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慈溪市民营制造企业的调查【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大国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的重要竞争力源泉。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长,其对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其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本文旨在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发投入状况(一)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状况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来说,不少民营企业缺乏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且大多数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理解较为狭隘,只注重短期经济回报。

同时,由于资金流动性不足和融资渠道狭窄等原因,许多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较低,难以有效发挥其创新潜能。

(二)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资金问题,也包括人才引进与维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于国内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亦存在着很大影响。

政策上,保护知识产权、开展专利培育、增加对于研发投入的激励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民营企业加大对于研发投入的力度。

文化上,建立起一种“大胆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三、创新绩效水平(一)民营企业的创新绩效状况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新绩效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制胜要素。

研究显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绩效表现依然相对较弱。

具体而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民营企业产生创新绩效瓶颈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高层管理者缺乏长期眼光和创新意识,企业战略定位和人才战略也往往难以与创新战略相匹配,使得企业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同样,民营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才引进与培训、科技创新制度与管理体制、市场营销与对外开放等均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不同知识来源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不同知识来源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圆园20年第5期创新被认为是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

不同知识来源的组合被认为有利于创新绩效。

根据熊彼特(1934)的开创性著作,创新被描述为新产品、过程、方法或系统的首次引入。

这一定义强调了创新既是过程又是结果的双重观点。

此外,创新的广义定义是实施新的或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新的营销技术和新的组织结构,在组织的工作场所或在商业实践中引入新的组织体系。

现有文献侧重于理解内部组织因素,包括高管、技术能力、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如何影响创新,这是因为创新一般被视为企业的内生性活动,通过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创新进行控制。

同时需要注意到企业的行为,包括创新活动,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有时创新活动可能受到政策法规、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在竞争时期,绩效越来越依赖于生产新的产品或改进生产过程的能力,知识是实现创新增值非常关键的来源。

当企业拥有特定的知识,并且以一种难以复制的方式管理知识时,企业可以获得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Earl ,2001)。

知识常常与发展它的人密切相关,因此,它常被称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关系交互进行传播。

公司内部无法产生所有所需的知识,这就是外部知识变得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这个框架下,Chesbrough (2004)指出了开放创新的重要性,开放创新需要外部的知识资源和市场中的外部网络来补充内部知识,从而产生额外的效益。

基于知识的创新研究考虑,创新的知识内容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企业中知识概念的定义、创新过程的知识以及知识与创新相联系的路径。

不同的知识来源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要制定合适的外部知识资源战略,就必须了解各种知识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与创新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力资本可以解释为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每个个体所固有的知识和技能。

大量研究都关注人力资本、创新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认为,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基本要素。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作是推动创新和提高绩效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的关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固化、整理、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它通过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有效地将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共享的知识资源。

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经验,从而提高创新的概率和效果。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创新意识和文化的培养。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强调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学习,倡导开放的沟通氛围。

通过共享和互相学习,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获取、应用和发展自己的知识。

这种文化氛围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其次,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在企业中,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

员工能够更快地获取和应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错误。

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更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提高创新成果的可预测性和质量。

除此之外,知识管理还能够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和协同工作。

企业的创新往往需要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人才共同合作。

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个部门和员工的知识资源,并搭建起创新团队的协作平台。

这种团队合作能够加速创新的过程,提高创新的绩效。

最后,知识管理还能够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企业的创新成果需要通过有效的转化和商业化来产生商业价值。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整理和传播创新的知识资产,以便于其他员工和部门的学习和应用。

此外,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和合作伙伴,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和商业化。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科学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科学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科学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高科技产业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它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指明中长期技术演变方向,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是企业长远领先的基石。

尤其对于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等强烈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的产业,科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基于科学的创新”(Science-based Innovation)正在逐渐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所重视。

知识基础理论指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企业对科学知识的依赖程度远大于生产知识、工艺知识、市场知识等其他知识。

科学知识资源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外部科学知识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流入企业,是每一个以基于科学的创新范式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研究从知识观的视角切入,基于知识基础理论,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为例,试图探究基于科学的创新中,科学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科学知识来源,并探明其中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全面细致地综述了“基于科学的创新”的相关研究,力求梳理这一创新范式的现有研究脉络。

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规模问卷发放,深入考察了科学知识存量和科学知识流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并且选取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调研对象,探讨了其在基于科学的创新实践中科学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情况及价值所在。

研究表明,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科学知识存量和科学知识流量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技术能力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同时,研究发现,人才交流和引进、直接购买外部知识、建立研发联盟是三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知识流入途径,值得企业借鉴和思考。

本研究完善了“基于科学的创新”范式的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并对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文献综述
04 结论
05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06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对企业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并为企 业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次演示结构包括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内涵与外延、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研究方法与成果总结,以及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关 键词: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 显著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 键要素。
三、企业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是指来自企业外部的促进或抑制企业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政策环境、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等。
1、政策环境: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学者指出,政府提供 的财税优惠、科技扶持等政策可以有效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此外,政府的 法律法规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
此外,部分学者还探讨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研发投 入与企业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Wang et al., 2017)。
结论
本次演示对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研究成果和 不足之处。现有文献主要了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 理和影响程度,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二是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考察企业创新影 响因素的作用,
一、企业创新的概念与意义
企业创新的概念并非单一,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等多种类型。 产品创新是指企业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过程创 新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新的技术、工艺或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组织创新是指企业调整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或企业间合作形式,以 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创新的意义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创新是最有利的驱动力。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格局,众多企业如宝洁、西门子、海尔等纷纷采取全球化开放式创新战略,以不同的方式从外部获取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创新资源,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其拥有的资源或者能力之间的竞争,而是其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流动使得中国企业不断融入世界企业的竞争大舞台,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活动创造知识已经难以在竞争中获胜。

因此,不断打破组织边界,与外部知识源主体进行合作成为了众多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率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资源观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围绕“知作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具体而言,本文针对以下研究问题:(1)相比产业伙伴而言,知识伙伴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2)不同的冗余资源条件下,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何不同?(3)企业知识伙伴、产业伙伴如何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本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探索性案例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企业外部合作伙伴与企业的知识互补性以及协同程度的差别,我们将合作伙伴分为知识伙伴以及产业伙伴两大类,并深入探讨了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表明了企业知识伙伴、产业伙伴对创新绩效有积极正向的影响,相比产业伙伴而言,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

本文的这一研究结论突破了波特传统的“五力”竞争模型,因此,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应该重视知识伙伴,强化与知识伙伴之间的创新合作,建立跨产业边界的组织间研发网络以及研发实体,积极开展广泛的跨边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2)研究还假设并检验了冗余资源对知识伙伴、产业伙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已吸收性冗余资源的正向调节知识伙伴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如此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利用知识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绩效,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知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明确知识的价值、获取、存储、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一系列活动。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学习,更强调对知识的整合和创新。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和学习机制,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 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和创新平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知识获取与保护: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护重要的知识资产,防止知识流失和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

通过建立知识库和知识保护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信息,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 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传播,消除信息孤岛,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共享,融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加速创新过程。

4. 知识应用与转化: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推动知识转化为创新绩效。

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可以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1. 领导力:企业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知识管理,在组织中树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

2. 技术支持: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和平台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知识的存储、共享和传播,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组织文化:企业应该建立开放、分享和学习的组织文化,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促进跨团队的合作与互动。

4.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具有高级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范文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范文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其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以期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时,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实现技术创新的能力。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这种能力还能够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包括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作用机制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如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转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假设三: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等因素调节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手段,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于多个行业的企业样本,包括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公开资料。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这种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利润率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

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学习吸收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

而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网络能力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3. 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工商管理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慈溪市民营制造企业的调查在知识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市场后愈加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发展壮大,抢占市场份额,就必须进行创新。

正如乔布斯所给苹果公司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创新奠定了今天苹果的强大地位一样。

创新才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而进行创新就必须获取来自内外部的不同知识源。

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创新行为可分为多种类型,知识信息也有多种来源。

因此,以慈溪民营生产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急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创新行为研究1.1 国外研究企业创新行为的理论思想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1912)提出来的。

他认为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可分为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英国经济学家 C.Freeman(1982)在针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

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扩散。

1.2 国内研究廖璠和李钊(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企业的创新可以从七个角度展开,分别是: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又如:吴晓波,胡松翠,章威(2007)在其研究中,按照创新性,知识管理角度以及创新所依赖的价值网络的不同,将创新行为进行分类。

在该研究中,创新行为按其创新性高低可分为根本型创新,适度创新和渐进型创新;按知识管理角度可分为渐进型创新,构建型创新,模组型创新和根本型创新;按照创新所依赖的价值网络可分为延续型创新和破坏型创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众多国内研究对创新行为的分类有不同见解,但都不否认一点,那就是创新过程中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基本特征,引起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由市场需求结构的复杂多变引起的不确定性,社会大背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新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等等。

企业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的创造性过程。

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主动搜寻,处理加工和分析研究相关的知识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还需促进这些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流动,并以此获取创新行为的成功,同时规避创新行为中因受政治、社会、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可能带来的风险。

2 知识源研究通过对创新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知识在创新行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包括了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品特性、相关技术突破等各个方面内容,知识包含丰富的信息,而知识的来源也多种多样。

2.1 国外研究国外研究学者对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了归类,如Marion Frenz(2008)在其研究中表示,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类:企业内部研发,外部购买,与外部机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网络。

其中内部研发是指企业内部通过研发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外部购买是指购买引进其他企业或研发机构的相关知识技术,外部合作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合作性知识技术开发,而企业内部网络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网络搜集各地市场等方面知识信息。

2.2 国内研究石林芬(1999)在其研究中提出将知识来源分作11项,即:企业内部,企业其他部门,企业集团内部的其他成员,用户信息,政府计划和政府提供的信息、专利、文献资料,大学等研究机构,技术市场或咨询机构,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产品和其他来源等。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快捷方便地获取知识,面对多样化的知识来源,面对涵盖面广泛的知识信息,企业如何通过最好的渠道获取知识并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尤其是当各种来源的知识作用于企业的创新行为时,其作用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研究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其重要意义。

3 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3.1 国外研究Marion Frenz(2008)以英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知识来源与创新行为间的关联性做出了相关假设,并通过赫克曼模型验证了内部研发、外部购买和企业内部网络这三个知识来源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积极作用。

并且在研究结果中显示,企业通过内部研发,不仅可以直接对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内部研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对外来知识的吸收内化程度。

换而言之,内部研发与其他几种知识来源之间有着协同关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创新行为,并对创新绩效产生更好的提高效果。

但在其文献中,并未证实外部合作这一知识来源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

在其研究中发现,并非外部机构合作对企业创新没有影响,而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导致企业在面对风险较小或成本较低的创新时,往往会选择自主创新以此来拉开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差距。

此外,对于内部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在面对风险较大或成本较高的创新行为时,也往往选择自主创新,以此来确保其战略优势。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削弱了外部合作这一知识来源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

不过Marion Frenz的研究结果具有其局限性,比如其研究对象是英国企业,受到当地企业文化,国内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因此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

此外,Marion Frenz的研究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明确分类,而是主要讨论了不同知识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3.2 国内研究唐凯和程刚(2009)认为企业在创新行为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知识来源有所不同。

它们将企业的创新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决策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和创新扩散阶段。

具体的说,在创新决策阶段,企业搜集分析社会需求,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状况等信息以丰富创新构思,并优化决策或提出新的构思;在创新实施阶段,企业将新的产品和技术投入到市场中,或是将新的管理模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创新扩散阶段,企业将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接收市场和社会的反馈信息,并且拓展传播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等创新成果。

这三个创新阶段正是通过不同来源知识,来减少企业创新行为不确定性的过程。

换而言之,企业如何在这三个阶段中利用好不同来源知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不过该研究中主要探讨的是不同知识源对创新行为不同阶段的影响,并未研究知识源对不同创新绩效影响。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知识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已经有了相关研究,从相关结论中也可以看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从本质上讲,也正是一个知识的产生、流通和运用的过程。

不同来源知识作用于企业各种创新行为的不同阶段,,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创新行为的风险,提高创新绩效,推进企业创新行为的进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改变,对于这一问题仍旧需要深入的研究调查。

4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得出一点,不同的来源知识与企业的创新绩效间确实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通过对不同来源知识的运用,可以在各种创新行为的各个阶段中产生特定的影响。

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本文研究讨论的是浙江企业在创新行为中与各种知识来源产生的联系。

虽然国内外已有相关的研究,但是大多都不是针对浙江企业的,而且在这些研究中,大多只对知识来源或是创新行为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并没有具体叙述不同知识来源与不同创新行为绩效的具体对应关系。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将针对浙江企业创新行为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研究讨论。

本文中关于知识来源的分类,是以Marion Frenz的分类方法为模板,总体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研发,外部购买,与外部机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网络。

同时我们针对浙江企业实际情况,对这四类来源进行细分。

比如:外部机构合作可以分为同行业合作,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以及企业与顾客合作。

关于创新行为,本文中同样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决策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和创新扩散阶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探讨不同知识源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三个阶段的影响,并最终讨论创新绩效所受到的影响。

本文之所以针对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讨论,是因为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国际化轨道,但是以慈溪民营生产制造业为代表的一些民营生产制造企业仍旧部分存在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企业仍旧是以廉价劳动力作为其优势资源。

但是,现今市场上出现的资源紧缺导致的成本上升问题,以及近年来的“民工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说明这样的生产经营方式,即将面临淘汰。

如今慈溪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产业的转型时期,面对这一时期存在的各种挑战,相关企业要想保持不败,必须进行创新,尤其是在产品和营销上的创新。

由此可见本文选择这一研究方向,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1]H. G. Gemünden, T. Ritter, P. Heydebreck. 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innovation success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German high-tech industries[J].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6, 13(5).[2]M. Frenz, G. Ietto-Gillies.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ofknowledge: Evidence from the UK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J]. Research Policy, 2009, 28(7).[3]S.H. Park ,M.V. Russo When Competition Eclipses Cooperation: An Event HistoryAnalysis of Joint Venture Failure[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6).[4]陈学光. 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浙江大学,2007.[5]嵇登科. 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6]李干. 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及满足[J]. 冶金信息导刊, 2007(5).[7]梁黎明, 李会. 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及对策研究[J]. 情报探索, 2010(4).[8]廖璠, 李钊. 企业创新中的信息需求及其满足方式调查研究-高新企业与非高新企业的对比分析[J]. 情报杂志, 2009(1).[9]林佳丽. 企业网络与企业竞争力[D]. 杭州:浙江大学,2006.[10] 刘东. 企业网络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 罗炜, 唐元虎. 国内外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0, 3(4).[12] 倪义方,吴晓波.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1(10)[13] 彭新敏. 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探索性-利用性学习的中介效应[D].杭州: 浙江大学, 2009.[14] 彭新敏, 吴晓波, 卫冬苇. 基于技术能力增长的企业技术获取模式研究[J]. 科研管理, 2008, 29(3).[15] 唐凯, 程刚. 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和交流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28(6).[16] 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 吴晓波, 胡松翠, 章威. 创新分类研究综述[J]. 重庆大学学报, 2007, 13(5).[18] 吴晓波, 彭新敏, 丁树全. 我国企业外部知识源搜索策略的影响因素[J]. 科学学研究, 2008, 26(2).[19] 薛求知,孔德洋,创新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3).[20] 赵晓庆. 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外部知识源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4,22(4).[21] 赵晓庆.许庆瑞, 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能力[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