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1234567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 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 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
语华
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1234567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 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 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 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 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 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1234567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
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
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
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

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

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

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

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

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

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

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

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广州十三行
•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朝贡外交是中国 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方式。 对于西方人不为朝贡只为通 商的交往清政府极为反感, 但是为了体现“天朝”对 “蛮夷”的“加恩体恤”而 仅开广州一口通商,相关的 涉外事务由地方行会组织广 州十三行来管理,而非中央 一级的外事机构和官员。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使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礼法, 中国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为适应这些变化,中 国开始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并推进外事机关的演变。
内部外交机关的转型
五口
通商大臣
抚夷局
总理衙门
外务部
• 外事机关的演变
• “五口通商大臣”
•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 口相继开放。 • 为了应付头绪纷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方议订《南京 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 兼筹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设由此发韧,史称“ 五口 通商大臣” 。 •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条约中规定的五个开放口岸的对外事务, 是一个兼有外交 权力的职务。但是,在清朝边务体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没有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利,因 此五口通商大臣虽然为钦差却无权对各口已有各省督抚发号施令,通商大臣与各省督抚之 间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 “五口通商大臣”反映出这一时期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 内心里“ 蛮夷”观念没有改变,着力将与外国打交道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 “鸦片战争的炮声终未使中国社会从昏睡中惊醒, 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大臣的设立,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对咄咄进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种“ 羁糜” 手段。于是, 在 遥距京师的广州, 奉命“ 驭夷” 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与试图建立新的中外交往关系 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铭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42年开始,列强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建立起来。

首先是朝贡体制的瓦解。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朝贡体制。

统治者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部等地区的朝贡国频繁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冲击和侵略,这主要与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有关,另外中国本身的国力衰弱,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的减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之朝贡国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增强。

到了90年代中期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双方同时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

“五口通商大臣”设于1844年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

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且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衔门的设立,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外交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清政府开始派使出洋,出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赋有正式的外交使命。

总理衙门成立在传统的外交体制里打开了一道缺口,从此清廷有了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

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总理衙门内设的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及同文馆、总税务司,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承担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事务。

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主要与列强的强烈要求和清政府改革时弊的需要有关,列强不满“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外交机构。

在这期间清政府也为列强的侵略而感到感到不安,所以也思考着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寻找较好的外交对策。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学案: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学案: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学案: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目标本历史学案旨在帮助2023届高三学生复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内容,以准备二轮考试。

内容概述1. 近代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薄弱状态和外国列强的侵略行为- 讨论中国外交的落后与近代化的关系2. 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进程- 政治改革与外交现代化的联系- 强调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重要事件和进展,如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3. 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探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如自治、独立和维护国家利益- 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研究方法以下研究方法可帮助你更有效地复历史学科:- 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掌握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总结笔记,整理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进程和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解答历年考试试题,熟悉考点和题型作业安排完成以下作业,以巩固对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复内容的理解:1. 阅读指定教材第X章节,做好笔记整理2. 就指定事件/人物进行独立研究,撰写一篇X字的小论文3. 组织小组讨论,讨论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意义考试准备请做好以下准备,以应对针对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考试题目:- 复课本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进程和影响- 解答历年高考真题,熟悉考点和题型- 参加模拟考试,提高应试技巧和时间管理能力注意事项- 本历史学案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考生应根据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复- 考生在研究作业中请注意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确保论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祝愿你在历史学科的复中取得良好成绩!加油!。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
款付印出版。1864年,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
衙门,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
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
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D )
3 数据分类 题组演练
1.(2022·河南郑州模拟)鸦片战争后,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
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
表明中国( A )
A.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123456789
返回栏目导航
2.(2022·安徽合肥庐阳区模拟)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
现代
建交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日 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侵犯中国主权;日
摩擦 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 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续表
阶段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24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
近代
中苏 关系
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外交近代化是指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积极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以实现国家根本利益和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一种战略。


代以来,中国的外交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改革。

以下是外交近代化
的表现:
一、开放政策
“开放带来进步”,中国在近代一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努力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积极促进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国际认可度。

二、多边外交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通过这些组织,中国不仅能够参与国际合作,
也能够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互利合作。

三、提高新型大国形象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思想变革和实践
变革,成为全球扶贫和全球治理的贡献者,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新型
大国形象。

四、外交技巧的发展
中国外交人员的水平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国际谈判、危机处理等方面,中国外交官员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从博鳌亚洲论坛到南海仲裁,
中国都能在国际舆论上表现出自己的声音和立场。

五、文化外交的重视
中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外交,推广、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
故事,赢得了各个国家的尊重和好评,也促进了全球人文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外交的强调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高,经济外交也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
贸易和投资,中国在各大洲的经济中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在良性
的经济循环中与各国共同发展。

总之,近年来中国在外交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不断创新、开放、自信,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全球视野下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全球视野下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和抗争中国近代的地位与外交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事宜的中央机构。

(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1)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条约继续有效。

(2)目的是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3.北洋军阀外交及中国人民的抗争(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期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3)1924年,孙中山北山宣言中指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4)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

(5)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等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列特权被废除。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5.屈辱外交(1)不平等外交:《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奇怪外交: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

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3)卖国外交: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1、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
《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2、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就表现;
1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2、50年代外交成就:
a、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70年代外交成就
取得成就的背景;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①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③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④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
考点解析
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及新中国发展和平外交的根源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③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绝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2 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

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

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4、对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时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你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5、如何驳斥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分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同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爱好和平的传统,军费的增加只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进行自卫,不对别国构成威胁。

请回答:
(1)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2)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及作用是什么?(3)APEC的全称及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4)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5)联系所给信息,谈谈你的感受。

中国政府积极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方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打破了会议僵局,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2)图二名称为“历史性的握手”,这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再举出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两件大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任举两例即可)
(3)图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史实?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中国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同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任何一国要与我国建交,应遵循的首要前提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