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言文解题技巧概要

合集下载

2017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导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阅读一直是考生们头疼的问题,下文整理了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攻略.doc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攻略.doc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攻略备考高考语文需要大家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轻松提高高考语文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攻略这篇内容,希望对大家备考高考语文有所帮助。

一.命题思路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二.阅读步骤1.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2.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

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再读原文,逐个做题。

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三.实词虚词1、文言实词一+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2、文言虚词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四.材料+错项1、筛选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2、找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有多种考试题型,对待不同的题型大家要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这样才能提高解题效率,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轻松应对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

【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如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答题是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考生展现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机会。

对于文言文答题,虽然很多人觉得难以入手,但只要掌握了一些技巧,就可以事半功倍,轻松搞定文言文答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答题技巧,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得高分。

一、审题阅读做文言文题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审题,这是保证你不会在错的方向上浪费时间的关键步骤。

在阅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点方向,找出关键词,掌握题目意图。

只有正确把握题目所提的要求和重点,才能准确作答。

二、提取关键信息答题时应注重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重要内容,并结合问题要求确定答题内容。

同时,也要注重提取与题目相关的文句,将其排除无关选项,更加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三、了解常见结构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

而对于不同文体的文言文,作答时也需要根据其特点和结构不同来区别对待。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文言文作品,需要掌握常见结构和表现手法,如句型、修辞手法等,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

四、掌握词语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运用十分丰富,且有很多与现代意义不同的含义。

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文言文作品的意思,需要掌握常见的词语意义,比如“勿”、“予”、“尔”、“吾”、“尔辈”等,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常用,需要了解其含义和应用。

五、注重翻译实践翻译是文言文答题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检验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想做好翻译题,除了熟悉文言文表达方式和结构外,还需要多进行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翻译能力。

建议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原文,逐字解读,注重语言表达和意思理解,练习自己的译文能力。

六、多做模拟题在备考阶段,最好多做一些模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模拟考试环境,磨练答题技巧。

可以从历年真题和专业教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文言文题型进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成绩。

(完整版)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

(完整版)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帮你整理好了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 巧
-
1 学会读懂文言文 3 三、文言文翻译 5 五、文言文常见固定搭配
2 二、官位变迁及其他行为词 4 四、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 技巧
PART 1
学会读懂文言文
学会读懂文言文
①先读最后一道题目, 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②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默读文章, 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做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 文进行推导后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何以? (凭什么?) 2、 何所? (所:是什么? ) 3、奈何? (……怎公 办?为什么?) 4、如何 奈何? (把……怎样呢?) 5、孰与?(与……比哪个更?) 6、独……耶?(难道……吗?) 表示反问
四、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
1、何……哉(也)?(怎么能……呢?) 2、何……为?(……干什么呢?) 3、 何……之有?(有什么呢?) 4、如之 何……?(怎么能……呢) 5、岂(其 )……哉(乎,耶) 6、安……哉(乎)? (哪里呢?) 7、不亦……乎?(不是 ……吗?) 8、……非、欤?(不
四、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②动词活用为名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 加少矣。"("至"为名次,作主语,译为"到 达的人"
四、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
五、文言文常见 固定搭配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1. 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1) 注重字词的理解:文言文的字词使用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古词古句的含义。

(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经常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掌握这些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

(3) 理解句子的结构:文言文常常使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结构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意义。

(4) 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案例等补充说明,需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内涵。

2. 文言文阅读答题常见技巧(1) 理解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确定答题的重点和角度,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2) 先通读全文:在回答问题之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意图。

(3) 突出关键词语: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将关键词语标注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准确回答。

(4) 结合上下文寻找线索: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线索,理解句子的含义,以确保回答的准确性。

(5) 注意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避免被干扰选项误导。

3.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1) 对比四书五经:文言文中常常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对于熟悉四书五经的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会更加容易。

(2) 理解成语典故: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成语典故来表达意思,了解常见的成语典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人物性格:文言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人物性格是常见的手法,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

(4) 把握作者立场: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常常通过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理解作者的立场有助于把握文意。

(5) 善于推理:在回答问题时,应善于运用推理能力,通过分析上下文、对比四书五经等方式进行推理,得出准确的答案。

4.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小结(1) 必须加强对文言文基本词汇和句法的学习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 象”。
如: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翻译为“监督”。“振(通震)”翻译为“威 吓”。
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翻译与对其的解释是不同的, 要加以区别,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
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奄”解释为“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
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 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 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 两个变成了一个。
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
“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 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
介宾短语 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
后置做补语 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
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
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 语动词后作补语
答题步骤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
三 句式和语法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 形式。
如:作亭者谁?山间之僧智仙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 雄心”。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相同。如:窥谷忘反。 “反”通“返”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通“无”
(3)韵母相同。如:选贤与能。 “与”通“举”
(4)声韵均不相同。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
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 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 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 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 ”的关键。
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 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 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 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品 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 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 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如: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
厉兵、秣马矣。
如:审视之,(之)短小,黑赤色
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 意义。翻译时,删去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也”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均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豫州今欲何至?”
③用“之”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 皆” 、“素” 、“ 耳”等 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贤者能勿丧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一)、实词解释技巧 1、首先得找到这个词所在文中出 现的位置。
2、理解其所在句子的意思,如果 有难度可以把这一句和前后句比 照,甚至关注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以及和前后段的联系。(以境解 题)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判断句
如:
4、用“非”、“未”、 “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 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 (“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多指猪肉。)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 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2)、译出原文的用词特点。(主 要是指词类活用)
(3)、译出原文的造句的特点。
加字法
凝缩法
解释法
扩充法
区别法
调序法
转述法
删减法
保留法
补充法 改写法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走:
1、初读把握大概。(了解) 2、细看题目、注释,结合语
境研读字词。(研读) 3、再读全文,结合所出各个
命题加深了解。(纠错)
“邑”改写 翻译为“县”,“庠”改写翻译为
如“:学宣”德。 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
如“:业年”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 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补充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 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 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1、排除法(因为对虚词的考察, 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 2、多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如 “之”有时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的;
3、 要特别注意记住课内重点虚词 的用法,这样才可能与所考文章中 的虚词比较。 4、在复习中,对于重点虚词,应该 整理其各种义项,做到大致了解, 方能运用自如。
常用的虚词有: 之、以、为、而、其、于、者、乃、夫、且、 然、盖、则、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之、 以、而、其、于”
加字法
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 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 准确 、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佐”翻译为“辅佐”。
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筑”翻译为“修筑”。“守”翻译为“把守”。
解释法
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 就怎样翻译。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 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 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 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这里就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翻译技巧。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2、转换角度,求助于左邻右舍, 辨析句子的句式特点。(文言句 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省略句、固定格式)
3、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中考 要求直译。实在翻译不通才借助 意译。
直译应注意: (1)、字字落实。 (句子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能找到 解释,译文中的词语在原句中能找到 依据。)
2、被动句
如:
舜发于畎亩之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省略句
如: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 之。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 惯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