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赏析歌唱祖国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歌曲赏析附答案

初中音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歌曲赏析附答案

初中音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歌曲赏析附答案歌曲1:《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背景《我和我的祖国》是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最早由歌唱家叶矛演唱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自1985年问世以来,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

它以真挚的爱国情怀,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特点- 旋律特点:该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富有民族特色。

- 歌词特点:歌词简单易懂,充满深情,通过“我”与“我的祖国”的关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 演唱特点:歌曲的演唱难度适中,适合各种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和演唱。

歌曲赏析《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深刻内涵的优秀歌曲。

它的旋律优美,歌词充满诗意,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依恋和热爱。

歌曲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描绘“我”与“我的祖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这首歌曲既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歌曲,也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抒情歌曲。

答案1.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谁创作的?答案:该歌曲是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

2. 这首歌曲自何时问世?答案:这首歌曲最早在1985年问世。

3. 请简述《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特点。

答案:该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富有民族特色。

4. 请简述《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特点。

答案:歌词简单易懂,充满深情,通过“我”与“我的祖国”的关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5. 请简述《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特点。

答案:歌曲的演唱难度适中,适合各种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学习和演唱。

---歌曲2:《歌唱祖国》歌曲背景《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创作于1950年。

这首歌曲是一首广泛传唱的爱国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充满热情的歌词,表达了新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歌曲特点- 旋律特点:旋律激昂、豪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易于传唱。

- 歌词特点:歌词简洁明了,充满热情,描绘了祖国的美好景象。

《歌唱祖国》教材分析—教育论文【教学研究】

《歌唱祖国》教材分析—教育论文【教学研究】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赏《歌唱祖国》教材分析: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5月,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歌曲有主歌和副歌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有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壮的感觉。

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糅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

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歌曲在主歌副歌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运用雄浑有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熟悉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具亮点:三疑三探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要求学生在气息控制下快速有弹性的演唱。

同学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说说感受。

生:我有一种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师:国歌是我们人人必唱的歌曲,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国歌《歌唱祖国》。

我们先来听一听感受一下。

播放《歌唱祖国》音乐。

设问:1、你听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2、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生:每当我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的时候唱这首歌。

生:我们在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也听到这首歌。

师:同学门真棒,每当我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都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

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5月,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

师: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生:1、歌曲分几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2、旋律中那些乐理符号是什么?3、这首歌曲的主要节奏型有哪些?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

歌唱祖国歌曲鉴赏

歌唱祖国歌曲鉴赏

歌唱祖国歌曲鉴赏
歌唱祖国,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爱国歌曲,由中国作曲家王莘创作。

这首歌曲流传广泛,被人们誉为“中国爱国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整首歌曲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人。

歌曲以全体华夏儿女对祖国
的热爱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在歌曲的中间部分,歌曲转入了快板,节奏欢快,表达出了对祖国现
状的爱慕之情和对这个美好国家的期待和祝福。

歌曲充满了对祖国的赞美和感恩,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家国
与亲情的温暖。

整首歌曲不仅具有美妙的旋律和深切的感情,更包含
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许多人在听到这首歌曲时会感到激动和自豪,同时也让我们不断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

总之,歌曲《歌唱祖国》是中国优秀的爱国歌曲,是民族精神和
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们应该在平时多听、多唱这首歌曲,弘扬中华民
族的爱国精神,对祖国表达更多的关爱和奉献。

歌曲歌唱祖国原唱

歌曲歌唱祖国原唱

歌曲歌唱祖国原唱歌曲《歌唱祖国》是一首以歌颂和赞美祖国为主题的经典之作。

由于题目的限制,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首先,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歌词展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每当听到这首歌曲,都不禁让人思绪飞扬,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深深感慨。

歌词中描述的大好河山、人民的幸福生活,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大美和繁荣。

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情不自禁地为祖国鼓掌、欢呼,并通过歌声将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出来。

其次,歌曲通过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引发人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歌词中,描绘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展现了人民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自豪和对民族未来的无限期望。

这样的歌颂,让国人倍感自豪,愿为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这首歌曲还通过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歌词中诉说着对繁荣富强的祖国的期盼和奋斗。

作为中国人民,我们时刻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祖国建设的洪流中。

这首歌的表现形式,鼓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在个人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的优良传统。

此外,歌曲《歌唱祖国》还通过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描述,唤起人们对祖国无尽的眷恋和记忆。

歌词中,描绘了各地美丽的山川河流、乡村风光、城市大道等美丽的景象。

这些场景勾起人们对家乡的回忆和对祖国的亲切感。

歌曲还唤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的眷恋,进一步凸显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总之,歌曲《歌唱祖国》通过其旋律动人、歌词深情的方式,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意表达出来,激发了人们为祖国建设、发展和繁荣而奋斗的热情。

通过这首歌,我们体会到祖国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思念和怀念我们的亲人和家乡,同时也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歌唱祖国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歌唱祖国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歌唱祖国的创作背景及意义《歌唱祖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首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曲,许多人都熟悉并喜爱这首歌曲。

该歌曲创作于1943年,由邓中夏作词,夏文汐作曲,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爱国之歌,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背景1943年,正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关键时刻。

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歌曲作为一种媒介得到了广泛使用,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国家和人民的心声。

邓中夏和夏文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歌唱祖国》。

他们希望通过这首歌曲激励士气并唤起对祖国的热爱,加强国家认同感,并鼓励人们坚定地坚持抗战。

意义1.凝聚民心:《歌唱祖国》以深情的方式歌颂了祖国的美丽,表达了爱国的情感。

在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环境下,这首歌曲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慰藉,凝聚了人心,激励了人们坚持抗战的信念。

2.鼓舞士气:这首歌曲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

它表达了对祖国坚定的信念和忠诚,让人们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人们对胜利的渴望与追求。

3.传递正能量:《歌唱祖国》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它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无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这首歌曲都能激励人们不断奋斗,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4.国家认同感:《歌唱祖国》作为一首关于国家的歌曲,它加强了人们对祖国的认同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这首歌都能唤起人们对中国的思乡之情,感受到自己是祖国的一部分。

5.拓展文化影响:《歌唱祖国》不仅仅在中国受到欢迎,它的影响还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在中国以外的华人社区,这首歌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歌曲之一总结:《歌唱祖国》是一首历经岁月考验的歌曲,它通过歌颂祖国的美丽与伟大,激励人们坚持抗战,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促进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发展。

这首歌曲在祖国东方照耀着无数人们的心灵,成为中国人爱国情怀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重要而深远。

【优质文档】歌唱祖国赏析-推荐word版 (9页)

【优质文档】歌唱祖国赏析-推荐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歌唱祖国赏析篇一:歌曲赏析《歌唱祖国》赏析《歌唱祖国》是一首传唱广泛、脍炙人口的歌曲。

歌曲的作者王莘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多次担任《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的角色领唱。

在抗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艺等四所学校组成了华北联合大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那天,鲁艺全体师生冒着倾盆大雨演唱了《保卫黄河》。

惊天的歌声与雷电交织的怒吼,让参加演唱的王莘激动不已。

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首好歌,可以唱得人热血沸腾、听得人激情澎湃。

这个抹不去的难忘经历,成为后来王莘创作的动机与动力,也是广播剧《歌唱祖国》的生发核心。

广播剧《歌唱祖国》不仅讲述了歌曲诞生、流传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作者王莘的传奇经历,也为我们每个唱过这首歌的人提供了再一次通过歌声回望岁月与经历的机会。

在歌声的回望中,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广播剧采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时空的交错中,作品用声音逻辑建立起了作品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节奏,让六十年的歌曲传唱和其中的故事,具有了广播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巧妙。

它从201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演唱这首歌切入,让历史与今天瞬间变为立体的两条线索,叙事也就此变得空灵起来。

已经故去的王莘与现实中的林妙可对话,以及这种与当代人天上人间的对话方式,创造了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转化的叙事空间。

这种时空上的跳跃与对话,让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变为了情感与心灵交流的过程。

故事的线索丰满了起来,不再呈单一的线性发展。

创作者、剧中人、听众,能够在这样的立体框架中同时进入一种相通的经验状态。

不同的时代相通的情境,不同的心境相同的认同,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因情感共鸣而产生情感认同。

时代的变化,情感的流动之间,形成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经典红歌赏析之《歌唱祖国》

经典红歌赏析之《歌唱祖国》

经典红歌赏析之《歌唱祖国》词曲:王莘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链接贴士:在中国的重大升旗仪式(如奥运会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上,《歌唱祖国》常被做为出旗曲在国旗出场之前演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与《新闻和报纸摘要》也将其做为开始曲使用(方式不同:《新闻和报纸摘要》是先奏响旋律,然后在副歌刚刚奏响的时候由女播音员宣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同时旋律继续伴奏。

而《全国新闻联播》就庄重许多:先奏响旋律,然后在副歌刚刚奏响的时候由男播音员播送呼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后女播音员再次播报呼号,最后二人共同播送节目名称——“全国新闻联播”。

与此同时,旋律继续伴奏直至结束。

)所以号称“第二国歌”。

流传半个世纪的歌曲《歌唱祖国》在诞生之际却险些夭折,它的创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191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自幼酷爱音乐,14岁时到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货公司当学徒。

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延安,在“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浅谈《歌唱祖国》

浅谈《歌唱祖国》

浅谈《歌唱祖国》作者:冯玉琼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1951年国庆节前夕,由作曲家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首歌曲不仅会在升旗仪式或是开幕式等场合出现,而且有的广播电台也会当做开始曲使用,被号称“第二国歌”。

《歌唱祖国》这首合唱曲不只反映了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新气象,还体现了中国人民新生活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它成为中国标志性歌曲,在刚被创作出来之时,被传唱到中国大江南北,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刻上了一道抹不去的烙印。

【关键词】歌唱祖国;王莘;创作背景;曲式分析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我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在母亲的怀抱里,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歌唱祖国》这首歌每当响起的时候,就感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我眼前高高飘扬,那高昂的曲调,顿时令我心中汹涌澎湃。

一、作曲家介绍王莘,原名王莘耕,生于1918年10月,江苏无锡荡口镇人。

他获得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担任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

参加革命于1936年,又在1943年加入共产党。

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后又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班进修。

曾担任过天津舞剧院院长、天津市音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重要职位。

他创作过很多歌曲,有代表性的《永远跟党走》、《选村长》、《中朝人民友谊之歌》等,还有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歌唱祖国》。

王莘从小就非常喜爱音乐,受民间音乐的感染,他不仅会拉二胡,并且还会吹笛子。

他的家里很穷,父母看他如此喜爱音乐,想把他培养成作曲家,但中学还没念完就辍学了。

当时只有14岁的王莘,为了挣钱来到了上海,到一家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三年后,在上海抗日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王莘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绪爆发出来,通过运动结识了冼星海、吕骥等人,为了宣传冼星海、吕骥领导的抗日歌咏运动,他在浙江宁波等地来回奔波。

1932年在上海先施百货任见习店员;1935年通过抗日运动认识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从此走上革命音乐的道路;1938年在陕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任群众剧社领导工作;1949年率群众剧社成员进入天津市;1950年国庆节前夕孕育《歌唱祖国》;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歌唱祖国》;1993年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活动中,《歌唱祖国》入选;1997年香港回国中国,在仪式上,《歌唱祖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和英国皇家乐队共同演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赏析歌唱祖国赏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歌唱祖国》是一首传唱广泛、脍炙人口的歌曲。

歌曲的作者王莘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多次担任《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的角色领唱。

在抗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艺等四所学校组成了华北联合大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那天,鲁艺全体师生冒着倾盆大雨演唱了《保卫黄河》。

惊天的歌声与雷电交织的怒吼,让参加演唱的王莘激动不已。

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首好歌,可以唱得人热血沸腾、听得人激情澎湃。

这个抹不去的难忘经历,成为后来王莘创作的动机与动力,也是广播剧《歌唱祖国》的生发核心。

广播剧《歌唱祖国》不仅讲述了歌曲诞生、流传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作者王莘的传奇经历,也为我们每个唱过这首歌的人提供了再一次通过歌声回望岁月与经历的机会。

在歌声的回望中,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广播剧采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时空的交错中,作品用声音逻辑建立起了作品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节奏,让六十年的歌曲传唱和其中的故事,具有了广播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巧妙。

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演唱这首歌切入,让历史与今天瞬间变为立体的两条线索,叙事也就此变得空灵起来。

已经故去的王莘与现实中的林妙可对话,以及这种与当代人天上人间的对话方式,创造了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转化的叙事空间。

这种时空上的跳跃与对话,让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变为了情感与心灵交流的过程。

故事的线索丰满了起来,不再呈单一的线性发展。

创作者、剧中人、听众,能够在这样的立体框架中同时进入一种相通的经验状态。

不同的时代相通的情境,不同的心境相同的认同,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因情感共鸣而产生情感认同。

时代的变化,情感的流动之间,形成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机缘巧合,是这部广播剧又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

听众对这首歌的熟知度,以及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背景,固然都为这部广播剧作品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成功基础。

而奥运会上林妙可演唱《歌唱祖国》则成为这部广播剧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为这部作品添上了神来之笔。

一件刚刚发生的、具有时效性和永久记忆价值的事情与正在创作的作品相关,可以想见创作者的欣喜。

当这个社会热点成为作品的重要元素被运用的时候,不仅拉近了它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也无意中成就了这部广播剧特别的结构方式,使得历史与今天的线性承接在立体的叙事空间中变得饱满、具体和深刻。

这个热点事件,让广播剧《歌唱祖国》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显现出了现实意义。

唱着这首歌,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变化与相同的表达;听着这部广播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文化符号构建的历程。

资料来源于《歌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情境文学读本》(瞿新华着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