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中国外交历史回眸与现状分析
试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调整

试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调整一、中国外交环境的发展其一,由外交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今天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及全世界,中国公民的外交舞台也大了。
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九年中国累计出国人数才二十八万,去年一年中国累计出国人数已达四千多万。
其二,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
“在很长时间,外交在中国就是领导人、外交官的事,但今天,已出现了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教育外交、科技外交、军事外交、公众外交……中国外交已经进入黄金时期。
”其三,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
中国一九七八年刚开放时,跟世界的贸易才二百零六亿美元,去年这一数字达二点六万亿美元,中国同各国合作的规模、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形成一种“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局面。
二、针对外交环境的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调整1、外交目标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
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生存而斗争;改革开放之后,目标由求生存转向求发展,需要同世界合作,同所有国家搞好关系。
/2、外交的主导思想从立异转向了求同。
“共和国成立初期出去的外交官,非常强调‘立场坚定’,就是我跟西方世界不一样。
现在我们转向了求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求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求同,这是很大的变化。
”3、外交的主导面从斗争转向合作。
“在我外交生涯早期,经常讲跟美国人吵架,跟苏联人吵架,把苏修打痛了就开心”,吴建民说:“但今天外交的主导面是合作,虽也有斗争,但强调‘斗而不破’,斗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不是为了破裂。
”三、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
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
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形势与政策——中国外交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事业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 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页。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 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双方自 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 交外交关系。图为中美建交公 报。
图为1960年1月,周恩来 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奈 温在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 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字仪式上互致祝贺。
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
•
•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 的外交战略。
由于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多次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例如,60年 代初苏联就向我国提出共建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等侵犯我国主权的要求),中国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 与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在台湾公开进行战争挑衅,支持印度对中国的非正义战争,使越 南战争逐步升级,并武装入侵柬埔寨,引发老挝内战,企图恶化中国的周边环境,威胁中国的国家独立。 中国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反击,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及其走狗”的口号。 此外,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 欢迎和认可。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 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 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 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现代外交的发展可追溯至19世纪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1895年,中国的首次危机是对抗日本的甲午战争。
此后,中国试图保持独立和自主地位,避免在列强之中被分割。
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政策着重于抵制外国干涉、保护领土完整和独立、避免与大国的战争,以及推动普遍和平。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积极寻求和平和友谊,采取了不少外交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恢复领土权和推动全球的自由和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逐渐发展为更为开放和自信。
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包括推动全球化进程,维护自身利益,加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与地区合作的渠道。
至今,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一直走在自主、和平、合作的道路上,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解放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道路。
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极具影响力。
他们主张要坚持与苏联结盟、与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争取国际声誉和支持。
195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加强了对抗西方的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全。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和越南,积极参与国际抗美援朝斗争,为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国际大局中,新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外交挑战和挫折。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国被孤立于苏联的半封锁圈内,外交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巨大影响,外交工作几乎完全瘫痪。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的走上舞台,中国外交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逐渐恢复了元气,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提出了独特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体系的发展。
中国逐渐过渡到了以争取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外交方针,同时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在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历史经历了坎坷,收获了荣光,不断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外交风采。
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

浅论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演变——继往开来六十年绪论内容提要论述建国以来在政治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经济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文化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论述建国以来在军事影响下中国外交的演变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是继往开来的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关键词建国后中国外交发展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继往开来正文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以说,1949年至今的中国外交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
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中国的对外交流一直在进步。
由此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外交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形势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演变。
(一)政治与中国外交演变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性质决定它外交政策的制定。
二战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对立的雅尔塔体系形成。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国。
中央领导人根据这一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和现有实力制定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废除建国前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之前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并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建国后第一年就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中苏建交对中国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年,中国与其他16个国家建交。
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先后发表中印联合声明、中缅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中国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中国外交脱稿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我将脱稿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演讲稿。
一、中国外交的历程与成就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以“一边倒”为主,坚决支持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在此期间,我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
2.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2)多边外交取得突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3)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我国与各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互利共赢。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1.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加剧。
我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如朝鲜半岛、南海问题等,对我国外交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变革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课题。
3. 国际舆论环境复杂近年来,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抹黑、抹黑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需要在舆论场上积极应对,维护国家形象。
三、中国外交的未来展望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我国将深化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国际话语权我国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4.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我国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四、结语中国外交历经风雨,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1.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开端
19世纪后期,中国面临国内外各种挑战,如不平等条约、列强的侵略和贸易剥削等。
这时,清朝政府开始重视外交,并派遣大量使节出使各外国。
2. 新文化运动与外交革新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外交改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也都高度重视对外交往,尤其是在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中。
3. 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与外交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在反美援台的斗争中,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美斗争,以及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4. 中美关系和改革开放
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逐步恢复。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
展经济外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 新时代下中国外交发展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也会逐步发展壮大。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研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外交成就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得到了全面的肯定和认可,不断开拓创新,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话语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全面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一直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中美建交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领导非洲国家脱贫攻坚到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参与建立多边国际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并推动建立多边国际机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国际机构,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多边主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规格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力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国际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以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全球命运共同体。
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开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正常国家外交关系。
在台湾、南海、新疆等问题上,毫不妥协地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决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和改革。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治理,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稳定与和平是东北亚各国共同的目标,而 六方会谈是维护东北亚安全不可替代的唯 一有效机制,如果朝鲜能尽早恢复六方会 谈,回归半岛无核化的正确轨道上来肯定 符合各方利益,更符合国际社会的要求。
• 因此,国际社会也应当采取一切积极措施 来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谈机制,尽最大 的努力重启六方会会谈。也要求涉及直接 利益的相关各方都有必要保持冷静,克制, 不能再火上浇油。
• 中国制裁朝鲜,至少会面临两大恶果: 一是中朝关系严重恶化,影响中国在朝经济利益和中朝 边境地区的国防安全。
二是严厉的经济制裁加重朝鲜的经济困难,增加朝鲜现 政权瓦解的风险。
一旦朝鲜现政权崩溃,必将有大批难民进入中国境 内。届时我方不仅需要养活数以千万计的朝鲜难民,还 将面临一系列外交、治安、民事等复杂问题。
(2)强硬的理由 和平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损害国家主权、 民族利益的行为和言论必须坚持抵制。(钓鱼岛 问题不能放弃武力诉求和准备)
2.低调与高调交叉 藏锋:不争霸 露富
2013年7月1日,我国7艘主力战 舰赴俄参加中俄海上联演
国家 美国 朝鲜 中国 韩国
立场
主要原因
维持亚太地区的原有格局,保持和
反对“台独”,不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不向台 湾当局发出任何错误信息。
四、我国外交策略的未来走向
1.隐忍与强硬并用 (1)隐忍的理由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 军事实力有待提升 汉初---汉武帝抗击匈奴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军费开支相 当于排在其后15个国家军费预算开支的总和, 2004年,国防预算4005亿。
(3)具体表现 贸易保护;文化自闭
后果:落后;贫乏;自我创新能力缺失(挨打)
二、我国当前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当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1)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迅猛增长,仍有提升空间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芬兰、美国、 瑞典、台湾、丹麦、挪威、新加坡、瑞士、日本 和冰岛。(中国排第4中国家;有核;航空;常任理事国
2.当前我国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外交原则 和平与发展主题===和平共处原则 科技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影响到未来在国际社会的竞争潜力===夯实内涵 (2)具体策略
稳定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创建和平宽松的外围发 展空间与环境
A.中美关系 比较紧张,现在有所缓和,谋求 各自更好的发展 1949—1972,敌对关系 1972—1978,缓和解冻 1978—1989,持续升温 1989—1996,新冷战 1997—,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爱恨交加;制造摩擦、遏制发展
共同利益 “无核化” 平状态,以进一步开发亚洲市场。
有条件地停止
解除金融制裁,获得经济援助和 安全保障。
“合无核作化”
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无核化”
关注自身安全, 努力成为东北亚“中心”。
日本 俄罗斯
“会无核谈化”
“无核化”
关注自身安全。
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 启动一系列经济项目。
(2)盛唐时期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实力决定自信 开放包容(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和平共处)
(3)具体表现 自由贸易(物产极大丰富) 人才流动性强(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发展
2.晚清时期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我国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
丧失“领头羊”地位,远低于世界水平
(2)我国的外交原则 天朝大国掩饰下的底气不足 闭关锁国策略
中国外交历史回眸与现状分析
雒新艳
顾名思义: 1.历史片断 盛唐和晚清对比,勾勒出我国外交辉煌 与低谷的复杂变迁史轮廓 2.我国外交现状 外交原则、如何贯彻及其外交走向(保 护盾牌)
一、中国外交历史场景摘录
1.盛唐时期的外交策略
(1)我国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 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开元盛世】---天朝大国
B.中俄关系 历史前提相同,同盟国 苏联解体,弱国===互相合作,对抗美国
C.中欧关系 不紧不松的竞争合作关系
D.中日关系 最为复杂和微妙 依附---警惕---仇视---超越 拓展生存空间:钓鱼岛
E.台湾问题 重大不稳定因素:美国利用台湾、钓鱼岛问题制
造摩擦,牵制和遏制中国发展 美国态度: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 中国态度: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个联合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