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扮演着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角色。

从晚清时期开始,到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合作,在国际舞台上逐渐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封闭与保守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在这个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主要目标,更多地采取封闭和保守的策略。

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清政府对外交政策的制定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

然而,这种封闭保守的外交政策并未为中国带来真正的安全和独立。

在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下,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国土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同时,晚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也没有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友好关系,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十分脆弱。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后的追求平等与独立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初步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变,国内出现了积极倡导平等和独立的声音。

中国追求平等和独立成为了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外交辞令的有力抗议以及与外国签订平等条约等方式,谋求改变不平等条约体系,争取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获得,如中国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签约国之一,成功恢复了对青岛的主权。

但在整体上来说,由于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中国的外交成果十分有限。

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仍然较低,被列强进一步蚕食。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与积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社会的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大力支持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

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倡议和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有着复杂而丰富的背景。

19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

这些事件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也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1. 不平等条约时期: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导致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领土上的割让。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建立领事馆和租界,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2. 辛亥革命与新政时期: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与外国签订了新的平等条约,争取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

3. 抗日战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抗日战争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并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参与了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事务的决策。

4. 中苏关系的嬗变: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苏两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关系。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两国逐渐疏远。

这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国家建设。

三、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让,导致国家主权和独立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中国在面对外国势力时,经历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挑战,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近代中 国的外 交史与国际关系

近代中 国的外 交史与国际关系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与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探索与变革的历史,而在这其中,外交史与国际关系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强开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交上,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使得中国在与列强的外交交往中毫无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列强的种种苛刻要求。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耻辱。

清政府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不仅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在外交上一味妥协退让,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

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情况,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

19 世纪末,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清政府在外交上更加依赖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在外交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

初中历史近代中国的与外交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挑战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外交发展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各种外交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在积极地探索外交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背景、外交政策和外交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背景近代中国外交的背景十分复杂。

19世纪末,中国陷入列强的侵略和控制之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各种外国势力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措施。

首先,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政府强调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努力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其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平等、合作、互利和共同发展。

这些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中国外交的挑战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受到了诸多挑战。

首先,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中国不得不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抉择。

其次,不平等条约限制了中国的外交手段和策略,使中国在与外国交涉时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民族矛盾和内外交织的复杂局面,这给中国外交事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经历了曲折和挣扎,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中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斗争,成功恢复了部分领土的主权,例如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并践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

这些举措的推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外交发展与挑战并存。

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权利,使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觉醒并寻求摆脱不平等的条约。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192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侵略的目标,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吸引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大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1世纪初,中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外交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对中国意图的质疑。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中国逐渐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框架,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近现代外交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不得不割让香港、向英国开
放五个港口以及支付赔款。

这标志着中国的传统封闭外交制度的破裂。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并试图推行。

第一阶段是自卑与学习的阶段。

中国政府在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同时,
也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他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各国派遣外交使团,并派遣学生到国外学习。

第二阶段是追求平等与独立的阶段。

在中国开始崛起的过程中,国际
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坚持参加巴黎和会,并
争取恢复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在与外国列强的谈判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
系列要求,包括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外国租借地、恢复中国领土等。

尽管中
国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绝大部分要求并未得到满足。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并且出现了对外关系的混乱和外交制度的破产。

因此,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外交制度,以应对外部压力和保护国家利益。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由皇帝和朝廷决定。

然而,由于内忧外患,清朝政府越来越无力应对外交问题,外交制度的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清朝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外交制度的元素,以和增强外交能力。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事务。

这一机构的成立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起点。

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朝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外交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外交机构,提高了外交的效率和专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外务部,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进一步加强。

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包括派遣外交使节、签订条约和处理国际纠纷等。

此后,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西方的外交制度接轨,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

1898年,清政府实施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中国。

这一也涉及外交制度的,推翻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统治地位,设立了大清国务部和宪政制度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最终以失败告终,外交制度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新生的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外交制度,以应对新的国际环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这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新一轮的外交制度,并且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和独立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中国还通过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条约等方式,保护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⑤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借助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接受美国支持,出卖国家主权,积极策划并发动内战。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外交观念和体制的近代化1.中国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清朝初期,中西方的交往仍属于松散的、名义上的朝贡体系。

一方面,统治者仍以朝贡的眼光来审视外国来使;另一方面,西方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贡使角色”,以期与中国进行贸易。

这种以清朝前期强大国力为基础的关系延续到马嘎尔尼来华,中西早期外交碰撞后开始瓦解。

1792年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他的使命是让英国与中国建立平等正常的外交关系,帮只限于在广州经商的英国商人争取使用其他港口通商的权力。

选在乾隆皇帝庆祝82岁生日举办万寿节的时候,显然为了赢得皇帝的好感从而达成政治和商业上的目的。

而对乾隆皇帝来说,英国国王派遣使臣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给自己祝寿,无疑彰显了自己的治国之功,中国泱泱大国的威仪和德政确实已经泽被天下了。

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乾隆皇帝几颁谕旨照顾英国贡使,甚至操心其回国途中所需物用,然而最后马嘎尔尼提出的所有请求都被拒绝,包括允许设立仓库,取消过境税,禁止地方官员向英国商人勒索获得非法收入等,今天看来中国与近代世界交流的机会就此失之交臂。

而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增加口岸、设立使馆带来的好处却不比对统治秩序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马嘎尔尼出使失败,礼仪之争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官员要求使团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马嘎尔尼则坚持,如果遵从中国方面的要求,那么清朝官员也要在英国国王的画像前行三跪九叩的礼节,最后马嘎尔尼以参见英国国王的礼仪觐见中国皇帝。

当马戛尔尼代表英王出使这个自认为还是“中央帝国”时,朝贡制度显然是不合事宜了,因为“大英帝国”已不是中国眼中传统的“藩属”,它携带着近代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企图通过资本主义的扩张贸易使中国这样的“天朝大国”纳入一个新的世界市场体系。

这次外交的失败体现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漠视,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后果。

在传统“夷夏”观念里“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相对欧洲国家普遍地域狭小,空间及物产有限,中国则地大物博,且封建统治维持千年,周围小国纷纷臣服,已经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心态,很难平等看待其他国家。

清朝中外交流很多时候鸡同鸭讲,就体现了文化和国情上这种无形的鸿沟。

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中国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二百多年,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英国舰队的坚船利炮年轰开了中国国门。

在道光最初10年,外交辞令中使用“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

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

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天朝的使用次数下降,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清朝统治者终于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开展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的救亡图存运动。

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战争屡屡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清朝的外交开始艰难地由“天朝上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过渡。

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向欧美学习近代国际外交知识,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直接了解世界形势的重要性,,60年代派斌椿等人“游历”西方,派蒲安臣使团出访包括欧美各国;引进了国际法。

从70年代起,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初步懂得了国家与民族的真正权益之所在。

中国外交观念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时期的变化,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夷夏”观念占主导地位向务实观念、平等思想和自主观念的近现代外交的转变过程,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

2外交体制的近现代化近代外交体制自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始转型,至南京政府时期也完成了趋向国际规范的转变,并主要体现在国内外交体制转型和驻外机制发展演变两个方面。

1国际法的引入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

《万国公法》一书的刊印出版,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由此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在外交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也引起了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万邦宗主”、“万国来朝”的虚幻理念渐渐淡化,中国外交由传统逐步步入了近代化历程。

清政府首次正确运用国际法解决了普(鲁士)丹(麦)大沽口船舶事件,在和普鲁士的交涉中,清政府援用国际法,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从而使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信心。

在以后的交涉谈判中,清朝外交官员便以国际法为武器,和西方列强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次外交谈判是:曾纪泽通过同俄国外交官布策的艰苦谈判,废除了《里瓦几亚条约》,索回了“已投虎口之食”;薛福成通过和英国谈判,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划定了中缅边界;黄遵宪在主持苏杭谈判期间,驳回日本外交官珍田舍己关于两地“治外法权”的无理要求;杨儒不畏强暴,通过和维特的艰苦谈判,拒签俄约,废除了《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唐绍仪同英国签订了《续订藏印条约》,力保西藏主权等。

2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

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

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