚假形象,从而吸引敌人的攻击。
这一计策成功地欺骗了敌人,保护了曹操的安全。
其次,司马懿在政治、军事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在处理权力斗争时深思熟虑,善于制定计策。
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善于分析战局,调动士兵,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
他在夷陵之战中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少胜多,可谓智勇双全。
二、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是蜀国的重要人物,他的聪明才智使得他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智者。
首先,他拥有非凡的智慧。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治国方面,他都能够提出高见,解决难题。
他在赤壁之战中依靠火攻的计策,成功击败了曹军,为蜀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其次,诸葛亮还展示了极高的勇气。
他有着无所畏惧的精神,在危急关头能够冷静应对。
他曾亲自率军深入敌境,成功奇袭魏国,并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勇气,为蜀国争取了战略上的优势。
三、智勇双全的意义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智勇双全不仅仅是个人的天赋,更代表了三国时期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让读者对于这段历史充满了无限遐想。
智勇双全的意味着一个人在处理复杂情况时具备了全面、高效的能力,他们不仅能运筹帷幄,更能亲自上阵,冲锋陷阵。
这种英雄形象不仅具备了高尚的思想境界,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英雄精神的特点。
四、结语通过对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诸葛亮;司马懿;家世;性情思想渊源;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司马懿与诸葛亮同为当世军事奇才,二人有很多可比性。
二人自身因素对各自所代表的政权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家世、性情、思想渊源、接班人培养等四方面探讨其中之原因。
诸葛亮与司马懿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
但从二人屡次交锋中可以见出,诸葛亮之虑事先于司马懿,故司马懿往往扮演失败者之角色,甚至在上方谷被困,险些丧命。
论才干,论智谋,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个中缘故颇为错综复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之。
一、家世不同
司马懿生于官宦人家,其祖发迹于西汉初,更四世至东汉官至二百石。
司马家族既是东汉豪门大族,又有崇儒重教之美誉。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是儒家礼仪的实践者,《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云:“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
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者数十万言。
……”1]其兄司马朗与弟司马孚均被誉为当世“醇儒”,司马朗“雅好人伦典籍”,值岁大饥、人相食之时,“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2],又建议复儒家某些古老制度,如五等之制、井田制等;司马孚亦是儒教的忠实信徒,《晋书》卷三记载:“(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
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司马懿本人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
博学融闻,伏膺儒教”
(《晋书》卷一《宣帝纪》)。
司马氏之社会地位、声望,对大族官僚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司马懿得到魏文帝、魏明帝器重,被委以重任,在数年间将曹魏枝叶翦除殆尽,为其子篡位、其孙建晋鸣锣开道,除自身因素外,无不得力于此。
诸葛亮则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3]
诸葛亮家境日趋式微,其从父诸葛玄谢世后,诸葛亮俨然为一村夫。
诸葛亮亲人只有兄长诸葛谨、弟弟诸葛均,后亦各为其主。
诸葛亮无家族倚重,幸得遇明主,凭一己之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
无奈,孔明为国事夙兴夜寐,积劳成疾,最终在悲风中陨落。
倘若有如司马家族一样煊赫的豪门为支撑,为其分忧解难,诸葛亮也许不会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
否则,鹿死谁手尚在两可。
二、性情各异
司马懿生性残忍、手段毒辣,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
对司马懿之为人,曹爽之弟曹羲有着一定地认识:“……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4]但是天真地认为投降即可全命:“不如自缚?见之,以免一死。
”5]司马懿先用狡诈的手段两次派人诱骗曹爽:“太傅无他事,只是削汝兵权而已。
”“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
之事,别无他意。
”6]及曹爽交出兵权,凶残面目暴露无遗,当即翦除曹爽党羽,接着便把魔爪伸向曹爽一族,“……然后押着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7]最终掌握了大权,为司马篡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先于此,司马懿不准公孙渊投降,斩杀两名求和使者;而古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故事,司马懿此举违背了游戏规则。
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太尉华歆进言于曹睿云:“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
”8]王朗亦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9]二人之言印证了司马懿种种丑恶行径。
司马懿临终时叮嘱二子:“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
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
慎之!慎之!”10]司马懿做出一副语重深长的姿态,极力表达忠诚之心,掩藏心底不可告人的秘密,虚伪之真面目欲盖弥彰。
正如曹操欲称帝,又惧怕遭到舆论的谴责而按兵不动,由他的儿子完成未竟事业一般,司马氏归曹魏政劝于己的过程亦是如此,可见司马懿之虚伪、狡诈不亚于曹阿满。
诸葛亮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1]内在性情淡化为外在行为,则表现为“涵平常之心,做该做之事”。
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殷勤之意,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对刘备的恻隐之心、感恩之心,是怀着淡泊名利之心,只为行宜、不计后果之念,最终促成了诸葛亮做出了如此的人生抉择。
在先主逝世后,诸葛亮时刻不忘托孤之重,夙兴夜寐,操劳国事。
这不仅体现了孔明之忠,更体现了诸葛亮遵守对先主之诺言,是忠臣、贤相之典范。
《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尚未出场时,有一段风景描写:“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12]这段风景应是为诸葛亮而设,也是其性情的映衬。
诗中以困龙、单凤喻孔明之才,以交加之修竹状其品行之高洁,以困龙、单凤形容其之怀才不遇,以温馨之野花极写其之悠然貌。
一位身怀奇才、情操高尚、神采飘逸之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读者未见其人,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周遭风景与人性情相映成辉,足见隐者之品性。
杜甫在赞扬诸葛亮时,也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森森”,正是诸葛亮高洁人格的象征。
诸葛亮温和尔雅之风范、淡泊宁静之心境,决定了其与生性残忍、专致于功名的司马懿迥然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政治命运。
诸葛亮待人温和,如对公子刘琦,本不欲介入他人家事,经不住再三恳求,最终为之出谋保全其性命;诸葛亮讲诚信,如遵守诺言,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不加伤害,使其心服口服。
而司马懿自幼因家世影响,为人残暴、心恨手辣、狡诈多权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