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

合集下载

新能源发展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

新能源发展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

新能源发展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的发展愈发受到重视。

新能源是指依赖于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等来实现能量转换,用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电力、热力、运力等能源形态。

其中,太阳能和风能被称为“清洁能源” ,占据着新能源发展的主流。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能够有着更加优良的环境效益,而且价格逐渐降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也将新能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

新能源的发展对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并在近年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和煤炭消费国。

然而,这对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

化石能源不仅在采集过程中污染严重,而且世界矿产储量有限,几十年后可能枯竭。

能源危机已经渐成污染、能源安全、经济不平衡等复杂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太阳能:太阳能光伏产品产业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在全球光伏市场有着重要地位。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接近100GW,位居全球第一。

2.风能: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速不断提高。

截至201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突破了180GW,在全球排名第一。

其中海上风电也成为风电发展的新热点,预计将实现更快的增长。

3.水电:水电是我国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本土关键技术优势。

截至202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亿千瓦左右,为全球最大。

4.其他:我国还积极推广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制,不断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影响,而且也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排放量和全球温室气体的积累。

推广新能源还能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使用。

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新能源已经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中国能源战略及政策调整新方向

中国能源战略及政策调整新方向
业 能源 战略规 划 拘 泥 于本 行业 的 角度 存在 明 显
的 不足 。
格 以及 其他 大 宗 商 品价 格 上 涨 , 动通 货 膨 胀 指数 。 政府 宏 观 调 控 推 使
面临 严峻 挑战 。能源价 格大 幅度 波动 , 了影 响整 体经 济发 展 , 除 还影 响 能源 行业 健康 发 展 。因此 , 中国 广义 的能 源 安全 不只 是一 个 石油 储 备
构。 政府可 以将 节 能和排 放约 束下 可 以接受 的能源 结构 作 为能源 规划
的基础 。 虑采 用什 么样 的政 策支持 能源 结构 的实现 。可 以预 见 。 考 随着 二氧化 碳 排放 约束 收 紧 ( 排放 量下 降 ) ,对 应 的能 源结 构 发 生相 应变
化, r GD ' 业等 宏观 经济 变量 会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下 降 ;单位 G P能 长 , 工业 化仍 将延 续 . 、就 D 重 二氧 化碳 排 放 也将 持 续 耗、 二氧化 硫和 固体 废弃 物排 放也 随之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下降 。初期 。 这
减 少排 放 总量 .这 就 是 中国 的碳 强度 目标 与 发
能源价格比较低的时候 , 能源之间也会有替代 , 但替代成本比较大 , 替 达 国 家减 少 碳 排 放 的承 诺 目标 的 一致 性 和 区
代 动力不 强 因而 替代 可能 是不 经济 的 。随 着能源 价格 上涨 , 代动 力 替 和替 代条 件会 日益 充分 。能源价 格越 高 。 代投 资就相 对越 小 , 替 替代 可 能 性就越 大 。一旦 能 源价 格走 到 一定 高度 , 多能源 替 代都 将成 为 可 很 能 。日益增 强 的替代 性使 各种 能源 产品 的价格 具有 联动 性 , 举例 说 , 石 别 。 其 实也 反映 了共 同减排 、 同责 任 的基 本 这 不 原 则 。温室 气体 是 一个超 越 国界的 问题 。 但解 决 问题 必须 考虑 不 同 国家 的实 际情 况 只 有世 界 各 国共 同 合作 致 力于 该 问题 的研 究 与 解 决 。 在 合 理公 平 、合 乎实 际 的 国际 气候 框架 下 统筹 减 排. 兼顾 发 展中 国家 的能 源 成 本 问题 . 才有望 使 全 球气 候变 暖 问题得 到有效 解 决 。

中国能源产业结构和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中国能源产业结构和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中国能源产业结构和政策的转型与调整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能源产业也面临着转型与调整的挑战,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了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政策调整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而目前中国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尤其是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能源消费占比高达57.9%,而新能源占比较少,其中风电、光伏发电、核能等新能源只占总能源消费的5.5%左右。

这说明中国能源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中国能源产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环境压力。

中国的粗放发展为国家繁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消耗的剧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能源的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新旧能源矛盾由于传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但是在新能源挖掘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新能源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等问题,新旧能源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2. 能源供给结构调整困难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切实推进能源供给结构调整。

但是,现实中形势复杂,调整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地区的利益冲突、生产转型难度较大等问题。

3. 能源价格调控困境在国家独立、自主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国家促使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努力推广煤炭的开采和使用。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价格体系无序,大量的跨区域和跨部门回流资金,沉重税负等问题出现,能源价格调控以及体制改革成为制约中国能源发展的瓶颈。

三、政策调整的方向和措施中国政府针对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已经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方向和措施,如下:1.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关键,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降低新能源的成本,优化全国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结构转型目标

能源结构转型目标

能源结构转型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能源结构转型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然而传统的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纷纷提出了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即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低碳化:降低能源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利用。

这需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无碳或低碳能源、推广清洁煤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2. 高效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这可以通过改进能源设备、优化能源系统、加强能源管理等方式实现。

高效化的能源利用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排放。

3. 多元化: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

这需要通过开发多种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形成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

4. 智能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智能化可以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路径为实现上述能源结构转型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能源政策,引导能源结构向低碳化、高效化、多元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政策应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价格机制等多种手段,以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能源结构转型。

2. 技术创新:加强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核能、清洁煤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

同时,加强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前景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前景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前景研究一、背景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和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各国都在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以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必须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能源结构调整1.发展清洁能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例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这些清洁能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生产国之一。

2.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

目前,中国传统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而燃煤是造成空气污染和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的消费结构转变,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前景研究当前,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能源结构调整,转换能源消费结构,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以下是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前景研究:1.环保建筑的发展环保建筑是一种以优化设计、节能节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建筑,可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目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建筑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2.新能源消费方式的推广新能源消费方式是指推广电动汽车、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消费方式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3.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

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要借鉴和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

四、结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必须加强能源结构调整,转换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调整与政策

能源结构调整与政策

能源结构调整与政策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耗量也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

过度使用传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是开始倡导绿色环保。

能源作为环保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结构调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消耗量大,排放的污染物也多,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新时期,能源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以此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二、能源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相关工作。

除了推广清洁能源之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调整能源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

1. 推广清洁能源推广清洁能源是当前许多国家实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从目前的情况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最为受欢迎的清洁能源。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积极推广和利用这些新能源资源,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可以采用如下措施:(1)改进技术,减少能源损耗。

(2)加强能源管理,优化能源配置结构。

(3)推广节能型产品,如LED灯和空调节能器等。

三、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和政策保障能源结构调整不仅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首先,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十分薄弱,技术不成熟往往会导致高成本和低效率等问题。

其次,传统能源行业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庞大的体量,往往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会遭遇各种阻力。

因此,政策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落实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引导社会推广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战略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论文题目一、最新战略论文选题参考1、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英文)2、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3、企业战略理论综述4、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5、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6、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7、纳米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及在21世纪的战略地位8、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9、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11、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12、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13、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14、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15、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16、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17、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18、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19、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20、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二、战略论文题目大全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3、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4、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5、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6、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7、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8、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9、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10、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11、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12、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战略重点思考1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战略采购14、我国月球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15、21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6、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17、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18、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19、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成因分析:基于股权结构战略的视角20、“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三、热门战略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2、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3、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4、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5、实物期权与高科技战略投资——中国3G牌照的价值分析6、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7、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8、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9、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10、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1、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13、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1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15、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16、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社会资本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7、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18、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19、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20、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四、关于战略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2、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3、地方产业群战略4、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5、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6、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7、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9、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10、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11、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12、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13、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14、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15、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16、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17、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18、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19、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20、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五、比较好写的战略论文题目1、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兼谈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2、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3、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4、问路城镇化——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5、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6、论高校战略管理7、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8、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9、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1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11、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12、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13、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14、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15、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16、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17、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18、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19、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现状及发展战略 20、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相关的国家级政策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相关的国家级政策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相关的国家级政策
在双碳背景下,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相关的能源政策,以减少对碳排放的依赖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国家级的双碳能源结构政策的例子:
1.中国:中国已经设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即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绿色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等。

2.美国:美国政府已经宣布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制定了一项名为“碳减排计划”的政策目标,旨在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项政策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包括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提高能源效率。

3.欧盟:欧盟已设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即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欧盟制定了《绿色新政》和《欧洲绿色协议》,旨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提高能源效率。

4.日本:日本政府计划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强能源效率措施。

5.英国:英国政府已设定了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英国制定了《清洁增长策略》,旨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减少碳排放。

以上只是一些国家级政策的例子,提供了参考,然而具体的政策会因国家而异。

在实际操作中,各国政府会根据自身能源结构和特点,制定适合本国情况的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Ξ林伯强 姚 昕 刘希颖摘 要: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都要求中国能源战略,尤其是能源结构战略,进行相应调整。

以往中国的能源战略规划主要是从能源储备和能源生产,即能源供给侧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能源结构战略亟待调整。

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管理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

建立优化模型,得到反映节能和排放约束下的最优能源结构,进而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对二氧化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但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中国许多重要行业对煤炭和火电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所以,现阶段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节能减排努力。

关键词:能源需求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结构 宏观经济作者林伯强,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厦门 361005);姚昕、刘希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厦门 361005)。

一、引 言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①近年来,虽然对水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

2007年,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9146%,石油消费比重为20112%,天然气消费比重为3134%,核电所占比重仅为0176%。

②印度的能源结构同样以煤炭为主,但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中国低,为51143%,美国和日本的比例都还不到25%,详见表1。

③在能源结构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极为有限。

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廉价能Ξ 本文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并受到长江学者科研配套经费的支持。

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中肯意见。

① 一次能源包含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中国的非商品能源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潜力。

(潘家华:《防止新能源发展非理性“跃进”》,《中国证券报》2009年6月15日)但基于数据原因,本文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商品能源。

② 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 英国石油公司:《BP能源统计2007》。

源作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

政府对能源的价格管制就很说明问题,尽管价格管制产生了许多问题。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廉价能源,煤炭的资源和价格优势使其成为首选,以煤为主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特征。

煤炭相对来讲最便宜,但是,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

以发电为例,单位发电燃烧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石油的113倍。

②表1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结构比较(%)石 油天然气煤 炭核 能水电及其他美国39194251232412981142141日本441241516924122121203165印度3117881955114301996185中国2011231346914601766132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到,其他国家数据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能源统计2007》数据整理得到。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战略,除了要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还将受到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

荷兰环境评估局(Net 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二氧化碳排放评估报告表明: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6712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413%,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③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不仅是总量大,增量也很大。

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两倍,占同期世界排放增量的64%。

④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短期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能源需求与排放将继续增长。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的国际压力将日益增大。

即使中国不对外承诺减排,也必须进行自我约束。

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受到二氧化碳排放约束。

尽管世界各国对控制全球排放总量进行了多轮对话,但目前的国际减排合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各国的排放权利与减排责任无法达成共识,为解决谁来减排和减排多少而相互指责,争论不休。

从技术的可行性看,除了发展清洁能源,“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Carbon Capt 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⑤但是,目前的“碳捕获”技术至少存在三个问题:成本高昂;耗能量大;储存空间大。

高昂的成本,即使发达国家可以承受,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容忍。

除了技术本身风险高、成本大,“碳捕获”还将加速能源短缺,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和成本。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就是因为煤炭价格便宜。

因此,除非有实质性的技术突破,降低“碳捕获”成本,否则,“碳捕获”就不具备可行性。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重点应当是在经济发展中减少能耗,而不是耗能之后再去解决减排问题。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对待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批准加入了包括《京都议定书》在内的多个国际公约。

2007年,正式公布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①②③④⑤林伯强、王峰:《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和递归的SVAR模型的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http://www.pbl.nl/nl/publicaties/mnp/2008/index.html.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IEA,N ear2Term O p portunities f or Carbon Diox i de Ca pture and S torage,Paris:O ECD,2007;IEA, CO2Ca pture and S torage:A Key Carbon A batement O ption2008,Paris:O ECD,2008.该报告提出,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使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较大幅度地持续下降;①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②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③2009年6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新能源规划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中国新能源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新能源规划的目标及政策保障措施等。

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决心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转变。

通过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指化石能源)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

林伯强和蒋竺均研究发现,通过调整一次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效的。

④即使中国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政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改变,实际就是排放的自我约束,就是选择一个现阶段经济发展可以接受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成本。

中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⑤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相对于能源强度而言,⑥碳排放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即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

与能源强度一样,碳排放强度还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和环境政策,等等。

⑦从能源强度到碳排放强度的目标约束变化,体现了中国能源政策将面临一个战略性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转变为将气候变化因素作为约束目标,引入能源结构战略规划。

任何积极的能源和环境政策都将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是,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讲,如果清洁煤技术不能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就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降低能源强度,强调的是在一定的经济生产总量基础上,减少能源使用总量。

但是,能源强度的降低,并不必然意味着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原因在于,各种能源资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尽相同,即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如果更多、更集中地采用高排放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带来的依旧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的增加,而非降低。

中国政府提出,“如果能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0%,就相当于实现15亿吨二氧化碳减排”,也是相对于某个假定能源结构而言的,如果该假定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增加了,随着其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加,其所带来的能源强度降低对于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

能源战略调整最终体现在对一次能源结构的选择。

在国际学界关于一次能源结构的研究中, Nordhaus,Hout hakker和Solow的文章首先建立了分部门研究能源消费的框架,随后的文章都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年。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林伯强、何晓萍:《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能源强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次能源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一次能源消费量。

B.W.Ang,“Is the Energy Intensity a Less Usef ul Indicator Than the Carbon Factor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Change?"Energ y Policy,vol.27,1999,pp.9432946.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①Mar和Bakken将经典控制论的思想引入能源—经济模型,分析了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

②Symons,Proop s和Gay模拟了英国不同碳税和消费者需求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得到不同的能源消费组合。

③Chakravorty,Roumasset和Tse分析美国能源替代问题时引入了气候变化的概念,但其相关新能源仅考虑了太阳能;Gabriel,Kydes和Whit man在美国能源部的N EMS模型基础上利用Gauss2Seidel方法得出更精确的美国一次能源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