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分析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环境监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或面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断面的具
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
体水位流平置稳须,水能面宽反阔、映无所急流在、无区浅滩域处。环境的污染特征;
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
尽水可量监能测以的结最合。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
4、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7
一、水体、水体污染、水质
➢ 水质和水质指标
1、水质:由水和水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性指标 2、水质指标:描述水体质量的参数
✓ 物理性指标:水温、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及悬浮物、电 导率等
✓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无机指标(重金 属、无机阴离子)
35
※ 地表水采样时间和频次
➢ 确定采样频次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水体功能、水文要素和污染源、污 染物排放等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 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既要满足能反映 水质状况的要求,又要切实可行。
36
➢ 时间及频率引自《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控制端面:了解水体受本区域污染情况,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出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情况,设置在最 后一个排污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尽可能靠近水系的出境 处
✓消减断面:设置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
的河段上,目的是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自净情况
29
✓ 生物性指标:类大肠菌群
8
二、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
➢ 对象
1、水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现状监测):对与我们息 息相关的地表水(江、河流、湖泊、海洋等)及地下水 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第二章 水和冰 (1)分析

第二章 水和冰 (1)分析
而且水分的分布不均,动物体内以血液、脑等器 官最多,其次是皮肤,而骨骼中较少;植物中一 般以叶、茎、根等部位含水量高,种子中含量少。
概述
2.1.1 水在食品中的作用 食品的溶剂 食品中的反应物或反应介质 除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单宁、秋水仙
碱) 食品的浸胀剂 食品的传热介质 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构象的稳定剂
氨NH3(三个供体和一个受体部位形成四面体排列 )和氟化氢HF(一个供体和三个受体部位形成四 面体排列)分子由于没有相等数量的供体和受体 部位,都无法形成和水一样的三维氢键网络,而 是形成二维氢键网络,每个分子参与的氢键数目 小于水分子。
水分子的结构特征
水是呈四面体的网状结构 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网络是动态的 水分子氢键键合程度取决于温度
解释水和冰的异常物理性质,最好先从研究单个 水分子的性质开始,进而拓展到水分子束的特性 ,最终考察整体相水的特征。
2.2 水、冰的结构和性质
一、单个水分子的结构
接近完美四面体结构的强极性分子。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的两个SP3杂 化轨道结合成两个σ共价键,形成近似四面体结 构,氧原于位于四面体中心,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中有两个被氢原子占据,其余两个为氧原子的非 共用电子对所占有。
水的缔合程度及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与温度有密 切的关系;在0℃ 时,水分子的配位数是4,相互 缔合的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是0.276nm;当冰开始熔 化时,水分子之间的刚性结构遭到破坏,此时水 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如1.5℃ 时为0.29nm,但由 0℃ ~3.8℃ 时,水分子的缔合数增大,如1.5℃ 时 缔合数是4.4,因此冰熔化的开始阶段,密度有一 个提高的过程;随着温度的继续提高,水分子之 间的距离继续增大,缔合数逐步降低,因此密度 逐渐降低。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水位的变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水位的变化》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二章《水位的变化》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抽象、计算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一—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一周中每天河流水位情况,继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并学会用数学工具直观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本节教学目标为:知识技能目标:(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一一收集资料;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对学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上课相关的资料(新闻与水文资料)。

分析化学第二章滴定分析

分析化学第二章滴定分析

分析化学第二章滴定分析第二章滴定分析学习指南滴定分析是定量化学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它以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常量分析中。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分类;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的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和配制标准溶液时对基准物的要求及有关规定;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熟练掌握有关滴定分析的各种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复习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对掌握本章重点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理解滴定分析基本术语;了解滴定分析法分类;掌握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中常用的四种滴定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滴定分析(titrimetry)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所加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由于这种测定方法是以测量溶液体积为基础,故又称为容量分析。

在进行滴定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用标准物质标定或直接配制的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滴定溶液”。

滴定时,将标准滴定溶液装在滴定管中[因而又常称为滴定剂(titrant)],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入到盛有一定量被测物溶液[称为被滴定剂(titrand)]的锥形瓶(或烧杯)中进行测定,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滴定”(titration)。

当加入的标准滴定溶液的量与被测物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量时,称反应到达“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简称计量点,以sp表示)。

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往往没有易被人察觉的外部特征,因此通常是加入某种试剂,利用该试剂的颜色突变来判断。

这种能改变颜色的试剂称为“指示剂”(indic ator)。

滴定时,指示剂改变颜色的那一点称为“滴定终点”(end point,简称终点,以ep表示)。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答案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答案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

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2节《地球上的水》说课稿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2节《地球上的水》说课稿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2节《地球上的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是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综合科技教材,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技的奥秘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主要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第2节《地球上的水》则重点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水的基本知识,对水的性质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掌握水资源的基本利用和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基本利用和保护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水资源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5.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节水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节河流2、活动认识我国河流和湖泊众多阅读课本,通过一系列数字感受到我国河流和湖泊众多。

让学生举例说明知道的河流和湖泊名称。

3、活动认识内流区和外流区阅读图,,完成p34活动1、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

4、活动沟通三大洋的水系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水系和流域面积的概念。

读图,完成p35活动。

找出注入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的主要河流。

讨论分析我国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的原因(地势西高东低)5、活动认识京杭大运河阅读材料了解京杭运河是世界最大的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具有航运、灌溉、防洪等综合作用。

6、活动认识我国的湖泊读图、图、图,然后在图上找出以下湖泊的位置和省级行政区。

1、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咸水湖)2、我国的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3、湖泊分布特点(西部青藏高原咸水湖;东部长江中下游淡水湖)课堂总结由学生来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展示本节课的内容要点目标检测1、下列河流中,注入印度洋的是()A.金沙江B.澜沧江C.怒江D.松花江2、我国汛期最长和流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A.珠江、雅鲁藏布江B.长江、淮河C.珠江、长江D.黄河、长江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A.塔里木河B.红水河C.怒江D. 雅鲁藏布江4、我国最大的湖泊是()A.鄱阳湖B.洞庭湖C.青海湖D.洪泽湖5、下列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流向国外的河流就是外流河B.我国外流河分为两大洋水系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怒江、雅鲁藏布江均流向国外,最后注入印度洋6、说出下图数字代表的河流名称。

第二课时1、情景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以及黄河的图片2、活动认识黄河的概括读图黄河流域图,完成课本活动源头长度流经省级行政区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5464千米青-甘-川-宁-内蒙古-陕-晋-豫-鲁(7省2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渤海3、活动认识黄河的分段读图,在图上找到河口、桃花峪源头—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入海口4、活动认识黄河上游特点读图找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最密集的一段位于哪里原因是什么(龙羊峡—青铜峡);(流经地形的阶梯分界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水文随机分析第二章110914 共87页

水文随机分析第二章110914 共87页

2019/7/15
水文水资源学院
9
随机过程概念
实际上,常遇到实验过程中随某个参变量变化而变化的 随机变量,数学上称该随机变量为随机函数。
(随机变量定义:随机事件的实数值函数,有一个基本事 件,对应一个实数值,这个实数在一次试验中能否发生, 是很难事先确定的)。
2019/7/15
水文水资源学院
10
水文随15
水文水资源学院
1
陈元芳简介
个人简况: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博导
学习经历:河海水文水资源本科(1980-84)、硕士(84-87)和博士生(87-92)
研究方向:暴雨洪水与防洪减灾,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讲授课程:本科生:数据库,计算机语言,水文统计,随机水文学,统计试验方 法,应用统计学,工程水文学,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 研究生:水文随机分析,水利风险分析,应用统计学
稳过程。
今后所说平稳过程,一般都是指宽平稳过程。
2019/7/15
水文水资源学院
19
(0) 1
②宽平稳过程自相关函数性质
( )
a. ≤1,
(0)。1如
,则 ≥0。
( t 1 , t 2 ) E (( t 1 ) t 1 )( t ( 2 ) t 2 ) (0)
(t )
2019/7/15
水文水资源学院
11
t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如t为离散的则简称随机 序列或时间序列,如年最大 等Q,m 如t为连续的则仍称随机过程。
在给定t情况下, 就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取值可以是离散的, 也可以是连续的。(水(t)文上一般是连续型的,年径流量 、年最 高水位等;也有离散的,如年降水天数,1,2,…,365)Q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比热:
较大。
原因: 分子动能; 缔合的分子转化为单分子。 结果:
水温不易随气温的变化而异,如海洋性气候。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介电常数很高, 如: 20℃时,水为80.36,生物体的干物质为2.2-4.0; 结果:
食品组成成分
显示色、香、味、形、质构特征
分散蛋白质、淀粉、形成溶胶 影响鲜度、硬度 影响加工,起浸透、膨胀作用 影响储藏性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三态:


水—汽(100℃/1个大气压)
水—冰(0℃/1个大气压) 汽—冰(>0℃/611Pa以下)
食品中水分状态
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分子流动性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
1.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食品中的水分含量
一般生物体及食品中:3~97% 多数生物体内:70 ~ 80%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在动物体内含量特点
食品中的水分含量 随动物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一般生物体及食品中:3~97% 多数生物体内:70 ~ 80% 成年动物:58-67%

不同部位水分含量不同
皮肤:60-70% 肌肉及器脏:70-80% 骨骼:12-15%
在植物体内含量特点 营养器官组织含量最高:70-90%, 如根、茎、叶的薄壁组织 繁殖器官组织含量最低:12-15%, 如种子、微生物的孢子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某些食品的水分含量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作用力: 极性基团、偶极-离子相互作用。 特点: 阻碍水分子流动的能力大于其它溶质; 水-离子键 > 水-水氢键; 破坏水的正常结构,阻碍冰的形成。
3# 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产生水合离子作用的离子分类
结构破坏离子: 能阻碍水形成网状结构,这类盐溶液比纯水流动性大;
特点:离子半径大,电场强度较弱。如K+、Cl-、Rb+、NH4+、
疏水性基团特殊性质 能和水形成笼形水合物(clathrate hydrates); 能与蛋白质分子产生疏水相互作用。
3# 食品中水分状态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3. 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笼形水合物的形成: 非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产生斥力,疏水基团附近水分子间氢键键合力↑是水分 子之间企图避免与疏水基团接触所产生的结果。 笼形水合物结构 20~74个水分子将“客体”包在其中。 作用力: 范德华力、少量静电力、疏水基团间的缔合作用。
溶解能力强;
意义: 促进电解质的解离,对酸、碱、盐等电解质和蛋白质在水中的溶 解非常重要。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冰与水的导电系数、热传递系数: 均为前者大,分别大3倍与4倍。 结果: 在一定的环境中,冰改变自身的温度要比水的快得多,所以同一食 物的冻结要比解冻快得多。
2# 食品中水分状态
水的功能: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稳定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使其表现特异的生物活性 体内化学介质,使生物化学反应顺利进行 营养物质代谢载体 热容量大,调节体温 润滑作用 此外,水还具有镇静、强壮效果;保护眼睛,降脂减肥和美容作用
1.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功能:水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Br-、I-等。 结构促进离子:
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这类盐溶液比纯水流动性小;
特点:离子半径小,电场强度较强。如Li+、Na+、H3O+、Ca2+、 Mg2+、Al3+等。
3# 食品中的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2. 与可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作用方式: 与羟基、氨基、羰基、酰基、亚氨基等形成氢键。 特点: 作用力小于水与离子间作用力,流动性小; 对水的网状结构影响小,阻碍水结冰 ; 大分子内或大分子间产生“水桥”。
特点: 具有水、汽、冰三相共存(0.0098℃/611Pa)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物理性质: 如熔点、沸点、比热容、熔化热、蒸发热、表面张力和界电常数都
明显偏高
**原因: 水分子间存在着三维氢键缔合的缘故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密度: 在4℃最大,为1; 0℃时冰密度为0.917;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约9%(1.62ml/L)。 实际应用:
结合水(bound water):又称束缚水。
作用力:配位键、氢键、部分离子键。
特点:在-40℃以上不结冰;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2# 食品中水分状态
单分子层水(monolayer water): 与食物的非水组分中离子或强极性基团如氨基、羧基等直接以离子 键或氢键结合的第一个水分子层中的水,约为总水量的0.5%; 多分子层水(multilayer water): 处于单分子层水外的几层水分子或与非水组分所含的弱极性基团如 羟基、酰胺基等形成氢键的水分子。
冷冻食品的结构造成机械损伤
1.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水的沸点与气压关系
气压↑ 其沸点升高↑;气压↓ ,沸点↓
实际应用: (1) 热敏性食品如牛奶、肉汁、果汁等的浓缩:
通常采用减压或真空方式
(2) 不易煮烂食物如动物的筋、骨、牛肉等: 可采用高压蒸煮
(3) 高原上做饭:
应采用高压锅
2 # 食品中的水分状态
自由水(free water):
又称体相水、游离水、吸湿水
作用力: 物理方式截留:如生物膜或凝胶内大分子交联成的网络、毛细管内。
特点:
可结冰、溶解溶质; 相当于测定水分含量时减少的重量; 可被微生物利用。
3# 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1. 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Chapter 2: Water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 Foo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Food Engineering
本章主要内容
食品中水分含量、功能与主要物理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