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训练]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训练]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0联苏反美(一边倒):1949-19600反美反苏(两面开弓):1961-19710联美反苏(一条线、一大片):1972-19810不结盟的独立自主:1982-0二毛泽东“中间带理论”01946年8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带理论”:美苏之间有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在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毛泽东又意识到有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这些都是中国可以联合的力量。

0三“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0主观认识:①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0②中美交往过程中发现结盟和建立外交关系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0客观形势:①国家工作重点转移0②一条线政策出现偏差,已到非要纠正不可的地步,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0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0不抗旗:中国仍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取代苏联的旗手位置0不当头:中国是第三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坚决不当这个头0不树敌:在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变化时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他们发展关系0不对抗: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寻求和他们的对抗0超越意识形态: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坚持1982年以来的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化线的这种做法0适当超脱:在涉及和我国国家利益和利害关系不大的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一种适度超脱的态度0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展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纪元。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知识整合】新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征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年):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①1949年,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④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⑥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时间成就1971年①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乒乓外交”;③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尼克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2年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度,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毛主席提出了三大政策
中国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
1950年5月,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 年 月 中国建交的国家。 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年 月 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此外,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给美国以 沉重的打击,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捍 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作 用 和 影 响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了中国与 国 的 和 了中国在国际上的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破裂,并一步一步恶 化,影响到了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中国重点发展了与亚、非、拉“第三世界”的 关系, 加强了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于是,出现 了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高潮。 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 及其走狗”的口号。 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 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1963年底到1964 1963年底到1964 年底到 年初, 年初,中国领导 人先后访问亚非 国家, 国家,掀起中国 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中国团结第三 世界国家,加强与第二世界的联系,坚决反 对霸权主义,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中“大 三角”的政治格局。 1971年7月,基辛格(Kissinger )秘密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 (Nixon)访华。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8年1月,,中英达成协 年 9月 1984年月 外交部副部长周 年 月 南和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 议并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 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 日 问题的联合声明 月19日, 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互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 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 署了联合声明。 署了联合声明。 明的批准书。 明的批准书。

新中国初期外交

新中国初期外交
答到
“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板书展示

立 自 主
新中国的外交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

的 和 平 外 交

新中国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的外交 成就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49—1955) 3.亚非万隆会议
探究3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 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 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 们大家都承认的……
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攻击中国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随堂训练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D (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 二,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
(20世纪70年代)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949---1955)
知识结构
一、外交政策 二、外交成就:
情境引入
《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势。 • (2)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提高了国际地位。
外交成就四:
时间、地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性质(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提出方针: 求同存异 意义: 1、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在和平中发展

中国外交--在和平中发展

陈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院长
• 客观地估价“中国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的 需要。中国目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 些问题,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对海 外市场的依赖,对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 依赖等等,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也产 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正确看 待“中国因素”,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2
外模会识荣参主(办 的步命组宣《国吉 、 、 交最议》”与题上了 关加名织言上元、 活大是。。、:海亚 系强的是》海首塔 动、中影通合“ 太 。了国第。合,和 。规国响过作新 经年 我际一影作在乌年 格迄:了,世 合, 国组个响组上兹, 最今上《促纪会组中 与织以:织海别中 高举海上进、议织国 周,中上”签克、 的行 海共新)会成 边它国海成署斯俄 多的 共同挑会议功 国进城合立了坦、 边规 繁战议。承 家一市作 六哈 、 : “ 2001 2001
敬爱的周总理
•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 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 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 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 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外交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 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 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5)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 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形成了团结一致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提出“求同存异”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历史资料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 屈辱”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 外交 可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 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办外交呢? 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保加利亚(10.4) 保加利亚(10.4)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10.5)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匈牙利(10.6) 瑞典(1950.5.9) 瑞典(1950.5.9) 朝鲜(10.6) 朝鲜(10.6)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10.6) (10.6) 的 国家 (10. ) 10.16) (10.16) 国(1950.1.6) 国(1950.1.6) 中国的 国( 主 国(10. ) 国 尼亚( 3) 尼亚(11. 3) (1950.1.1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联苏反美(一边倒):1949-1960
反美反苏(两面开弓):1961-1971
联美反苏(一条线、一大片):1972-1981
不结盟的独立自主:1982-
二毛泽东“中间带理论”
1946年8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带理论”:美苏之间有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在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毛泽东又意识到有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这些都是中国可以联合的力量。

三“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
主观认识:①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②中美交往过程中发现结盟和建立外交关系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客观形势:①国家工作重点转移
②一条线政策出现偏差,已到非要纠正不可的地步,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
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
不抗旗:中国仍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取代苏联的旗手位置
不当头:中国是第三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坚决不当这个头
不树敌:在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变化时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他们发展关系
不对抗: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寻求和他们的对抗
超越意识形态: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坚持1982年以来的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化线的这种做法
适当超脱:在涉及和我国国家利益和利害关系不大的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一种适度超脱的态度
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展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纪元。

2、引领着国际的政治潮流,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着亚非拉人民的解放斗争。

简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政策1、另
起炉灶,同旧中国外交决裂,废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对外把外国大使当成普通侨民,对内建立新的外交官队伍。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扫清国内帝国主义残留,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愿意尊重我国主权的国家建交。

3、在独立、自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外交。

4、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为保卫世界和平斗争,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

简述中苏同盟友好关系产生裂痕的经过赫鲁晓夫上台后,苏共产生错误,干涉别国内政,1958内,中国给苏联提出建议,赫鲁晓夫十分不满,苏联建立长波电台被拒绝,联合舰队的建立被拒绝。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苏联担心中美关系影响美苏关系,指责中国炮击。

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偏袒印度。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在建国十周年的宴会上,指责攻击我国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要求我国不要解放台湾。

回国后发表讲话,说我国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继续偏袒印度,给印度资金援助。

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

中国代表团反驳,问题扩展到两国关系上。

苏联召回所有专家,逐步撕毁各种协议,出现边界交火。

苏共二十大后,外交关系更加冷淡,在中国煽动暴力事件。

中苏之间展开大论战,苏联指责中国背叛社会主义阵营,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不改变态度,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苏联还是在中苏边境布置军队,中国批评苏联搞帝国主义。

中苏局部冲突不断爆发,形式紧张,变成了冷淡对立的关系。

[第04讲]日内瓦会议上的中国外交
简述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1、朝鲜停战协定。

2、美国加紧干涉印支的事物。

3、世界性的和平运动。

4、1954年的柏林会议。

简述中国支持日内瓦会议的原因
1、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2、可以通过谈判恢复印支和平,无损于印支人民的民族权力。

3、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增强倾向于和平中立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孤立美国。

4、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如何评价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外交活动?
1、实现了印支半岛的和平,促进了国际形势的进一步缓和。

2、巩固了我国南部边陲的安全,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3、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05讲]中美关系的缓和
论述推动中美关系缓和的因素
1、美国方面
(1)美国经地位相对衰落。

(2)美苏力量对比出现不利与美国的趋势。

(3)深陷越战泥潭。

2、中国方面
(1)苏联的威胁。

(2)文革后期,纠正左倾思想,有意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

(3)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实现台湾问题的解决。

第六讲:
1、历史认知问题。

2、关于对侵华战争的谢罪、赔偿问题,日蒋条约不成立,不合法的问题。

3、日本和中国台湾关系问题。

4、关于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有个条约,中国政府认为它是无效的,应与废除”三原则问题。

第七讲:
1、(1)国内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党内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文件,这个文件叫《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重点的主要的是解决当时急迫的关于国内的历史、政治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现国内问题解决了,对国际问题也需要一个反思。

(2)国际背景:1946年以后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出现了两极体制解体的迹象,国际上各种力量之间的演变速度就加快了。

2.主要内容:
(1)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2)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持国家主权的独立,决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

(3)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5)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1)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2)独立自主也是我国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
(3)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的内涵
3、(1)苏联要从阿富汗撤军
(2)中苏边境中间减少军事对峙
(3)苏联要从蒙古撤军,苏联要促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第八讲1.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支持各国奉行中立和平的不结盟政策3、支持各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时间团结和统一的愿望4、支持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争端
5、主张各国主权应该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和干涉
(4)第九讲
(5)取消对中国的武器商品供应,取消中国军事领导人到美国互访计划停止中国和美国所有官员的高层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